<div><br></div>泉州,一座很特别、也很有意思的城市。贴在泉州西街一幅墙壁上的白岩松的这句话,在游过了泉州、了解过泉州后,才深感确有道理。<div><br></div> <div><br></div><div>泉州历史悠久,古称“刺桐”,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现今的泉州,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福州、厦门、泉州)之一,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4.24. 我们昨天离开武夷山,晚上来到泉州,今天的游览从位于晋江的五店市传统文化旅游区开始。<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b>位于晋江市区老青阳核心区,是晋江城区的生发起源地。青阳有"五店市"之称,始于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近1300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五店市”已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br></div><div><br></div> <div><br></div>五店市传统街区,依青梅山就势而建,建筑营造结合地形,形成高低错落的聚落景观。<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2010年随着晋江城市建设的进行,五店市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2015年5月1日,经过保护性开发的五店市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9月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这里的街区街巷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历史建筑众多,保留有明、清、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的风貌建筑100多幢,特别是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非常有特色。<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街区内遍布着民居、商铺、宗祠、寺庙等建筑,延续着传统的市井风情;民居建筑异彩纷呈,有夯土房屋,也有闽南传统"皇宫起"红砖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洋楼和西洋建筑,可谓闽南红砖建筑的大观园。<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街区引入文化产业经营模式,重点突出"闽南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三大文化要素,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这里不仅有书店,也有星巴克咖啡。</div><div><br></div> <div><br></div>还有这个被打造成“别院民宿”的院落。<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特别让人感觉有意思的建筑,当属这些刻意打造的“补丁墙”。看到它们,让人眼前一亮,太特别了,也太漂亮了!几乎来到这里的游人,都会在墙下留点印迹。<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一堵残缺破败的墙,带着些许历史的沧桑感,引人联想,成了网红打卡地。<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b>[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b>是中国第一座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海交史的展示中心和研究基地。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div><div><br></div> <div><br></div><div>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原址位于开元寺东侧。新馆于1991年2月在东湖街落成,现有开元寺馆和东湖新馆两个馆区。我们主要参观了新馆。<br></div><div><br></div> <div><br></div>博物馆新馆的主体建筑,宛如一艘远航归来停泊港湾的双桅帆船。我们没有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网上看到这张照片,才得以窥见全貌。<div><br></div> <div><br></div><div>这也是张网照,不知真假,反正我们去时没有看到。如果真放一艘船在博物馆大门口,倒也独具特色。</div><div><br></div> <div><br></div>博物馆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以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从其保留至今的众多文化遗产中,不仅可以了解这座东方大港昔日的繁华与荣耀,也有助于读懂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对话。<div><br></div> <div><br></div><div>博物馆聚焦于10~14世纪这个世界海洋贸易史上异彩纷呈的繁荣时期,让人们看到中华文明不仅仅是一种陆生的文明,还有劈波斩浪、向海而生的海洋文明特质。<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作为东方世界的海洋贸易大港泉州,这座承载着海上商贸传奇的光明之城,是风帆贸易时代的历史见证,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杰出代表。<br></div><div><br></div> <div><br></div><b>[世界商埠泉州城]</b><br>公元10-14世纪的泉州,以庞大的水陆复合交通网络、外向型商品产业结构、官方与民间协同的海洋贸易管理制度保障,使泉州成为亚洲海洋东端的引擎型贸易中心港口。<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繁荣的海贸活动也推动了泉州社会经济繁荣,激发了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塑造了泉州海港城市形态与海洋复合景观。<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10世纪是亚洲海洋发展史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东西方交流的主要渠道由陆上转向海洋,中东与中国间形成了以西印度洋、东印度洋和中国南海为分区的三个贸易圈。<br><br></div> <div><br></div><div>泉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崛起为新的大型港口城市,开启了繁华宋元泉州的序幕。<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泉州是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博物馆所讲述的,就是溯源中国海丝泉州的故事。</div><div><br></div> <div><br></div>博物馆用大量的图片、遗物、文字,将22个遗产点产生的时代大背景娓娓道来,生动展现大航海时代之前,东亚传统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经济与文化发展观的交流与对话。<br><div><br></div> <div><br></div>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香料:檀香、沉香、降真香。<div><br></div> <div><br></div><div>沉船上出土木排签96件,上面留有墨书文字,如安郡、河郡、南家记号、哑哩等,是参与海外贸易成员的重要信息,也是宋元海洋贸易的珍稀物证。<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10~14世纪繁盛的泉州港吸引了数以万计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人、传教士、使者、旅行家,侨居在泉州,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宗教和文化,为今日泉州留下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泉州也因此被称之为“宗教博物馆。”<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博物馆收藏有众多伊斯兰教、印度教、及基督教石刻,这些精美的石刻混合了中世纪东西方的文化元素,其中多数被定为国家一级藏品。<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br></b></div><b>[草庵摩尼光佛造像]</b><br>草庵是宋元时期泉州城远郊的一处摩尼教(又称明教)寺,创建于10-11世纪的北宋初期。自建成以来,与当地信仰融合,一直都是当地居民虔诚信奉的寺院。1339年,由信众捐资改主体建筑为石构。它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1996年国务院公布草庵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碑。<div><br></div> <div><br></div><div>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显示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br></div><div><br></div> <div><br></div>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其22个遗产点,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见证了“刺桐”这座古代东方大港的地位、奉献和风韵。这些在海交馆中通过图片资料都有展示。<div><br></div> <div><br></div><div>开元寺内现存有许多珍稀的多元宗教建筑构件,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宗教、建筑与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交融和多元共存。<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创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的[天后宫],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海神的妈祖宫庙,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传播中心,见证了民间信仰和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老君岩造像]</b>是老子的巨型雕像,为天然巨石雕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世所罕见。像高5.63米,宽8.01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造像,是当时泉州道教盛行、民间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释并存的社会意识的反映。</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泉州有着”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十余家宗教的古建古迹遍布全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开元寺]则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参观【开元寺】</b></div><div>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开元寺大门上有“紫云”两个大字。据说当年建这个寺庙的时候,天上有紫色云气飘过来叫“紫气东来”。里面的门柱上面有一幅对联,是当年南宋理学家朱熹称赞泉州一句话,“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br><div><br></div></div> <div><br></div><div><b>【宝箧印经塔】</b>大殿前的这两座石塔称为宝箧印经塔,建于1145年,因塔的造型酷似藏经宝匣,故得名。传说公元前二世纪古印度阿育王敕建八万四千座塔,其中十九座传入中国,故又称为阿育王塔。现仅存于闽浙粤沿海三省,特别是泉州一带。</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大雄宝殿】</b>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九开间,属于中国古建筑里最高的形制,大殿面积1388平方米。它始建于686年(唐垂拱二年),1637年(明代崇祯十年)重修为现状形制。<br></div><div><br></div><div>大雄宝殿上有4个字“桑莲法界”,是指桑树上开出莲花。传说当时一个大财主答应出钱修这个寺庙,但前提是必须等桑树上开出了莲花。所以最初这里称为“莲花寺”,到唐玄宗26年才改为开元寺。<br></div><div><br></div> <div><br></div>据说这棵树就是当年长出三朵白莲花的桑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其实它是否真的开出过莲花无从考究,也不必考究,但可以说它见证了整个寺庙的发展过程。<div><br></div> <div><br></div>【<b>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b>】在月台下面的雕刻叫狮身人面像。据说这个最开始是在埃及,然后传到印度,随着印度的佛教而传到中国。整个束腰处有73方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这与南印度朱罗时期的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狮身石刻风格非常相似。<div><br></div> <div><br></div><div>它表明13世纪时泉州已兴建了印度教寺院;17世纪大殿重修时,在这座中国佛教寺院中,居然使用了印度教主题的建筑构件,可谓是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从侧面体现了泉州本土文化的多元包容独特传统。<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大雄宝殿斗拱上有24尊飞天乐伎,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有的手持文房四宝,有的手持南音乐器。飞天乐伎融中国飞天、印度妙音鸟、欧洲安琪儿等中外造型艺术于一体。<br></div><div><br></div> <br>大殿的构架形式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中最高等级的殿堂式。大殿正位按照密宗的规仪,供奉着五尊各高6米的佛像,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分别为中央释迦牟尼法身大日如来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是密宗最高级佛尊,与一般禅宗供奉的佛像不同。<div><br></div> <div><br></div><div>大雄宝殿的后廊有两根雕刻着印度教神话故事和传统中国吉祥图的印度教十六角石柱,它们来源于一座建于元代的印度教寺庙。<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两根石柱柱身上的24幅圆浮雕图案中,9幅雕刻有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其他雕刻着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与印度古代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有关。<br></div><div><br></div> <div><br></div>【甘露戒坛】戒坛是古代佛教僧侣受戒的场所,开元寺戒坛建筑始建于1019年(宋代)。中国佛寺中现存的古代戒坛建筑极为稀少,开元寺戒坛形制高度吻合古代佛教经典记述的规制,是佛教建筑发展史中的珍贵物证。<div><br></div> <div><br></div><div>寺里的藏经阁内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而其它宗教的特色在其中也有体现。<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开元寺内举世闻名的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在明朝8级大地震中巍然屹立。它们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可谓泉州古文化的“镇市之宝”,也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div><div><br></div><b>东塔【镇国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b><br><br> <div><br></div>在塔身上,拉近了可以看到上面石刻的雕像,似乎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div><br></div> <div><br></div>颇像去西天取经的孙猴子。<div><br></div> <div><b><br></b></div><b>西塔【仁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b><div><div><br></div></div> <div><br></div><div>壁上的一些雕塑绘画,反映出当时东西方各种文化在这里的交流融合。</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位于开元寺园内的<b>【弘一法师纪念馆】</b>,主要展示了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等。<div><br></div> <div><br></div><div>弘一法师(1880-1942),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大师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画、金石、戏剧、音乐无不精妙,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话剧、绘画、音乐、版画的先驱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我国的一位全能艺术大师。<br></div><div><br></div> <div><b><br></b></div><div>馆内陈列的弘一法师油画像(复制品)。1939年,新加坡广洽法师为祝弘一大师六十寿辰,特请正在新加坡举办画展助赈的徐悲鸿为大师造像,徐悲鸿欣然接受。并在时隔八年后,即1947年,又为此画亲笔补写了题记一则,表达了他对弘一大师的景仰之情。<br><br></div> <div><br></div><div>弘一大师晚年在闽南弘法达十四年之久,最后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他的一生,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游览【西街】</b></div><div>西街是泉州市区保存得很完整的一条古街区,就在开元寺大门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在西街走走逛逛,一路打望。街边是一些传统小吃店、杂货店以及文创小店等,有的保持着地方特色、历史传统,有的追求时尚,重在创意创新。<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不宽的街两边,还有一些分支的小巷。我们走进一条小巷,里面别有天地。<div><br></div> <div><br></div>小巷里挂满了红红的铃铛牌,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祝福,很是温馨喜庆。<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墙上的这句话。<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其实西街最靓丽的风景,是随处可见的穿着汉服或各种民族服饰,头戴簪花的姑娘们。<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簪花,最早是中国古代佩戴头饰的一种。“簪花围”是泉州当地蟳埔女佩戴的一种鲜花头饰,被称为“头顶上的花园”,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泉州簪花的款式多种多样,包括梅花、兰花、牡丹等传统花卉,以及各种吉祥的图案如蝴蝶、喜鹊等。每一款簪花都寓意深远,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如意的期望。<br></div><div><br></div> <div><br></div>街上有专门的簪花店为游客服务。制作簪花的主要材料有金属丝、珠宝石、彩色珍珠等。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削丝、铺线、镶嵌、上色等,费时费力,据说价格也不菲。<div><br></div> <div><br></div><div>游客们来来往往,让西街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参观【洛阳桥】<br>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府志》称之为“海内第一桥”。<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泉州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现存的洛阳桥由花岗岩砌筑,长约731米,宽4.5米,桥墩45座,两侧有500根栏杆石柱作为护栏,其中28根为狮身栏柱。<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洛阳桥始建于始建于1053年,至1059年太守蔡襄终成其事。193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 1963年4月洛阳桥重新维修完成。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近千年前有智慧的古人,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以及“浮运架梁”“种蛎固基法”,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 <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洛阳桥的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桥南有蔡襄祠,桥北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在泉州申遗资料中这样评价洛阳桥:洛阳桥是泉州运输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它加强了泉州与闽北和内陆的陆运联系,开启了宋元泉州3个世纪的造桥运动,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漫步桥上不能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与伟大,直到今天,洛阳桥仍在造福于后人。<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4.25 上午从泉州出发,乘车直奔南靖,途中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冒雨参观【怀远楼】,游览【云水谣景区】。<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怀远楼】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汉族传统民居建筑,是福建土楼中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汉族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div><br></div>怀远楼是旅居缅甸的简氏16世简新喜兄弟献资所建,占地面积1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体现了福建土楼中建筑最精美、保存最完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特点。<div><br></div> <div><br></div>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怀远楼的名字有三重含义:一是怀念远方的亲人,二是楼的主人来自河南"怀"地的远方,三是训示简氏的子弟要胸怀远大志向,更上一层楼。<div><br></div> <div><br></div>怀远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和其他土楼一样为住宅,小环为怀远楼特有的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取名为“斯是室”。<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斯是室"为精巧秀气"四架三间"上下堂建筑,占地190平方米,室内的楹联诗对、雕梁画栋,反映了土楼先民对文化礼教的崇尚,诠释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思想,是闽南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整座楼的结构极为规范,共有4层,高14.5米,每层34个房间,共有136个房间,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每户四层,一层做饭,二层储存粮食,三四层住人。楼内打有水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楼道上摆放了一些小商品,要想上楼也得向楼梯口守着的人交纳费用,商业气息已充斥在古楼之中。</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怀远楼不仅是一座坚固的城堡,更是承载着家族历史与文化的精神家园。走进怀远楼,能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息和文化气息。<br></div><div><br></div> <div><br></div>这里依然群居着几十户人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div><br></div> <div><br></div><div>一直想着来看看土楼,今天终于得愿以偿。尽管一直下着雨,但没有影响到参观的兴致。置身土楼中,深深为之震撼,古人的智慧的确令人赞叹!<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从怀远楼出来,冒雨前往【云水谣古镇】。一直没有停歇的大雨把我们阻隔在了古镇对岸。因而只能在雨中隔着一汪江水眺望古镇。<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古镇至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2005年底,电影《云水谣》在此拍摄取景,小镇因此更名为“云水谣”。<br></div><div><br></div> <div><br></div>远望对岸,溪水边有百年老榕树。当年拍摄电影时建造的道具——水车,至今仍保存完好,并成为了这个小镇的标志。<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遗憾的是还没有来得及进镇,雷声隆隆,暴雨倾盆,无处可躲,只好匆匆乘坐三轮车逃离景区,返回我们的旅游车上,奔赴厦门而去。<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4.26上午,游览厦门鼓浪屿。以前来过两次厦门,所以这是第三次乘船登上【鼓浪屿】了。也许是因为来过,少了一种激情与惊喜,多了一份平和的心境。<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乘船之时,天上下着大雨,赶紧准备雨具、套上雨鞋。没想到一登上鼓浪屿,雨停了,祥云团真是好运气。</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到处都是历史存留的老建筑,一路慢慢走,慢慢欣赏。</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西班牙领事馆旧址,现为畲族民俗馆。<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黄荣远堂】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20年,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受到曾在东南亚殖民建筑中流行的帕拉迪奥风格的影响。正立面由四根仿塔斯干式巨柱支撑半圆形"出龟"柱廊,顶层平面逐级后退,东南角则设置一攒尖凉亭,使得顶部造型极具变化。<div><br></div><div>这处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华侨洋楼的重要代表,建筑风格反映了中外多元文化的交融,同时也是华侨投身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建设的重要见证。<div><br></div></div> <div><br></div>【海天堂构】鼓浪屿上最时尚精致的老别墅文化旅游新景点。建于1921年,是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别墅建筑群,其中以中楼最有个性,被称为:"是宫非宫胜似宫,亦殿非殿赛过殿,不中不洋不寻常,中西结合更耐看",这在鼓浪屿也是独一无二的。<div><br></div> <div><br></div><div>海天堂构共有五幢老别墅,现对外开放三幢。其中34号改为【虫洞书店】;42号开发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和木偶的演艺中心;最富建筑特色的主楼38号被开发为鼓浪屿建筑艺术馆。<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进入书店,眼前一亮,装饰别具一格,极富特色,藏书也很丰富。</div><div><br></div> <div><br></div>太喜欢这个“虫洞书店”里的风格了,可惜时间太短,只能匆匆一览,无法多作停留,购得一枚纪念书签即离开了。<div><br></div> <div><br></div>作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开发再利用的典范,斥资千万,历时两年、重新整修后的海天堂构外表依然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内部已赋予丰富的文化旅游功能。可惜另外两幢老别墅没时间去参观了。<div><br></div> <div><b><br></b></div><b>[毓园](林巧稚纪念馆)</b>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虽然她一生未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为纪念鼓浪屿的优秀女儿、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厦门市政府于1984年5月修建此园。<div><br></div> <div><br></div><div>毓园之“毓”,即培育养育之意,故得名。林巧稚纪念馆内展出其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著作,社会活动和工作、生活照片,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各种证书和其它珍贵资料。邓颖超同志亲手在园中种植了两株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厦门市音乐学校]</b>是厦门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在鼓浪屿创办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特色学校及中等音乐学校,2009年加挂"厦门大学附属音乐学校"校名。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生前为该校名誉校长,殷承宗、郑小瑛、卞祖善、林淑真等著名音乐家为学校艺术顾问。学校以"和美教育"为办学理念,坚持素质引领和特色立校,开创了一条音乐专业与文化教育同步优质发展的办学之路。<br></div><div><br></div> <div><br></div>鼓浪屿人民体育场。<div><br></div> <div><br></div>鼓浪屿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历史风貌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等。<div><br></div> <div><br></div>英国亚细亚燃火油公司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鼓浪屿街头有一些倒伏的古树名木,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此株细叶榕,已有300年树龄,为三级保护树木。2015年9月15日,因超强台风莫兰蒂倒伏。以砌树池、覆土、固定支撑等精心处理,老树重焕新生萌芽生叶。<div><br></div> <div><br></div><div>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这块石头上留下了纪念标志。<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透过路边的花园,远远地望见了日光岩。</div><div><br></div> <div><br></div><div>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点,N多年前上去过,今天没有时间也少了点体力去攀登了,远望一下即可,表示又来过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来到海边,还有一点时间,进入菽庄花园匆匆一游。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原为台湾富商林尔嘉私人花园,1956年园主亲人将此园献给国家。<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菽庄花园背倚晃岩,面临大海,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南方园林的代表之一,非常值得一游。可惜我们时间太短,未能尽兴,留下些许遗憾。<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下午去参观<b>【胡里山炮台】,</b>这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A级旅游景区。<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岛东南端海岬突出部,毗邻厦门大学园区,三面环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div><br></div> <div><br></div><div>现在的胡里山炮台,不仅仅是一个炮台,而是以炮台为中心的一个风景美丽的公园。<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胡里山炮台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至1896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div><br></div> <div><br></div>炮台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一门28生(280mm)克虏伯大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最远射程19760米) ,当年花了白银10万两才购得。<div><br></div><div>这门克虏伯大炮曾被鉴定为"世界现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被誉为“世界炮王”,并被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div><br></div></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既具有欧洲风格,又有我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整个炮台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结构布局,为清末东南海防要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br></div><div><br></div> <div><br></div>这里还专门陈展着炮台的办公区域、生活区、包括作战指挥厅、议事厅等。<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胡里山炮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以及所配备的优良装备, 成为海上封锁阻击厦门航道之敌舰的坚实屏障,所以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br></div><div><br></div> <div><br></div>胡里山炮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一个集教育、科研、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军事景点。它见证了厦门近现代的沧桑历史,成为了研究中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重要史迹。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荣光。。<div><br></div> <div><br></div><div>在厦门这座融合了现代与古典的城市中,有一条蜿蜒于山海之间的健康步道。下午最后的时光,我们来到这里,体验了一段获得“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山海健康步道是厦门本岛健康步道系统的主干路线,全程54公里,串联沿线支线步道25公里,包括东西走向的云海线和南北走向的林海线。</div><div> <br></div> <div><br></div> <div><br></div>行走在木质栈道上,穿行在青山绿树间,感受着海风轻拂,满眼是绿意盎然,让略有疲惫的我们,身心得到放松,脚步也轻快起来。<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步道依山傍海、穿林揽绿,不仅可以远眺大海碧波万顷,也穿越城区高密度住宅区、商业区,将充满活力的城市景观与宁静的自然风景无缝衔接。不仅是一条民生步道,更是一条生态绿色廊道。<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山海健康步道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了“主线全线无台阶、无障碍通行”,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的慢行需求,营造“有爱、无碍”的人文关怀氛围。政府能打造这样规模的山海步道,不能不令人感慨,厦门市民真幸福。<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山海健康步道为市民游客提供了“穿林海、登高峰、赏湖景、瞰海天”的优质休闲体验。在实现绿色低碳出行的同时,让民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共赏厦门生态宜居之美。真希望我们所在的城市,也能有这样“有爱、无碍”的人文关怀氛围,让我们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更加方便、幸福。<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走出步道,路遇一年轻女骑警,所骑摩托车编号01,英姿飒爽,令人喜爱。团友老太们立马成了粉丝,争相着与之合影。<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最后,打卡了附近的【曾厝垵】,一个由小渔村改造为如今炙手可热的文化创意村。<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曾厝垵,被称为“中国最文艺渔村” ,为“曾厝垵文创村 ”的简称。现在的曾厝垵实际上是一个社区,作为景区的曾厝垵文创村只占0.33平方公里。<br></div><div><br></div> <div><br></div>现代与古朴的街区相融合,街上聚集了许多独具个性的小店,遍布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在里面走走逛逛,倒是悠闲自在,很是随意。<div><br></div> <div><br></div>据说这里还是特色民宿的聚集地,有传统庭院、巴洛克风格的独栋别墅、古朴别致的渔村古厝,还有热闹有个性的青年旅舍等,我们没有时间去逛了,略过。<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日落时分,太阳缓缓下沉,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厦门的城市、海滨,仿佛被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我们来到海边的海鲜大酒楼,享用了此次旅游的最后一顿晚餐。美味佳肴,美酒相佐,团友们浓浓情意尽在其中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4月27日,是我们福建旅游的最后一天,游览集美学村,参观陈嘉庚纪念馆,这也是最后一个游览景点。<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陈嘉庚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1日开馆,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而建立的历史类名人纪念馆,也是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br></div><div><br></div> <div><br></div>集美作为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在这里建立一座现代化、高标准、高水平的陈嘉庚纪念馆,对于充分展示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业绩,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都很有必要。<div><br></div> <div><br></div><div>陈嘉庚纪念馆位于厦门集美区嘉庚公园北门以东外填海处,总占地面积10448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5平方米。建筑主体秉承独具特色的闽南建筑风格,与集美鳌园、嘉庚公园和谐统一,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集美鳌园景区。<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步入陈嘉庚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陈嘉庚先生的雕像。先生手拄拐杖微笑站立,身后是蔚蓝的天空和浪花翻飞的大海。雕像由一块完整的汉白玉雕塑而成,包括先生手中拿的礼帽、拐杖,都是整体雕刻出来的。<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雕像背后的“蓝天大海”背景图,是目前世界上单幅最大的手工羊毛织毯。雕像的顶部,则是一幅完整的 “星图”,当灯点亮时最闪亮的那颗星,就是“陈嘉庚星”。(此为网图)<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展厅固定陈列分两部分:“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和“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 诚毅同行”。<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展览以图片、文物、实物为基础,力求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div>毛泽东主席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这个光辉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铭记于祖国人民和千百万华侨心中。<br></div><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纪念馆以宣传弘扬嘉庚文化、弘扬嘉庚精神为宗旨,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div><br></div> <div><br></div><div>离开陈嘉庚纪念馆,前往【集美鳌园景区】。隔海远望,看见的是鳌园中高高耸立的集美解放纪念碑。</div><div><br></div> <div><br></div>【集美学村】由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div><br></div> <div><br></div><div>【集美鳌园景区】位于集美学村,占地面积18.5万平方米,由集美鳌园、嘉庚公园、陈嘉庚纪念馆、嘉庚文化广场、陈嘉庚先生故居、归来堂以及归来园等景点组成,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鳌园原为一座小岛,形似海龟、故为鳌园。1950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时,将这一岛屿扩填成园,于1961年完工,历时十年,占地近九千平方米。鳌园由三部分组成:游廊、集美解放纪念碑、陈嘉庚陵墓。<br></div><div><br></div> <div><br></div>鳌园中有650多幅青石雕,是闽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长50米的门廊两壁,镶嵌着58幅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人物故事的青石镂雕,是鳌园653幅石雕中的精华。<div><br></div> <div><br></div><div>【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鳌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园的中央。碑高28米,雄伟高耸,用花岗岩建成。碑身正面是鎏金的毛泽东手书:“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是陈嘉庚先生亲手撰写的碑文,计284字。陈嘉庚先生墓坐落在集美解放纪念碑正南面。<br></div><div><br></div> <div><br></div>参观“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纪念馆和由毛泽东题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 再次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也深为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所感动。<div><br></div> <div><br></div><div>游览完集美学村,也就完成了福建之旅的最后一站。下午乘机返回重庆,圆满结束了此次13天的福建之行。<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