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鸿昌的美篇

凌鸿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难忘的南口往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南口镇,处于北京市昌平县城西北,太行山与燕山交界之处,历来从古至今的军事要塞,南口公路贯穿于交界处的大山之中,是通往内蒙古及祖国东北,西北的必行之道。南口村大于南口镇的传奇就发生在这里,在没有贯穿山间的公路时,南口关沟中的南口村两面的城门关闭,任何人想进出极乎不可能的,因为两边大山封锁了南口关沟。南口村当时市井繁荣,生意兴隆,又是当时军事要塞。南口镇是清末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在离南口村南边二里的沙滩上,就是现在南口镇修建京张铁路修造厂和车站,作为修建京张铁路时物质供应站,现在的南口工厂就是当时的修造厂,原来南口车站就是现在的南口火车站,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就旧貌换新颜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我们所经历南口往事,便是在无数老前辈,首长战友一代又一代人辛苦劳作,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他们响应国家重建的时代呼召,国防工程如火如荼,日继月新的情况下,以特种兵的身份,经过政治审查,身体合格,又经过一0八团新训五连的矾山红泉军训后,来到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特务连,正式成为一个南口往事的创意者,经历者,后来又成为南口往事的思念者,享受者。因为只有经历了,才有后来多姿多情的思念,才有今天多精绚彩的故事的延续。看见南口地图就想起曾在这地图上的所为,看见照片上南口旧貌,就会想起曾沉淀在南口往事里的故事,照片可以模糊我们的看见,却断不开我们的思念。离开南口近半个世纪,断崖式的物景,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减退,却断不开我们南口往事的思念,断不开工程兵战士对祖国的忠诚,断不开对老部队,老营房,老首长,老战友思念的情怀。因为我们都是南口往事的经历者,才会有如醉如痴的思念,才会有多姿多彩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南口镇是京都西北的军事重镇,是通往东北,华北,西北的重要通道,东边的燕山山脉与西边的太行山山脉在此交汇,美丽的关沟贯穿于此,她有着美丽的风景外貌,也有更美丽的传说,孕育着勤劳的人民,有着他们动人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南口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是一座历史名镇,从北魏始建至今已有1600余年,由于其关键的战略位置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日军侵华时期(1937年)在南口爆发了南口会战。域内有著名的雪山文化遗址,有虎峪风景区,有燕平八景的居庸叠翠,龙泉喷玉,虎峪辉金,文化古迹有居庸关,唐代和平寺,新石器时代的雪山遗址,辽代佛岩寺等,人文景观有老北京微缩景园,多处南口战役战场遗址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南口镇隶属于北京市昌平区,是东临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交接处,又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大西北,内蒙的交通要道。作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在不足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南口镇曾经留下了许多全国知名的重要人物的足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南口镇总面积为202,5平方公里,南口不平凡的地方,南口也是富有神奇的向往。凡在南口当过兵的人,一生也不会忘记。因为你在那里能由土变陶,由铁变钢。你在那里脱去年轻时的迷茫,成为共和国军人的榜样。军旅生涯成为你的生命的战场,南口岁月成为你的一生的念想。南口是你人生的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这幅照片作品(下图)源于老一辈首长及战友们荣耀的见证,8313部队曾经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8313部队高度的认可和极高的评价。在我入伍来到师特务连时见到此照片的影印件。65年是全国重建的高潮时期,也是工程兵建筑部队兵员最高时期,全国工程兵建筑部队达到近54万人,军委工程兵建筑部队4个建筑师,3个支队,19个工区,1个工程技术总队,连同工兵,舟桥全国共计114个工程建筑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一师第一0四团的大型照片。全师总共二幅党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及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不仅是参与者对工程兵建筑部队的辉煌岁月的认可,也是后续战友们的骄傲和自豪。英雄的部队,英勇的战友,时终怀念那过去的岁月峥嵘,時刻留恋那沉淀的南口往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58年12月10日,国防部通令嘉奖工程兵建筑第51师,该师经过7年顽强奋战,建成了一个设备完善的指挥防护工程。彭德怀,贺龙,叶剑英等军委领导人赞扬他们为国家做一件大好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5年8月17日和10月1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工程兵建筑第51师,第104团,115团的干部战士,并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根据周培根少将,刘振堂少将主编的回忆录《工程兵的光辉历程中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大事年表记载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工程兵建筑第104团: 工程兵建筑第104团是工程兵老虎团,一直担负着国家首脑国防工程施工任务。部队代号:国防361部队8324部队,4784部队,88703部队。1958年,参加闻名遐迩的十三陵水库建坝建设,与工程兵技术学校一起动用各种机械参与施工。团部在昌平工程兵技术学校。在京郊为国家首脑机关构筑防空工事。1960年工程兵司令部大院,总参四招待所营建任务。1961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的请求:批准以工程兵司令部直属工区即101工区指挥部改建为工程兵建筑第51师,104团部曾驻地昌平技校,林科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地。1962年在北京玉泉山施工,1963年长辛店施工筑路,卢沟桥西岸修建通往国际靶场的公路,属一级柏油马路。1964年在中南海为中央首脑机关及党和领导人构筑防空洞,他们常常白天休息,黄昏乘军车出发,黎明收工,1965年曾接受党中央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66年参加丰台区黄土岗中学支左;1967年到河北西柏坡施工,后转山西五台山施工。1968年在总参401工程,1969年参加天安门城楼秘密翻建工程。70年代初团部驻韩家川,沒过多久团部营房建成之后搬往南口。1972年南口营房建设任务施工。1976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及原北京市邮政大楼的爆破工程。多年来部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并多次被军委评为先单位,取得了众多荣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在65年10月,也就是104团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住处修建防空工程后,当时104团部分施工部队驻昌平,每天下午5点集合登上封闭的军用卡车,一路上换了几次司机,施工连队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施工,天亮后收工回去休息。直到施工工程结束时,施工部队首长才告诉大家,回去洗澡换上新衣服,等待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見。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8313部队的大型合影照片,和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04团的大型合影照片,成为工程兵建筑部队的光辉岁月的经历见证,成为一段引人骄傲的幸福延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你看到这张照片时,美国总统和夫人72年破冰之旅,登上八达龄长城的照片,你知道她背后的故事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0万人齐动员,打扫北京至八达岭长城沿途的厚厚的积雪,8313部队机关连队在进入南口关沟中的臭泥坑附近路段,清扫完毕白,警卫排又担负路段警卫任务,既不能让美国总统既随行人员发现路边有人,又要保证美国总统既随行人员,陪同人员的绝对安全,一直坚守在冰天雪地之中,直到接到撤令为止。下面是尼克松总统在回忆录中提到此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冬天的中国北京,会有几场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雪后的北京格外美,变得圆融通透,此时此刻的中国长城,也被冬雪衬托得更加巍峨雄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也有登上长城的打算。然而,突如其来的大雪影响了尼克松第二天的行程。周恩来总理连夜亲自安排,一夜醒来,路上厚厚的积雪“消失”了,80万人彻夜未眠,工作到天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昨夜一场大雪,把北京所有的道路全部覆盖,而今天在我们走过的几十英里的路上,居然看不到冰雪,中国人没有扫雪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简直不可思议了,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整体性、纪律、献身精神和巨大潜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尼克松回忆录:时代的破冰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这个长城,肯定是由伟大的人民所建,代表中国的过去,也代表中国的未来……有如此建筑的人民肯定有骄傲的过去,有这样伟大历史的人民肯定有伟大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雪后的长城格外安静,尼克松和夫人站在位于中国北京的八达岭长城之上,头顶穹庐,极目远望,四周寂静。望着远处的山峰,尼克松说道:“我们到了长城,成为毛泽东主席说的‘好汉’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这个画面定格在那场大雪之后的长城之上,见证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两国领导人以战略家的眼光共同开启了中美交往的大门,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正如尼克松所说:“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我们同样深信我们的制度。我们在这里见面,并不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现在是两国人民攀登伟大境界的高峰,缔造新的、更美好世界的时候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工程兵建筑第51师历任师首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图为第三任师长宋思传宋思传,也是我服役期间的师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首任师长崔萍,政委王俊青,付师长张承德。1966年崔萍调工程兵付司令员,张承德接任师长。1970年4月18日重新成立工程兵学校,张承德调离任校长,由宋思传接任师长(宋思传,河北永年人,1943年8月参加冀南三分区滏西支队,后曾任二纵4旅11团4连连长,10军83团2营营长,团参谋长,建国后83团整编工兵5团,宋思传任工兵5团团长,后工兵5团整编为工程兵建筑第103团,1962年6月20日组建工程兵建筑51师时调入51师1970年任师长)。对师长解养仁也任过工程兵建筑第103团团长,1970年任51师付师长。1979年由刘洪正接任师长,因建筑部队精减,原51师大院转为工程兵工程维护总队,刘洪正转为工程维护总队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以下几张照片是宋思传师长下连队指导工作时的照片。根据工程建筑部队保密规定,曾作为内部保密资料,仅供内部使用,宋思传很少照相。这几张唯一保存下来的照片,是下连随同人照的,洗好托人捎过来的。经过几十年后才见天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这幅照片是发生在北京南口北山坡部队营房的一幅135相机拍的,时间已是半世纪之前的留念。曾记得五十年前我们服役于深挖洞的国防建筑部队。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券票时代,每个当兵的一个月只能一张购物券,我们用的是北京市购物券,一块上海牌机械手表要三张购物券,一是靠自己积累,二是转借战友的购物券,自己发下来后再还给战友。每到有战友探家时,都会拿出自己积攒的购物券送给战友先用。可见战友情谊的深厚,在战场可以为战友流血流汗,甚至是生命。战友任何的一个请求,都会毫不犹豫,毫不吝惜的同意与信守。战友,一日为战友,一生既便是兄弟姐妹。没有血缘关系,可是有亲兄弟姐妹的情意,在一生中成为最可爱的亲人,灵魂铸就,思维融合,分别后形影难见,但兵心依旧。陈旧的记念经历史风雨的沉淀,却像陈年的美酒,甘甜醇厚,留香依久。陈旧的照片失去靓丽的风景,却留下战友芳华英姿般的青春故事,这故事在经历过的人心里,依然是美景如画,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今天重温南口往事,我们的部队营房还在,只是随着祖国繁荣昌盛的步伐,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了。当年特务连警卫排的哨位已不见踪影,二号哨位办公楼上毛主席万岁,已经换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图标,再也看不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和团结起来,去争取更大的胜利的红色标语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