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之旅(上):从维也纳到梅尔克

春江

摄影/文字/编制 春江 <div>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与德国,瑞士、意大利、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等国接壤,面积8.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15.9万。</div><div><br></div><div>奥地利在史书中第一次被提及是公元996年;12世纪中叶,在巴本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1278年,哈布斯堡王朝开始长达640年的统治;随着国土日益扩张,文化宗教势力不断增强,奥地利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br></div><div><br></div><div>奥地利南有雄伟壮丽的阿尔卑斯山,北有蜿蜒秀美的多瑙河,山水相映,绿荫遍野,景色迷人,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绚丽的田园风光,典雅的贵族风气,加上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奥地利成为欧洲古典音乐复兴繁荣之地,涌现出莫扎特、海顿、贝多芬、施特劳斯家族等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音乐文化遗产。<br></div><div><br></div><div>正因为如此,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也被称为欧洲的“政治之都”“音乐之都”。</div><br>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主馆,坐落在环城大道中心路段的特蕾西亚广场,与霍夫堡皇宫相对。这座拥有8个分馆的美术馆,是由统治欧洲近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资兴建。馆内展示了皇室珍藏,以及奥匈帝国鼎盛时期的艺术品。(上下两图) 皇宫附近的雕塑。 每天上午,一个由退伍老兵组成的铜管乐队,身着军服,英姿飒爽地走向皇宫广场,用嘹亮高昂的铜管乐曲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上下两图) 老兵管乐队开始演奏。乐队指挥和队员们庄严的仪表、倾心的投入、高超的技艺、激昂的乐声,引来越来越多的四方游客。(上图及下两图) 铜管乐欣赏完毕,游人陆续进入皇宫博物馆。图为笔者拍摄的当年茜茜公主的寝宫。 博物馆内的茜茜公主画像。 博物馆展示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包括哈布斯堡王朝的各种精致器皿和金银玉器。漫步在皇宫长廊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份庄重与神圣,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帝国的辉煌时代。(上下两图) 坐落在市中心的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象征,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教堂塔高136.7公尺,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教堂始建于十二世纪,经过四个多世纪的改建和修缮而成。正门采用了罗马风格,尖塔是典型的哥特式,而圣坛则展现了巴洛克特色。不同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使大教堂成为一座享誉全球的历史建筑。 大教堂的主圣坛。 信众的座椅排和精美的祈祷台。 主厅墙壁上的雕塑和油画。(上下两图) 大街上,载客游览的马车,平添了人们对古城往昔的怀恋。 头戴假发、身穿古典服装的旅游推销员随处可见,成为维也纳一道古色古香的风景线。 街头巷尾的杂耍表演,庚续着古都近千年的民风民俗。 街角处的餐厅,默默记录着现代维也纳的匆匆脚步。 红衣老太与时髦女郎。岁月积淀与靓丽青春融于一体、相辅相成,不正是维也纳的真实写照和美好象征吗? 维也纳另一个著名景点为美泉宫,位于首都西南部,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避暑离宫。传说在16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在此地狩猎时,发现这里的一处泉水清新而味美,便将该泉命名为“美泉”。美泉宫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美泉宫于1694年由玛利亚·特蕾莎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宫殿占地2.6万平方米,宫内共有1400个房间,其中44间是以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筑风格装修的,纤巧华美、优雅别致。宫内有历代帝王设宴的餐厅和华丽的舞厅,奥地利现政府仍在那里举办舞会或款待各国外交使节。 美泉宫由下美泉宫、上美泉宫、皇家植物园等组成。本图是在坡地上拍摄的下美泉宫。 上美泉宫是一组宫廷庭院,位于一个缓坡之上,其中包括壮丽的铁门长廊,以及装饰着巴洛克风格雕塑的喷泉。(上图及下两图) 宫廷庭院有砂石铺就的散步道。绿茵地上,白鸽们欢聚嬉闹。 美泉宫植物园附近的小教堂。 美泉宫植物园中的温室,加上剪修精美的草坪和绿植,组构成一幅浓郁的艺术画面。 乘着游轮离开维也纳,前往名闻遐迩的梅尔克修道院。这座修道院曾是奥地利首位统治者利奥波德一世的城堡。1089 年奥地利首府改为维也纳后,梅尔克城堡逐渐变成了修道院。图为路途中所见的多瑙河畔田园风光。 多瑙河畔瓦豪河谷的苍翠之中,屹立着一个又一个古堡,默默地诉说着令人着迷的帝国沧桑。 梅尔克修道院距离维也纳仅80公里,它高居山顶,俯瞰多瑙河和瓦豪河谷,庄严地耸立于一片美景之中。图为修道院出入口的小花园。<div><br></div> 近千年来,修道院几经兴废,现今的巴洛克式建筑群修建于1702年至1736年。图为梅尔克修道院的正门。 主教庭院宽敞明亮。走进院内,迎面是高高的双塔式教堂,黄墙红瓦墨绿顶;两侧是图书馆和大理石厅;中间有一个古老的喷水池。(上图及下3图) 教堂附近的其他庭院。 梅尔克修道院内的主教大教堂外观。(上下两图) 大教堂圣坛金碧辉煌,恍如宫殿。 穿过主教庭院,游人可以登上装饰豪华的皇帝台阶,沿着长约200米的长廊前行。走过挂着奥地利统治者画像的长廊,便步入奥地利最高神学院的图书馆。 图书馆内珍藏着哲学、神学、医学、法学等约10万册珍贵的中世纪书稿。屋顶有文艺复兴以来的精美壁画。这是全球唯一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十大最美图书馆之一。<br> <div>从修道院长廊的平台上俯瞰,多瑙河瓦豪河谷的壮观尽收眼底。</div> 从修道院俯瞰梅尔克小镇。小镇建筑最大特点是色彩多样,杂而不乱,在蓝天白云和绿树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得益于举世闻名的修道院,梅尔克小镇躲过了多次战火,一些中世纪的建筑得以保存,成为多瑙河上一颗古老而靓丽的明珠。<div><br></div> 多瑙河不仅奉献了风光旖旎的小镇,而且孕育了数十位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为维也纳赢得了“音乐之都”的美誉。为了表达对已故音乐家的崇敬,我们前往维也纳中央公墓,这里安葬着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等20多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纪念碑。<div><div><br></div></div> <div>贝多芬墓地。墓碑三面有3棵苍翠的松柏,墓碑中间雕刻着一架金色的竖琴,顶端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金蝴蝶被一条蛇围住。蝴蝶象征着渴望自由飞翔的贝多芬,蛇则象征着病魔。贝多芬自26岁起听力便明显下降,但直到两耳失聪后,他还写出了大量传世之作。</div> <br>舒伯特墓地。紧挨贝多芬墓碑右侧。墓碑上雕刻着一个带翅膀的女神正在给舒伯特戴上音乐桂冠,一位小天使向他献上花篮。舒伯特钦佩贝多芬的音乐才能,自视为贝多芬的学生。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要求埋葬在贝多芬身边。 <div>约翰·施特劳斯墓地。他于1867年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在全球广为传播,成为奥地利的“非官方国歌”。1921年为纪念碑揭幕时,维也纳交响乐团就在此演奏了《蓝色多瑙河》。</div><div><br></div><div>维也纳最伟大的音乐之子是莫扎特,这位音乐天才后期生活非常贫困,35岁逝世后甚至买不起一块像样的墓地,只能埋在圣马克斯公墓一侧贫民的坟堆里。维也纳中央公墓没有莫扎特墓地,仅存有一座后人为其修建的纪念碑。</div> 为了追寻莫扎特,我们驱车前往距离首都维也纳320公里的古城萨尔斯堡--莫扎特的故乡。上为笔者拍摄的萨尔斯堡城景图。<br><div><br></div><div><i>(《奥地利之旅》(上):从维也纳到梅尔克 全篇完。 下集将于近日播出,敬请关注。谢谢!)</i><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