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与沙漠的不离不弃

冯古北

<p class="ql-block">大海与沙漠,本属于两个世界,一边是湛蓝的、湿润的,一边是枯黄的、干旱的;一个是热情奔放的,一个是内敛深沉的。然而,当它们不离不弃相互辉映的时候,将呈现怎样的景象?满怀着花甲不输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开启了环游摩洛哥9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海风吹拂下的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摩洛哥位于非洲大陆的西北端,北面与欧洲大陆隔地中海相望,整个西面被大西洋拥抱,1700公里的海岸线把沿海国家的地理特征暴露无遗。</p><p class="ql-block">海边的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出名的,甚至堪称摩洛哥的代名词,只要有人提起摩洛哥,立马就会想到卡萨布兰卡,好像摩洛哥只有这一个城市似的。</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很多人知道卡萨布兰卡的名字还是缘于一部电影《北非谍影》,二战题材的美国好莱坞大片让这座偏于一隅的非洲城市举世闻名,而且几十年过去了从未掉色掉粉。电影里有个重要的场景是一家叫瑞克的咖啡馆,到了卡萨布兰卡打卡瑞克咖啡馆,便成了无数粉丝游客的必选项,我们自然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距离海边不远处有一排欧式的白色连体建筑,嵌入其中的两层小楼并不醒目,经导游指引才看到二楼屋檐下一排黑色小字“RICK’S CAFE”。白天大门紧闭,只有晚上对外营业。</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里常常爆满一座难求,我们提前十多天就早早地订位了,入内后急匆匆地把楼上楼下仔仔细细地打量,当然还要多角度地反复拍摄,至于菜肴饮品无关紧要。据说它的陈设布置与电影里的完全相同,二楼的小酒吧里有轮盘赌的桌子,电视机滚动播放着《北非谍影》的片段,席间一楼还有钢琴演奏与弹唱。其实,来访者大都知道,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山寨版”,它既不是故事发生地,也不是电影拍摄地,而是一位驻摩洛哥的美国外交官,离职后买下这里的两层小楼,根据电影里的场景后期把它装扮成的瑞克咖啡馆。独特的创意不仅让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也为卡萨布兰卡人造了一个最著名的景点,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市,一个山寨的咖啡馆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不必匪夷所思,关键在于电影在人们心中播下情结至深,无论世道多变,岁月多久,让人始终愿意相信正义、善良和爱情的力量。“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电影里经典的台词,就这样不经意地触及我们心灵的柔软之处……</p> <p class="ql-block">感人肺腑的故事选择了卡萨布兰卡,应该不是无缘无故的,虽然这座白色之城称不上绚丽夺目,但空气里弥漫着正直善良的气息。穆罕默德五世广场中央矗立着法国人利奥泰将军的雕像,正是他指挥法军用坚船利炮攻占摩洛哥,对其殖民统治了40多年,但作为殖民军司令和驻摩总督,也是他在卡萨布兰卡推广了欧式建筑。摩洛哥没有记恨外来的侵略者,反而感恩他们对城市建设所做的贡献,这种理性客观地对待历史的态度,彰显的不仅是肚量,而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微笑里饱含的智慧。联想到斜贯摩洛哥疆土的阿特拉斯山脉,阻挡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浪,使得卡萨布兰卡的气候凉爽舒适,仿佛也阻挡了历史的积怨和冤冤相报的人性陋习,所以这里的海风才会如此温柔。</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的地标是海上大清真寺,因它1/3建在海上,辽阔的海面上耸立着200米高的宣礼塔,巍巍壮观,气势磅礴,据说是为了纪念阿拉伯祖先来自海上,也无疑要证明摩洛哥与大海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其实它的正式名称是以已逝的前任国王哈桑二世的名字命名的,以祭奠他功勋卓著深受民众爱戴。</p><p class="ql-block">这座1993年才落成的清真寺,其规模之大位居北非之首,还凭借豪华的装饰、精湛的工艺和科技的水平成为世上最现代化的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可容纳十万人祈祷的大广场气派又实用,主殿可遥控开合的屋顶时尚而便利,奠定了摩洛哥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传统的阿拉伯国家已换上现代的时装,正如眼前古老的伊斯兰花纹与现代技艺组合成完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驱车近100公里来到拉巴特,孤陋寡闻者不会知道,这里才是摩洛哥的首都。同样是一座白色的海滨城市,它不及卡萨布兰卡的热闹,但可观赏的景点却一点不少。走进对外开放的王宫,没有想像中的戒备森严,宛如一座绿树成荫的大花园,一股清新的亲民之风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五世陵墓的大门和各个入口虽都有持枪或长矛的士兵把守,庄严肃穆,然而威武的卫兵却又极其随和地配合游客上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边上是12世纪哈桑大清真寺的遗迹,如今只有残留的哈桑塔和312根半截石柱,大地震造成的废墟显然比完整的建筑更能反映历史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开明在这里交汇,想必不会是一种意外。</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乌达雅城堡也是历史底蕴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的经典,湛蓝的天空,金黄的城墙,洁白的民居,组成一幅阿拉伯特色浓郁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登高空平台,迎着大西洋海风的猛烈吹拂,放眼四周却是一派安宁祥和,低调的拉巴特,全然一副与世无争岁月静好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继续北上抵达丹吉尔,早知道它与西班牙仅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原以为只是个海边小镇,哪料到它人口竟达百万。</p> <p class="ql-block">沿着海滨大道入城,看山上层层叠叠的白色建筑被夕阳映照得格外明亮,游艇码头停满大大小小的游艇与帆船,大堤上人们惬意地漫步或闲坐,沙滩上传来孩子们奔跑的欢笑声,真叫人以为置身于西班牙。也难怪,历史上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分别占领100多年,法国殖民统治时期,丹吉尔被8国共管,二战中西班牙又强占了多年,长期受欧风熏陶,丹吉尔自然成为摩洛哥最欧化的城市。据说当地人也从不自称非洲人或摩洛哥人,而十分强调自己是丹吉尔人!</p> <p class="ql-block">丹吉尔城外有两处景点很有意思,斯帕特尔角的灯塔标志着丹吉尔重要的战略地位,地中海和大西洋在这里分界和交汇,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在此分隔与眺望,两种文化也必然在此撞击和融合。</p> <p class="ql-block">还有海边的“大力神洞”,由海浪冲击岩石形成的自然洞穴,洞口的形状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不管丹吉尔人愿不愿意,非洲人的身份还是在此被验明正身了。</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的现代时尚,拉巴特的清新温和,丹吉尔的自由开放,携手亮起了大西洋海滨的一道白色风景线,无论如何还是叫人难以置信这里是非洲大地,与想像中炙热与落后叠加的画面完全对不上号!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原形毕露尽在内陆</span></p><p class="ql-block">离开大西洋驶往内陆,画风渐渐转变,就像进入了另一个国家。正是烈日当头的中午抵达舍夫沙万,刺眼的阳光送来了山区的燥热,传说中充满魅力的蓝色小镇没有让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终究抵不住网红的诱惑,午餐后不久便跟随导游进入老城。狭窄的小巷,曲曲弯弯,纵横交错,小店、货摊混杂其间,人流络绎不绝。除了满是色彩缤纷的头巾长袍,这里与国内的古镇景区似乎差别不大,或许异域风情就在每个观赏者的眼中。</p> <p class="ql-block">唯一别致的是,古巷的墙面和台阶都是蓝色的,就像天上曾经下过一场蓝色的雨,老城在淅淅沥沥的雨点中变成了深浅不一的海底世界。</p> <p class="ql-block">浸泡在蓝色中的巷子,墙上多一个红色的挂件,台阶上放一盆鲜花,地面跑动一只白猫,立刻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吸引游人纷纷驻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那是当地人为迎合游客的口味特设的收费拍摄点,两厢情愿,各取所需。当一个景区人工雕琢的痕迹和商业气息太重的话,势必削弱它原有的韵味,粗糙和凌乱愈加使魅力减损。</p> <p class="ql-block">原定小半天的游程,我们在老城走了不到一个小时便提前回酒店了,有几分被网红忽悠后的失落。脑海里始终盘旋着一个问题:舍夫沙万的街巷是什么时候涂成蓝色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杀虫,也有说法是古代为了与蓝天同色不易被敌人发现,可如今的刻意为之无疑是为了招揽游客。</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卡萨布兰卡是靠一部电影意外被带入世人的眼帘,那么舍夫沙万则完全是通过自我包装以色取悦四方游客。不管你喜不喜欢,能招来游客就是硬道理,成功者是不应该被指责的。</p> <p class="ql-block">坐在半山腰酒店的露台上,欣赏大山里的落日,对面蓝白相间的民居重重叠叠,铺满整个山坡,舍夫沙万的全景在金黄色的包裹下恰似一幅高饱和度的油画。距离真像个神奇的化妆师,它可以隐藏粗糙,模糊破旧,无需涂脂抹粉,就能凸显整体风貌,点睛出彩。无怪乎古往今来,“距离产生美”一直被当作金句沿用。</p> <p class="ql-block">向内陆深处前行,持续在大山里盘旋。没有进入梅克内斯古城,而是在城外30公里处的一片废墟停留凭吊。</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罗马在摩洛哥大地上留下的唯一遗迹,建于公元一世纪的沃鲁比利斯城。这回需要走近它才能看清楚曾经的繁荣与奢华,成行的罗马石柱,残存的联排拱门,精致的马赛克拼图,如今孤零零地散落在空旷的荒野里,只对有兴趣的来访者讲述遥远的历史。虽然是外强入侵统治数百年的记录,也佐证了这块非洲之地早在两千年前就播下过欧化的种子,或许这在摩洛哥的文明史上也是一个可以炫耀的亮点。</p> <p class="ql-block">遇到成批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遗址,与几十年前我们兴奋地排着队外出扫墓春游十分相似,不禁上前挥手打招呼,没想到不少摩洛哥小朋友竟能用中文喊出“你好!”同行的老高解释道,中国与摩洛哥的关系一直很好,中国援助摩洛哥医疗队已经坚持了几十年,至今仍有派驻。导游也补充:因为摩洛哥对持中国护照者免签证,疫情前每年来自国内的游客有几十万。</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小时就进入菲斯古城了。只听说菲斯曾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12世纪时城市规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p> <p class="ql-block">然而下榻老城时汽车无法抵近宾馆,拖着行李箱走在破旧的窄巷里,完全感觉不到昔日都城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次日登上城堡俯瞰菲斯,密密麻麻的土色建筑如疯长的藤蔓,满山遍野,而且挤得严严实实没有一点间隙,虽然色彩极其单调且饱和度不高,但丝毫不影响其磅礴的气势,曾经的世界之最可不是浪得虚名!当时的菲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条贸易大通道均汇集于此,因而成为商贸的集散地和枢纽,繁盛至极。</p> <p class="ql-block">一辆接一辆的大巴车排队上山来,成群结队的游客冲向观景台,原来欣赏菲斯都是从眺望开始,胸有全局,方能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游览老城必须要有当地的导游带路,否则寸步难行,因为由6000多条小巷组成的大迷宫,形如一团乱麻,外来人是怎么也理不清的。</p> <p class="ql-block">在周游天下的旅途中我们也曾见过许多狭窄的巷子,但如此大范围的几千条窄巷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确实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只顾跟着向导走,根本无法辨别置身何处。</p> <p class="ql-block">宽的两米多,窄的不足一米,</p> <p class="ql-block">可怕的还是市场内,鳞次栉比的商铺和货摊,摩肩接踵的人流,根本迈不开步子,这里号称非洲最大的市场,拥有9000多家店铺,每间也就两三平米,甚至不如中国农村里的杂货店。</p> <p class="ql-block">如此高密度的集市建筑群,若是在中国恐怕早就拆除了,至少消防安全关肯定是过不了的!所幸它投胎在此,而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因为它世上稀有和独特,还与它悠久的历史以及当地的阿拉伯习俗构成了鲜明的人文色彩。有人说,如果游览摩洛哥只能选一个地方,那一定是菲斯!而涌向菲斯的四方游客,哪个不是奔着菲斯老城而来?</p> <p class="ql-block">窄窄的巷子里还隐藏着世上最古老的卡鲁因大学、阿布伊南穆斯林学院精美的建筑,以及古城的缔造者伊德里斯国王的陵墓。换言之,只有钻进古城七拐八绕的巷子里,才能闻到菲斯浓浓的阿拉伯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再去古城入口蓝门附近散步,又一次意外地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处是包着各色头巾的当地居民,密集的人头把窄巷塞得水泄不通,已然超过上午游客集中的高峰时刻,仿佛菲斯全城的居民约好了在太阳下山后气候凉爽时一起倾巢而出。</p> <p class="ql-block">不自觉地联想起18年前,在西西里岛看到意大利人晚饭后在大街上浩浩荡荡地集体散步聊天的恢弘场面,原来阿拉伯人也喜欢举家在外面闲逛,露天的椅子上包着头巾的妇女在相互聊天,老少爷们则在街头的摊位上喝着小酒,陈旧斑驳的建筑,凌乱邋遢的马路,苍蝇绕着食品飞舞,空气中都有嘈杂的味道,这幅烟火气缭绕的菲斯实景图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夫人感叹道:摩洛哥在这里原形毕露了!此刻,我们才觉得真正来到了摩洛哥,明白了为什么有人把菲斯当作游历摩洛哥的首选之地,似乎与欧美游客偏爱中国的西藏有几分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沙漠堆积多少遐想</span></p><p class="ql-block">既然想环游摩洛哥,不能不去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不仅因为沙漠是摩洛哥地域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撒哈拉这个名字还是深埋在我们心底的一个情结。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女作家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风靡整个华语世界,那句浪漫的金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曾拨动无数人的心弦,远在天边的撒哈拉被寄托了无限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从菲斯驱车前往撒哈拉行程约500公里,虽道路平坦通畅,但一路灰蒙蒙的被沙尘笼罩,车窗外干枯的戈壁充斥双眼,历经八个小时,见证被荒凉裹挟的贫瘠。纵然坐得腰酸屁股疼,而心里的疲惫尤甚,幸亏还有一个念想支撑,恰如唐僧西天取经,身心苦累皆不足挂齿。</p> <p class="ql-block">终于抵达梅尔祖卡,一个专供游览的景区,营地的越野车把我们送往沙漠深处。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地打量慕名已久的撒哈拉,就随着越野车在沙漠里狂奔起来,剧烈的颠簸中双手紧握车上的把手,仍不忘侧脸观赏车窗外,沙丘正为我们快速舞动各种身姿,也像是给予我们深情的拥抱,莫非这就是撒哈拉欢迎远方来客的见面礼?</p> <p class="ql-block">骑骆驼早已成为沙漠游的统一动作,最初也是由阿拉伯人发现,只有骆驼才最适合在大漠里长时间行走。撒哈拉自然也不例外,只是这里的骆驼是单峰的,个子长得高大,跨上去不太容易,骑着走与双峰骆驼倒也没什么差别。</p> <p class="ql-block">正值夕阳西下,落日将沙丘映照得有的呈褐红色,有的是桔红色,有时则是金黄色,优美的脊线为无垠标注了清晰的层次,起伏的沙曲给辽阔带来诗意般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慢悠悠地骑行在这暖色的世界里,内心已被彻底放空,纯粹的天地间哪容得下半点杂念!三毛曾说,“狂渴和酷热就像疯狗一样咬着我不放。”而此时此刻,我们心无旁骛,精神上的愉悦松弛如同金刚罩将我们护卫得刀枪不入,疯狗怎么近得了身!</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远在天边,撒哈拉不像甘肃的鸣沙山那样人潮汹涌,孤零零的驼队倒影在沙丘上,俨然就是诗与远方的真实写照。三毛在荒漠里爱得轰轰烈烈,写出那么优美浪漫的文字似乎不难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晚上宿营在沙漠的帐篷里,上网查看撒哈拉的资料,这世上最大的沙漠,面积竟等同于美国的疆土,摩洛哥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三毛与荷西居住的地方,远在千里之外西撒哈拉的阿尤恩,原由西班牙占领,后被摩洛哥宣布主权,至今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为此摩洛哥与西撒哈拉国曾多次发生武装冲突。</p> <p class="ql-block">真没想到,一路上留给我们温和印象的摩洛哥,竟也有以强欺弱硬刚的时候,谁叫撒哈拉地下埋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呢!想起以前高校里评职称,一贯文质彬彬的教书匠也会撕破脸皮,巨大的利益面前人心如何经得起考验!</p> <p class="ql-block">次日,一轮红日在无遮无挡的大漠冉冉升起,唤醒沉睡中的撒哈拉,因为它的美貌离不开阳光给予妆扮,人们还会赋予它各种传奇故事和遐想,撒哈拉这个披着红褐色纱巾的美女因此不再单纯,而丰富的内涵与独有的美丽叠加,也就愈加充满魅力,令无数人向往流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荒凉中坚守的顽强</span></p><p class="ql-block">离开了沙漠,却没走出荒芜,前往瓦尔扎扎特的途中依旧是没完没了的戈壁。路过的一个个小村镇,大多是死一般的寂静,想必是灼人的烈日逼空了一条条街巷。</p> <p class="ql-block">连坐在车里都躲不开射进来的炎阳,不断地狂喝水,仍止不住喉咙里的干渴。再看车窗外,大地被晒得龇牙咧嘴,房屋被烤得灰头土脸,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榨尽了水分,燥热的空气马上就会燃烧。从未经历过的恶劣自然环境,终于使我们真真切切明白无误地确信自己身在非洲。</p> <p class="ql-block">难忍酷热时只能引用三毛的话自我安慰:“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p> <p class="ql-block">可又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地人是如何世世代代在此生生不息的。山谷里时有时无的低矮建筑,恰似用黄土垒起来的毛坯房,或是弃之已久的烂尾楼,人烟绝迹。</p> <p class="ql-block">偏偏边上还有成片的椰枣树,以盎然的绿色张扬在枯黄的世界里,既像是最后的抵抗,又给人坚守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宣礼塔,高高地耸立,抬头即可见,如同艰苦卓绝的战场上鼓舞士气的军旗,每天五次的宣礼长鸣,不啻是播撒顽强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厢里正播放着汪峰的歌《怒放的生命》,窗外包着各色头巾的摩洛哥妇女泰然自若地走在暴晒的路上,并非那一身薄薄的长袍能够抵挡高温,而是她们早已习以为常,或许正是苍凉为他们注入了坚韧的基因,轮不到我们自作多情地悲天悯人!</p> <p class="ql-block">次日来到阿伊特本哈杜村,没想到这个依山而建的红土筑垒古村落居然是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它是兴建于中世纪具有防御工事的柏柏尔人典型民居,村子外围还有高墙和箭塔。</p> <p class="ql-block">凸显在山坡上的红褐色建筑群,也像是几个世纪没下过雨,不仅被荒漠包围,村前干枯的河床也袒露出龟裂的胸膛。</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跨河床的长桥进入哈杜村,拾级而上,经过狭窄的古巷和残墙断壁,除了几家摆摊售货的住户,整个村子空落落的,闻不到一丝的烟火味。</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许多著名的影视剧来这里取景拍摄,比如美国的《权利的游戏》,中国的《红海行动》等等,原来被人遗弃的古村落已转身成为天然的影视基地,网上称之为“摩洛哥最美村落”,其实是在兜售它的原始、粗犷和荒凉。</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阿特拉斯影视城里,也把满目的荒凉当作现存的道具,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一部部影视巨作。因地制宜资源利用毕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如果荒凉真能像黑金一样被合理开采售卖有方,解救当地于贫困,那么荒凉中坚守的顽强更加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多元多彩胜过原味</span></p><p class="ql-block">翻越阿特拉斯山脉就能抵达另一个皇城古都马拉喀什,从贫瘠的山区返回繁荣的城市,我们迫不及待。想必是距离撒哈拉沙漠不够远,阿特拉斯山脉并没有挡住滚滚热浪,马拉喀什城里的气温竟然也超过40度。连日来顶着骄阳奔波,略显中暑的征兆,入住酒店后立刻服药小睡几小时。晚饭后七点多,街上依旧像闷热的桑拿房,坐马车游览城区,没料到马都要歇下来喝水。</p> <p class="ql-block">不想在周游摩洛哥的最后一站病倒,决定早早收工返回酒店,连马拉喀什著名的露天夜市我们也懒得去逛,尽管它有上千年的历史和不眠广场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次日早餐后我们按计划前去游览马约尔花园,昨晩还是无比闷热,此刻却清凉舒适,竟像是换了一座城市,真怀疑自己是否因昨天轻微中暑犯迷糊了。不仅气候凉爽宜人,马约尔花园也让我大跌眼镜,门口始终排着长长的队伍,游客以欧洲人居多。起初由法国画家马约尔买下这块地,从世界各地带来奇花异卉,尤其是各色的仙人掌、仙人球等热带植物,把花园装扮得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但更吸引游客的可能还是名人效应,法国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接手后,与情侣在此居住多年,死后在花园里被立柱纪念,使这座美丽的花园又增添了新的魅力。花园边上还建有圣罗兰纪念馆,门口同样也是长龙不断。名人情结,四海皆同,出乎意料的是,法国名人带动了马拉喀什的旅游。</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火爆的景点是巴希亚宫,一样深受欧洲游客的喜爱,售票处的长队一直延伸到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十九世纪的王宫,堪称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杰作,宫内的屋顶和墙上,到处是美仑美奂的马赛克拼贴和雕刻,图案优雅,工艺精湛,游人个个驻足不前,拿着手机或相机狂拍不止。我们周游摩洛哥这么多天,第一次见到如此密集的欧洲游客集中一处,很容易让人错以为是在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p> <p class="ql-block">昨天的高温给马拉喀什蒙上了阴影,我在晕晕乎乎中对这座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很不以为然,而今天亲眼见证了马拉喀什受到欧洲游客热捧的程度。这座千年古都,据说是摩洛哥最早对外开放旅游的城市,许多游客都是只奔着它而来,还有不少欧洲人退休后选择在此定居。受过酷暑伤害的我,觉得不可思议,但大名鼎鼎的伊夫•圣罗兰曾安家于此确是个不争的事实,我只能默默地寻找原因。</p> <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的来头确实不小,名字源自土著柏柏尔的词汇,意为“神域”,如今摩洛哥的国名也是“马拉喀什”的衍生词,摩洛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习惯地称为“马拉喀什王国”。然而,古城并不显得“老态龙钟”,满城赭红色的建筑在绿荫的衬托下,明艳中摇曳着风情。库图比亚清真寺虽古老,却时尚不输当下,典雅的宣礼塔至今仍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因为早在12世纪修建时,粘结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名贵的香料。</p> <p class="ql-block">看着那些兴致勃勃的欧洲游客,或成群结队地徘徊在老城,或三三两两地骑自行车闪过街头,我想,一定是这里多元多彩的文化使他们不惧高温流连忘返。这里既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但又不乏欧洲文化的点缀和现代开放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有人概括摩洛哥是上帝打翻了调色盘,所以由白色的卡萨布兰卡、黄色的菲斯、赭红色的马拉喀什和蓝色的舍夫沙万组成了斑斓绚丽的摩洛哥。其实何止是色彩的丰富,神秘而精彩的摩洛哥,最大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地理上的特殊性、地域间的差异性、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理念的双重性。摩洛哥已逝前国王哈桑二世曾有过精辟的自我定位:“摩洛哥是棵参天大树,深深植根于非洲大陆,并通过枝叶呼吸着欧洲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亿万年前的大海干枯形成了沙漠,从此沙漠一直默默地陪伴着大海,在这块半依大海半依沙的国土上,既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习俗,又心甘情愿地接受欧化,始终是旗帜鲜明的阿拉伯国家,却并非保守刻板,而是敞开胸怀,睿智和勇敢地拥抱日益进步的现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这真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沐浴欧风宣礼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依海水半依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人何故多垂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色留香称异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