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随笔】用心灵感受色彩(欧洲行之九)

孙秋克

<p class="ql-block">(瑞士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生活的色彩来自哪里?又如何表现?除了人类的一些同感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表达,这都要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感受。</p><p class="ql-block">总觉得西方人使用色彩浓重,中国人则淡雅,最直接的呈现是最具色彩展现效果的绘画。中国特有的山水,造就了国画的色彩表现形式。至于西方的色彩,我多年前没想过这个问题,直到旅游西欧时,在阿尔卑斯山下不时掠过车窗的建筑装饰之黄、红、白三种明丽色彩,一瞥之下触动了我,才使我思及于此。其实也是1983年第一次乘船走三峡,让我体会到自然山水对一个民族艺术形式的影响,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三峡山水,整个儿就是一轴轴水墨画卷。水墨画式的山水画意境,在这块土地上不可胜数。中国文化传统之下的中国画意蕴,西洋画风是难以表现的,反之亦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中国山水画独特风格产生的原生态背景,特别是青绿山水的笔法色调,三</span>峡无疑是一个典型代表。而西欧给我的印象深刻、集中并可联想色彩的地方,威尼斯或可作为话题之一。满城碧波荡漾,<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光闪闪,</span>沿岸民居、城市建筑明丽的色彩倒映在水中,构成别具一格的风景,带来全新的色彩体验,一切都显得那么鲜活美好,温馨浪漫。在游船上许多人都禁不住撩一下清清的水,让水里的各种色彩幻化为五彩斑斓的影像,让心情沉浸于无边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以红色为雪山之衬,在北欧和西欧都常见的话,那么用大块的、明丽的黄色就相对少一些。在雪山下看到这样的色彩,令人不禁怦然心动,惊叹设计者用色的大胆。多雪的地方用红色为装饰,自然会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但白黄二色的搭配,同样是绝配。黄色本身也是暖色,它与白雪交映,不仅温暖,而且与蓝天、绿树为伍,整体感觉比红色显得更为清新。大理、丽江的民居,色彩就以素净为主,连红色都不用,更不见黄色了。其实人类素来讲究生活的色彩,除了装饰建筑物,各国、各民族服饰也都有自己的专属色彩,也多喜欢用对比色进行搭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诗词中的色彩搭配对比,也是本于自然而升华为艺术的。我们还是用经典诗歌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且看以下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代骆宾王《鹅》) </p><p class="ql-block">(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代李白《送友人》) </p><p class="ql-block">(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杜甫《绝句》) </p><p class="ql-block">(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代高适《别董大》) </p><p class="ql-block">(5)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代王维《山 中》) </p><p class="ql-block">(6)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p><p class="ql-block">(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 </p><p class="ql-block">(8)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张志和《渔歌子》) </p><p class="ql-block">(9)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代杜牧《江南春》) </p><p class="ql-block">(10)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p><p class="ql-block">(11)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代蒋捷《一剪梅》)</p><p class="ql-block">(1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元代白朴《天净沙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所谓“诗中有画”,在作者和赏读者的意念中,多半是通过色彩呈现于脑海的。鲜明的色彩,本身就是饱满的画面,无须线条和透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方意象派的诗歌与意象派的画一样,先以色彩印象冲击视觉,进而达到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如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诗歌代表埃兹拉·庞德(1885-1972)的《在一个地铁车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地显现</p><p class="ql-block">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黑色”的基调上,这首诗以“幽灵”和“枝条上的花瓣”这两个意象冲击视觉,动人心神。诗人描述的只是一个瞬间,但其色彩对比极为强烈,三个主要意象——神秘的黑色背景下、幽灵般的面庞、花瓣,留下了令人遐想的无限空间,极具艺术张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如美国另一意象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的《伟大的数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雨水</p><p class="ql-block">  和光线中</p><p class="ql-block"> 我看见“5”</p><p class="ql-block">  呈金黄色</p><p class="ql-block">  在红色</p><p class="ql-block"> 消防车上</p><p class="ql-block"> 车子驶过</p><p class="ql-block">  那么匆忙</p><p class="ql-block">  无人留意</p><p class="ql-block">  伴着轰鸣的钟声</p><p class="ql-block">  和警报的长鸣</p><p class="ql-block">  车轮隆隆</p><p class="ql-block">  驶过漆黑的城市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黄色的“5”字,红色的消防车,漆黑的城市——浓墨重彩的组合,黑色背景上亮色的醒目点缀,汇成一幅平常而不平淡的生活场景,突显了诗歌伟大来自平凡,或说是二者相互依存的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某种本质。</p><p class="ql-block">色彩,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既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更可以是虚拟的,但色彩美的感受极其表现力的发挥,却待人们以不同的道行为之。</p> <p class="ql-block">实际如上二图Ai绘画,远不如想象,因为它们呈现不出诗歌应有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上为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p> <p class="ql-block">(上为德国黑森林滴滴湖)</p> <p class="ql-block">瑞士用红色、白色搭配绿色草坪、绿树碧湖、蔚蓝的大海,也是很美的色彩组合。</p> <p class="ql-block">经过阿尔卑斯山的道路和路旁宅屋,色彩组合都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浮光掠影,这篇文字写得比较随意。总之,没有色彩的生活是黯淡的,而色彩的感觉在形式,更在内心,需要人通过联想而获得对它的美好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