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生时代未曾读懂的文章—《小石潭记》

枫叶依旧

<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最不喜写景类作品,原因有二:一是审美不同,你眼中的风景他人未必欣赏;二是写景大多与抒情相联系,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单看文本,情感抒发多少有点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最初,《小石潭记》就给我这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真正读懂《小石潭记》,读懂柳宗元,是工作以后……</p><p class="ql-block"> 提到柳宗元,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千万孤独”的《江雪》,这首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孤独最冷的的诗”,而“冷”也成了柳宗元鲜明的文化符号,但柳宗元真的“冷”吗?</p><p class="ql-block"> 《小石潭记》里藏着答案。</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旅行。通过文字,我们跟随柳宗元一路从小丘来到篁竹,只因“如鸣珮环”的水声,便有了一探究竟的兴致。“伐竹取道”写尽了他当下的状态: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对美景的向往,兴致来了,无路那就自己开路。</p><p class="ql-block"> 一个主动拥抱自然的人,对个体生命一定是充满热爱的。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冷”?</p><p class="ql-block"> 好在这里的山水没有辜负他的这份执着,千奇百怪的石、“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树、“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水、“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鱼、“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溪……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一一呈现,他用极其细腻传神的笔触细致地描绘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此刻,文字化作图景,我们同柳宗元一起置身山水,对话自然,感受柳宗元对这片山水的款款深情。</p><p class="ql-block"> 到这里,遇见一切美好。柳宗元遇见了美好的小石潭,我们遇见了美好的《小石潭记》。</p><p class="ql-block"> 但接下来,柳宗元笔锋一转,“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出,便让人不寒而栗。景还是原来的景,转瞬之间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曾经我对此大惑不解,甚至觉得有些“矫情”。不就是被贬吗?何至于此,同时期同样被贬的刘禹锡不还是豪气万丈。</p><p class="ql-block"> 未经他人苦,怎知他人难?对于柳宗元,正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年少成名,13岁,一篇表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名满长安;21岁,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可谓风光无限,这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古代何其难得。</p><p class="ql-block"> 但命运在他的33岁发生了转折,他与王伾、王叔文、刘禹锡等参与永贞革新,仅半年时间,革新便遭遇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自此被贬长达14年。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不久"二王"被杀。对此,柳宗元自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p><p class="ql-block">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在僧人的帮助下,寄宿龙兴寺,可是,一场大火,烧光了他的铺盖。此刻,他该多么无奈!</p><p class="ql-block"> 到永州半年,近七旬的母亲卢氏因路途波折,水土不服去世,柳宗元抱憾“卒以无孝道,不能有报焉”,作为儿子,他该多么自责!</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的大女儿从小体弱多病,为祈求幼女平安,柳宗元曾为女儿去发为尼,号初心,但依旧没能拦住死神的脚步,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柳宗元的女儿夭折,年仅十岁。作为父亲,他该多么伤心!</p><p class="ql-block">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柳宗元的好友吕温死于衡州,作为挚友,他诘 问“彼且有知,其可使吾知之乎?幽明茫然,一恸肠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和七年(812年),柳宗元的大姐夫崔简流放期间去世。这位姐夫在柳宗元的心中“实契师友,岂伊亲昵。”</p><p class="ql-block"> 苦难,并未停止……</p><p class="ql-block"> 后来,两个外甥(文中的崔氏二小生)为父亲扶灵柩过海,遇风暴殒命……</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这些,我们不禁为柳宗元感叹命运的无情,怎么忍心把这么多的苦难强加在一个人身上。</p><p class="ql-block"> 那么,作为当事人的柳宗元,他该怎么办?封闭自己,躲起来痛哭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不是,身陷命运的泥潭,他通过两种方式走出困境,一种是探山访水,一种是体察民情。</p><p class="ql-block"> 探山访水,山水成了治愈他的良药,从“千万孤独”到“心乐之”,他的确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也为我们留下了经典名篇《永州八记》。</p><p class="ql-block"> 体察民情,不平则鸣,他在《捕蛇者说》里痛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在《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里因物肖形,嬉笑怒骂。</p><p class="ql-block"> 他重视教育,修复了柳州孔子庙,并亲自撰写柳州八景记等文章,推动柳州教育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他关注民生,大力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推行一系列民生工程。</p><p class="ql-block"> 他还开凿了柳江,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并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他完成了一场自我的救赎与突围,从自我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众生。</p><p class="ql-block"> 这哪里是一个冷冰冰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看《江雪》,我在“千万孤独”里读到了冷,在“独钓寒江”里读到了热。</p><p class="ql-block"> 因为</p><p class="ql-block"> 千万孤独,是时代赋予柳宗元的冷峭孤寂; </p><p class="ql-block"> 而独钓寒江,则是柳宗元于困境中的傲然独立。</p><p class="ql-block"> 一汪潭水,映射了柳宗元的“乐”与“忧”,“乐”是他,“忧”也是他。</p><p class="ql-block"> 一片江雪,映照了柳宗元的“冷”与“热”,冷是表象,热是内核。冷峭孤寂是他,一片赤诚是他,初心不改也是他。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柳宗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