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国中之国”——北京东交民巷

阳光明媚6883267

东交民巷是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向东延伸的一条宁静而普通的小街,全长1500多米,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在近代,这里曾是著名的使馆区,见证了帝国主义列强近百年对中国的入侵。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9年开始,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东郊建国门外。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历史从此便告结束。文革中一度改称“反帝路”,后复称东交民巷。 <p class="ql-block">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外国使馆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外国使馆区的老照片。(网络图片)</p> 东交民巷天主堂,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法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遗憾的是该教堂一直未开放,只能隔着铁栅栏大门观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 游人透过门缝向教堂里边张望。 法国大使馆的旧址。 中西合璧的法国邮政局的旧址,建于1910年,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南正立面作左右对称图形,东西两侧各开一门,门两侧贴以坚固的花岗石壁柱,更显突出醒目。正面墙体除东西两座对称的大门外,砌以六扇连续的拱券作大窗。墙体作中式清水砖墙,顶部以中式叠涩砖砌出两重风火檐,两檐间的矮墙壁砌以中式女儿墙,并饰以中式砖雕,而其间加以九列西式三角山花。这种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中式风格,被称为“折衷主义”建筑。这里曾开过一家川菜馆,但现在这栋建筑空着,大门紧闭,在风中孤寂地沉吟。 游人在拍照留影。 小街的两侧没有高楼大厦,灰色调的建筑里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专门给国家领导人做服装的红都服装厂也在东交民巷。 坐落在东交民巷和正义路路口的正金银行旧址,东交民巷丙23号。这是1910年日本横滨的正金银行在北京设立的支行,银行大厦的设计者是日本建筑师妻木赖黄。这是一栋具有西洋古典风格的大厦,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古朴而厚重。大楼平面作曲尺状,大楼转角即街道转角,呈现两翼后侧辐射状。转角中心处设置由三层皮蒙面的穹顶楼,半圆形的穹顶做工精细,比例严谨,形象鲜明美观。<br> 正金银行旧址现在是中国法院博物馆。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