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班牙南部的热门旅游城市是马拉加、米哈斯、龙达和塞维利亚。</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马拉加</p><p class="ql-block"> 到马拉加,只为一个人——毕加索。</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1881——1973年)全名为巴勃罗·路易斯·毕加索,出生于马拉加。关于他的介绍是这么说的:“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p> 目前马拉加有两个关于毕加索的博物馆,一个是毕加索故居博物馆,一个是毕加索(作品)博物馆。我们参观的是后一个。<br> 毕加索博物馆位于马拉加旧街区大教堂和古罗马剧院之间的San Agustin大街八号。是世界上三座毕加索博物馆(巴黎、巴塞罗那、马拉加)中最小的一座。 <p class="ql-block"> 说是大街,其实很窄。车辆都很难通过。</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入口处也很不起眼:门面没有任何装饰,简简单单的一个长形门框,里面墙壁上用显眼的大红字写着:“巴勃罗·毕加索”</p> 但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div> 为什么在马拉加要建两个毕加索博物馆?</div><div> 早在1953年,毕加索就曾联系过马拉加省艺术委员会,提出了想在家乡建一座博物馆的想法,并拟寻找地点、面积合适的馆址。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想法未能实现。</div><div> 1992年10月,毕加索的长媳克里斯汀•鲁伊兹-毕加索为了实现毕加索生前的愿望,提出恢复1953年项目计划,并愿意捐赠毕加索部分作品的想法。在多方努力下,该博物馆最终在毕加索萌生念头的50年后,也就是2003年10月27日成立。当天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索非亚亲临现场,正式宣布博物馆开放。</div> <p class="ql-block"> 现在博物馆的展品中,包括毕加索的长儿媳克里斯汀和孙子伯纳德捐赠的258件毕加索的珍贵遗作,还有一大批可以长期借展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毕加索从学徒时期开始的传奇艺术生涯,展现了毕加索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技艺。</p><p class="ql-block"> “毕加索”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也算耳熟,但能理解、欣赏的恐怕寥寥无几。也许正象我们李导概括的:早期画作自然写实,以后的作品令人费解。</p> <p class="ql-block"> 1923年11月创作的素描《奥尔加肖像》。</p> 最有名的画是《戴白帽子的保罗像》。 <p class="ql-block"> 而正规的专业表述是:早期的作品是学院派画风,后来经历了立体主义革命,并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成为无极限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什么主义也没搞明白,但既然他是享誉世界的伟大的画家,我们就逐一认真地看看他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1895年《大胡子男人的肖像》和1972年《男人头部》,是不是截然不同?</p> 能猜得出这幅是啥吗?《被捆绑的公鸡》 哈哈,《躺在沙滩上的裸体女人》,瞧着象只黑虫虫。 1920年《双臂交叉的女人》 另一个外国旅行团的导游在绘声绘色地讲解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在一生92年的时光里,共创作了2万多幅作品,涉及油画、版画、拼贴画、素描、陶艺等不同领域,硕果累累。 陶艺也是他非常擅长的领域。他与生具来的天赋和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其一生都极具创作热情。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里面漫步,你可以在崇敬与困惑的感受中,更加了解他锋芒毕露的才能,直观地面对他的喜好、他的表达和他画作的不同风格。</p> <p class="ql-block"> 毕加索博物馆里面除了展览空间,还包括一个图书馆和档案馆,里面藏有800多本毕加索的图书,以及相关的文件和照片,其中有中文版的毕加索生平介绍。</p> 内部庭院。 马拉加是个美丽的小城 在San Agustin大街尽头的圣殿主座教堂非常壮观。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米哈斯</p><p class="ql-block"> 安达卢西亚最南面从马拉加到直布罗陀漫长的海岸线属地中海气候,整年阳光灿烂、天气温暖,被称为太阳海岸。米哈斯是太阳海岸重要的旅游城市。</p><p class="ql-block"> 米哈斯这个名字是在阿拉伯人统治伊比利亚半岛之后才有的。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人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从北非扩展到伊比利亚半岛,太阳海岸地区就是摩尔人最早到达的地方。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这个地区以其气候特征开发旅游产业,米哈斯小镇就是在那个时代最终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白色山城”的米哈斯距离马拉加仅30来公里。米哈斯分为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下米哈斯海岸是太阳海岸的组成部分;而海拔400余米的山峦上则是绿树环抱中的米哈斯小镇。</p> <p class="ql-block"> 下车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竟然是旅游信息中心前面一只铜铸的小毛驴。原来使用毛驴是小镇保留的传统地方特色之一。由于小镇依山就势而建,道路起伏,当年很多人家靠骑驴出行,因此有人把米哈斯称为“驴城”。</p><p class="ql-block"> 现在驴子已经转化为旅游工具,载着好奇的客人在镇上慢悠悠地闲逛。 </p> 安静而悠闲地矗立在地中海之滨的米哈斯小镇,一幢幢依山而建的白色小屋在耀眼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半山坡上绿树丛中一片静谧的白色,在海天相连的蔚蓝中显得那样安详而美丽。 米哈斯的面积并不大,如果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基本上就能走遍了。 优雅和休闲是小镇的基调,在白色的小镇里走走逛逛,哒哒的马蹄声清脆地回响在夏日的正午时光。 起伏的小路依山势而蜿蜒,通向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白墙红瓦,房屋的院墙、屋门、窗栏、阳台上悬挂着一个又一个的花盆,美丽的鲜花在白色的世界中分外醒目。 在白色的基调上,红与蓝的点缀丰富了小镇的空间。 壁挂花瓶满满都是地中海风情。 <p class="ql-block"> 米哈斯小镇是欧洲人的度假天堂,每年七、八月份,有许多欧洲人来此租房度假,将之称为“欧洲的大阳台”。</p> 在古老的瞭望台可以把美丽的地中海和白色的小镇尽收眼底,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还可以远远地眺望非洲大陆。很多同伴走到这里就坐下了,享受着视野辽阔的海天景观。 佩尔圣母礼拜堂在观景台一侧。这个教堂是1586年前建的,具体什么时间无法考证了。因为1586年只是礼拜堂被一位牧羊人发现的时间。它耸立在山壁上,用不规则石头垒成,只有2间大约30平米的内室, 供奉守护镇子的佩尔圣母像。 <p class="ql-block"> 米哈斯,我爱你!</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龙达</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在他的小说《逝世在午后》中说:“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话,龙达是最适合的地方,全部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风景……如果在龙达度蜜月或私奔都不顺利的话,那最好去巴黎,各奔前程、另觅新欢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龙达被称为最适合私奔之地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诞生于罗马帝国时代、发展于阿拉伯侵入时代的龙达,是个令人称奇的地方。老城伫立在750米高的悬崖上,崖下的人视之为“建在云端的城市”,城中的人自认是“悬崖边的白色小镇”,而海明威把它描绘为“全世界最适合私奔的地方”……如果所有这些美誉都集于一身呢?</p> <p class="ql-block"> 龙达最著名的景点便是建于1735年的龙达新桥。它横跨埃尔塔霍峡谷,越于万仞峭壁之上,将龙达新旧两城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 说是“新桥”,其实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桥往下看,任何人都会觉得震撼:埃尔塔霍峡谷深达一百多米,河谷深邃,地理位置的这种特殊性使新桥高度达到98米,相当于30层楼高。</p> 桥下面就是望下去会令人眩目的深渊,白色的房子就造在悬崖边上。 沿着新桥边的小路往下走,可以下到桥底。如果从桥下仰视,新桥更为壮观、宏伟。我们体力不行,从网上搜了一张图片饱饱眼福。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龙达,最让我们高兴的,还不是看新桥,而是参观斗牛场。</p><p class="ql-block"> 在西班牙每一个旅游观光城市,都会由当地派出一位地接导游负责我们的讲解。据说这是西班牙政府的规定。龙达的地接导游在大家已经解散了的时候跟我们说,前面的斗牛场一直开到晚上8点钟,我们剩下的四个人立即折回去先看斗牛场。</p> <p class="ql-block"> 安达卢西亚是西班牙两大“国宝”的发源地,其中塞维利亚为弗拉门戈舞蹈的发源地,龙达为西班牙现代斗牛的发源地。因此,来到西班牙,来到龙达,不能不了解“斗牛”。</p><p class="ql-block"> 斗牛起源于西班牙古代祭神活动,很久之前,龙达便以出产斗牛士和土匪而声名远扬。自13世纪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起,以马术为主的皇家骑士团兴起斗牛,并发展成为西班牙上层贵族专有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纪时,一个名叫弗朗西斯科 · 罗梅洛(Francisco Romero)的青年在一场骑马斗牛活动中,因冲入场中,挥帽引走了发怒的蛮牛救人,开启了斗牛士徒步斗牛的新时代,并创立了如今的斗牛规则——“戈雅式斗牛(Corridas de Toros en Goya)”。因此,人们认为龙达斗牛场是西班牙现代斗牛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龙达斗牛场(Plaza de Toros de Ronda)于1779年开始建造,花了六年时间于1785年正式启用。</p><p class="ql-block"> 这座斗牛场为圆形建筑物,两层看台,每个座位上有编号,观众对号入座。</p> <p class="ql-block"> 整个斗牛场看台约能容纳五千名观众,和马德里斗牛场两万五千名观众相比,规模不算太大,条石的座位也显得比较简陋,但它却是西班牙现存300多座斗牛场中最古老的一座,也是斗牛士们的朝圣之地。</p> 现在斗牛场门前有两尊斗牛士铜像,一尊为安东尼奥 · 奥尔多尼斯,另一尊为他的父亲卡耶塔诺 · 奥尔多尼斯。他们因高超的技艺和潇洒的英姿受到大家的爱戴,是那个时代的“明星”斗牛士。 斗牛士一般都是世家出身。在西班牙,最有名的家族除了奥尔多尼斯家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罗梅洛家族。弗朗西斯科(也就是救人那位)的孙子佩特罗 · 罗梅洛(Pedro Romero)因在其职业生涯中,共杀死了5600头公牛(!)而从未失手一次,成为西班牙人心目中的“男神”。 斗牛一般选用北非的黑公牛,就是斗牛场外广场上的这款。 这个品种的黑公牛体格强健,粗壮勇猛并保持野性,体重在400~500公斤之间。 很侥幸,我们找到了斗牛历史博物馆(因为我们不知道有这个博物馆)。位置就在斗牛场的看台地下。这里用大量的实物、图片,讲述着斗牛的来历、斗牛的方式等,展示了十七世纪以来斗牛的服装、斗篷及各种器具:花标、长矛、利剑等。当然,也少不了介绍罗梅洛家族、奥尔多尼斯家族的光荣历史以及名人名家的画作、小说等。 <p class="ql-block"> 左上角就是那位佩特罗·罗梅洛的画像。</p> 皇家骑士团骑马斗牛的画作 选手服装与器具。 女士参加斗牛宴会和上场斗牛时的着装:红色斗篷是必不可少的,但女斗牛士上场也必须着裤装。 戈雅斗牛节的海报 斗牛博物馆里还设了一个龙达皇家马会厅,陈列着从1846年起安达卢西亚奥尔良公爵家族的皇家骑马服、马具、马车,以及与骑士相关的介绍。 这里之所以会展出马术相关内容,不仅因为斗牛的最初形式为骑马斗牛,还因为现在龙达斗牛场已转型以马术学习为主。 对西班牙来说,在每个盛大节日、重要活动里,只有骑马,才能显得足够隆重,才有满满的仪式感。 龙达斗牛场,是一个值得花些时间认真参观的景点。<div> 今天,斗牛这项运动受到广泛的批评。目前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州和巴塞罗那市、加那利群岛已立法禁止斗牛。但西班牙人对这项运动仍旧十分痴迷。政府也规定西班牙每年的斗牛季从3月19日开始,到10月12日结束,但通常只安排每周四和周日为斗牛日。导游介绍说,龙达的戈雅斗牛节目前仍保留着,仅在每年的9月5日至7日戈雅斗牛节期间举办三场最著名的斗牛表演,但基本上是看不到的。</div><div> 最后,放几张龙达随拍。</div> 救济广场上的救济教堂 西班牙广场位于龙达的市中心,广场中央立着曾任西班牙众议院主席安东尼奥·德·里奥斯罗萨斯的雕像。 在西班牙第一次见到唐吉诃德的身影,桑丘去哪儿了? 帅哥靓女好养眼 第二次大餐:牛尾餐。这次能打90分。<div> 第四站:塞维利亚<br> 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汇聚着不同时期、不同种族缔造出的文化,而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更是五彩斑斓,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激情的弗拉明戈舞蹈、传世的吉普赛歌曲……而背靠内华达山脉、面朝北非的地理环境,又造就了天主教与伊斯兰文明的碰撞。西班牙第四大城市塞维利亚,就是所有这一切的典型代表。<br> 1987年,塞维利亚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 世界遗产委员会1987年评语:<br> 位于塞维利亚中心的三座建筑——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共同组成了非凡的古迹建筑群。大教堂和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收复领土的1248年至公元16世纪间,这两个建筑受到了摩尔人风格的影响。同时,它们也是阿尔默哈德文明和信奉基督教的安达卢西亚文明的历史见证。西拉尔达大寺院是阿尔默哈德时代的建筑杰作,在它旁边是塞维利亚大教堂,该大教堂共有五个大殿,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教堂中存放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棺墓。西印度群岛档案馆由一个拍卖厅改建而成,馆中存放着早期殖民者发现美洲时的宝贵档案文献。<br></div> 我们在塞维利亚将参观塞维利亚大教堂、王宫、西班牙广场并观看弗拉明戈表演。 塞维利亚大教堂前的国王圣女广场。 <div> 这座门被称为王子门,位于塞维利亚主座教堂的南立面,因为它是大教堂的主入口所以也被称作“主门“。</div> 主门正对是一尊塞维利亚胜利女神雕像的复制品,体态优美、栩栩如生。原件立于吉拉达塔的尖顶上,铸于十六世纪。 塞维利亚大教堂现址原为清真寺,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div> 从公元712年摩尔人入侵到公元11世纪摩尔人在此立国,塞维利亚现存大部分古代建筑是这一时期的产物。1248年,卡斯蒂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夺取塞城,赶走摩尔人并设为都城后,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逐步繁荣起来,所以“混搭”是塞维利亚许多古代建筑的基调。<br></div> 我们在塞维利亚的地接导游中文名叫“小白”,一位曾在我国四川留学一年,并在上海研修过中文的西班牙本地人。小白是个孕妇,但是为人亲和,爽朗,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 进入大教堂后,我们首先在橘子庭院集中(西班牙的橘子树真是多,街道上、庭院里,随处可见,很多挂果了也无人采摘)。橘子庭院又叫阿布鲁西奥内斯庭院,最初是12世纪摩尔人建造的清真寺庭院,用于净身。它长81米,宽43米。1248年天主教徒征服塞维利亚后,至今没有改变并成为大教堂的一部分。<div> 塞维利亚大教堂规模宏大,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全部看完。但是有几个景点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主祭坛、四王抬棺、唱诗班座椅、教堂博物馆以及红衣主教唐璜 · 塞万提斯墓等。</div> 由于有小白的带领和讲解,我们参观的过程非常顺利。 走进大教堂里面,一定会被高达42米的内庭所震撼。<div> 我们先看看最重要:</div> 1、主祭坛: <p class="ql-block"> 教堂中殿的主祭坛绝对是首先要亲眼目睹的珍品。这座高30米、宽20米,由44组雕塑组成的大型浮雕是从1482年到1564年,整整花了82年,由几代人精雕细琢而成。其中有36组是描绘耶稣基督生平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在16世纪上半叶,由塞维利亚大主教迭戈·德·德萨(Diego de Deza)支付费用,道明会修士、铁艺师弗朗西斯科·德·萨拉曼卡( Francisco de Salamanca ) 设计并制作出主祭坛前的大型锻金铁栅栏,封闭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一杰出的宗教兼艺术作品,但也使人无法近观。</p><p class="ql-block"> 2、唱诗班:</p> 主祭坛对面就是唱诗班,也用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栅栏关着,无法入内欣赏。<div> 3、四王抬棺:</div> 关于哥伦布的遗骨到底是在圣多明各还是在塞维利亚的问题,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但四王抬棺中的“棺”里所保存的确实是哥伦布遗骨的这一结论,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1898年,哥伦布遗骨由古巴运回西班牙后安置在大教堂中。眼前抬着棺椁的四尊雕像分别代表西班牙统一前的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和纳瓦拉四个国家的国王。其中前两位昂首挺胸,后两位低眉顺眼,低眉顺眼的两位是反对哥伦布远航的阿拉贡和纳瓦拉国王。 能被四个国王抬起棺木,可见哥伦布在西班牙的地位极其重要。尽管他的晚年非常不如意,甚至被西班牙政府追偿债务。 棺椁底部 <p class="ql-block"> 小白告诉大家,她曾获得过棺椁内部的照片,并用手机展示给大家看。</p><p class="ql-block"> 顺便提一下,哥伦布的次子费尔南多·哥伦布也葬在这座教堂里。父亲死后,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全部书籍和探索新大陆极具价值的资料,并为父亲写了传记,最终还将其拥有的全部书籍、手稿等捐赠给了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把他安葬在大教堂内是对其贡献的最大肯定。小白把他所埋葬的地方指给我们看。</p><p class="ql-block"> 4、教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包括原来的主圣器室和圣杯圣器室,展出各种绘画、不同的圣物盒、金银器皿、华丽珍贵的帷幔、法衣、赞美诗集、唱诗班用的经书架等宗教艺术珍宝。</p> <p class="ql-block"> 圣器室中央是一座特别珍贵、高7.8米,重475公斤的银质圣龛。它通体带有复杂的花纹装饰,顶部排列着15支大烛台,制作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 一顶超精美的王冠。</p><p class="ql-block"> 5、议事堂</p> <p class="ql-block"> 去议事堂要先走过它的前厅,这是个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墙面上有很多表现宗教故事的浮雕。</p> 从前厅通过一条弯曲的走廊进入议事堂。建筑的空间设计为椭圆形,这种布局和圆顶有助于声音的扩散传播,解决了众多教会人士聚集在一起时观看和聆听的需要。<div> 大厅中有一把主持人所坐的华丽桃花心木扶手椅,由著名雕塑家1592年雕刻,立在空荡荡的议事堂内。</div> <p class="ql-block"> 穹顶上一个宏大的造型框架中,圣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众生。 </p><p class="ql-block"> 6、红衣大主教唐璜 · 塞万提斯墓地(小白说 ,辨别主教等级的办法就是看他所垫的枕头。垫三个枕头的,就是红衣主教)。</p> <p class="ql-block"> 银祭坛或称赦免祭坛是18世纪德·毕纳的杰作,位于四王抬棺的对面。</p><p class="ql-block"> 主座教堂内含很多小礼拜堂,每座都非常有特点,可惜我们没有时间一一细看。</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的各种人物塑像非常精美,栩栩如生。</p> 吉拉达塔是塞维利亚主座教堂的钟楼,高96米。12世纪摩尔人修建了清真寺以及这座宣礼塔;1248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费尔南多三世收复塞维利亚后,清真寺被改建成大教堂,但塔被保留了下来,并添置了大钟,塔顶也增加了一座十字架,目前塔顶的胜利女神(与王子门前的胜利女神同款)风向标雕塑放置于1568年。 <p class="ql-block"> 吉拉达塔作为原伊斯兰教寺院建筑中仅存的一部分,塔身墙面上有各种标志阿拉伯艺术特色的花纹图案,显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的美丽风采。</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四周共有十扇门。从橘子庭院出来经过的宽恕之门早在清真寺时期就已存在了,跟橘子庭院一样,也是摩尔时代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与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共同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而这个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就在大教堂的旁边。档案馆中最珍贵的馆藏就是关于发现、征服新大陆的文献,以及二层展室里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险家的手稿、地图等,时间跨度从1492年到19世纪末,文献数量超过8000万页。</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并不适合参观档案馆,小白也只是说了一嘴,没有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