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昨天和大家一起数了数汉口英租界内有多少家银行,上世纪初,银行家们纷纷争相投资于这里,银子哗哗的流呀,于是,几十年的时间里,汉口迅速地成了中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展现出世间繁华。如果说英租界的银行、洋行是租界的骨格,那么租界内的里分、工厂则是租界的血肉。让我们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看一下英国领事馆,这是英租界内的统治中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建于1861年的英领事馆,至今可有150多年的历史,是武汉近代城市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幢建筑。馆舍有两层,三面皆有券廊式露台,外墙用拉毛工艺粉刷,入口处设平台式门斗。原名“英国工部长官官舍”。当汉口市民还在点油灯照明时,英国人在这里点亮了武汉第一盏电灯。后来英国人又在汉口兴办了电灯公司,火力发电,专供英租界使用。1903年,当汉口街头还奔跑着人力车的时候,英租界出现了汉口第一部小汽车,是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的专用车。从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开始,西洋建筑风潮抵汉,武汉三镇有了钢筋建筑,近代建筑开始萌芽。</p> <p class="ql-block"> 2、 英商保安洋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10年,英国保安保险公司在汉开设保安洋行,洋行大楼始建于1914年,于1915年完成。它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建筑,保安洋行主要经营上海至汉口长江航运的保险业务,1922年洋行停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安洋行远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保安洋行近景</p> <p class="ql-block"> 3、 宝顺洋行旧址,坐落天津路5号,宝顺洋行汉口支行旧址是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16年,砖混结构,三段式构图,壁柱贯通三层,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865年,租界当局利用宝顺洋行的借款,修建了英租界长江边的大堤,这条坚固的江堤为汉口的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沿着堤的内侧修建的道路,后来被称为河街,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汉口沿江大道。江堤建好后,宝顺洋行还建设了汉口近代第一座长江码头。</p> <p class="ql-block"> 4、西门子洋行(汉口电报局)</p><p class="ql-block"> 建于1920年,建筑为四层钢混结构,转角处做三边形处理,为现代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 西门子大楼十分简洁素净,只用简约、凝练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立面,墙面采用汉阳产铁砂砖贴面,檐口下方带有一些装饰物。主入口设在转角处,大厅位于正中,采用中庭式采光天窗,结构紧凑,布局合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西门子洋行是进入武汉最早的德国企业之一,对华业务历史可追溯至公司成立之初的1872年。当时,它是最早在汉口经营电器工程材料的外资商行。1920年西门子洋行迁入新落成的大楼,与汉口电报局共处一楼。如此的格局是为了便于彼此之间的业务合作。当时的汉口电报局、汉口电话局与西门子洋行业务往来频繁。这两家机构电讯设备的引进、安装乃至于技术管理等业务,均有赖于西门子洋行。至今还在由武汉中国电信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 平和打包厂位于青岛路10号,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始建于1905年,后多次扩建,是英商在汉口旧租界内建立最早的棉花加工打包仓库,也是最早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厂房规模庞大,内部结构保存完好,是武汉早期重要的工业建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平和打包厂总建筑面积32808平方米,有大小房间上百间。 现今的平和打包厂由6栋单体组成,分别于1905年、1918年、1933年、1949年建造而成,是不同年代的产物,建筑风格各具特色。解放后,它成为武汉商业储运公司仓库。修整后,现正在招商开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工厂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打包厂转角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6、汉口电灯厂又称英商电厂,成立于1906年5月,由英国皮货商集资3万英镑在汉口合作路创办。这家公司最初装有3台小型直流发电机,总容量为125千瓦。随着时间的发展,汉口电灯公司逐渐扩大其发电能力,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直流发电厂。1935年,该公司更新发电设备,总容量达到5750千瓦。汉口电灯公司在汉口租界内经营35年,是租界内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电力公司。抗战胜利后,由既济水电公司接管,俗称合作路电厂。这家公司的旧址位于江岸区合作路22号,是一座三层混合结构的欧式建筑,红瓦屋面,转角处有钟楼,于2014年7月1日将其改建为湖北省电力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电力博物馆内部小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7、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大楼建于1924~1925年间,由英国景明洋行设计,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1890年于上海设立中国总公司。1912年在汉口设分公司。珍珠港事件后,大楼曾被日军占用,作禁锢俘虏之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该旧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系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按三段式划分,采用西式隅石与中式纹样作为装饰,外墙仿麻石墙面,墙角有隅石护角,檐口装饰及阳台细部处理留有中国传统手法痕迹。该旧址是汉口早期现代建筑中的代表作,也是汉口民国时期重要的商贸建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03年7月,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华业务开始运营,其规模庞大,拥有遍布全国的多层次销售网络,配有专用码头、油池和制罐厂,销售产品包括煤油、汽油、柴油、航空燃料、重油、润滑油、沥青和石蜡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7、老沙逊洋行仓库(又名霍尔特仓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老沙逊洋行是1832年由居住在巴格达的英籍犹太人大卫·沙逊于印度孟买创办。老沙逊洋行先是在广州经商,将英国的纺织品和印度的鸦片销往中国,因而发展为巨富。1861年汉口开埠后进入汉口经营,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和航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8、英商颐中烟草公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一栋1911年始建的英美烟草公司三层大楼。建筑立面为清水砖墙,横向以水泥砂装线条装饰,西立面二、三层设有外廊,屋面为红瓦坡顶,檐口外挑尺寸较大,下方设有牛腿支撑,且花式较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9、老汉口水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老汉口水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水塔为正八角形的七层建筑,主体六层,其西南突出的楼梯间,上有钟楼,超出主体的为第七层。楼梯间有木制转梯,可登钟楼(瞭望台),瞭望台高4.58米。水塔是汉口近代消防标志性建筑物,它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当瞭望员发现火情后,立即乱钟三十响,再以钟响次数告知失火区域。此外,塔顶白天挂红旗,夜晚则悬红灯时,表示发生了火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0、德林公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25年华侨王光(英商安利英洋行买办王霭臣的父亲)投资兴建,共16栋。为三层正楼和一层气屋,底层为商店,上层为公寓。每套房屋有卧室、起居室、卫生间、厨房及佣人用房,套间有梭门。由景明洋行设计。(1927年七一五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时,瞿秋白、周恩来、邓小平等曾秘密住在德林公寓内。)</p> <p class="ql-block">11、利记轮船公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00年,由武汉人冯启钧在汉口创办利记轮船公司,响彻两江四岸的汽笛声,宣告武汉轮渡正式诞生——由“利江号”、“来源号”两艘小火轮开始执行的汉阳门—王家巷”航线,成为长江上的首条轮渡航线。</p> <p class="ql-block"> 12、景明大楼是英资景明洋行为自己设计建造的6层大楼,建造于1920年,1921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这栋高6层的大楼建筑外观简洁明快,主入口造型简朴。</p><p class="ql-block"> 景明洋行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海明斯和伯克利联合创办,是武汉近代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机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汉口的几十年内,景明洋行设计了一系列武汉的著名近代建筑:花旗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汉口电灯公司……,构成了武汉此时期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由它设计的老房子很多都保存至今,大部分都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早期作品大多为西方古典式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汉口经营多年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景明洋行停办,景明大楼被改为一座外侨公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3、汉口英文楚报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4、圣教书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5、武汉的里分:里分”主要指的是武汉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类似于北京的胡同或上海的弄堂。 这种民居形式起源于19世纪末,至抗战时期。主要由上海房地产商按石库门形式开发的房产,多在租界及周边。其主要特点是将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40多年间里,汉口共建有里分400余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陆坊》是民国时的高档住宅区,一片的欧式建筑,透出一股旧时的贵族气息。最初,这里的住户多为银行高层职员、军官、生意人、医生等。1938年武汉沦陷后,曾经住过日本宪兵队。上世纪80年代,大陆坊在原先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一层,住户也急剧增加,部分墙面开始破损,木质楼梯的油漆逐渐剥落。 1993年被武汉市政府定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并对大陆坊建筑进行了维护和装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孚里》的建筑主要为五栋石库门洋房,主要居住者都是中孚银行高级职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海邨》</p> <p class="ql-block"> 《江汉村》共有25栋民房,于1937年建造。由倪裕记、吴鑫记等20人投资兴建,分别由卢镰标事务所和景明洋行设计,因是多人投资,所以依不同口味建成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楼房。</p><p class="ql-block"> 江汉村的楼房为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高二或三层,古典风格和近现代风格混杂,独立式西式住宅楼相互衔接,中间通道形成里弄住宅式。比起临街独立小楼更为安全,因为有一个社区的屏障,比花园住宅更要节省空间,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地段。比起咸安坊等石库门里弄,这里的邻里之间相距稍远一点,不是墙与墙相邻,而是楼与楼相邻。</p><p class="ql-block"> 房间内净空高3.5米,卧室不小于20平方米,木制百叶门窗,设有外廊和小阳台,室内室外走廊楼道宽敞,水磨石楼梯,房间全铺木地板,卫生间宽大而且设备齐全,属于里弄住宅中的最高档次的楼盘。</p><p class="ql-block"> 1949年以前,能进入江汉村入住的都是腰缠万贯的商人、军官、政客,还有洋行高级外籍职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保罗教堂,现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汉口圣若瑟主教座堂又称上海路天主堂,这是一座大型天主教堂,也是天主教汉口教区主教座堂。在圣堂的范围内,共有两座主要建筑物,第一张图片是正对大门的主教府及教区活动大楼。主教的住所及办公室均设于此。大楼左邻是圣堂。圣堂为平实的石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俄国东正教堂,建成于19世纪末。该教堂采取集中式形制,运用拜占庭的穹顶和拱技术,是流行东正教的东欧采取的教堂基本形制,与西欧天主教堂的形制、结构及艺术风格不一样。体形虽小,但造型活泼,上下周围用大小拱券支撑,各面窗口上端均砌成尖拱。办公楼与礼拜堂分隔两处。办公楼为三层,分立一侧,重点突出礼拜堂主体建筑。礼拜堂的外观近乎简单的六面体,使体形轮廓富有变化,建筑比例轻盈挺秀,风姿率真而平易。屋面铺铁皮涂浅绿色,顶部立有大十字架。外墙面的处理也很精细,装饰比较丰富,采用壁柱卷和有雕刻的线脚以及各种图案做点缀。这座教堂属于俄罗斯化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立面造型端庄典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吴德施(圣保罗教堂主教)住宅 ,在圣保罗堂的后面,1913年建成。二层砖木结构,长方形平面,木门窗,红瓦屋顶,木地板下有低空层,建筑简朴庄重。吴德施系美籍主教,1896年来武汉,长期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前多次掩护反清革命志士,1927年国民革命政府迁都武汉以及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邓颖超多次到吴德施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英租界,你是不作不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27年1月3日,武汉民众在江汉关一带庆祝北伐胜利和国民政府迁至武昌,这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也没进入你租界,挨你啥事?可是嚣张跋扈的英国人硬是派水兵登陆干涉,并与聚会民众发生冲突,造成一人当场死亡,数十人受伤。汉口一三惨案后,引发了不好惹的武汉民众大规模游行示威,并于1月5日占领英租界。不久,英国驻北京公使派参赞阿马利到汉,前后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进行了16次谈判。在2月19日双方签署《收回汉口英租界协定》,标志着汉口英租界正式收回,改名为汉口第三特别区,由外交部直辖管理。从此英国人灰溜溜的滾出了武汉。汉口英租界从设立到收回共历时66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站在汉口打包厂的屋顶上,脚下是打包厂旧址。环视四周,一座座摩天大楼环立,远处是耸立于长江南岸的武汉最高楼——绿地大厦,豪气顿生,激情飞扬。旧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天下,谁主沉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后语:汉口英租界的二日游行程结束了,编辑此篇,体会有四:</p><p class="ql-block"> 一是匆忘国耻,知耻而奋进。</p><p class="ql-block"> 二是能略知武汉工业、商业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里,从此时,武汉开始接触到了电灯、电话、汽柴油、汽车、动力机械的使用和近代金融、商业运作,从此开启了武汉中部崛起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三、租界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形态各异的大量欧式建筑,不仅使人足不出国便可领略异域建筑之美,其独特的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种类,极具豪华和美感的内外装饰风格,也为国内的建筑设计师和游客们开阔了眼界,并带来了不一样视觉。武汉不乏优秀的旅游资源,缺少的只是整体规划和推介。相信再过几年,汉口租界游将成为武汉的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大量的欧式建筑目前其实利用率并不高,估计每年的维护费用不低,市政府财政压力不会小。建议相关部门统筹协商,围绕盘活租界历史遗产作文章,做好大武汉文旅区发展规划,制定出相关政策,物尽其用。房子得有人使用,及时维修,方能续用百年。大的老银行、洋行,可交给予大型国企、或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私企有偿使用;小型单体建筑、别墅可分配给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两院院士、国家英雄使用,费用由引进单位或政府支付;危旧里分的老房子,能保证其结构安全性20年以上的修旧如旧,不能保证的成片拆除改造,按不同风格新建,力求与周边历史建筑风格相融和,打造出有武汉特色的文旅新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