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君臣至公白帝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章武三年(223),农历四月二十四日,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刘备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夷陵兵败后,他几乎败光了蜀汉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底,产生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人才的枯竭,部队战斗力的损耗,还有民生的凋敝,好好的一手牌打成了烂局。用诸葛亮的话来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内心再强大,也𠄘受不了。果然不久就忧思成疾,再也没能回到成都。不是他不想回去,而是不能回去。东吴的虎狼之师后面撵着,荆州巳经丢了,益州岂能有失?天子守国门,不能再往后退了。其实刘备早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刚过了年,就派人去成都,请诸葛亮过来安排后事,这就是有名的“永安托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要托的,不仅仅是照料遗留的子嗣,还有蜀汉大业,蜀汉政权的平稳过渡。他称帝时以“汉有天下,历来无彊”来表明刘氏仍然享有天命,他将“恭行天罚”完成汉室的复兴,这是他的初心。一生吃尽流离之苦,靠贩卖履鞋和织席讨生活开始,草根逆袭,历尽干辛万苦打下蜀汉基业,安排好身后的接班人是头等大事。从外姓人当中挑选继承人,太高估刘备了,他没那觉悟,蜀汉集团的董事长只能从几个儿子当中选,思来想去,只有刘禅担任。养子刘封,早在220年就被赐死,早早出局;嫡长子刘禅时年仅17岁,还是个青春少年,他的弟弟刘永与刘理更是稚气未脱。尽管诸葛亮说刘禅“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但知子莫如父,刘禅的能力刘备太清楚不过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CE0主持工作,他连个守成的皇帝也做不了,更不要说开疆拓土了。这个C E 0的人选没得挑,蜀汉阵营只有诸葛亮。当时他在蜀汉的影响力非常大,用宋人洪迈的话说“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当年隆中一对,一个潜龙,一个卧龙风云际会,此后二十七年的君臣鱼水之情,老天爷似乎早就替他做了安排。</p> <p class="ql-block">对此,《三国演义》作了这样的描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听了刘备的话后,诸葛亮惊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叩头流血,惶恐的不行。而《三国志》里有关刘备托孤的记载则简洁得多:“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两相比较,差异就来了,一个是“自为成都之主”,一个是“君可自取”,到底哪个可信呢?</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流传甚广,创作上多有虚构和演绎的情节;就算是不识字的老翁老妪,也能侃几句。就影响力而言,是名著中独一份的存在;而《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中评价较高的“前四史”之一,应该更接近真实历史。自古以来帝王创业难,托孤更难。“顾命大臣”虽然位高权重,却实在是一个相当高危的职位,风险极大,能够善终而死后不被清算的非常少。很显然,对于刘备的托孤之诚诸葛亮没有怀疑,也有思想准备,可不管诸葛亮有没有表现出惶恐不安,惊谔失色,但当场说出表忠心的话却是事实。后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读,有人盛赞君臣无猜,也有人贬损刘备至死都在算计诸葛亮,试探诸葛亮的忠诚和野心,理由是刘备让李严入局,同时担任托孤大臣,任尚书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甚至托孤时让赵云在内宫持剑而立,充满杀气。面对刘备的这一番操作,诸葛亮紧张不紧张先不说,内心的想法肯定是有的。千百年来,真相扑朔迷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刘备此言出于至公之心:“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说刘备对诸葛亮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任何猜忌,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而诸葛亮的回答和此后的践行也是无比的忠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人袁宏说:“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候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刘备说的时候没有疑心,诸葛亮听的时候也没有愧色,君臣相知,值得称赞。《资治通鉴》的注者胡三省也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旰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另一种观点恰恰相反,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则认为“备之命亮,乱孰甚焉”,就是刘备太糊涂了,如果所托之人是忠臣贤良就不用给他说这些话,如果所托的人有篡逆之心就不应该托付给他,“君可自取”是“诡伪之辞”,幸好诸葛亮没有二心,否则一定会引起内部的猜疑和混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在披阅《通鉴辑览》时也说,刘备这番话是猜疑之语,既然巳托孤于诸葛亮,就不应该再说自取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让诸葛亮向他表忠心。故此发出感叹“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在康熙看来,刘备表面上仁义其实一生不离权术,腹黑,喜欢耍阴谋,是个枭雄。帝王最懂帝王心,康熙的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今人张作耀先生的《刘备传》也持相同观点,且说的更加直白:刘备的托孤之词“阴怀诡诈,其意甚明”。他对诸葛亮有很大的疑虑和猜忌,可除了诸葛亮,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又不得不托孤于他,既用人又疑人,才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逼到了墙角。</p> <p class="ql-block">其实“君可自取”的深意就在一个“取”字,取什么呢?自然是那曾被曹魏篡夺的汉家江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去取呢,还是让诸葛亮自己取代刘禅去取?抑或由诸葛亮做主,从刘禅的其他兄弟中选人取代刘禅?总之,一个“取”字决不是单纯的取而代之。四川大学的方北辰教授曾专门做过统计,《三国志》中陈寿所著的正文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的书注中,“取”这个字一共被用了305次,有“拿”的意思,有“选择”的意思,有“进攻”和“夺取”的意思,但偏偏没有“取代”的意思。所以方教授认为,这里的“自取”是“自己选取”的意思,“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刘禅不行,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让诸葛亮行使废立之权。看来刘备不是对诸葛亮不放心,而是对刘禅不放心。巧合的是,历史学家饶胜文也认为,刘备在托孤时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非指让诸葛亮取代刘禅,而是指刘禅无法胜任,诸葛亮可以接手完成恢复汉室江山的重任。顺着这些思路,离刘备托孤的真相似乎更近了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