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门洞,那方隐匿于世俗喧嚣之外的净土,无论我身在何处它都是我心中永恒的画卷。初次邂逅,正值与初中同学结伴畅游的青葱岁月,那一刻的震撼,至今仍清晰如昨。书页间的李白诗篇,曾勾勒出一幅幅仙境般的遐想,而石门洞,却以它独有的方式,让那些幻想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岁月流转,虽已历经千年风雨,但石门洞的魅力,却如同陈年佳酿,愈发醇厚。每一次与亲朋好友的重访,都如同开启一场新的旅程,每一次凝视,都能发现那些未曾留意的细节,每一次聆听,都能听见自然与历史的低语。那参天古木,如同守护神般屹立不倒,它们的枝叶交织成一张绿色的网,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山脚的蜿蜒光滑石道旁,长满青苔的石壁上渗着滴滴山泉,仿佛看到古人身影悠然穿梭,穿越时空的信使。曲折长廊间,光影交错,隐约可见古人围坐,或立或行,谈笑风生,阔论古今。他们举手投足间,透露出超凡脱俗的气质,仿佛每一句言谈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与智慧的火花。峡谷之中,流水潺潺,石拱桥静卧其上,仿佛一位温婉的女子,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飞瀑如丝,轻盈飘逸,每一次触碰岩石的瞬间,都仿佛是天籁之音,直击心灵深处,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而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碑林石刻,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每一笔一划都透露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情。置身其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历史上的智者对话,感受到刘国师研读群书、洞察天下的豪情壮志。石门洞,这片被乡情深深烙印的土地,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每当想起它,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对大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石门洞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 石门洞景区坐落于浙江省青田县城西北30公里的西江南岸,自南北朝(公元423年)永嘉大守谢灵运发现以来,已有1590多年的历史。自古素有“世外桃源、洞天仙境”的美誉,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是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景区规划总面积为25.6平方公里,由石门飞瀑、伯温怀古、开运灵谷、太子胜境、师姑草海、陈诚故居六大景区组成,共有200多处景点。整个景区“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隐、幽可适、芳可采、奇可咏”,是一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寻古探幽、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石门洞景区内现存摩崖石刻和碑刻117处(其中碑刻29方),是江南地区刻勒密度最高的摩崖石刻群之一,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公元423年-1964年),</p><p class="ql-block">为江浙地区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灵佑寺</p><p class="ql-block"> 原名龙门寺,明天启年间(1621-1627)由温处兵备道关永福首建,供奉释迦牟尼佛祖。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初八为灵佑寺传统的“晒经节”。寺内观音阁始建于宋代1091年,原址在鼓山上、明代1621年迁建于现址。</p> <p class="ql-block">诗碑林苑</p><p class="ql-block"> 石门洞碑刻一共有29处,以明清作品为主,内容为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石门洞的题咏,篆、隶、正、草、行五体兼备,风格各异,极具文史研究和书法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刘文成公祠</p><p class="ql-block"> 原为石门洞天楼。楼记后,明代1525年为纪念刘基而改建此祠。现存之祠系民国(1933)时由镇海虞洽卿、上海崇明陆安石先生出资重建。祠内楹联充分体现了刘基五百年名世和“三不朽”伟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基</p><p class="ql-block">“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封太师,谥号文成,后人故称刘文成、文成公。</p> <p class="ql-block"> 石门飞爆:是石门洞核心景区,景区内人文、自永票网基基,披警为“东吴第一胜事”。主要最点有石门飞温、洞、月洞文姑、诗神林苑、灵佑古寺、摩崖题刻、旗鼓两山、石山主、石门书院、刘文成公祠等。</p><p class="ql-block"> 石门飞瀑是石门洞瀑布群中的第五级,高度落差112.5米,堪称“华东一绝”。瀑布形如锤练,溅如跳珠,散似银雾,被誉为“天泉”“圣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颂。</p> <p class="ql-block"> 洞高十数米,可避雨观瀑。洞内置有一石床,传说刘基常于此石上看书休憩,而得灵气成国师,故后人称国师床。岩壁上有摩崖题刻63处,皆为历代名家之作,是石门洞摩崖题刻最密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石门洞的清幽之旅中,我有幸见证了一场意外的文化交流。一位本地女道士,身着古朴道袍,邀请远道而来的同袍共聚此地,探讨道教精髓。她眼含深邃,谈及道教千年传承,不免感慨于佛教文化的渗透与影响,让道教之光略显黯淡。然而,她的语气中并无丝毫退却,反而更显坚定:“身为道教弟子,吾辈岂能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忘却根本?即便道教未能如日中天,我们亦当坚守本心,不断修炼自我,让道之精髓在内心深处熠熠生辉。如此,方不负祖师爷之教诲,亦是对道教文化最真挚的传承。”言罢,她闭目凝神,仿佛已与天地合为一体,展现了道教人士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石门书院</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刘基少年时期(1327-1332)师从郑复初求学于此。历经多次修建,清康熙丙寅(1674),县令张皇辅重建,改称陈意伯读书堂,后又改名为刘文成公读书处,今址之院为2010年重建。</p> 洞背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