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在取舍首阳住院后我们曾去过一次大理的巍山古城,当时因为他心率不齐后遗症严重,只在巍山古城游览(也曾写过美篇这里就不再赘述),巍宝山留下遗憾,此行是为了弥补上次的遗憾,事实证明,爬巍宝山确实需要较强的体能才能完成,攀登完成后一定会腰酸背痛。<b></b> 大理的巍山县,和大理古城、苍山洱海相比没有那么大名气,开车的话从高速出来还得走几十公里,但是动车极其方便,巍山动车站离巍山古城只有2公里左右,此行我们就是坐动车大概从昆明站2小时40分钟左右到达了巍山站,车站有观光车、电瓶车、三轮车、出租车接驳到古城,很方便,也管理规范。<div><div>6.29下午就是古城里闲逛,第二天一早下起了小雨,古城有接驳巍宝山的公交专线,由于开车时间较晚,我们滴滴一辆比亚迪半小时到达山门开始游览。</div></div> <h5><i>上图手机拍摄</i></h5> 巍宝山前山的朝天门又名准提阁,它是全山的总坊。按巍宝山风景名胜的自然分布,从这里的总坊向前,又返回山下,全程约10多公里。---然后从后山返回此天门。 <h5><i>上图手机拍摄</i></h5> 巍宝山在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山顶海拔2509米,山势雄伟,气势磅礴,自东北向西南走向。开辟于汉代,唐代为南诏国的发祥地。<div>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导师在山中传教。明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u>准提阁、甘露亭、报恩殿、巡山殿、文昌宫、主君阁、老君殿、玉皇阁、三皇殿、观音殿、魁星阁、三清殿、三公主殿、财神殿、青霞观、灵宫殿、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u>等20多座道观殿宇,鼎盛时期,道人多达上百人。</div><div>宫观依山就势,布局巧妙,出阁架斗,工艺精湛,雄浑古雅,雕塑形象逼真传神,雕刻壁画和图案丰富多姿,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br></div><div>登山需要从<b>山门进入—到达山顶斗姥阁—后山下山到达长春洞—重新上山返回山门,</b>我们现在按此顺序记录<b>:</b></div> <b>1、南诏土主庙:</b>土主庙,又叫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庙。歇山式大殿中的塑像即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两旁站立侍者,文武各一,均穿彝族服装。巡山殿门前有几副对联,内容均与细奴逻和南诏国历史有关 "新村流源远,始祖奴逻耕巍岭;彝族衍庆长,南诏发祥在巍山。"联中"新村"指巍山后山山下的新村---彝族聚居村,当年细奴逻居住这里。巡山殿,始建于细奴逻之孙盛罗皮。彝族群众视细奴逻为土主,新村及附近彝族群众每年来这里两次举行祭祀盛会。一次是农历九月十四日,相传这一天是细奴逻的生日。另一次是正月十五,这一次来祭祖,同时将自己已故的亲属的灵牌在这殿前焚毁,让亡魂归祖庙。祭祀当天除隆重祭奠外,还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载歌载舞 2、土主庙旁边就是<b>文昌宫</b>:文昌宫是巍山游览中心,过去,当地群众在这里祭祀龙王。因此,此殿又叫龙潭殿。清乾隆年间改为道观后,大殿里供文昌帝君,二殿里供关圣帝君,殿名改称文昌宫 <h5><i>上图是无人机航拍的文昌宫,绿树成阴之中</i></h5> <h5><i>上图是两道山门</i></h5> <h5><i>上图是航拍,大殿与二殿之间,一池清泉,明彻见底,名"龙潭"。池中这六角形亭阁,名叫文龙亭,沿两边拱桥可至亭前。</i></h5> 文龙亭的水墩上有壁画: <h5><br></h5> <h5><i>上2图左边,亭墩西面这幅壁画,叫做"<b>踏歌图"</b>,它绘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时。壁画长约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为水渍,有些模糊。画面表现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围成圆圈携手起舞;圈内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场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弹扬扇,似在助兴。图中舞蹈者多为彝装打扮,男的多穿长衫,罩领褂,女的着坎肩,系黑围腰。整幅画富流动感,较真实地再现了两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习俗的场面,是珍贵的文物资料。</i></h5> 还有很多其他壁画: <b>3、太子殿:</b>太子殿是西南少数民族典型的隼铆结构建筑,整个屋架由六根柱子支撑,不用一颗钉子和螺丝,如果真有几个大力士,能抬起六根柱子,便可将整个屋子挪走。隼铆结构的房屋,首先要选好六根支撑柱子及六个圆形石墩,因为六根柱子是要搁在六个石墩上面的。<div>太子殿供奉的是<u>释迦牟尼,</u>是这座道教名山上的<u>佛教建筑。</u><br></div> <b>4、转运殿:</b>原供奉吕洞宾,现在中间供奉的是奉子观音: <b>5、灵官殿:</b>灵官殿又名<b>主君阁</b>。灵官是道教的0神,一般布局在较大的道观两侧。但巍宝山前山的灵官殿却是独立的单一殿宇,与玉皇阁在同一轴线上,灵官殿成了玉皇阁的山门。<br> 灵官殿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咸同年间被毁,光绪年间进行过复修。正殿内曾祀有一座青铜铸造的王灵官像,重达200余公斤,灵官手执的金鞭为铁铸,整座神像十分壮观,可惜1958年-时被毁。殿内现在的灵官像为泥塑,赤面,三只眼。殿内供奉的炳灵太子,又称华光大帝,是南方道教特有的神人,民间称之为“火神”:<br><br><br> 灵官殿内有明代晚期种植的“<u>桂叶银红</u>”山茶花树两棵,今仅存一棵。古山茶树高十六七米,直径约15厘米,<u>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大理山茶花</u>。每到春季,山茶花开数百朵,大花如碗,红似胭脂,异常艳丽,远远看去好像一片云霞依半空,近看像灿烂的红日光彩照人,古人誉其为“山茶流红”的胜景。相传,古山茶原生长在深山丛林中,明末清初修建灵官殿时,道人把它移栽到殿内,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这株至今仍生长茂盛的古山茶已被作为名树古木加以保护: <b>6、青霞宫:</b>青霞宫又叫<b>老君殿</b>,是巍宝山中最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殿宇。初为湖北武当山全真道人<u>沈妙章</u>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盖,清嘉庆、光绪年间复修,20新世纪80时代后开展过数次检修。正殿敬奉太上老君、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大徒弟。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别称孔子。生于周王朝,知识渊博,道家学说的创办人: <h5><i>上图无人机航拍,青霞宫掩映在一片森林之中</i></h5> 殿宇依山而建,层层迭深,崇台高阶,宏伟壮观。第一院是准提阁,内奉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六弟子。第二院有大厅和南北两厢房,大厅为主殿,高踞于坚固的砖石垛上,出阁架斗,飞檐啄云;横额挂匾,上书"大赤天宫";门面由十二扇彩色木雕排板门组成,每扇高八尺,宽二点五尺,规格严整,雕镂精湛,色泽鲜艳,每扇排板门又分上下两截雕镂,上截雕镂着各种形状的花草,下截雕镂着麒麟、龙、凤、兔、牛等各种吉祥动物,大方凝重,古朴文明;大厅内奉太上老君塑像;坐状,左手拿八卦图,右手拿芭蕉扇,腰系青霞玉带,膝前有青牛、白象。<div>(均未对其内拍摄)</div> <b>7、玉皇阁:</b>供奉的神像较为集中,展现了巍宝山道教神仙系统宏大场面。玉皇阁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8年),山门为灵官殿,内供的灵官为道教的护法神。过了山门,殿字飞檐重叠,巍峨壮观,一进四院,依山就势,层层而上:四帅殿、天师殿、三官殿、吕祖殿、玉皇阁、依云阁渐次列布。里面把奉着天、地、水三官,吕祖以及财神、灶君诸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这里都要举行洞经会,古乐悠扬,热闹非常。 <h5><i>上2图为无人机航拍,玉皇阁也在苍翠之中</i></h5> 巍宝山绵亘数十里,峰峦起伏,山形似一头蹲坐的雄狮回首俯<br>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葱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1992年巍宝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爬山虽累,也有点小雨,边走边欣赏风景,氧吧中也感觉很舒服,来看途中美景: 巍宝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腰到山顶,覆盖着枝叶繁茂的苍松翠柏和各种阔叶林木,其中不乏古树名木,如粗可数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贵树种云头柏、野香樟等。 <p class="ql-block">山中的异井奇泉,山峰云景,形成了历史上 有名的“拱城远眺,天门锁胜,美女瞻云,龙池秋月,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和古洞长春”共八大胜景。</p> <b>8、三皇殿:</b>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被毁,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殿内原供奉天皇、地皇、人皇三尊道教塑像。“文革”期间,该殿被毁,现仅存遗址: 9、<b>观音阁:</b>巍宝山除大量道教宫观外,也还有一些佛教寺院,如前面的太子殿,还有观音殿、甘露亭。巍宝山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佛教也曾在这里与道教争雄斗胜,同时也有相互的影响和融合,突出表现在"老君点化细奴逻"传说,细奴逻生前,太上老君点化其为南诏王,死后封其为巡山土主,成为云南道教的"巡山神",即云南道教的一尊主神。这一传说说明中国汉地道教传人云南,为了更好地 得到发展,必然要植根于云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营养,与之结合、融汇的特点: 我们在这里吃了背上山的干粮,注意,巍宝山上没有食物供应,个别道观(不是所有)提供茶水 <b>10、魁星阁:</b> <b>11、斗姥阁:</b>凌空欲飞的殿阁名叫斗姥阁,里面把奉的斗姆为道教女神,为北斗众星之母,故名斗姆。斗姆雕像3眼4头6臂,显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为金童玉女。巍宝山斗姆阁在国内道教之中是著名的。斗姆阁为巍宝山登临揽胜佳境。近观前后,林海茫茫,殿阁历历: <h5><i>上图为无人机航拍,取舍站在中间</i></h5> 放眼远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畴似棋样,瓜江如带,一派锦绣风光 又开始下雨,在这里看巍山古城风云变幻: 12、从这里我们开始往后山下山,此时大雨滂沱,经过了<b>三清殿</b>正在修葺中: 13、14经过了<b>培鹤楼、财神殿</b>等等: <p class="ql-block">培鹤楼有一长联,由晚清巍山文人绕着撰写,民国年间由巍山人孟家严书写悬挂于魏宝山培鹤楼上,于文化大革命损毁,后又由云南中医学院教授李筱圃重书,悬挂于魏宝山培鹤楼上,至今保存完好。该长联是巍山至今搜集整理出来的五百多副对楹联中最长的一副,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联:五十六年冷眼,看穿人世沧桑。想桂殿探香,芹宫拾秀,蓉境及第,柳汁染衣,身世等华胥,转瞬已为陈迹。纵分茅胙土,点缀些草露瓦霜,更剪桐命圭,幻化出风灯石火,悲夫伤哉!指古井以盟心,告我先生,不必向青磁枕中,黍饭一炊寻梦境。</p><p class="ql-block">下联:千二百载留形,遑问尘寰岁月。溯枣林飞吏,瓜破示几,竹叶泛舟,橘皮作画,神仙偶游戏,随地皆漏玄机。况醉墨闲吟,援引他善根道器,或品茶沽酒,扶持那末路穷途,敻乎远矣。登高山而仰止,嗟予小子,何时到黄鹤楼上,梅花三弄听笛声。</p> <p class="ql-block"><i>上图培鹤楼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又称为吕祖殿,巍宝山也有吕洞宾到朝阳洞演奏仙乐的传说。</i></p> <h5><i>上图财神殿内祀赵公明元帅</i></h5> 15、<b>长春洞:</b>再往后山下山,比前山要陡峭一些了,很多人在斗姥阁就前山路返回了,因为后山下山去了长春洞后还得重新上山才能出山门,确实很费脚力,因此错失这巍宝山最惊艳、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巍宝山后山规模最大的道观——长春洞,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 公元1715年),其精湛的建筑艺术令众人称“绝”。由贵州道人李法纪、杨发荫建,后由道人杨阳会改大殿为二转楼,光绪年间道人杨老七、张朝用又重修厢房和花园,遂建成了保留至今的平面布局为规整的八卦图案,为九楼十院的道观建筑格局。殿内祀玉皇大帝、雷祖、土地、马帅、灵官等神像。 <u>一绝:建筑艺术</u>,占地不到二亩却有九楼十院,为一个规整的道家八卦图,由前殿、大殿、厢房、花园、藏头等组成,其构思严谨,结构精巧: <h5><i>上3图均为航拍</i></h5> <u>二绝:木雕</u>。大殿的门窗全是浮雕,其中八扇格子门从左至右刻着八仙人物图,雕工精细,形象逼真。殿内两转阁的天花承尘格板中央,用木板拼成一八卦图,内雕八角藻井和盘龙,周围的天花板上绘着五十幅彩色图画,有三皇图、三清图、四御图和群仙会宴图等。 殿内的天花承尘格板中央,用木板拼成一八卦图,内雕八角藻井和盘龙(全国道观都绝无仅有),周围的天花板上绘着五十幅彩色图画,有三皇图、三清图、四御图和群仙会宴图等。长春洞内奉玉皇大帝、雷神、武财神、文财神、土地老爷、王灵官等泥像: <h5><i>上图殿中央供奉玉皇大帝塑像,金童玉女侍左右</i></h5> 八扇格子门从左至右刻着八仙人物图,雕工精细,形象逼真: 三绝,长春洞殿堂间<u>彩画艺术</u>比比皆是: 这座以道教为主,兼容佛教并兼收了土著民族成分的原始宗教。长春洞是一个保存最好的御赐道观,观内壁画美伦美奂,能够历经文革磨难被很好地保护下来和当地的居民的爱好文物有很大的关系。进门就见一个道士及几个女弟子在泡茶。 <p class="ql-block">从长春洞往回走到山门大概40-50分钟,就是比较陡峭的上山步梯,此时,游览了大部分殿宇,体力已经几乎消耗殆尽,行摄已达8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巍宝山的道教特点,一是以道教为主,兼容佛教的特点。唐初,源于四川鹤鸣山汉代张陵(俗称张天师)创立的道教“五斗米教”传入巍宝山,成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诏国极力倡导佛教,虽然巍宝山仍是大理地区的主要道场,但佛教成分也渗透到巍宝山。</p><p class="ql-block">二是道教在巍宝山还兼收了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巡山殿便是这一特征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在巍山古城,我们还拜访了去年在古城遇到 的一位中医,因为去年听他的建议让取舍的新冠后遗症得到了很多的康复。</p><p class="ql-block">离开之前,再看一眼巍山古城:</p> 回到昆明后,周身疼痛的2天,这个小众的道教名山,没有那么大的名气、配套,但道路修得很好、道观都还保护得不错,感觉不虚此行。 此篇图片除特殊说明为取舍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