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榆林

木 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的版图很大,中国的地名很多,我第一次知道榆林这个地名,是从我几十年前教过的一篇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中而知道的。《向沙漠进军》一文是著名气象学家、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所写,他在文中是这样描述、说明陕西榆林地区沙漠成因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了这段文字,你是否想像出了漫天黄沙的榆林城?你是否可以用这些形容词来形容榆林城?荒凉、贫穷、落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后,我国一直在向沙漠进军,直至今日,这项防沙、治沙的伟大工程仍在做。处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地区现在的景况又如何?没想到今年的晋陕旅游带我走进了榆林市,我心里真高兴,我就想看一看今日的榆林有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上出租车我们去逛榆林老街,与司机聊上了这里治沙的情况,她告诉我们,现在车子行驰的这片地方原先就是沙漠,现在已修了平直的马路,建了林立的高楼,我们耳闻目睹很是惊叹!她还告诉我们榆林市前不久己上升为二线城市了,我们听了没有反驳她,因为她太为自己的家乡自豪了。行驰的路上,在主干道我们看到了洒水车在洒水,道路两旁的白杆子在不断的向外喷水雾,道路干净整洁,高楼鳞次栉比。这个城市很有钱,它是靠石油和天然气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逛了老城后,我们再打的回来,我弟弟又和另一司机聊上了毛乌素沙漠,他更正我们的说法,他说毛乌素现在不应该叫它沙漠了,它有草,有树,有湿地……我们听后大有沧海桑田的慨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啰哩啰嗦说了这些,我更想用图片展现榆林地区的蓬勃生机,下面就看看我拍的几张照片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林老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街古色古香,一条笔直、宽阔的石板路,街两旁错落有致的平房,商铺林立,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座花彩的牌楼骑在街中,它们是明清建筑,我们去时有几座正在维修,据说这些建筑就构成了“六楼骑街”的风格特色。漫步老街上,没有汽车的穿行,没有刺耳的喇叭声,你能尽情地感受到浓厚的老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街串巷,我还看到一座很有特点的小学一一榆林市第一小学。它的特点是有个像庙宇一样的门楼,两旁还有一幅对联“教以承德,学以知道”,我觉得蛮有意思,蛮有历史,于是拍下了它。回来查百度,果然有历史,追史溯源,能追到明弘治八年(1495)所建的榆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酒店房间眺望远处的居民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林红石峡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来这里游览主要欣赏它的摩崖石刻和宋元的石窟艺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窟内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崖壁上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澈的榆溪河,两岸绿树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里长城第一台一一镇北台,也是榆林市的景点,站在哨台的最高点向远处眺望,你能看到治沙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片片绿色透发着榆林的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