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印象

静水微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掌柜又回了黄陂,借公务的东风归乡小憩。今年以来,掌柜归乡省亲的频率似乎高了些,原来听说是两月一归,而今,间隔渐渐缩小。且不管是因为公务还是省亲,只要掌柜归陂,《印象黄陂》人,多半都会按捺不住呼朋唤友的热切,多半都会油然生起聚餐畅聊的邀约,与掌柜聚,与印象群友聚,文思雀跃,惺惺相惜,不亦乐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零一七年八月十二日,《印象黄陂》群友一十三人,携手共赴黄陂一日旅程:木兰湖游船戏水、明清园见证古建筑的前世今生、锦里沟揽胜探奇、尽里沟寻访山林深处的独居人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来,出外旅游的机会不算少,走的路多了,看的人多了,愈来愈感觉,游山玩水,风景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跟你同行的那些人。正如这一次的出游,爱玩、爱闹、爱笑,情投意合、思路飒爽,觉得这山山水水的同行,便是人间最美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兰湖风景区,位于黄陂东北,由夏家寺水库改造而来,湖区面积40平方公里,蓄水面积29平方公里,湖岸线长57公里。1949年,全国暴发大面积水灾,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正值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治理水患成为国家迫在眉睫的任务。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夏家寺水库即为当时产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的一道坎,官方说法一度是“三年自然灾害”,家乡老一辈的人都称之为“过粮食关”。1959年,正在饿殍遍野的当口,夏家寺水库大坝开建,那个年代,巨大的土石方工程靠的都是撬棍洋镐、肩挑人扛。小时候听老人讲得多:做夏家寺水库不晓得死了几多人,坝两边挑土的人,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以后就起不来了。590米的大坝,可谓浸染了斑斑血迹、埋葬了冷冷尸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坝建成以后,下游20万亩的田地都由夏家寺水库灌溉,老一辈乡亲的血汗与性命,换来此后几十年良田万倾的旱涝保收。在社会的变革之下,城镇化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农村的生活方式,而今的农民,不再以田地为根本,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风光,也只留存于记忆之中,曾经肥沃的田地间,荒草自生自灭,早已无人问津。至此,夏家寺水库举足轻重的灌溉功能已渐渐的消失殆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夏家寺水库更名为木兰湖。距离武汉市八十公里,驱车前往至多一个半小时,水质澄澈,山色清幽;晨曦披露而升,夕阳映霞而落;水面开阔处烟波浩渺,山岛环绕处鹭鸟常栖……因而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旅游开发区。从此,“夏家寺水库”这个沉重的名称,被淹没在岁月的滚滚洪流之中,这片纯净的水域,华丽变身为“武汉的后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夏,几个同学约在木兰湖游玩。那时的鸟岛,还没有完成开发,也不收取门票。年代久远,不记得是沿着岛上的水泥台阶还是野山坡,一口气爬到并不高大的山顶,站在松树丛中,生平第一次将“惊艳”这个词准确地运用于现实:视线范围以内,松枝上落满了精致又洁白的鸟,如同置身于千朵万朵绽放的栀子花丛。当我想无限接近的时候,它们就会展翅飞去,斜斜落在树丛一隅,漫山遍野都是鹤鸟的低徊与嬉戏,恍如误闯了仙境。他们说那是“白鹤”,所谓“松鹤延年”的画面如是眼前?看过的许多年画却都没有眼前的壮观与生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初春,12年后再一次登上鸟岛,岛上的人说,白鹤已经十分稀少。季节未至有可能是一个原因,更多的可能却是,旅游开发招徕的游客纷至沓来,鸟岛的清静不再,白鹤的乐园,也已渐渐坍塌。骄傲的人类,希冀成为万物生灵的主宰,却不曾想,万物生灵亦有选择的自由,虽不能与人为敌,至少还能远走高飞。若是自我感觉良好,试图凌驾于自然法则以上,人与自然,终究不能和平共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次,跟着心怡的一群人,倚在船头,说着,笑着,眼前的湖岸离得越来越远。天青欲雨,风,吹皱了一湖波光,沿岸遗弃的建筑和冷清的别墅群,不知道守候谁来填满这空虚的芳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距离上一次登上鸟岛,又过去了11年,作为深藏在僻静山野的一块璞玉,木兰湖依旧山岛竦峙、波光粼粼;作为旅游风景区的木兰湖,本该游客云集、笑语欢歌的时光,却在寂寞与空洞的等待。二十五年,闻风而来的开发商来了一拨又一拨,狭隘的规划、随意的营造,总也找不准旅游开发的方向,酒店做了一堆,游客却日益凋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停船上岛,不去计较白鹤是否安在,许多天以前就开始谋划的畅游木兰湖,就等着在这里实现。斜风细雨在清幽幽的湖面布满小小的涟漪,就象美人梨涡,诱惑你们去和湖水来一次亲密的拥抱!一个二个三个四个,在水中尽情的扑腾,浪里白条?蛟龙入海?总不如鯵子鱼觅食来得形象生动;蝶泳?蛙泳?都没有狗刨来得自由洒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还有,几个调皮的女子站在岸边,剥了盐水花生,洒向水面,等你们张嘴来接。裹着欢乐,染着天真,那一粒粒花生米,怕是世间最香最甜吧?在这远城的水域,一群“文艺中年”,一秒变回嘻嘻哈哈的童年,任岁月沧桑,我们在这一刻活转去,没有比童心未泯更美的时光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园,全称“湖北省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距离木兰湖游船码头大约七八百米,坐落在木兰湖畔,展馆面积8000平方米。湖北省文化厅借鉴外省和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时,将文物建筑集中搬迁复建予以保护的经验,将湖北省境内分散于民间,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且因周边环境遭到破坏,而缺乏保护的古民居文物建筑及其构件,集中搬迁至明清园集中复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园蓝图规划集“观古宅艺术、赏民俗表演、食农家风味、游园林景观、习传统技艺”于一体,形成一个以保护湖北明清古民居遗产为依托,以传承湖北风俗习惯为特征,将遗产保护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旅游景区。目前该馆搬迁复建了10余栋名人故居、富商豪宅、百姓民居、宗祠、会馆等古建筑,免费向游客开放。至于其它配套设施,却并未看到有任何动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原规划的搁置,几年来,园内都只是数幢古民居各据园中,冷冷清清地守着岁月流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园应该是在2005年开建,我最早入园是在2009年,其时项目还未竣工,我供职的单位受湖北省文化厅的委托,针对明清园绿化及园建工程的结算实施审计,当时在园区内忙着踏勘测量,倒是忽略了观景赏林。回忆当时情景,印象最深的是一大片竹林,试着想象,雨后春笋生机盎然,夏夜竹风心清气爽,秋月竹影摇曳多姿,冬雪映竹品性高洁,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里,应是一处修心养性的所在。园子和木兰湖以木栅栏分隔,沿着栅栏是一行烟柳拂面,对岸是木兰湖畔的标志性建筑物,姐妹红楼倒映在明镜般的湖水中,微波荡漾里流光溢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几年,只要在黄陂境内与同学聚会、与同事渡假、与同好游乐,明清园都是我强力推荐的景点。古皮隔扇的老屋、阳光斜映的天井、雕景镂花的阁楼,无不流转着几百年前的悲欢离合,站在寂寥的院落中,想象古人的日常、感受先贤的情怀,似乎烟火浸润的内心由此多了几分沉静与脱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个人以为,黄陂境内的木兰群景,此处最具有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这里历来游客寥寥,园区几无喧嚣,石墙黛瓦静立在绿坪之上、苍穹之下,特别是在阴雨连绵、天色晦暗的时节,被木门铁环闭锁的古屋,透射出逼人的历史沧桑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建设的鄂西民居吊脚楼,由来自恩施州的18位土家工匠在掌墨师的带领下,完全按照土家建筑习俗展开建造,于2016年建成并向游客开放。走近民居,远远嗅到空气中散发着古朴的桐油味道,鄂西民居吊脚楼,在明清园一隅,呈现浓郁的异族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楼前一大片绿草坪,插播着三叶草,在六月份的盛花期,三叶草的白色花瓣飘摇出万种风情。每次来明清园,这片草坪都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场景,这一次也不例外,你们在草坪上欢喜跳跃,我用手机镜头留下你们的动感青春。我们已不年轻,走过风霜雨雪,走过酸甜苦辣,从时光那头走来与彼此相遇,沉睡的青春在这一刻惊起,岁月刻划的脸庞脱尽斑驳,在欢乐的照耀下光彩夺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明清园隔壁,有一家土菜馆,店名好象是“乡村人家”,我来吃过很多次,红烧土猪肉、大盘鸡、韭菜烧猪血、土制家常菜、土罐子煨汤……每次来都是大快朵颐之后又心心念念下次还来,可知这“乡里人家”的菜做得有多么好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早安排游湖完毕就在这里午餐,可是群友@刘医生 强烈推荐去他妹妹家,吃正宗的黄陂土菜,回味童年的纯真生活,以契合《印象黄陂》的主题思想。这个建议让人心动,而更让我心动的是,@刘医生 是姚集人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说,当年在黄陂上学,班上有一个姚集同学。三年同窗,正值青春年少,几十个人的班集体,想来发生过许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人前不语暗潮涌动的故事,那些都只是传说,只有这姚集同学作风强硬,下手快、准、狠,临近毕业时,就已抱得美人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大婚,他俩在姚集老家摆酒,那是我第一次去姚集,同学们围坐一桌,猝不及防就遭遇了一道道美味佳肴。只记得当时菜一上桌,眨巴眼睛就一扫而空,然后众同学放下筷子坐等下道菜,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最后一道菜,不怪我们这帮同学嘴馋,实在是姚集酒席太霸道。此后几十年不知吃过多少酒席,面对酒桌上的大排场与高档次,总是无比怀念“姚集”的婚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黄土公路一路向北,过黄陂一中大约五里地,有一家酒店:黄陂 · 祝家庄 · 红楼分店,竹木结构的餐厅建在池塘之上,菜式主打姚集特色。2012年第一次去,吃过之后也是念念不忘,以后找机会又陆续去过三五次,可惜,近二年不知什么原因倒闭关停了,只剩空荡荡的水上楼阁,那一家的缸豆焖饭和苕粉肉糕我至今都是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苕粉肉糕,我以为算得上姚集的美食一绝,“黄陂三鲜”名声在外,我最爱的就是“姚集苕粉肉糕”。Q弹、劲道、香嫩、鲜滑……偶尔回忆起那个味道,回老家的时候会特意弯一二十里山路去姚集街上,找到一家“大自然三鲜”的老字号,称上几斤回家解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有了前面的诸多铺垫,对于@刘医生 妹妹的这顿午餐,却还是不敢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她不是酒店大厨,不是餐馆掌勺,只是一个平常的居家女子。怀着三分期待二分忐忑,我们来到@刘医生 妹妹家,一应菜肴已经摆上餐桌:草灰搓干南瓜片、焖烧莴苣干、腊烧小鱼、白菜烩豆腐、克马头、土罐子煨海带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六道野生土长的菜肴呈现在我们眼前,所有人,无一不惊艳于@刘医生 妹妹纯朴的厨艺。等不及安坐就伸出手来拈菜品尝,一大盆锅巴稀饭分分钟就已见底,这一顿乡间午餐,妥帖的滋润着我们这一群黄陂伢的味觉,胜过了多少饕餮盛宴,胜过了多少山珍海味,人还未离席,已在暗暗盘算何时再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蔡店,我最初的印象来自于二三十年前。八十年代末期,也是在黄陂县城上学,那时,班上唯有一名蔡店女同学,不是很聪慧的模样,长相也不甚好看,更不爱言语,平常总是独来独往,基本不与同学一起说笑和疯闹,与教室、寝室热闹的气氛总有些格格不入。听他们说,蔡店,位于黄陂最西北的山旮旯里面,是很远很偏的地方!于是,幼稚无知如当年的我,居然断章取义,以为蔡店,就是一个偏僻、贫穷而且闭塞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蔡店发生交集,是在二三年前,因为“姚家山抗战纪念馆”的财政评审。建设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试图让评审尺度更宽松:谁谁谁说过,这个项目作为黄陂的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相关单位必须大开绿灯。惭愧的是本该如雷贯耳的大名我却一无所知:作为审计人员无非就事论事,无原则的更改专业判断好像不太妥当,还请出具签章文件,我只规避审计风险就好了!可能是我的呆板惹怒了项目负责人,声称要申请撤换评审单位,这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如果你认为我的评审过程有不合规的地方,当然可以提出申诉,但是说到撤换,好像也没你说得那么儿戏吧,摆事实讲道理就好,何必说狠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场施工接近收尾时,我还专门去现场做了一次观摩,在那位项目负责人的陪同之下。馆内装饰有多幅壁画,当时关于造价的争议,也多半体现在这些壁画之上,分明是工装油画的粗糙,建设单位却坚持要按名家手笔计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站在一幅战争场景的油画前,对项目负责人说: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不会评价笔法和构图,只说我最直接的观感,你看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绵软、表情模糊,哪里看得到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刚毅?体会不到战士的风骨,也很难感动观众吧?项目负责人也承认:画面确实没有很好地凸现主题,考虑过后期修改,但已经不好操作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正与蔡店人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是因为《印象黄陂》,一个不大的公众平台,蔡店籍写手就有十来人,我曾经开玩笑说蔡店籍占领了《印象黄陂》的半壁江山!在玩笑背后,是我的景仰与钦佩,也在惊叹之余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偏僻、贫穷的山乡,何以出现那么多文采斐然、风格迥异的写手在印象黄陂的舞台上?其数目之多,绝对不是出于偶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至@朱兴安 老师的系列《蔡店传奇》横空出世,在一篇篇民间传说以及人物传纪中,朱老师笔下的蔡店,风土人情呈现出独特,乡俗俚语流传着传奇,藉此大概了解蔡店的人文历史,我终于有些明白了,蔡店,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地灵人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锦里沟旅游渡假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由环湖风情体验区、峡谷游览区和寨王文化展示区三个部分组成,旅游线路全长12公里。锦里沟旅游渡假风景区是武汉市唯一的土家文化风情旅游区,源于清朝雍正年间因土司改土归流,土司王从鄂西恩施州迁居至蔡店,因此,这块土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土家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区内的民族歌舞及篝火晚会、土家名俗表演、土家婚嫁互动,游客参与其间,想来也是可以达到忘我境界的。锦里沟旅游渡假风景区也是武汉市最大的自然山水渡假区,景区内有相互串联的大小景点48处,拥有亚洲第二、湖北唯一的游乐项目:1800米山道滑车,滑道沿着山势逶迤起伏,想象着,坐在山道滑车中,沿途风景在视线里风驰电掣的变化,应是一次畅享激情的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其实,我们此行的兴趣所在,并不在于锦里沟旅游渡假风景区内那些人造景观,只为@稻田明月《锦里沟游思录》中的《尽里沟人家》而来,明月兄笔下的尽里沟人家:一户隐于深山的农家,前后无人,水电不通,与外界的联系只是山林中一条崎岖古道,过着与现代文明隔绝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毫不讳言喜欢明月兄冷静的笔触、开阔的思路、凌厉的意境、惆怅的思绪……历史的沧桑、民风的纯朴都在明月兄的笔下,一个字一个字,被写成生命的鲜活、平凡的执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眼下的网络文字充斥着寡味鸡汤与无病呻吟,有多少人愿意深入了解社会的底层?剥开歌舞升平背后的凄楚?看清权利和金钱追逐中的一路血泪?更何况一个业余写手?所以,印象黄陂人钦佩@稻田明月手中那支犀利的笔,更被他笔下的世外人家所吸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往尽里沟人家的那条古道,差不多隐蔽在景区尽头的山林中。一行人沿着山涧,小心翼翼地走在爬满绿藤的石径上,就好像踏着古人的余温,穿越时间隧道,一脚踏向古旧的时光。站在这里回看来时,张望去时,感受着岁月的流逝,教人有一种莫名的心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条古道,从山那边匍匐而来,从远古延伸而来,与现代社会里铺天盖地的商潮作了一个神奇的链接。而我们,在明月兄的带领下,有幸与这寂寞古道相逢,触摸青石绿苔冷冷的清新,感受岁月的冷静;庆幸在喧嚣尘烟的角落,遇见隐藏的原始,这枯藤老树的沧桑,是与俗世隔离的旷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走着,一路想象那户深山人家,世人多喜好红尘热闹,为什么还要独自坚守在闭塞落后的深山?是因为习惯吧,一辈子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田地有收成,饱暖可自足,也不失简单和舒畅,又何必硬要赤手空拳,去与凉薄的世界争一口饭吃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坚守深山的只是一对老夫妻,想必他们的子女也已在外面的世界成家立业,也许,当他们匆匆忙忙的走过多半人生路,会象人到中年的我们一样,回望来处时思古叹今,怀念深山中父母辛勤呵护着那个简陋的家,怀念求学途中无数次用双脚丈量过的那条崎岖山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密不透风的树林中顺着溪流踯躅而行,四十分钟的路程说说笑笑倒也不累,只是汗透衣衫又热又渴。又上了一个坡,又转了一个弯,眼前就忽然开阔起来。山道两旁分布着高高低低的田地,用石块垒成规整的田梗,田间青青的禾苗正拔节生长,地里铺满刚刚扯起还带着新鲜泥土的花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树杆与枝条编成的院墙上半开的柴门,绕过一间土砖布瓦几近垮塌的房屋,路过被青苔和绿萍点缀的半扇石磨和一窝石碓,耳听得三二只小狗嬉戏打闹的声音,一幢连三间的瓦房,出现在视线里,那,就是尽里沟人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月兄远远望见这一家的男主人,快步迎上去打招呼,问:还记得我吗?我曾经来过你家里?这一说已是二三年前的事情,只怕人家没有那么好记性。其实,记不记得都丝毫不影响这一对老夫妇的热情,连忙去屋里搬来克马凳和矮靠椅,招呼我们一行上十人坐在门口宽敞的土坪上歇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我们坐着克马凳和矮靠椅,眺望青山、品味泉水、吹拂凉风……真叫一个心旷神怡!之前看明月兄的《尽里沟人家》,想象农户主人已经老迈,今日一见,也不过六十多岁的年纪,特别是男主人,看起来竟是十分精壮的模样,一问一答之间,甚至还很健谈,完全不似窝居山村,只与田地鸡鸭交谈的闭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征得主人同意,我们几个人又进到室内,老物件、旧工具、土砖墙、草鸡窝……东寻西找,寻的都是自己的回忆,找的都是自己的念想!而这深山人家,果然满足了我们的所有期望,满屋子都是故事,满屋子都是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水缸立在灶房一角,水管从山上引来山泉水,放满一整缸,舀一瓢咕咚咕咚喝下去,清甜的感觉沁人心脾;土灶上的两口铁锅盖着老桐油的木锅盖,上面还扑着一个葫芦瓢,一个古旧的盐罐放在灶膛前的照壁上小小的壁橱里;两提稻草繇子挂在堂屋的房梁上,才一见,就想起我的父亲几十年前坐在煤油灯下打繇子的情形,父亲灵活的双手在芒槌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翻飞,杂乱的稻草转眼就缠成顺溜又紧实的草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色渐晚,山路昏暗,我们不得不离开尽里沟人家了,一个个却都还想多说一句、多坐一刻。我在@稻田明月的《尽里沟人家》文后留言是:读到这里,没有感慨,也不思索,只是满心巴望,明月带路,我要去那里!洗净现代文明的尴尬,摈弃上窜下跳的难堪,将自己深深安放在一段原始又质朴的时光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段留言应是多数印象黄陂人的共鸣,于是,有了今天的跋山涉水,来寻找遗落在深山里的人家。在夏末秋初的时节,在间断雨过的黄昏,我们来了,并且,不舍离开,所以,约好再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天的行程,走得十分紧凑,每一处,都是在时间的催促之下,不得已而离开,甚至,即将离开时,已给下次再来打下伏笔。当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热爱生活、热爱表达的这样一群人,在一步三回头中,不情不愿的各自消失在来时路上,夜,已经很深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的山水与风情,在我们这群土生土长的黄陂人眼里,更多了几分亲切与温暖;故乡的过去与现在,在我们这群怀乡念土的他乡客心里,更多了几分惆怅与念想!期待着,下一次的携手同游,在故乡的岁月深处,在故乡的风雨途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