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偶然闯进鸟沙镇老鹰岩村,说是偶然,也不全是,过乌沙的高速上,常看到山上有一村子,民居多是瓦房,早想去看看,上周五没走高速,过乌沙看到一条路,抱着试试的心态闯了进去,果然是那个瓦房居多的村,村里人很少,走遍也只见着五个人,有一家仅一位男主人,一家大概是父子两人,喂了三头牛,再一家是一位女主人,还有一位是在地里收拾庄稼的妇女。除了三头牛,另外见到的是一只睡觉的鸡和三只见人就骂骂咧咧的鹅,其它再没见着活的家禽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经打听,该村叫老鹰岩村,政府要求整体搬迁,以户为单位,每户分给80平方的地基,因为地基小,种地不方便等原因,村民大多不原搬迁,初期动用挖机拆房,因此基本都在安置的地方建了房,后来强制拆房的事停了下来,因此未被拆的人家就有仍然在村里居住的(极少),也有回来喂牛的。因为土地无法搬走,村民仍回来耕种,老房也就成了生产居住的地方,只是房屋损坏后不再敢投入维护了,因为未来是否拆除心里都没底。</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民房基本属于用最老的方式建成,土砖墙,青瓦,木柱,也有一些是土砖墙和石墙混用的,土砖墙看似简陋,却十分耐久,久的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却依然坚固,易坏的多是木结构部分。这样的建筑,在印象中已经是农村平民家最早的建筑方式了,房上盖草还是盖瓦有所区别,区别的是盖草的更穷。我住的最早的房便是盖草的,因为在我出生的多年前,那一排雄显一方、全木地板的双层大瓦房便成了公产,那是俺家的祖业。</p><p class="ql-block"> 村里人少,见人就聊,他们对于搬迁是不情愿的, 俗话不是说吗?住惯的山坡不嫌陡,他们的不情愿,更多是感情上的,这样的理由很容易引起共鸣,也比较有说服力,而放眼看,随着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城镇化,弃乡村化,必然导致广大农村特色、文化的消失,乡愁、肯定会越来越淡,而这淡的,将会是人生中的味,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特别在农村长大的人,那会是割裂。</p><p class="ql-block"> 再过十年、二十年,老鹰岩村里这样的建筑也许将永远的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村子一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