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李济生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营造时间长达1400余年。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这里汇集了众多精美绝伦的佛像雕刻,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也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今年6月下旬我和老同事相邀,来到了龙门石窟景区,不禁回忆起三十多年前与龙门石窟的那段旅程,与今日的体验相比,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万穴列岩壁,三龛独雄夸。”</span>三十多年前,龙门石窟尚未如今日这般繁华,但它那独有的宁静与庄重,让人心生敬畏。那时的龙门石窟,游客稀少,每一处石刻都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我记得,那时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每一尊佛像,感受那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佛像的庄严肃穆与雕刻的精细入微,都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走进景区,我们见到的第一胜景,便是一座长八米多,宽6米的禹王池。泉水自石穴中流出,池中立一巨石,称石砭,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的工具。夏禹治水曾有<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凿伊阙,通龙门”</span>之举。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游龙门》诗中云:<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巨石何亭亭,孤生此岩侧。白云与翠雾,谁见琅玕色。惟应山鸟飞,百转时来息。”</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池水自东侧口飞泻而下,状若悬瀑,喷珠撒玉,水色迷人,又像蛤蟆吐水,故禹王池又称蛤蟆嘴。</span></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又名斋祓堂。邻近禹王池,是龙门西山最北边的一个石窟寺。也是我们此行所看到的第一个石窟,相传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极盛于宋金之时,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内的主尊阿弥陀佛,因其独特的手势被称为“剪刀手”大佛。洞内主佛因大拇指断落,形成剪刀手模样,被网友调侃为“比耶佛”,精神状态超前,为此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宾阳三洞中最精美的洞窟,堪称龙门石窟北魏期间佛像雕刻之精品。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伎乐天和供养天。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着宽袍大袖袈裟,衣纹密集,采用北魏的平直刀法雕刻。</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南北两壁各造一佛二菩萨像,与西壁主尊佛共同构成了北魏时期常见的“三世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游览了宾阳三洞,我们来到了敬善寺。它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是唐太宗的妃子韦氏所造的功德窟。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是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龙门石窟中尤为重要的唐代皇家石窟,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刻满了15000余尊小佛像,犹如写满汉字的巨著,令人极为震撼。这15000尊小佛像远看貌似千篇一律,近看却又给人以千变万化之感,为世人呈现出一幅“万众成佛”的石刻画卷。万佛佛门口有一个“最美菩萨”,婀娜袅袅的身姿和率性酒脱的动作深受游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span>千年的石刻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有着生命,尽显匠人们的匠心独运。我们在佛龛与石刻间穿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莲花洞,它以高浮雕莲花而得名。整个洞顶以莲花为宝盖,花心正圆,花态饱满丰润,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被其精美绝伦的雕刻深深吸引。洞顶的莲花与题记记录了大唐永隆元年的辉煌,南北壁上的佛像虽小,但每一尊都栩栩如生,细腻入微。尤其是那些供养菩萨,或坐或侧,手持莲花,神情各异。站在这些干年前的艺术品前,我深感自豪,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艺感到骄傲。</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上坡台阶来到卢舍那大佛前,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瑰宝,座落在西山南部山腰的奉先寺。传说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完成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其名称“卢舍那”在梵语中意为“光明普照、光辉普遍”,源于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p> <p class="ql-block">杜甫在《游龙门奉先寺》诗云:<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span>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它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和“世界最美雕像”。这尊佛像高17.14米,面部丰满圆润,双眉弯如新月,微微凝视着下方,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不仅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其创作技法在继承西方的创作方式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属于中国人的佛像雕塑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窟门两侧所刻之古代药方,共一百四十多个。药方中提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药方洞内,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宗教氛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代医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span>明代诗人吕维祺的《龙门山色》生动描绘了龙门石窟依山傍水,宛若天门初开的壮美景色。龙门石窟之行,让我领略了千年佛教艺术的璀璨。我被其宏伟与精细并存的艺术魅力深深震撼。这次游历不仅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提升了我的艺术鉴赏能力。期待着未来能继续踏足这样的文化圣地,追寻更多的历史足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