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开埠之前,这里只是东海边、黄浦江畔的一个小渔村,隶属于今天的松江,属于江南文化,与周边的苏州、嘉兴没有什么区别,捕鱼,种地,说吴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那时候的上海,与苏州的盘门景区一样,充满了古色古香的气息,飞檐翘角的建筑,历史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1267年前后,上海建镇,镇上以如今光启路北段为基点,共建有五条街道,主要马路都集中在老底子的南市区,规模很小。那时的上海,街道狭窄,古朴的大门楼矗立着,显示出这座建筑物的历史悠久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1292年,上海镇变为上海县,中心区域仍在南市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建筑更加古朴,房檐下挂满青苔,门前的大树下,石板路显得格外宁静。</p> <p class="ql-block">1553年,倭寇勾结地方海盗入侵上海县中心,连县衙门也变成一片废墟。为了防止倭寇再次劫掠,松江府下令修上海城池,新筑城的县城城墙共长9里,大东门、小东门、小北门、老北门等8座城门。城内有赵家浜、方浜、薛家浜等,东西向有条直通黄浦江自南向北的中心河,联通了前面三条小河浜,构成了城池中的水系。1909年又加开了小西门、小北门、福佑门。城内的水系和建筑,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古老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自1840年后,上海开埠,成为面向世界的通商口岸。那时的上海,黑白老照片记录下了南北货栈的繁忙景象,西式楼房与中式屋顶结构的大厅交相辉映,中间立着的招牌上写有繁体中文“南北貨棧”,大厅内摆满了各种货物,看起来非常热闹。</p> <p class="ql-block">英国人在黄浦江西岸的芦苇荡里开辟了外滩,建起了高楼大厦。外滩的街道上,人们或行走或站立,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新面貌。</p> <p class="ql-block">大批的外国商人、流浪汉纷纷涌入上海,在这里经商、投资、办厂、开店,这里成了“冒险家的乐园”。老照片中的上海法租界望平街(今南京西路)两侧建筑风貌,见证了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很多上海人摇身一变,变成了“洋买办”和商行职员,经过近百年的浸染和熏陶,逐渐形成了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上海地域文化,被中国北方和内地学人称为“海派文化”。在这个繁华的城市街道场景中,欧式风格的大楼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襄阳路上异域风情的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1912年民国成立,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从此上海县成为上海市。这个现在金碧辉煌的静安寺是上海市中心最大、最豪华的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此相继筑成如今的人民路、中华路等,还兴建了新东门等4个新城门,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浜筑路工程。昔日的臭水浜成了宽广的大马路。解放后,原来被农田包围徐家汇建成了现在万众瞩目的上海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淮河路中路的街景。</p><p class="ql-block">驰名中外的上海妇女用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老底子法租界嵩山巡捕房,现在的时尚商务区和高档商铺。</p> <p class="ql-block">赫赫有名的国泰电影院,最国内早有冷气开放的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四川路上的上海邮电大楼</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上海得到快速的发展。1958年,随着市区人口增加,上海扩大了规模,江苏的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松江县、崇明县、川沙县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p><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百年后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尽然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外地游趋之若鹜,原本空荡荡的淮海西路,居然会每天交通堵塞。</p> <p class="ql-block">所以说1958年是上海市城市发展的一个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1958年之前,上海市仅是上海市区。之后是10个郊县正式由江苏省划归上海。</p> <p class="ql-block">所以,现上海本地人(郊区)才是真正的新上海人。</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有16个区、107个街道、106个镇、两个乡。现在上海市区调整为8个区域。</p> <p class="ql-block">上海,一个国际大都市,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一个“海纳百川”并不断“与时俱进”无以伦比的现在化城市,已经是无可否认的。</p> <p class="ql-block">上海人的“海派文化”,是商业文明的产物,相对传统的农耕文明,有一定的进步性,包容性和先进性。</p> <p class="ql-block">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移民上海的外地人被这种强大的“海派文化”所浸染,所改造,逐渐变成了真正的上海人,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海派文化”,形成了上海人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地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上海的中国人多了,全国各地都有,从而带来了更多的异域风情和民族文化。进来的外国人也多了,上海人接受到了更多的现代西方的商业文明。</p> <p class="ql-block">外地朋友在上海就业、居住、生活,开始理解上海人,羡慕上海人,学习上海人了,他们将上海的“海派文化”视为一种积极的,文明的,商业社会必须的先进文化。</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近些年来,上海人“海派文化”的群体性格,正在被吞噬,被异化,被湮没,上海“沦陷”了。</p> <p class="ql-block">有网友总结:有这样三种人涌入了大上海,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p> <p class="ql-block">一是空降上海的外地领导,据悉,上海有十六个区,只有一个区的领导是上海人,他们的行政话语权,影响了上海人“海派文化”的群体性格。</p> <p class="ql-block">二是暴富了的外地老板,他们来上海开公司,赚大钱,招收了大批员工,他们多是“老板意识”,少有平等、尊重、协商、相互依存的现代管理思想。</p> <p class="ql-block">三是大学毕业留在上海的一些外地年轻人,被称为“新上海人”。为了赚钱,买房买车,立足上海,他们非常努力,非常勤奋。</p> <p class="ql-block">但是,他们的生存经验只是来自家乡父辈的阿谀奉承、委曲求全和人情世故,缺乏上海人法治、平等、独立、自我的现代理念。</p> <p class="ql-block">他们不如移民上海的前辈们:不拒绝“海派文化”,能够自觉融入上海,推进了上海文明的进步,并使自己也成了真正的上海人。</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一定会使上海的城市面貌更加美好,上海人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