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博物馆

卢蓉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为古典园林式建筑,整个建筑的外立面采用同样疏密度竖向纹理,北立面西侧顶部斜面采用与下部立面相同的开窗方式,2014年3月30日,中国海关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p><p class="ql-block">据2020年5月中国海关博物馆官网显示,中国海关博物馆现有藏品32000余件,涵盖了从战国时期至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海关重要文物。包括1894年“中国灯塔图”、大龙邮票、总税务司赫德使用过的邮袋、李鸿章题写的“津海新关”木匾等海关历史文物,其中以“海关902艇”最为特别。</p> <p class="ql-block">关津市舶</p><p class="ql-block"> 周朝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置关津,东周开始承担监管查验、征收税赋、查禁走私等任务。唐至清初,在沿海港口设立专事管理海外贸易事务的市舶机构,具备海关、外贸管理和外事接待等职责。明代后期,设漳州月港督饷馆监管民间外贸事务,始征货币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津榷关</p><p class="ql-block"> 西周关津"讥而不征",春秋始有"关市之征",反映关津职能由安全防范向稽征税赋的拓展。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阳关、玉门关以及徐闻、合浦等关已担负监管对外贸易事权。唐朝要求关津做到"稽察有方,行旅无壅"。明朝在运河沿线和长江沿岸设关,以钞征税,并设关专征竹木税,分别称"钞关""抽分厂"。清前期称"户关""工关",统称"榷关"。</p> <p class="ql-block">张家山汉简"津关令" </p><p class="ql-block"> 西汉惠帝至吕后二年(公元前194~186年)间颁行的律令之一,198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它全面记载了当时的关津制度,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关津制度方面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解除海禁,设置海关,"海关"逐步成为朝廷管理海外贸易机构名称。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外商来华贸易和相关的对外事务、管理华商海上贸易、管理船政与渔政、接待朝贡使臣和管理朝贡贸易等。</p><p class="ql-block">开海设关 </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派户部官员宜尔格图、吴世把前往广东、福建筹设海关。至1686年,闽、粤、江、浙海关相继设立,负责管理海上贸易,征收进出口货税、船钞(吨税)、附加税等,并有免税、减税、限运与禁运项目,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引水、报关、结关等进出港的管理制度和缉私制度,通用世界货币。</p> <p class="ql-block">一口通商</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阻止洋商北上"移市入浙",朝廷下令"洋船只准在广州收泊交易",粤海关成为唯一管理西洋商船进出口贸易的海关,江、闽、浙三海关只办理国内民船及东洋、南洋商船贸易手续。实行"一口通商"后,到广州贸易的欧洲各国商船从平均每年20多艘逐步增至100多艘。全国各地也把货物运到广州,品种多达80余种,主要出口货物为茶、丝、瓷器、棉布、药材等。</p> <p class="ql-block">五日通商</p><p class="ql-block">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于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辟为通商口岸,另订关税则例、废除公行制度、准许洋商与华商自由贸易。</p> <p class="ql-block">百年洋关</p><p class="ql-block"> 晚清、民国时期,海关实行特殊的外籍税务司制度,形成洋员控制的"国际官厅"。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近百年,引进西方海关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一套海关人事管理和业务管理制度,并根据不平等条约规定或总理衙门授权经办各种新式业务,广泛涉足中国内政外交,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较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津海新关"匾</p><p class="ql-block">是年津海新关办公楼竣工,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应邀题写"津海新关"四个大字,制成此匾额。</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p> <p class="ql-block">"上海总税务司署储金股"印章</p><p class="ql-block"> 总税务司署于1861年在上海初设,几经迁徙至北京、南京、重庆等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除上海沦陷期外,办公地点一直在总税务司署上海办事处。此为总税务司署上海办事处财务科下设储金股的专用印章。</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40年代。</p> <p class="ql-block">大龙邮票</p><p class="ql-block">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套邮票,由海关总税务司署驻上海的造册处承印发行,集邮界称其为"大龙邮票"。该邮票曾被国际邮政局长协会列为世界上最早发行的邮票之一。</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四年(1878年)</p> <p class="ql-block">蟠龙邮票</p><p class="ql-block">蟠龙邮票是清光绪皇帝御准开办国家邮政后,正式发行的第一套普通邮票,它是中国邮票史上首次由皇帝亲自御批的邮票,全套共12枚。这套邮票前后三次发行,共分为日本蟠龙票、伦敦有水印票和伦敦版无水印票。日本版发行于1897年10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琼海关1893"石碑</p><p class="ql-block"> 是年琼海关在海南岛临高角海边建造临高灯塔。此为建塔划地时所立的界碑,2000年4月在灯塔附近出土。2002年临高灯塔被世界航标学会认定为"世界100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各类商标</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p><p class="ql-block">海关代办商标挂号期间办理的各类商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连关东海口管理处关旗</p><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8日,大连市政府成立,旅大地区成为由苏军军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殊解放区。次年10月23日,关东海口管理处成立,履行海关职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九龙关滞港缉私舰艇返穗</span></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九龙关(今深圳海关)起义接管后,原在港的机构以"九龙关驻香港办事处"的名义保留在香港,总关改设在深圳。该关27艘缉私舰艇仍停泊在香港海面,其中有些排水吨位为256吨,航速13.8-14.5海里,井配有武器及回声测深仪、雷达等较先进的装备。滞留香港的舰艇调动使用均受到港英当局的监视,国民党特务也加紧对我船员进行策反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海关总署于次年决定将留港的舰艇驶回广州。九龙海关对舰艇驶回广州的工作秘密地进行部署,向沙深宝军管会和沿海部队通报舰艇驶回广州的计划,并指派李国安、黄昌燮以及部队调来的8位军官到港,原计划于6月17日带领缉私舰艇驶离香港。但鉴于香港报纸提前泄露了消息,决定提前于6月15日启航。当晚所有舰艇不开灯,关闭全部无线电话机,并做好战斗准备,沿途还遭到了英国军舰尾随、骚扰。16日清晨,舰艇顺利驶抵广州沙面附近,统一悬挂新的国旗,受到了华南财委和华南财委海关处的热烈欢迎。6月17日,国民党飞机在内伶仃、虎门一带上空盘旋,企图拦炸我缉私舰艇,却无功而返,后未,这些缉私舰艇分别移交公安和部队,为解放海南岛和组建新中国海军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