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北京中轴线上打卡《古建筑钟鼓楼》

友缘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钟楼,又称“北京钟鼓楼”,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东城区钟楼湾临字9号,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楼,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钟楼。</p><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钟楼是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包含北京鼓楼、北京钟楼两幢古建筑。北京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鼓楼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四周砌有矮砖墙,门前有石狮一对。鼓楼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整座鼓楼由台及楼两部分组成,楼基称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左、右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十字形券洞,系无梁式砖石结构。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其东北隅有一北向小门,内有69级石梯,由此可达楼上。楼为木结构,分二层,第一层楼室面阔五间28米,进深三间,内支撑有36根木柱。第二层为暗层,原无专用楼梯相通,后在一层东北隅置一铁梯上下,除为检查房屋外,还可存放物品。鼓楼的楼顶为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调大脊。上带吻兽、垂兽,单昂单翘五踩斗栱,绘旋子彩画。室内方砖铺地,门窗为六抹方格槅扇。室外有木护栏及环楼走廊。</p> <p class="ql-block">鼓楼登楼楼梯上下陡直60+9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鼓楼内遗存有25面更鼓。其中24面是根据史料仿制的,剩余1面是历史遗留的主鼓。鼓为整张牛皮蒙制,曾参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表演,鼓长2.25米,直径1.34米,鼓座为木制,油漆,上雕云纹,座高1.8米、宽1.9米、厚2米。鼓楼内还保存有一块麒麟碑,为民国时从麒麟碑胡同移至鼓楼,相传系明嘉靖朝武将仇鸾府前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二层每隔一段时间会仿照古代进行击鼓表演。鼓楼共遗存有25面鼓,中间为首的大鼓代表1年,剩余24面小鼓则代表24节气。钟鼓楼在长达600多年的报时历史中,始终沿用先击鼓后撞钟的模式,“暮鼓晨钟”由此而来。每到黄昏时分,钟楼击钟18下,鼓楼击鼓18下,共击三遍108下,算报完一个时辰。击鼓表演时,三名身着民族服饰的鼓手会准时来到主鼓前开始击打鼓面,鼓声雄浑有力,鼓楼的击鼓表演在四季都有不同的鼓点。</p> <p class="ql-block">远眺远处景山公园的《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观看四周的标志性建筑物,中国尊,北海白塔,奥林匹克塔。</p> <p class="ql-block">鼓楼布置有以计时仪器和时间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共126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600米。鼓楼一层数字沉浸展660平方米,“时间建筑”“中国时间”“发现中轴线”等6个主题展厅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厅沿线分布,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12个交互体验展项以及6部数字影片。鼓楼二层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约600平方米,展品包括报时更鼓、铜刻漏、碑漏、日晷等古代计时仪器。</p><p class="ql-block">在“北京时间”展厅,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悬浮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虚拟击鼓撞钟可以读懂“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中国时间”展厅展示了传统计时方法,通过触摸屏可以了解日晷、铜刻漏、碑漏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智慧。“发现中轴线”则直观而整体地展示了中轴线各遗产点位的位置分布。数字沉浸展文化活动艺文《元一统志》载:“元世祖修燕京旧城,至元九年改称大都,建钟鼓楼于城中。”《析津志》称:“中心阁。阁之西,齐政楼也,更鼓谯楼,楼之正北,乃钟楼也。”《图经志书》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时增添,冬则用温水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刻漏箭尺</p> <p class="ql-block">铜刻漏</p> <p class="ql-block">日晷</p> <p class="ql-block">仔细听着老北京不同的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聆听老北京的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体验电子敲钟。</p> <p class="ql-block">鼓楼内文创食品。</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全部建筑为砖石构成,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下部为砖石台基,上为楼体,高33米,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殿式作法。台基四面开券门,券门内成十字相交形,内部东侧有石梯75级,可达二楼。二楼四周有城垛,每面有一座拱券门,左右各有一石制雕窗,四周有汉白玉护栏。</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内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钟架,正四角每边长2.3米,斜四角每边长1.35米,架上悬一大铜钟。高7.02米,最大直径3.4米,重约63吨,上顶径约1米,钟纽高近1米。钟的两侧各吊一长2米,直径约0.25米粗的圆木,以供撞钟之用。大铜钟朝北的一侧,镌有“大明永乐年”字样,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中国发现最重的铜钟。钟楼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时,刻有御制重建钟楼碑。</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的大钟由响铜铸成。在古代,钟楼撞钟时,钟声淳厚、洪亮,在方圆数十里内均可听到。每日早、晚的寅时和戌时各撞钟一次,称之为“亮更”、“定更”,每次报时撞击108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城中军民百姓、文、武百官闻“亮更”起,闻“定更”而息。</p> <p class="ql-block">登楼的楼梯较窄且陡峭,共75级台阶要比鼓楼还要高一些。</p> <p class="ql-block">加油!注意安全!</p> <p class="ql-block">此钟是“大明永乐年制”报时铜钟,重63吨,是我国的古钟之王。</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是北京标志古建筑之一,它们见证了北京千年来的风雨沧桑变迁,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无论是钟楼还是鼓楼,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代钟鼓。走在古老的砖石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钟鼓声声在耳边回响……</p><p class="ql-block">北京的中轴线不仅是空间上的中轴,更是文化上的中轴,它承载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如故宫、太庙、天坛、钟鼓楼等,它们的设计、规格、布局都是中国儒家礼仪制度的体现。带着孩子们漫步在这条中轴线上,可以感受到北京城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风貌所散发的吸引力,一步一景,体验着古都的新旧变迁与文化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