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之城—哈尔滨

刘兵

<p class="ql-block">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省辖地级市、中国副省级特大城市,市辖9区、7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53076·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939·5万人,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新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子,是最洋气,最早进入近代化的大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浓厚欧陆风情和悠久底蕴历史人文魅力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古称上京、会宁府、阿勒锦;别称冰城、滨江;雅称丁香之城、音乐之城、奥运冠军之城、中国啤酒之都、中国西餐之都、丁香之城、夏都、天鹅项下的珍珠等。</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国家历史名城,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哈尔滨是中国冰雪文化名城;哈尔滨是东亚文化之都和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中国奥委会授予哈尔滨“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国家战略定位的“对俄合作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历史渊源流长,它是一座从来没有城墙,没有护城河的城市,它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朝、清朝两代王朝和渤海国的发祥地。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示范城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国际著名的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美称。</p><p class="ql-block">地处欧亚大陆东缘的哈尔滨,早年只是一处不起眼的一个小小渔村,周围山川堆积着千年积雪,江边冰面皓白,几十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古时这个地方叫“哈尔滨泡子”。</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这个名字和女真族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考证:“哈尔滨”来源于女真语“阿勒锦”,汉语就是“光荣、荣耀”的意思。女真人在公元10世纪末,在哈尔滨一带建立了阿勒锦村,因此,“阿勒锦”是哈尔滨最原始的名称之一。</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还有一种说法:哈尔滨在满语中称为“哈鲁滨”,意思就是可以晒“渔网”的地方。还有一种解释是,哈尔滨地势平坦,远远望去像“哈喇”,因此被称为“哈喇滨”。</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生中永远不能忘却的是母亲的面孔,一代人不灭的记忆,那是城市的面貌。当其它城市还围绕着城墙和护城河的时候,哈尔滨已经拥有了现代都市的城区雏形。当其它城市还跑着马车时,火车的汽笛声已经响彻哈尔滨全城。</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共有7种宗教形式:佛教、道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萨满教。</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汇集多种宗教文化,是全国唯一的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萨满教友好并存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有三种文化:第一是冰雪文化;第二是音乐文化;第三是哈金源文化。</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有十五种建筑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文艺复兴式风格、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俄罗斯风格、日本近代风格、中国古典风格、拜占庭式风格、中国古典风格、犹太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新、埃尔诺尔风格、中西结合式风格(俗称“大屋顶”建筑)。</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一个有极大包容性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几乎各大宗教都有流派在哈尔滨。</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建城时间可以追溯到1898年,这一年,标志着哈尔滨作为一个城市开始形成。</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而兴起的一座城市,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和欧洲西方的传统建筑文化集中到了哈尔滨建设中,使哈尔滨成为世界闻名的“远东第一城”。</p><p class="ql-block">现代哈尔滨的建设始于1898年的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是随着著名的中东铁路的建成而称之为“城”的。有人说,哈尔滨是铁路“拉”来的城市。当时将现在的南岗区域、道里区域划为中东铁路租借区,并称之为“”哈尔滨铁路城”,所说绚丽多姿的“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主要指的就是南岗区、道里区这两个区域。这一带区域保留了众多的精美的历史建筑,所以被称为“远东第一城”。当时的哈尔滨已是著名的移民城市,有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移民在哈尔滨居住,受白俄贵族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哈尔滨的城市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民风淳朴善良,比较欧化,而且贵族情调很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哈尔滨这座城市这样的具有多样化和包容性,因为大家知道,哈尔滨在30年代的时候,城市里有一半的居民是外国人,外侨在哈尔滨的人,甚至一度超过了居住在哈尔滨的中国人的数量。哈尔滨曾先后有33个国家的20多万的侨民聚居在哈尔滨繁衍生息和生存发展,由此造就了哈尔滨独特的异国情调。</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一个拥有47个民族聚居的城市,他们友好相处和谐团结,共同走过了百年历史的哈尔滨,历史上每一片雪花都朝着春天奔去,冰与火交织的故事,也渐渐汇集成一个声音:披荆斩棘向前走,奔前方。</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1898年,修筑中东铁路的俄国人到达哈尔滨,在所谓“护路军”中就有随军东正教神父。最初的哈尔滨东正教堂是用席子搭建的,位于中东铁路工程局所在地田家烧锅处。随军神父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任教堂第一任司祭。</p><p class="ql-block">1898年末,在席子教堂原址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东正教堂。教堂门前的街道当时称军官街,后称军政街,现在叫香政街。</p><p class="ql-block">这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在中国东北哈尔滨设立的第一所俄罗斯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因为这所教堂规模较小,无法容纳所有的教徒,通常只能供护路军官兵使用。</p><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称“中东铁路”,即中国东省部铁路之意。</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p><p class="ql-block">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位于铁路枢纽位置上的哈尔滨开始有大批的商业和人口聚集。作为沙俄势力的范围,大批俄罗斯人开始涌入哈尔滨和我国东北其它地区。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东正教在该地的传播。同时为了满足东正教教徒宗教生活的需要,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中东铁路工程局在哈尔滨市区中心修建圣·尼古拉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沙俄选址秦家岗(现南岗),即哈尔滨全城地势最高处(大直街与红军街交汇口,现在的红博广场处),在此修建一座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沙俄拟在哈尔滨修建的这座东正大教堂是经俄国沙皇批准修建的两座教堂之一,另一座修建的教堂在莫斯科。它是以纪念圣徒显灵者尼古拉·米尔里基斯基而命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教堂的整体设计是在俄京圣彼得堡完成的。</p><p class="ql-block">1899年10月13日,哈尔滨举行了隆重的大教堂奠基仪式。大教堂工程于1900年春天正式开工,大教堂由著名工程设计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主持施工修建的是俄国建筑工程师雷特维夫。</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内部圣母像、壁画出自俄国著名画家古尔希齐文手笔。从遥远的莫斯科运来教堂内的圣物、圣像和大钟。那个时候,中东铁路尚未完全贯通,这些圣物、圣像、大钟,几经曲折辗转运至哈尔滨,这一路艰辛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1900年12月18日,圣·尼古拉大教堂建成,并举行了教堂落成祝圣典礼。</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建成第二天,是圣·尼古拉节,大教堂正式进行祈祷活动。当时在哈尔滨的中国人几乎都是来自山东、河北的劳动者,他们不信奉东正教,对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名字来历并不在意,他们将其称为“喇嘛台”。喇嘛《辞海》上解释:藏语音译,意为“上师”,是喇嘛教对僧侣的尊称。在中国人眼里,信奉东正教的洋教徒,就是“洋喇嘛”,故将圣·尼古拉大教堂称为“喇嘛台”。</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占地面积393·64平方米,高35米,俄罗斯古典哥特式建筑风格,墙体用整齐的原木水平叠砌,交叉处原木互相咬合,凸显出粗犷的原始风貌。大教堂顶部采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形式,塔楼内的纯铜大钟图案精美,重1·8吨,直径1.425米,希腊十字八角形布局,圆木井干式木结构,未用一钉一铁,全部木构件均用楔接。大钟上面除镌刻有斯拉夫文字母外,还有四幅栩栩如生的圣像。</p><p class="ql-block">“护路军”神父,亚历山大·儒拉夫斯基以主司祭身份来到大教堂,主持大教堂和哈尔滨的东正教事务。</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落成后,遂成为中东铁路为主的信奉东正教员工、家属和护路军官兵的精神依托和仰慕中心,其中也不乏陆续成为东正教徒的中国人。哈尔滨作为俄国侨民的第二故乡,教堂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因为俄罗斯全民信奉东正教,其中包括现任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信奉东正教。</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悠扬、庄重的钟声,伴着火车嘹亮的汽笛声,每天都会准时回荡在城市的上空。</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是哈尔滨唯一被称作为大教堂的教堂。这个大教堂的大,指的是级别高,不是个头大。大教堂是哈尔滨的城市原点、制高点,城市主保教堂,哈尔滨正教会宗座教堂,这在哈尔滨的历史上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什么始称圣·尼古拉大教堂?这是因为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1903年是“中东铁路教堂”,1908年2月29日,按照俄国主教公会的命令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成为大教堂。</p><p class="ql-block">1922年成为我国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大主教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巍峨壮观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为使来自不同方向的人都能得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教堂采用了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大教堂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显得非常庄重而神秘。大教堂主入口上层耸起的钟楼,三个并排而立的“洋葱头”,饱满圆润,形态优雅。大教堂正中心高高的八角形帐篷顶“小葱头”形状的穹顶,在极力打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神秘,神权至上的幻觉。</p><p class="ql-block">大教堂东面明显突出为祭坛位置,西为主出口,南北两侧均略凸出作为次入口。</p><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俄罗斯木结构建筑的独特风格,并且也融入了东正教的宗教元素,使得这座大教堂成为了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座东正教大教堂,也是哈尔滨城市的第一座精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整体建筑造型完美匀称,建筑比例精确,形体错落,装饰精美,以其规模宏伟、造型精美、建筑精巧而闻名于世,堪称木结构教堂精品之作,成为世界卓越建筑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不仅是哈尔滨开始近代城市建设最早兴建的大型公共建筑,也是颇具盛名的精品建筑和哈尔滨早期标志性景观建筑,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更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珍品和宝贵的历史文化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绿树丛中的大教堂十字架刺破蓝天,夕阳给大教堂帐篷顶“洋葱头”抹上了一层橘红色的余晖。每逢礼拜日,虔诚的俄罗斯信徒,出入大教堂,构成了中东铁路线上的一道独特魅力景观。</p><p class="ql-block">1908年3月13日,圣·尼古拉大教堂被俄罗斯正教会批准为哈尔滨“中央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历史上也被称为“中央寺院”。</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这座充满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拥有着众多古老的建筑和城市地标,其中,圣·尼古拉大教堂作为哈尔滨的第一座东正大教堂,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哈尔滨宗教历史和建筑艺术的重要见证,现在,尽管圣·尼古拉大教堂已经毁去,但其历史意义和影响,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哈尔滨的历史长河中。已消失的圣·尼古拉大教堂,但它所代表的文化交流和宗教融合仍然对哈尔滨的文化多样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座教堂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建筑艺术,更在于它承载的哈尔滨与俄罗斯之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它见证了哈尔滨与俄罗斯的紧密联系和中东铁路对哈尔滨的影响,成为哈尔滨历史见证的珍贵印迹。</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时隔圣·尼古拉大教堂被毁40年后,上海籍哈尔滨人,哈尔滨东建公司掌门人,董事长黄祖祥先生,投资三亿人民币,在哈尔滨市香坊区阿什河畔湿地上创造一个奇迹,原貌建造原汁原味的圣·尼古拉大教堂以及包含俄罗斯经典建筑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景区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圣·尼古拉大教堂复建工程在哈尔滨市香坊区阿什河畔正式开工。</p><p class="ql-block">古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复原古建筑是历史环境的重现。富有包容开放精神和多样化的哈尔滨人,饱含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对建筑艺术的崇尚和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黄祖祥先生和他的团队,定下恒心,在阿什河河畔重建圣·尼古拉大教堂。</p><p class="ql-block">为了复建圣·尼古拉大教堂,他们在建设初期就邀请到俄罗斯历史建筑保护协会主席、俄罗斯功勋设计师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建筑学博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柯拉金进行主设计,柯拉金博士曾参与过无数个俄罗斯历史建筑的修复工作。</p><p class="ql-block">据柯拉金博士介绍,原圣·尼古拉大教堂设计方案是在当时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完成的,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和大钟是从莫斯科运到哈尔滨,精雕细刻的部分由中国能工巧匠倾力完成。为了做到教堂的每一寸都和原貌一模一样,建设方专门按照原建筑结构使用的松木产地,到俄罗斯进口松木原木,再根据复原的外观设计图纸,严格按照原有比例,请能工巧匠精心雕刻。同时,他们还拿着复原的设计图纸,在俄罗斯订制了教堂建筑内的大钟、圣像、烛台等绝大部分物品,就连教堂建筑里面的一些桌椅的样式、颜色都没有丝毫改变。他们除了在建筑所有用材、颜色、结构等方面做到完全一致外,甚至就建筑结构什么地方用钉子,什么地方不用,外墙装饰图案尺寸造型等细节,都力争做到完全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于1966年被毁,时隔40年后在哈尔滨香坊区成高子镇阿什河畔重建。</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从2006年7月动工复建,至2009年12月24日竣工,于2012年6月1日正式营业运行。</p><p class="ql-block">具有哈尔滨古老建筑和俄罗斯经典建筑的伏尔加庄园坐落在哈尔滨市香坊区近郊阿什河畔,占地60多万平方米。景区是以哈尔滨历史作依托,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它还是中俄文化交流基地,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莫斯科大学国际交流中心。</p><p class="ql-block">伏尔加庄园倡导“有文化才能长远,有品味才有价值”的经营理念,复建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设计师和中国的能工巧匠们,用1:1比例和原工艺复建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教堂。复建后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江畔餐厅、米尼阿久尔餐厅,见证了哈尔滨百年历史城市的变迁,承载着老哈尔滨人的记忆,悠远的钟声唤回了人们对“东方莫斯科”久远的记忆,同时也深深的寄托了哈尔滨人的一份情怀;</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彼得洛夫艺术宫、普希金展览馆则提供了中俄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p><p class="ql-block">伏尔加庄园建设了30多座经典俄罗斯建筑,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俄式建筑群,将城市历史与文脉、湿地美景与经典建筑、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庄园将哈尔滨的欧陆文化和异域风情演绎到了极致,这不仅让人回忆起历史,也建起了一条中俄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是古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复建的大教堂是哈尔滨的历史见证,它承载了哈尔滨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复原古建筑是历史环境的重现,是哈尔滨人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对古老建筑艺术的崇尚和对城市历史富有包容开放精神多样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复原后伏尔加庄园里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将会把我们带到一百多年前的哈尔滨,使我们仿若走进了百年前那座圣洁的东正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复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曾是哈尔滨的第一座地标性建筑,它见证了百年城市变迁,悠远的钟声唤回了人们对“东方莫斯科”久远的记忆,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一份真挚情怀。</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是网红,圣·尼古拉大教堂才是经典。伏尔加庄园里,复建后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熠熠生辉,闪烁着古老宗教建筑历史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坐落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索菲亚广场。教堂为拜占庭风格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教堂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市著名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全木结构随军教堂。1911年建成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教堂第三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竣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哈尔滨符拉季米尔神学院曾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是俄国建筑设计师科亚西科夫设计的,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教堂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作礼拜。</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错落有致。教堂巨型的“洋葱头”式的大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顶形式。教堂剖面最大直径为10米,由此形成了巨大而丰满的室内空间。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小篷顶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由若干连续拱劵托起的篷顶,特别是篷顶上火焰形尖劵,以惯用的篷顶冠戴“小洋葱”式穹顶而结束的设计手法,引人格外瞩目。外墙体主体为清水红砖结构的多面体,形体构造复杂,砌工精细。墙体以大小营叠的拱劵构成母体,组成的细部丰富而生动。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十六面体的高侧窗,檐上装饰线条为花瓣形和神乳体。鼓座下部经过条层线角过渡到下层八面体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线和谐连接,为罗马风格的边疆拱劵设计风格。</p><p class="ql-block">教堂正门篷顶为钟楼,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共有四个门出入口。悬挂着一大六小共七座乐钟。七座铜铸的乐钟恰好是七个音符,教堂那座最大的乐钟,由响铜铸成。大乐钟重1.8吨,最大直径为1.425米,临近钟耳和钟的底部装饰的是规则花边。钟的中部雕有四个圣像,以八个规则的篷形花边上的古俄文注明的是铸造年代。七座大小乐钟可以奏出七个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节日,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把七座钟槌上的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敲打出悠扬顿挫的钟声,相闻久远,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传播全城。据说,当时连住在几十公里外地方的居民也会听到这座教堂钟声的乐曲。</p> <p class="ql-block">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按照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扩建索菲亚广场7000平方米,将其辟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以宣传、弘扬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200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扩建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扩建后的建筑艺术广场面积由6000平方米增至10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达3615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p><p class="ql-block">当年,当圣·索菲亚教堂的钟声响起的时侯,一群群栖息在钟楼里的鸽子扑棱棱飞向蓝天,这来自天堂的钟声把整座城市打扮得神圣而庄严。届时,哈尔滨市所有教堂的钟声随之都会敲响起来。大凡此时此刻,外国侨民们无论他们在做什么,或者行走在街道上的,他们都会就地停住,冲着教堂的方向,在胸前划十字祈祷,待钟声过后再走。那是非常神圣的一幕。如今,已听不见城市上空蔓延回响的祈祷声,只有城市上空那道由圆穹顶、帐篷顶、尖塔楼和金瓦重檐组成的天际线,还在重温着那场历史盛宴。也只有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和黄瓦朱垣的建筑,还裹着巴洛克克风格、土耳其风格和中国晚清风格的外衣,在诉说着那辉煌的过去。</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在推动哈尔滨市多元文化建设,促进哈尔滨市对外开放、友好往来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市的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现在已经成了哈尔滨重要的旅游网红打卡地,它那具有独特魅力的百年俄罗斯古建筑,教堂附近那极有品位的美味佳肴特产,还有那美丽的松花江江畔风情,美丽的太阳岛风光,壮观的松花江百年铁路大桥,具有俄罗斯风情的伏尔加庄园等,美丽独特的哈尔滨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欣赏游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尔滨圣·伊维尔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堂始建于1907年,设计师为俄国著名设计师康斯坦丁·德尼索夫。教堂为巴洛克式俄罗斯东正教堂。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55.80平方米,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7—4号,现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哈尔滨市地标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伊维尔教堂呈希腊十字形格局,建筑风格奇特,外观巍峨挺拔。教堂南北宽22米,东西长26米,高27米,两侧为主入口,南北方向各有一个入口。教堂正面上方有大型鼓座,鼓座上有一大四小5个“洋葱头”,再加上钟楼上方和后面的一个“洋葱头”,总共有7个“洋葱头”。教堂上的葱头式大小穹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优美和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伊维尔教堂原为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堂。1907年,由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将及下属军官、士兵捐款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军官街工厂胡同修建了圣·伊维尔教堂。教堂为雅罗斯拉夫式球形尖塔教堂,其内设有3个祭坛,7个圆屋顶,堂内圣所按德尼索夫设计师的图案,由外阿穆尔军区守备队中雕刻师施工,圣像在俄国切尔尼戈市(今乌克兰)制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哈尔滨观光旅游,国内外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座圣·索菲亚教堂,却不太知道哈尔滨还有一座圣·伊维尔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在国内外的名气比较大,,但是,大家所不太了解的历史事实是,圣伊维尔教堂是索菲亚教堂的“姐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伊维尔教堂被俄东正信徒称之为圣·伊维斯卡娅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内的教堂众多,但与其它教堂相比,圣·伊维尔教堂就比较独特了。独特在哪呢?共有两点:一是一般普通的教堂顶部只有一个穹顶“我们都称之为“洋葱头”,可圣伊维尔教堂却有7个穹顶“洋葱头”;二是圣·伊维尔教堂是哈尔滨现存宗教建筑中唯一还保有附属建筑的教堂。作为圣·索菲亚教堂的“姐妹”教堂,其建筑红砖的体量要比圣·索菲亚教堂还要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外墙的马赛克镶嵌画,在经历了百年风雨,现在依然清晰可见,可见其工艺和用料的精湛。教堂外墙马赛克镶嵌画采用了古代波斯工艺技术,这种马赛克镶嵌画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装饰艺术品之一。</p><p class="ql-block">1907年修建的圣·伊维尔教堂,还有同一年修建的圣·索菲亚教堂,这两座教堂都属于沙俄随军教堂。因此,两座教堂被称为“姐妹教堂”。</p><p class="ql-block">近距离走进这座哈尔滨市的古老保护建筑,破败的教堂记录了百年岁月的变迁,虽然失去了往昔光辉的华冠,阅尽了人间沧桑和世事无常,斑驳的教堂身影却依然难以掩埋它的庄重与优雅。</p><p class="ql-block">我不曾听到教堂的钟声,但我期待钟声再次响起;我不曾耳闻教堂里唱诗班的歌声,但我在梦中确实被她的歌声惊醒过;我不曾走进教堂祭坛,但我希翼的感觉到神对这座城市的佑佐!</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的历史价值非同寻常,它不仅是沙俄侵略者镇压哈尔滨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日俄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奠基人是俄国驻哈尔滨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将,他是俄国驻哈尔滨的最高军事长官,他在哈尔滨生活了近十年时间,他对哈尔滨这座城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史实,承载民族强国精神,建设一个多民族、多包容、多样化的现代化强国。</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原老影像照片。</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原影像照片。</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p><p class="ql-block">在圣·伊维尔教堂西北20米处,有一间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平房,它就是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堂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3米,高3米,倒心形。这幅画由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画面左边是一位侧身站立,挎篮子的俄罗斯妇女,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蓝,腿上是白色长袜。画面右边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不远处有一座木屋,后面是碧海荡漾的湖水及淡青色的天空。这幅壁画虽然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霜雨雪,但画面依旧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这座平房是圣·伊维尔教堂附属的“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的遗址,是伊维尔教堂附设的“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当年“亚斯立”儿童会在哈尔滨是很有名气的。</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精美的马赛克镶嵌壁画。</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的西门。</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很高,是教堂中的精品,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创造城市新的景观亮点,哈尔滨市政府结合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改造,对圣伊维尔教堂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规划,改造,以文化为主题,以历史古迹为重点,创造具有哈尔滨城市特色的标志性景观。现已建成以教堂为主体,集旅游、休闲、景观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使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进一步展示哈尔滨历史风貌和古老的建筑文化,创造可参观,可停留,可对话的场所,成为哈尔滨又一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的整体规划和进行大规模改造,使圣·伊维尔教堂这座百年老教堂重现了昔日风采。</p><p class="ql-block">通过翻修,圣·伊维尔教堂恢复了往昔的辉煌,为哈尔滨增添了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巍峨壮观的圣·伊维尔教堂,已成为哈尔滨市的又一新的地标性建筑和重要的旅游景点。它不仅见证了哈尔滨城市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见证了哈尔滨多民族宗教文化信仰的擎起。</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也称作尼埃拉依教堂、路德会教堂。始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平方米,为哈尔滨市基督教会,设计师为德国人弗奥罗布,监工为日丹诺夫。</p><p class="ql-block">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街252号,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基督教堂,最初作为德国路德会教堂使用,这座具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教堂建筑,造型别致的尖塔,线条明快,圆形尖角门道,彰显其建筑个性,拱劵飞扶壁,精巧玲珑;红墙绿顶的建筑主体,彩色玻璃镶嵌的窗花,营造出一种崇高而又宁静,温馨而又神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当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俄国人基督教陆续传入哈尔滨。1901年,一个名叫扎耶夫的人,受俄国布拉格维申思科教会的派遣,来到哈尔滨,建立外侨基督教浸信会,地址建在南岗马家沟,这是哈尔滨第一座基督教会。建立之初,德国侨民基督教徒也参加这个教堂礼拜。到了1924年,德国人阿斯多尼亚·利多瓦倡议修建一座教堂,地址选在今日的东大直街上。中东铁路局拨地又捐助建筑材料,并利用部分捐款修建而成。德国路德会牧师贾乐天主持开堂,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p><p class="ql-block">基督教传播很广,教堂就是他们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的中心,教堂的建筑显得十分重要。哥特式建筑是十一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德国,十三至十五世纪流行于欧洲。</p><p class="ql-block">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的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指向天空的尖顶,高旷的内部空间,渲染着神秘崇高的宗教气氛。哥特式的教堂有别于古希腊柱廊式建筑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以与外界隔绝的内部空间为基础,营造出基督教徒心神收敛,向往天国的和美,因此,在室内光线的处理上,较多的运用了暗色,阳光被挡在外,通过彩色玻璃只透过一丝暗淡的余晖。</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基督教堂是一座属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北欧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不讲究立面上的水平划分,注重垂直划分,因此,更密更突出。</p><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拱的样式非常俭朴。这座教堂在外形上朴实无华,外壁极少雕饰物。突出了哥特式的尖拱屋顶,为了减轻屋顶的重量,采用铁皮盖。加厚了墙壁,减少了层叠的窗户,以此适应了哈尔滨气候寒冷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沉重的雕花大门,各种花格组成的窗户,当阳光由彩色花窗射进教堂时,变幻闪烁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和恍惚的神秘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p><p class="ql-block">此教堂也称作圣母帲幪教堂、圣母庇荫教堂、乌克兰教堂。教堂俄语音译为巴克洛夫斯基卡亚教堂。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始建于1902年,教堂坐北朝南,高30米,宽18米,长25米,占地面积9502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教堂为典型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俄罗斯东正教堂,教堂设计师为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这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座对外开放并仍有宗教活动的东正教教堂。</p><p class="ql-block">此教堂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圣母守护教堂平面是十字形,门廊为圆顶,分为两层,由钟楼和大厅组成最高点。堂大厅从上到下通顶高达30米,钟楼正门两侧,分列两口大钟。教堂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则是它典型的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的巨大“洋葱头”穹顶。教堂的穹顶仿效了著名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形穹顶。绿色调拱状圆形穹顶高耸入云,把异域教堂的建筑风格凸显出来,既气派又厚重。穹顶下红色调圆柱形墙体上,均匀开启的12扇设计精巧的上孤线采光窗,典雅精致。教堂四角外4个绿色半球体小穹顶,设计得小巧玲珑,依傍在高大挺拔的圆形穹顶周围,每个小穹顶上都只有一个金黄色的十字架,它们与大穹顶上的十字架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推开教堂正门,刚进入其内的一段为“启蒙所”,这是教堂的第一部分。举行宗教仪式时,非东正教教徒只能在此站立。往里的一段,即教堂的中央为第二部分,称其为“成道所”,凡领洗的东正教徒,参加宗教活动时,可在这里或站或坐。“成道所”里设有几个“坡桌”,上面供奉有几幅精美的圣像。“成道所”东面摆着东正教堂特有的“苦像”(耶稣受难像),两侧墙上分别悬挂着铜制缕空圣像。再往前走,可以看到四扇以圣像装点而成的屏风,东正教称其为“天门”。“天门”里面即为教堂的第三部分“至圣所”,这是东正教神职人员主持宗教活动时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守护教堂原位于南岗区新买卖街(现果戈里大街)乌克兰俱乐部内,是东正教的一个墓地教堂。最初为一座石结构祈祷所,教徒以乌克兰人为主,教堂由乌克兰人管理,因而,故曾有乌克兰教堂之称。1922年,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用以“守护”在修建的中东铁路、镇压义和团及日俄战争中战死的俄人亡灵。1930年,教堂从乌克兰俱乐部迁至东大直街俄国人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是一座墓地教堂。教堂由建筑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原木结构教堂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砖石结构的教堂,于1930年12月14日建成,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圣母守护教堂。</p><p class="ql-block">日丹诺夫的教堂建筑设计,充满着古典浪漫主义的情怀,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圣母守护教堂这扇拱形大门,门外是车水马龙,门内却是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24年5月16日正式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华行程共两天。除了在北京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会见,签署相关文件外,他在华期间专程赴哈尔滨停留了一天。普京总统于2024年5月17日,特地出席了在哈尔滨市举行的第八届中俄博览会和第四届中俄地方合作论坛开幕式,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师生会面,向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了鲜花。普京总统专门抽出时间,亲身来到哈尔滨守护教堂进行参观礼拜。普京总统和俄罗斯公民一样都信奉东正教,他不仅到教堂参观礼拜,而且向教堂赠送了礼物。此举引起世界各地新闻媒体的关注,纷纷发表评论信息,热评的火爆,顿时让此教堂成了哈尔滨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国内外旅游观光客人的重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圣母守护教堂祈祷所—</p><p class="ql-block">它在教堂的西侧,它始建于1902年,原为俄国人的旧墓地,最初在墓地建造了石结构的祈祷所,内设圣像和烛台,至今保持完整。</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耶稣圣心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原为南岗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也称波兰天主教堂,乌克兰教堂。教堂始建于1899年,2004年,在原地重建了耶稣圣心主教座堂,这座教堂成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塔尖高51.6米,主教座堂设在东大直街波兰天主堂,教堂钟楼、塔楼和天主堂上方各有一枚十字架。教堂地址在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教堂为唯美的哥特式欧式建筑。教堂由俄国建筑师鲍达雷设计。</p><p class="ql-block">教堂为什么还叫作乌克兰教堂呢?原来参与建筑中东铁路的波兰侨民,共有3000多人,大部分是天主教教徒,他们集资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建造了这座天主教堂,于1907年落成。在1947年以前,教堂曾由乌克兰人看护,所以又被称为乌克兰教堂。该教堂在1909年由俄罗斯人司特罗夫斯基,中文名字叫(吴文化)教士主管,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登记在册,当时有教徒2000人。教堂并附设波兰中学和波兰侨民宿舍,而且这座教堂是当时哈尔滨市唯一一座具有暖气的教堂。</p><p class="ql-block">1959年,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将该省几个教区合并,主教座堂设在东大直街波兰天主堂。现教堂为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黑龙江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该教堂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已成为哈尔滨市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场所。教堂不仅是黑龙江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而且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内部装饰,使得它成了哈尔滨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圣母守护教堂和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天主教堂),虽然这两座教堂都曾被称为乌克兰教堂,但是,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宗教派别。</p><p class="ql-block">圣母守护教堂确实曾有乌克兰教堂的称呼,因圣母守护教堂一度由乌克兰教徒为主,乌克兰人管理,故有乌克兰教堂之称。而耶稣圣心天主教堂虽然被称为乌克兰教堂,实际上它是一座天主教堂。它之被称为乌克兰教堂,就是因为这座教堂曾有过乌克兰人守护过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东大直街的一条大街上,相距不足百米的距离,就有三座不同教派的教堂,它们分别是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宗教教堂。</p><p class="ql-block">三座教堂犄角式鼎足相应立,遥相呼应,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堂相互守望,形成了哈尔滨的万国文化灿烂景观。这一地区,当年是半个世界移民和流亡者的第二故乡。这种三足鼎立的哈尔滨“教堂之城”现象,世界罕见。</p><p class="ql-block">1898年,松花江畔的小渔村,随着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逐渐成为了一座绚丽的大城市。当时以俄国人为主的大量欧州人涌入这座北方城市,带来了与中国完全不一样的艺术气息和城市建筑风格。当时的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也被叫做“东方小巴黎”,这足以证实其曾经的文艺气息和绚丽繁华。而除了这些,哈尔滨最独特的莫过于其宗教建筑的兼容性。</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天主教堂也称作士课街教堂,原是东正教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1980年以后改为天主教堂(士课街圣母无染原罪堂)。教堂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砖木结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典范,地址为哈尔滨市南岗区士课街47号。</p><p class="ql-block">教堂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为什么有这么多名称呢?原来在其背后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岁月的痕迹,隐藏着许多“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士课街教堂起源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一座沙俄随军教堂,日俄战争后迁至哈尔滨懒汉屯,1912年随沙俄军队的调防,迁至阿列克谢耶夫卡村(现香坊区东部小北屯)重建,因此而得名。1921年迁往士课街现址,堂前街道也命名为教堂街(后改名为革新街)。1931年建成。</p><p class="ql-block">1935年,俄罗斯人又在其右侧士课街上建成一座砖石结构的大型教堂,即现存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该教堂于1930年10月12日开始筹建,1931年5月动工,1935年10月6日落成,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卡尔贝舍夫监督施工。新老两座教堂曾长时间并存。</p><p class="ql-block">1938年,原木结构教堂成为哈尔滨东正教神品学校校址。1980年12月25日圣诞节,哈尔滨恢复天主教活动,由于当时的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已被破坏,于是将士课街原东正教堂改作天主教堂修复开放,教堂内有圣画家萨得罗基尼的圣画和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士课街教堂极富韵律之美,是经典的俄罗斯风格的教堂建筑,教堂端庄厚重,沉稳大气而又热烈,外观高大巍峨,独特而又壮观,它可以与圣·索菲亚教堂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总会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史称“哈尔滨老会堂、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教堂总会、旧教堂、老教堂”。总会堂坐落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2号(原炮队街),在红专街与东风街之间,与犹太中学并立。教堂于1907年5月3日奠基,19079年1月15日落成并启用。</p><p class="ql-block">这座老会堂的建筑工程设计师为俄罗斯人卡兹—基列依。</p><p class="ql-block">总会堂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总会堂为二层砖混结构,门窗设计由尖拱、圆拱组成。总会堂建筑顶部有大小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圣星。历史上,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是“哈尔滨犹太宗教工会”、哈尔滨犹太“锡安主义”组织和《犹太生活》编辑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总会堂1909年启用至1963年关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是哈尔滨犹太人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心,是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友谊的历史见证,在世界犹太文化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犹太社会活动家、著名医学家、哈尔滨犹太社区领袖亚伯拉罕·考夫曼先生,曾在1919年至1945年间在这里工作。其儿子特迪·考夫曼先生(1972年至2012年间,任以色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协会主席),他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在这里这里参加社会活动。</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是哈尔滨的第一座犹太教堂,这标志着哈尔滨历史上中国最大、最完备的犹太社区的最后形成。在1931年6月大火和1932年大洪水后,总会堂又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平面由厅堂变成拉丁十字形,犹太教的六角圣星标志,闪耀在高高的穹顶之上。现在留存的就是1932年改建后的建筑格局。总会堂曾是哈尔滨车辆厂职工医院、哈尔滨车辆厂招待所、卡兹青年旅社、早教中心、咖啡馆等场所。2013年总会堂整体改造,于2014年建成老会堂音乐厅。</p><p class="ql-block">2004年,哈尔滨市政府出资曾对总会堂建筑外表进行过维修。2013年,哈尔滨市政府又斥资1亿多元人民币,对犹太总会堂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改造后的犹太总会堂,具有欧式经典建筑、神圣庄严会堂和犹太文化积淀三大亮点。一、二层为音乐厅主体,将主演西洋古典高雅音乐,再现哈尔滨西洋室内音乐的辉煌,组织中俄中欧音乐交流,塑造哈尔滨音乐圣殿。</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旁边小广场上的钢琴台建筑。</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新会堂—</p><p class="ql-block">新会堂也称“哈西德教会会堂”,始建于1918年9月,建筑面积2673平方米,红白相间砖石结构,是一座具有犹太装饰特征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的。新会堂位于道里区经纬街162号,为哈尔滨市三类文物保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哈尔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这座会堂之所以被称为新会堂,这是相对通江街犹太中心老会堂而言的。新会堂“希伯来”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什”就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的意思。“希伯来”语是犹太民族的语言,以色列国通用语言,该语言为世界较为古老的语言之一。“希伯来”意为“渡河而来”,许多以色列文学作品和文献都是用“希伯来”语记录的。</p><p class="ql-block">新会堂整座建筑呈正方形,在入口处设有三开门,圆心尖顶劵架在四个廊柱上,形成了三连劵外门廊 带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立面在建造中交替使用了砖块和石头,形成红白相间的带饰。屋顶覆盖了一个巨大的鼓座双圆心式穹顶,穹顶上耸立一个六角星。六角星也被称为“”大卫星”,是犹太建筑的典型饰物。大卫是以色列第二代国王,少年英勇,曾徒手打死衔走羊只的狮子和熊。大卫少年时,菲利斯人大举进攻以色列,菲利斯勇士格利亚叫阵,以色列无人敢上前应战。恰巧牧羊人大卫到军中看望兄长,他不畏强敌,自告奋勇应战格利亚。他以投石绝技,击杀巨人格利亚,迫使菲利斯人败北。许多艺术家以少年大卫英勇善战为题材创作,文艺复兴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表现的就是这段故事。大卫成为以色列人的精神领袖,继扫罗之后成为以色列国王。早在公元前10世纪,大卫就统一了各部族,建立了较强盛的以色列国。</p><p class="ql-block">据传说,六角星是象征大卫诞生的星,因此是颗圣星。大卫有一面保护他的盾,便是这颗六角的形状,也有人称其为大卫之盾。今天在犹太文化,尤其在神秘学中,六角星被使用在占星术中,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法国大革命后,随着犹太人的解放,他们选择大卫星作为自己的代表,就如十字是基督教的代表一样,大卫星被放在以色列的国旗上。</p><p class="ql-block">新会堂顶部大卫之盾六角圣星,无一不演绎着犹太民族和宗教的神韵。犹太教对于犹太人来说,已经超越了宗教的意义,是精神纽带和桥梁,将散居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犹太民族内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犹太人来到哈尔滨后,也把他们的宗教信仰带到了这里。早在1908年,哈尔滨犹太教哈西德教派就在道里地段街康恩家办起了自己的“密依”(小规模的家庭祈祷所)。哈西德教派是一个犹太教内部崛起的新宗派。“哈西德”译成中文为“虔诚的”意思。他们倡导自发祈祷并享受生活,重视内在的虔诚修行。</p><p class="ql-block">当时,教徒的祈祷所居无定处,曾几易其址。1916年宗教公会议决定修建新会堂,1917年法因兰德和霍赫洛夫金将斜纹大街(即今经纬街)地号,出让给宗教公会,新会堂地址就选在了那里。</p><p class="ql-block">1918年9月21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1921年9月25日,新会堂竣工,并举行了落成典礼,成为哈尔滨第二犹太教会,它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同时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犹太教堂。</p><p class="ql-block">犹太新会堂作为犹太教的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其建筑结构和设计都是为了满足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宗教需求。犹太新会堂同时作为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旨在保护和传承犹太文化遗产,新会堂的建筑风格和内部陈列,使其成为了解犹太文化与哈尔滨文化历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同时也是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中学—</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中学是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其中的一座建筑,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6号。这是一座犹太遗址中学,于1917年10月1日奠基,1918年12月落成。建筑是砖木结构,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立面采用仿阿拉伯列劵回廊的构图,运用双圆心尖劵窗、玻璃砖花饰和莲花头小尖塔等阿拉伯建筑常见手法,带有浓厚的阿拉伯风格。</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中学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所犹太中学是远东地区第一所犹太中学。</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p><p class="ql-block">这个旧址群位于南岗区、道里区,是1909年至1909年犹太人居住在哈尔滨留下的遗址遗迹。旧址群包括15处单体建筑,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附近。旧址群由哈尔滨犹太总会堂、犹太新会堂、犹太中学、犹太免费食堂和养老院、犹太医院、犹太国民銀行、“戈洛布斯”犹太电影院、秋林洋行道里分行、梅耶洛维奇大楼、穆棱煤矿公司、斯基德尔斯基故居、远东銀行、协和銀行、米尼阿久尔餐厅旧址、犹太商人索斯金故居组成。</p><p class="ql-block">犹太免费食堂和犹太养老院旧址在哈尔滨新会堂对面的通江街6号。</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见证了犹太人在华历史及哈尔滨百年城史特色。这些老建筑大多保存完好,这对研究哈尔滨市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中国中国、以色列两国人民友好有着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整体建筑群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犹太中学当时为了保证在哈尔滨的犹太少年成长,中学实行八年制教育。后改为东省特别区立俄侨第一高等小学,又改称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这所音乐学校当年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后再改称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校,现在又改称为“哈尔滨市格拉祖诺夫音乐艺术学校”。学校主要教授中小学唱歌、跳舞等艺术课程。</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鞑靼清真寺—</p><p class="ql-block">鞑靼清真寺是哈尔滨的清真古寺之一,又名土耳其清真寺,也被称为“鞑靼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位于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原炮队街58号)。鞑靼清真寺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通高约30米。其即有拜占庭风格,又继承了阿拉伯传统文化风采,构成新颖独特的建筑形式。该寺主体建筑呈方形,立面对称布局,砖石结构。鞑靼清真寺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最大的鞑靼清真寺,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鞑靼清真寺于1901年始建,1906年竣工。1922年为纪念鞑靼祖先信奉伊斯兰教1000周年,由居住在中国、日本、朝鲜的鞑靼捐款重建,1937年10月15日落成竣工。我们看到的通江街上这栋白色的建筑,很多人都认为它就是哈尔滨众多教堂之一,其实,它是一栋清真寺。是由100多年前来到哈尔滨的鞑靼人建造而成的。鞑靼清真寺五层的塔楼上带有绿色的中央大穹顶,红白相间的墙体,挺拔高耸的宣礼塔以及两侧对衬圆顶,尖券拱形高窗,洋溢着庄严肃穆、宁谧厚重的宗教气氛。正门门厅两侧为小厅,过门厅为一大厅,这里是当时鞑靼人做礼拜的地方,二楼为一小厅和两间办公室及上宣礼塔的楼梯间,地下室为洗浴室与卫生间。</p><p class="ql-block">这座鞑靼清真寺建筑形式很特殊,不同于一般的清真寺,其颜色以白色和咖啡色为主,不像其它清真寺是蓝色的。据有关记载,这座清真寺是鞑靼人在远东地区的唯一遗迹。</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曾经是亚洲大都市之一,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齐聚哈尔滨,最多时有20多万外国侨民。他们建造了很多不同风格特点的建筑。鞑靼清真寺最初的教徒主要多是土耳其人和俄国依特尔人,这些伊斯兰教徒在俄国被称为鞑靼人。所以把这座清真寺称为鞑靼清真寺,也被称为“鞑靼教堂”。由于清真寺百年的蹉跎岁月,寺里最原始的一些物件已经遗失了,但唯独墙壁上镶嵌着这个大理石匾,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的样貌。这个匾上面印刻的是突厥文,大意为:“在远东哈尔滨市穆斯林教协会的创始人和清真寺建筑者的亲笔祝贺”。突厥文是老维吾尔文,现在已经不用了。现在的维吾尔文和匾上的印刻文字区别很大。寺里人曾问过来哈尔滨的许多新疆人,他们都表示不认识寺里那些古老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尽管古老的文字几近消失,但好在这些百年建筑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鞑靼人在道里炮队街建立了鞑靼民族协会,办有自己民族报纸《民族旗帜报》,自己开办印刷厂,还负责为六年制的鞑靼人小学校印刷本民族文字的教科书,鞑靼人在哈尔滨还有许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p><p class="ql-block">鞑靼清真寺是一座隐于市井的殿堂,老建筑是看得见的历史,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城市多年来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每一处老建筑都有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让这些老建筑伫立在新时代。它们也是在守护我国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p><p class="ql-block">鞑靼清真寺与圣·索菲亚教堂、犹太新会堂并称为哈尔滨三大宗教建筑。这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宗教意义。此外,清真寺还承担着教育和传播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任务。</p><p class="ql-block">这座鞑靼清真寺的设计者是著名的俄国建筑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p><p class="ql-block">鞑靼清真寺为研究鞑靼人的分布和迁徙路线提供了证据,还反映了民族回归的意义。它不仅是哈尔滨市道里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国内外游客和有识之士了解伊斯兰文化和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哈利路亚礼拜堂—</p><p class="ql-block">礼拜堂也称为哈利路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升永街2号。</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礼拜堂始建于1998年,于1998年奠基,2000年8月29日隆重献堂,将教堂命名为哈利路亚礼拜堂。教堂是一座中外建筑艺术结合,古典与现代相交融合的典型的当代哥特式建筑。教堂建筑面积6893平方米,其中教堂面积为4493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礼拜堂据有关资料记载,礼拜堂是由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康斯丁·德尼索夫设计的。</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教堂是黑龙江省基督教会和哈尔滨市基督教会办公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是希伯来语,意为“你们要赞美耶和华”,体现了教堂的宗教内涵。</p><p class="ql-block">礼拜堂南侧正门楼梯两旁有轮椅通道,体现了其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轮椅通道包围的花坛中写着“神爱世人”四个大字。教堂正上方有两个钟楼,钟楼上方和教堂正中各有一个十字架。教堂正中和钟楼上均有琉璃薄膜装饰的窗户,教堂正上方“哈利路亚教堂”六个金字耀眼夺目。教堂正堂共有五门三层,教堂院落有两个门,一个面向南侧2000平方米的教堂广场,一个面向东侧升永街一侧。</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教堂建筑宏伟,风格独特,教堂可容纳4000人同时作礼拜,从而满足了大量信徒的聚集需要。她不仅是哈尔滨市最大的教堂,而且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活动场所。该教堂不仅用于宗教活动,且还是著名的婚礼圣地。</p><p class="ql-block">哈利路亚教堂和哈尔滨那些近百年历史的教堂相比,她还是一座比较年轻的教堂。可她也在全市宗教工作中和对外友好交往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教堂,已成为哈尔滨市教堂建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慕名前来观赏和参拜,现在已经成了哈尔滨的一个热门景点。</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派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始建于1920年,哥特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路158号,为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建筑,看其外观呈高耸的尖塔形,大尖顶就是哥特式建筑最典型的风格特征。越往上越高耸,直冲云霄意味着无限接通上帝天堂。教堂第一层,面积最大,采用方窗,其檐口部分采用小尖劵式凹洞作为装饰,质朴无华。第二层沿主入口一侧后退,采用高尖劵窗凸出高耸的三角形山墙,同时中间托起一个四面体尖塔。最顶端则是一个极为醒目抢眼的红色十字架,喻示着替人赎罪的耶稣和教徒亟待复临的心情,而黄白相间的建筑色调,能使人感受到由于信仰的坚定而体现的平静。</p><p class="ql-block">据《哈尔滨市志宗教志》记载:“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是基督教复临派和安息日派的综合性派别,19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着重宣传“世界末日”,主张基督即将再次降临人间,强调奉行律法书中,所列的行为准则和饮食律例,着重遵守第七日(星期六)为安息日的十条诫条中第四条:“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的诫命”。</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这个分支原属于美国“全球总会”传教区,这个教派相信主耶稣基督的再次降临或复临已经临近,因而得此名。复临安息日会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教会,这个教会的特点是守安息日,即星期六,认定星期天是伪安息日,一切以圣经为依据。</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教会的信仰特点有如下几点:(1)属灵教派,以星期六为“安息日”(主日);(2)禁食猪肉;(3)不过圣诞节;(4)新旧约合读,奉行十诫;(5)主张精神治病;(6)以青年、妇女为该会发展对象;(7)注重文化传播;(8)该会实行长老制,设男女执事、书记、司账;(9)施浸水洗礼。</p><p class="ql-block">这一座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教堂,几乎是唯一遗存。这座教堂最初为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俄侨第二教会,而在南岗的复临安息日会俄侨第一教会则早以化为历史。,据说是一个名为王福元的中国基督教传教士,1920年,奉沈阳差会教令,来到哈尔滨,创建了基督教哈尔滨基督教复临安息日教堂。之后,这里发展为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俄侨第二教会,也是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北满教区的所在地。1958年,复临安息日会被迫与位于南岗端街的卫斯教合并,此教堂便被关闭并且长期闲置。1966年被破坏,1980年,按照历史原貌修复并重新成为宗教场所。重新开放后,至今则是基督教礼拜堂。</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是一个注重信仰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基督教教派,其核心信仰和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自开埠以来,中西方文化一直在相互碰撞,交汇交融,作为文化核心之一的名教派宗教活动也极为繁荣,多宗教共存一地,在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哈尔滨是兼容并蓄,闻名天下的教堂之都。</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道外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原为哈尔滨市清真东寺。清真寺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古老建筑,阿拉伯风格建筑,此清真寺是由英国设计师克拉伯里兄妹共同设计的。</p><p class="ql-block">哈尔滨道外清真寺,1904年改建,1935年在众多穆斯林朋友的倡议和捐助下,进行再建,2003年,哈尔滨道外区政府再次对清真寺进行了扩建改造。现清真寺占地1.8公顷,新建两座附屋用房,建筑面积440平方米,新增绿色区域3000余平方米,还建设了7500平方米体现回族文化特色的商服中心,可供市民休闲、教民集会活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道外清真寺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1998年,哈尔滨市清真寺被评为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之一。</p><p class="ql-block">哈尔滨道外清真寺目前是东北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庙,也是全国1500座清真寺中唯一的一座阿拉伯建筑。清真寺的配套设施和宣礼塔是按照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和沙特麦地那大寺的宣礼塔设计而成。塔高50米,塔分五层,各有走台。白天双塔耸立云霄,庄严神圣。夜晚在灯光的辉映下,灯与塔浑然一体,如同沙特的第二大寺麦地那圣寺一般。</p><p class="ql-block">道外清真寺每一次的改建,复建,再建,都见证了这座建筑的辉煌与沧桑,它以成为哈尔滨市一处靓丽的历史建筑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清真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它以独特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教民和游客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清真寺每年都接待从巴拿马、苏丹、马来西亚、土耳其及西亚地区等十几个阿拉伯国家的300多位穆斯林国际友人,接待国内穆斯林朋友每年多达10多万人。</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清真寺作为省会的清真大寺,是哈尔滨市广大穆斯林教民朋友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在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三大节日,都有2万多人在此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清真寺正门</p> <p class="ql-block">道外清真寺设立的女礼拜殿</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母安息教堂—</p><p class="ql-block">圣母安息教堂也称为圣母升天教堂和乌斯别斯卡亚教堂。这是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始建于1908年9月,当年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出资和教徒捐款修建,是东正教徒祭祀亡者的教堂。教堂为俄罗斯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教堂由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p><p class="ql-block">圣母安息教堂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208号(正门)教堂的西门为南岗区东大直街1号,文化公园内。这座教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东正教堂,此教堂没有宗教活动,但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教堂的设计图纸来源于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日丹诺夫的大学毕业设计,这份设计图稿几乎可以视为日丹诺夫在哈尔滨建筑设计生涯的第一份蓝图,这进一步证明了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圣母安息教堂建筑历史丰富,其独特的俄罗斯风格帐篷顶和一个洋葱头穹顶及东正教十字架与主教堂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教堂的钟楼建于1922年,具有三层结构,高耸如塔,轻盈别致且独具一格。教堂的平面结构为正方形,祭坛向外凸出,白色外墙整肃简洁,高阔端正。教堂入口处有圆形拱门廊,四个形体巨大的鼓型柱支撑着十字相交的坡屋顶,其上放置洋葱头式小穹顶。拱形门廊两侧的墙体上,同样有鼓型柱墩装饰,形成序列。屋顶为两层鼓座,上面有一个洋葱头式穹顶和十字架,相互辉映,构成了层次。教堂两个侧面分别开了巨幅的子母窗,里面为三联式罗马拱形窗,窗格细密,玲珑而古朴。</p><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不仅因其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而引人注目,还因为教堂所处的特殊位置,这里曾经是一片巨大荒寂的墓地。自1902年始至1958年止,这里一共埋葬了俄国东正教教徒44266人,其中还有一块用围墙圈起来的俄罗斯军人墓地,这是哈尔滨及中东铁路附属地区内最大的东正教墓地。后来墓地整体进行了搬迁,这才变成了现在的哈尔滨文化公园。而圣母安息教堂就位于曾经的俄罗斯东正教墓地中间。安息教堂当年也是为东正教教死者举行祭奠活动的地方,用于东正教徒祭祀亡者,这种历史背景和特殊位置,使得这座教堂更加引人入胜,到处充满了神秘和历史的气息。</p><p class="ql-block">1928年,教堂在钟楼外侧修建了西大门。20世纪80年代时,圣母安息教堂旧址成为哈尔滨市文化公园的附属设施。</p> <p class="ql-block">圣母安息教堂的正门上方还留存着百年前的彩色玻璃。教堂上面的大小洋葱头穹顶,因1966年被破坏了,现在它们都已经消失了,只有基座还在。</p><p class="ql-block">教堂上的铁艺饰品,中间都是十字形,代表着东正教的气息。在教堂主屋檐下,这里的铁艺饰品又是另一番精妙设计,饰品竟然还含有犹太教六芒星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圣母安息教堂右侧有一个圆拱门,实际它通往地下室,这个建筑它是和主体分开的,它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它是安息教堂东正教徒的停尸房,东正教徒死后的入葬仪式便在教堂内举行。</p> <p class="ql-block">圣母安息教堂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钟楼与教堂是分立的。距教堂10米的地方,有一个石制的祈祷亭,亭下方还有一个百年的石制告示牌,因年久风雨雪霜,如今已经很难看清俄语说明了。教堂再往南走,这里边有一个木质亭廊,如今也有百年的历史。它曾是墓地的休息亭,现在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遥想当年中东铁路的建设者,乃至那时俄国驻哈尔滨的当年权贵、学者、大商人、艺术家、军人等都长眠于此。生命虽逝,信仰与精神永存。这也是我们这座城市对历史的尊重与逝者的告慰。</p><p class="ql-block">俄罗斯人全民信奉东正教,哈尔滨作为俄国侨民的第二故乡,教堂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中国哈尔滨是一座多样化,包容性极强的现代化城市,她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阔、纳百川、容乃大、释万怀。</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圣若瑟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不知教堂是哪一年建造的,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江畔路98号松浦大桥下,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此天主教堂建筑原先是粉白色的,现在已粉刷成红色的了,教堂已开放,曾有人进入过教堂,教堂内部静美,干净清洁,肃静,墙壁上悬挂着圣若瑟抱着耶稣的画像,还有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等画像。据资料记载,教堂设计师为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的。</p><p class="ql-block">圣若瑟教堂位置比较偏僻,在哈尔滨宗教界,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的名气。圣若瑟教堂是以一个名叫“圣若瑟”的人命名的教堂,能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教堂,如此可见圣若瑟是一定是一个很不简单的显赫人物。那么,圣若瑟是何许人也,其实圣若瑟是一个木匠,圣若瑟,也被称为大圣若瑟,他是耶稣的养父。在新约圣经中,圣若瑟被描述为耶稣的义父,圣母玛利亚的净配。这表明圣若瑟和圣母玛利亚是通过婚姻结合的。圣若瑟在天主教传统中,被认为是耶稣及圣母的保护下立过门,因此,被认为是唯一一个在临终前受到特别照顾的人,成为临终者的主保圣人。在基督教传统中,圣若瑟的角色不仅限于作为耶稣和养父,他还被视为一个道德上的楷模。以其冷静顺从神、谦虚和良善的态度,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顺从和抉择,成为了信徒们的榜样。这些特质体现了圣若瑟在基督教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作为圣母玛利亚配偶的身份。</p><p class="ql-block">圣是天主教的译名,基督新教堂译作约瑟,是大卫王家族后裔,是圣母玛丽亚法律上的合法丈夫。可见圣若瑟在天主教界中有着多么辉煌和显要的位置和名气。</p><p class="ql-block">关于这座天主教堂的其它资料,现在已很难查找,因为在网上几乎查找不到什么可用的资料,查不到教堂的建造年代和历史文化方面的记载,这使人感到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但是,在圣若瑟教堂南侧,在2008年以前,就是哈尔滨松浦大桥建成前,曾有一座在哈尔滨非常有名的龙王庙。</p><p class="ql-block">这座寺庙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古建筑。据《哈尔滨市志宗教志》记载,龙王庙是1906年由当地群众募捐修建的道观。庙里供奉着龙王、雷公、雨神、风神等道家诸神。曾被列为老哈尔滨的八大庙之一。1910年龙王庙改道观为佛寺,取名镇江寺。镇江寺也是哈尔滨城区最早的佛寺。松浦大桥建设之前,我曾到过这座寺庙,拍摄了一些照片。留下了比较珍贵的影像,保存了起来。龙王庙是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这座古老的寺庙,因影响当年投资16.47亿人民币的哈尔滨松浦大桥建设而拆毁了!这座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的古老龙王庙,为了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建设,牺牲了本身寺庙的宗教圣地,之后,它将在哈尔滨永远地消失了,真的是太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哈尔滨圣若瑟天主教堂的照片,是我16年前拍摄的,当时教堂外表颜色是浅粉白色的。现在的教堂外表颜色,经过粉刷维修后呈酱褐色。</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报喜教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报喜教堂也称作圣母领报教堂,俄文译为布拉格维音斯卡娅教堂。这是哈尔滨已经永远消失的一座俄罗斯东正教堂。教堂旧址位于哈尔滨防洪纪念塔旁边凯莱酒店的隔壁,过去叫埠头区警察街,现为道里区友谊路117号。</p><p class="ql-block">报喜教堂始建于1900年4月6日,是典型的俄罗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东正教堂,建筑设计师为俄罗斯人鲍·马·图斯塔诺夫斯基。教堂占地面积为800多平方米,大厅宽敞明亮,大厅内共鸣效果极佳。教堂可同时容纳1200人作礼拜。</p><p class="ql-block">报喜教堂当年是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东正教堂之一,它曾是哈尔滨松花江畔一道靓丽的景观。这座教堂承载着那个年代多少哈尔滨人的青春年华和%童年时光。这座教堂与哈尔滨的所有教堂不一样,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名;二是施工。我们先说一说圣母报喜教堂“圣母报喜”的来历。提到哈尔滨东正教堂,比如圣·尼古拉大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圣·伊维尔教堂等,它们都是以圣徒的名字命名的。什么是圣徒呢?圣徒是在东正教徒传说中的“圣人”。他们的大多数是有确切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的“真人”。比如圣徒尼古拉传说,他具有保护旅行者的能力,所以被中东铁路的管理者视为“保护神”。但圣母报喜教堂则例外,因为它不是以圣徒的名字命名的,而是以一个节日和一段故事来命名的。这个节日是每年的公历4月7日“圣母领报节”。大意是这个节日为了庆祝天使加百列向圣母玛利亚报喜,说她讲受圣灵感应而清净受胎,奉神的旨意许配大卫家·约瑟,要共同面对即将出生的儿子—耶稣。东正教堂在这一天要做礼拜和彻夜的祈祷。</p><p class="ql-block">民间报喜视为春天的节日,是春天和新的农业年开始,据说在这一天大自然开始复苏。</p><p class="ql-block">讲完了教堂的名称来历,我们再来看看这座教堂的极其坎坷的“三建”、“三毁”的离奇经历吧!1900年,位于哈尔滨南岗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但不少教徒在南岗住,每天要去道里松花江畔修建江桥和铁路,他们要经常往返于道里与南岗之间,所以感到非常不方便。于是,在1903年,由沙俄财政部长维特出面,北京东正教会都主教莫诺肯提亲自选定地点,中东铁路局局长捐赠一块土地,就在松花江桥附近,就是现在的现友谊路,建设了这座东正教堂。而且将其作为北京东正教会驻哈尔滨教会代表部所在地,称作北京东正教会总会哈尔滨分会。</p> <p class="ql-block">圣母报喜教堂建设委员会为了赶在当年复活节之前,让东正教徒们有一个祈祷的场所,决定在一周内赶建出一个工棚或简易木质教堂。俄历3月25日是圣母领报节,由教堂建设负责人茹拉夫斯基主持祝圣仪式,他们还在复活节前夕,特地从莫斯科运来一口大钟。</p><p class="ql-block">1904年,在木质简易教堂外墙加上一层砖。同年1月,还建造了一排神职人员宿舍。但人员刚住进去不久,因火炉引燃木屑刨花,致刚刚落成的宿舍被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1905年,为接待日俄战争的伤病员,在教堂两侧曾盖有一个木结构的小医院。</p><p class="ql-block">1907年,俄历5月9日,教堂组织者决定修建一座石结构的新教堂。在破土动工之后,又遇到了北京传教士拨款不到位的问题。这一难题,导致这座教堂修建计划整整搁置了11年时间之久。</p><p class="ql-block">1918年,俄历2月9日夜,教堂突发大火,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一夜,使教堂顿时化成了一片废墟。这次大火灾,万幸的是有了保险公司的赔偿,加上北京教会总会的拨款,再加上林业队提供的原木和中东铁路提供的廉价建材,在同年内,新教堂才得以复建成功。</p><p class="ql-block">到了1929年,由于当年仓促建设的教堂质量不过关,这座俄式教堂建筑,已经岌岌可危,成了危房建筑,已不能再使用了。于是,教堂组织者决定再次重建。于1930年,俄历9月1日,一座设计为东罗马风格的建筑,可容纳1200人做祈祷的新教堂举行了奠基仪式。新教堂重建工程分为三期工程,于1932年俄历5月16日动工。开工这天,教堂建委会主席号召俄侨为重建新教堂做贡献。正在筹备期间,结果还不出一个月时间,松花江水泛滥,新教堂尚未完工,就遭到了严重破坏。此后的一段时间就再也没有人提重建新教堂的事情了。随着争取捐款工作的进行,到1934年,第一期重建工程才宣告结束。1935年,开始修建教堂圆形穹顶和钟楼。1936年修建了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中线嵌有彩色玻璃,四周镀金,这些镀金的黄金来自教徒捐赠的金首饰。从1937年到1941年,断断续续地进行的装修工程,一直到1941年,俄历9月1日,才为这座重建的报喜教堂举行了竣工典礼。</p><p class="ql-block">从1903年第一次筹建成功到1918年毁,1918年重建,1929年成危建筑;1932年,松花江大洪水几乎将教堂冲毁;到1934年再次重建,文革时期被毁。报喜教堂这“三建”、“三毁”的坎坷经历,恐怕是哈尔滨其它教堂都不曾有过的经历!</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前几次修建的报喜教堂,工程质量都不太令人满意。于是,在1934年再次重建的时候,教堂建委会邀请了哈尔滨工程师地方委员会派人进行了现场验收并签署了鉴定书。这一措施对教堂建筑本身而言,是一个极其正确的决策。据说,当年为拆毁这座教堂,甚至连炸药、坦克都用上了,结果仍然不能将教堂建筑完全摧毁,最后无奈之下,只好将教堂残余部分全部装饰进哈尔滨建筑设计院的大楼里,现在大楼顶上的小穹顶就是原来报喜教堂的一部分,这也成为这座设计院大楼的一道尴尬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现哈尔滨建筑设计院的大楼,还能看到一些原哈尔滨报喜教堂旧址的痕迹。如设计院仿原教堂建筑风格的外皮,就是通过轻钢龙骨结构外挂在原设计院大楼外面的,它是起到纯装饰作用的一种无奈之下举。大楼甚至在建筑立面上的窗户,多数也是不能开启的“假窗户”。沿着设计院楼梯走进三楼,还会令人惊艳的发现,原圣母报喜教堂的一部分建筑,目前还有近一米厚的拱肋存在。联系到当年教堂建筑“拆不动”的说法,事实让你觉得,真的你就不可不信了。这座楼的四楼内,还有走廊尽头的一段小楼梯,楼梯很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行,况且此楼梯破损严重。这一段楼梯大概也是原报喜教堂的遗存建筑之一部分。这座大楼四楼的走廊,正好在三楼的拱肋上面,存在着两个十分明显的凸出来的“鼓包”。</p><p class="ql-block">以前,我曾见过有的人文章写道,圣母报喜教堂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我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有其不妥之处,首先是教堂可容纳的人数,圣母报喜教堂可容纳1200人。但同时期的圣索菲亚教堂可容纳2000人,比报喜教堂容纳人数明显多了很多,这就说明报喜教堂的规模不是最大的,但是可称作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这样措词我认为还是比较贴合实际的。况且,圣母报喜教堂的重建、再建,施工,断断续续,教堂神职人员经常过着穷苦的日子,从中也看得出来,教堂依赖俄侨多于教会官方。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说,尤其是1930年重建的圣母报喜教堂,应该是哈尔滨的又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教堂建筑杰作。</p><p class="ql-block">圣母报喜教堂几经坎坷遭难,最后还是消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但是,这座教堂当年的坎坷磨难经历和辉煌壮丽时光,给予老哈尔滨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哈尔滨报喜教堂的这一段宗教历史,因为,圣母报喜教堂曾经是哈尔滨最雄伟、最壮观的俄罗斯东正在教堂之一,是松花江畔最靓丽的一道靓风景线,圣母报喜教堂也是哈尔滨的一座有着极大宗教影响力的俄罗斯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这座古老的城市100多年以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高楼林立的大街上,在幽幽静寂的巷道里,我们仍然随处可以看到城市中那些精美绝伦的教堂建筑,那些使人流连忘返的美妙景观。</p><p class="ql-block">在看到哈尔滨的这些风格各异的教堂建筑中,使我情不自禁对日丹诺夫表示深深的崇敬,特地隆重地向朋友们介绍在哈尔滨城市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尤里·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p><p class="ql-block">日丹诺夫·尤里·彼得洛维奇,俄罗斯籍犹太裔人,(1877年11月21日—1940年12月19日),出生于俄国库班州叶卡捷琳诺达市,现在是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市。</p><p class="ql-block">日丹诺夫的精品建筑设计,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他不仅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建筑设计师,更是以高尚品德闻名。他内心宽厚善良,总是愿意伸出援手帮助别人,受到下属及同行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哈尔滨设计并施工监工了许多座建筑。在哈尔滨现存的近代欧式文物建筑和保护建筑中,日丹诺夫所设计的精品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日丹诺夫设计的精品建筑主要集中在南岗和道里区域。如:圣母守护教堂、圣母安息教堂、鞑靼清真寺、东北烈士纪念馆、颐园街3号(斯基德尔斯基故居)、索斯金故居、梅耶洛维奇宫(现哈尔滨市少年宫)、兆麟小学、红军街原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前日本总领事馆(现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贸公司)、一曼街日满文化协会(现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红军街原契斯恰科夫茶庄(现汇丰照相机商行)、前日本总领事官邸(现黑龙江省外事办)、阿格洛夫洋行(中央大街19号)、葡萄牙领事馆旧址等。以上这些精美建筑杰作,除红军街原契斯恰科夫茶庄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和葡萄牙领事馆旧址是三类保护建筑外,其余以上建筑均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尤其是颐园街3号(斯基德尔斯基故居)和索斯金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日丹诺夫毕业于俄国土木工程师学院。他从1903年起担任哈尔滨开发建设处第一副处长,从1921年至1931年,10年间,他先后担任哈尔滨市政局总工程师、哈尔滨市建设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日丹诺夫在哈尔滨生活了37年,其中有35年从事工程设计与行政领导工作。哈尔滨许多著名的精湛的建筑都出自这位设计大师之手。日丹诺夫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设计大师,他把自己毕生精力和才智都奉献给了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日丹诺夫是一名普通的俄国公民,一位值得纪念、值得称赞、值得敬重的对哈尔滨城市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俄国建筑设计师。</p><p class="ql-block">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日丹诺夫首要的是他重点规划了哈尔滨市南岗区,我们今天看到的南岗大直街、中心广场、街坊及南北走向的主干道,都是他在100年前规划的。哈尔滨这个新建区的规划,无疑是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基本蓝图及长期发展的基础,必将直接影响哈尔滨长久的建设前景。时隔100多年,现在看这个区的规划,仍不失为莫大成功的实例。这对于我们城市建设的相关机构来说,颇有分析研究借鉴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日丹诺夫才华横溢、造诣极深,创作手法娴熟,运用自如,善于灵活的以折衷主义手法,运用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元素,随心所欲地融汇于一身……。日丹诺夫的精湛作品建筑,其数量之多,艺术质量之高,在所有移民建筑设计师中无人可比,至今在城市文化构成上仍然占据不可取代的时代标志性地位。</p><p class="ql-block">日丹诺夫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了37年时光,他由于常年工作劳累再加上患病,于1940年在哈尔滨病逝,也许出于对日丹诺夫这位在哈尔滨城市建设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回报,当时的哈尔滨市政当局,破例允许日丹诺夫的遗体安葬在他亲手设计的圣母守护教堂旁的墓地,于是,日丹诺夫得以葬在他夫人的墓旁。日丹诺夫在哈尔滨第一个设计作品是南岗东大直街著名的圣母守护教堂,这也是他安葬的地方,钟于所爱,终于所爱。</p><p class="ql-block">后因哈尔滨城市建设规划,市区的两个俄罗斯东正教墓地迁往哈尔滨东郊的哈尔滨犹太墓地。日丹诺夫和他夫人的墓地也同时迁往新的犹太墓地。</p><p class="ql-block">日丹诺夫为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给哈尔滨人民和全国人民留下了永恒的建筑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些外侨建筑设计师们为哈尔滨市这座城市设计的精美建筑,更不能忘记这位平凡而勤奋的俄罗斯著名城市建筑设计师—尤里·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一座从铁轨上崛起的城市,一座中西文化合壁的城市,其近代城市艺术异彩纷争,教堂就是城市建设史上一厥华美的乐章。一条中东铁路,担在哈尔滨的肩头,两边一溜的珠玉,沿着铁路线一路汇来。</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铁路拉走了江边的小渔村,拉来了一个风情万种的“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繁荣城市。</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曾是中东铁路时期的殖民城市,这座充满坎坷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了“教堂之城”的美誉。在哈尔滨最繁荣的时期,也就是1897年之后的几十年里,哈尔滨有着来自33个国家的多达20多万外国侨民聚集在哈尔滨这座风格独特的城市。当时哈尔滨全城共有70多座各类宗教的教堂,历经百年之后的历史变迁,现在仍有20多座教堂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走在哈尔滨大街上,你可以依然看到这些美轮美奂老教堂的身影。老教堂的贵族气质深藏在哈尔滨人们灵魂深处的记忆被重新唤醒。</p><p class="ql-block">据哈尔滨的老人们讲,上个世纪的一段时期,每到教堂敲钟的时候,全城大小几十座教堂的钟声都会同时敲响,这“来自天堂”的钟声飘出教堂的穹顶,回荡在哈尔滨的上空,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异国风情。每到祈祷时刻,整个城市上空都会弥漫着清脆悦耳的钟声,直冲云霄。钟声的悠扬和回荡,让整个城市沉浸在宁静与祥和的氛围之中,同时也体现了教堂作为精神场所的庄重和神圣感,从而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象征。这也是对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一种传承和展现,它不仅是宗教仪式的象征,也是城市文化和有此信仰的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城市历史的记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哈尔滨成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这些大气雄浑、特色各异的教堂建筑,展现了极其丰富教堂建筑的哈尔滨历史底蕴,古朴典雅的建筑色调在阳光下温暖着,体现着不同宗教的交融与碰撞。</p><p class="ql-block">从天主教到东正教,再到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教,它们每座教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人文典故和建筑风格。正吸引着国内外名人墨客和游客前来参观拜谒。</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教堂建筑风格迥异,特色鲜明,从圣·尼古拉大教堂到圣·索菲亚教堂、圣·伊维尔教堂,每一座教堂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在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这些教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哈尔滨开放、包容城市精神的体现。通过这些教堂,我们可以一窥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脉络,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氛围。</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这些教堂成为了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它们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广大市民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感受哈尔滨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今,这些教堂逐渐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因此,哈尔滨被誉为“教堂之城”,的确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一座建筑,印证一个城市的历史;一幅照片,凝固历史的瞬间;一次驻足,跨越时空百年。历史的钟声,叩响岁月的记忆;往事如烟,依稀可见她昔日容颜;岁月流转,她已是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这座城市现在仍然有着坚毅,有着傲骨,有着曾经的繁华,有着哈尔滨无数个第一。第一座圣·尼古拉大教堂,第一家木材厂,第一家面粉厂,第一家纺织厂,第一家啤酒厂,第一家烟厂,第一条国际铁路,第一座公铁两用桥,第一家电影院,第一所林业学院,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第一个民众音乐团体……等等这些第一,都与这些曾经来到哈尔滨这块土地上的外国侨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我们寄望哈尔滨那悠扬的钟声再次响起,气度恢弘、身姿伟岸的教堂是哈尔滨市历史,是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城市兴衰变迁的见证。凝结历史的痕迹,铭刻城市的年轮,把哈尔滨点缀的更加漂亮,更有情调,更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美篇文字:由刘兵编辑制作</p><p class="ql-block">美篇照片:除注明外均由刘兵提供</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古典轻音乐》</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哈尔滨市志·宗教志》、《百度百科》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