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只此青绿》感悟巾帼的归正邱首

紫阳赵

<p class="ql-block">《只此青绿》是西安出版社近期出版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康女作家王娅莉女士的散文集。全书分</span>四辑,分别讴歌家乡、描述生态美、记录旅行踪迹和呈现人生感悟。作品视野宏阔,是对传统乡村和现代生活的思考之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精神的热爱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读书又读人后掩卷而思,回顾书中的知识,品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感悟多多,而本文只言见性不言其他。</p><p class="ql-block">见性者:巾帼归正邱首也。</p><p class="ql-block">归正邱首,源自明初·宋濂的《故检校孔君权厝志》中,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归属感。</p><p class="ql-block">宋濂: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边吾就按《只此青绿》篇目主题浅谈认知与感悟:</p><p class="ql-block">注:摘录文章段落用顺序号并标明文章篇名,标“※”符号系本文作者感言。</p> <p class="ql-block">1在首篇《故人.故地》里写到:一个人回到故地,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亲切的。在那一段时光里,你逗留于此。在后一段时间里,你的一切似乎与此无关。你就像那根藤,往前爬呀爬呀,回头一看,根还在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愧是《乡愁岁月》辑之开篇词,通俗易懂,形象丰富,寓意深刻,让人铭记于心,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对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一种隐喻。藤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它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无论土壤肥沃还是贫瘠,都能找到生存的空间。藤的这种特性,可以看作是人类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需要像藤一样,不断地前行,不畏艰难,不惧困苦,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然而,藤在生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根的紧密联系。根是藤的起点,也是藤的归宿。无论藤爬得多高多远,它的根始终在原地,为藤提供着养分和支持。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p><p class="ql-block">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像藤一样,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根,不忘初心,保持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p><p class="ql-block">2在《我和老家隔着的雨》篇如是说:从老家回来后,我一直在怀疑生命的真实感。一种生活无疑是存在的,但经过多年以后,那存留的痕迹又如此单薄。一栋充满了欢笑、吵闹的房子竟然随着日往月来而逐渐倾颓,一个光滑平整的院落竟然被野草毫不商量地占据,人生活过的点点滴滴竟然慢慢地蒸发了。在绿树白花的篱笆前,我们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浪潮般的往事,谁又是那个心事重重的你?你又曾记得谁?我们如果不留下文字,谁又能随时重温那片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伴随看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当今多少人呼吁留住乡愁,然,什么是乡愁,如何留住乡愁?大前年底我们读旬阳作家赵攀强《母亲的升子》大家分享热烈,与这篇文章异曲同工,值得我们深思!</p><p class="ql-block">3《只此青绿》:面对着青山绿水,人的心胸必然更加辽远和宁静,在院子边喝茶、看书,那种悠然自得也是陶渊明才享受得起吧!父亲说老家附近没什么历史,也没有文化名人,我说我就想和普通的农村人一样生活。</p><p class="ql-block">在家乡,甚至在陕南,文化名人的确不算多,但山野景色,与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相比毫不逊色。又何必非要名人来装点一番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典语录也,全篇充满对家乡安康乃至陕南之热爱,能让我们说什么呢?还不能唤起读者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吗?</p><p class="ql-block">4《我的兰涧书屋》:老家的土墙房子,曾是让我厌倦的,那种太过朴素的颜色、单调的样式,不符合我当时的审美观。后来在读到日本作家写建筑的书籍时,让我大吃一惊,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最欣赏的,竟然就是那种灰暗的、单调的色彩,说这样的色彩最能触发人内心的情感。他说最美的房子是有雨水痕迹的,房檐下要长着青苔,树叶斑驳的影子要投在墙上,风吹的样子都能看见。他反对瓷砖的明亮和家具的华丽,说那样的美是最俗的。</p><p class="ql-block">看过了各种奢华建筑,才发现最美的还是简单的装饰。朋友建议花几万元好好布置,但我觉得老家的房子无须修整,窗外的青山、地里的蔬菜、院子边的枇杷树、山下的河流、书香盈屋、月上中天、雪落满山,全是装饰。粗糙的墙面,被烟熏黑的房顶,那都是岁月的幽幽痕迹,都是可以品味的往事。因为这间房里,曾录人我和小伙伴捉迷藏的笑声,曾有很多人,从这屋里走出,不曾回来。我要在兰涧书屋,像梭罗守着他的瓦尔登湖一样,等着那些心灵朴素的客人。</p><p class="ql-block">5《人间四月,兰涧书香》:有鲜花,有茶桌,有袅袅茶香,有书法,黯淡的土墙房子散发出文化气息。当然,更重要的是有文化人。十一点钟,书院同学陆续到齐了,很多人都带了家属,热热闹闹一大屋子。王正荣主持读书会,我们共读林徽因诗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应该是我们这个村庄的第一次读书会,一百多年前,我的祖先来到这里,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后辈会搬来音响,会有这样一大群人,对着青山朗诵诗歌。</p><p class="ql-block">最近几十年,随着住户搬走,兰涧沟彻底沉默了,山梁上再也没有了迎亲和送葬的吹鼓手。如今,这沉寂了几十年的山岭终于有了另一种声音。</p><p class="ql-block">我们和林徽因一起,感受着这世界的一切,关于爱,关于勇气,关于美。</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大门口合影,纪念这四月的读书会。青山绿树,雨后肥胖的木耳,热闹的蜂箱,都成为最好的背景。人间四月,我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6《兰涧书屋的冬天》:回城路上,写小诗以记之:</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在阳光下晾晒</p><p class="ql-block">翻开考古学的书</p><p class="ql-block">如同蚌壳学会深藏</p><p class="ql-block">烤着生命之火</p><p class="ql-block">追问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篇“兰涧屋”,各有主题:一是谈建筑美,朴素美、自然美;二是百年以上的老屋首次有了音响设备,首场读书会,来了这么多文化人,在人间四月天,掀开了新一页生活,幸甚至哉;三是女儿驾车母女俩回冬天的书屋,诗记之:追问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这不仅是浪漫!</p> <p class="ql-block">7《我们的乡村》:当我们试图把现代元素融入乡村生活时,还需要考虑,乡村更有价值的是什么,什么东西失去了不可再追回。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概就是这样的乡村习俗,在鞭炮和寒暄中,弥漫着世间规则和人世温情。在崇尚个人自由和极简婚姻的今天,过去那种烦琐的习俗,也许在另一种意义上捍卫了感情。我总觉得,我们向乡村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那种沉淀在黄土地里的生命体验,不应该随着人群的减少而完全消失。</p><p class="ql-block">8《劳动的快乐》:如果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劳动就是一种快乐。当你捡满一篮子干柴背回家,当你种下的菜发了芽,当你养的蜜蜂酿出了蜜,当你带着两条狗在山路上巡逻,当你把一片荒地变成田圃,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甜蜜。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在劳动的过程中,人有了对物体进行改造的能力,就自然而然觉得满足。有人说,埃及金字塔不会是奴隶修建的,因为奴隶不可能修建得那么完美。但我觉得,一个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他只沉浸于这个过程,而美则成为劳动的附属品。</p><p class="ql-block">9《院子里的笑声》:没想到过了二十多年,我还能重新回到农村,重新到当年吃过空心泡的地方,和女儿一起重温少女时期的快乐。充满林木气息的清新空气涌入窗内,西边的山谷,一团白雾升腾而起,而东边的天空,一道金红色的晚霞华贵如绶带。女儿一再打开车窗,惊喜地说:"妈妈,你看!晚霞真美!"乡村生活的静谧、和谐,在她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一再嘱咐我下周末再回来,她要在农村住一晚,和我一起看星星。</p><p class="ql-block">10《老人与土地》:七十岁的年纪,在城里早就只是散散步,打打太极拳了。我有些惭愧,我只给了他二百元钱,他给送来了四捆柴,说等我烧完了再送来。那么沉重的四捆柴,都是他独自一人扛到门口的。</p><p class="ql-block">下午走的时候,老人在院子里用刀剖竹子,准备给豆秧搭架。这个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信赖,这样的老人在农村越来越少了,他们是逐渐衰落的农业社会的活标本。正如他所说,再过十几年,不再有人像他一样种地,也不会再有人对土地怀着那样的深情。我走出很远,仿佛还听得到他爽朗的笑声,这声音在山梁上回荡,就像满天的晚霞,属于这片无垠的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四篇文章在我看来,首先思考:乡村更有价值的是什么,什么东西失去了不可再追回?其次,深刻理解在没有太大生活压力的前题下,劳动是快乐的,劳动创造了美。第三、和女儿一起重温少女时期的快乐,在作者的教育影响下,女儿也热爱家乡,觉得老屋很美,母女相约回家住,夜晚看星星。这不仅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崇洋媚外者创造的时髦语录:“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形成鲜明对比。女儿认知家乡星星美、月儿圆,多么令我们欣慰!最后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承认的社会现实,农村老人成了逐渐衰落的农业社会的活标本。这是社会发展变化,即城市化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11《乡村的葬礼》:参加了这个葬礼,我忽然觉得我并未离开过故乡,我永远在我的亲戚之中。在我的村庄里,那里有着永不消逝的人间温情。一个老人的去世,带来了家族血脉的一次联结。这不就是庄子说的"方死方生"吗?我庆幸我的故乡,并不像梁鸿笔下的梁庄,已经完全被现代生活侵蚀了。我的故乡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淳朴的人情,还有很多人留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依旧在耕种,土地依旧在生长庄稼,黄洋河的鱼儿依然在跳跃欢喜,木槿花依然在每个夏天盛开,稻田里依然有秧苗在分糵拔节,村里的老人,他们依旧承载着乡村的精神传统,弥合着离乡人的灵魂。</p><p class="ql-block">12《魂归故土》:为了能在故乡的土地上安葬,放弃了十万元的抚恤金,小华哥的父亲不识字,是爱护儿子的本能让他做了这样的选择。他懂得儿子要死在家里,安葬在家里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我站在春天的胡豆花旁,沉默了很久。蝴蝶纷飞,花朵寂然。那个身穿军装离开村庄的年轻人,那个奄奄一息时回到老家的中年人,他怎样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又是以怎样的心情看着门前的青山绿水咽了气?他奋斗了一生,把一切物质都留给了城市,把灵魂依然还给了故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很多人都去了城市,我不知道他们还想不想回来,还记不记得村里的河流、四月天的树林、河岸的木槿花、沙滩上的麻柳树,还有我们点过菌子的木耳架,下雨时叮当作响的石板屋。他们的灵魂里是否还有一片宁静的土地,一条洗去心灵尘埃的浪花轻涌的大河?</p><p class="ql-block">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我回到故乡的半天,印象最深的就是故乡的风景和故乡的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在读到屈原的"魂兮归来!反故居些",会慢慢地酸楚起来。除了小华哥,还有多少漂泊异乡的魂魄渴望归来呢?</p><p class="ql-block">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也许这样,城市的嘈杂与喧嚣就不会侵蚀到我们灵魂的根。</p><p class="ql-block">13《清明回乡》:我感叹中国有这样的节气,如果没有清明节,我们哪有闲暇去思考生死,去回顾亲人和往昔呢?中国人太看重现世,对于生死的问题,我们考虑得实在太少了啊。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往往都是在清明上坟的时候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篇文章,篇篇发人深省,我把它放到一块谈。第一是参加葬礼的体验:“一个老人的去世,带来了家族血脉的一次联结。”“我”参加了这个葬礼,忽然觉得并未离开过故乡,且永远在亲戚之中。在村庄里有着永不消逝的人间温情,且是老人们承载着乡村的精神传统,弥合着离乡人的灵魂,读者朋友,你认为呢?我完全赞同!第二篇更让人深思,“小华哥”的“父亲”不识字,是爱护儿子的本能让他做了这样的选择——为了能在故乡的土地上安葬,放弃了十万元的抚恤金。他(小华哥)奋斗了一生,把一切物质都留给了城市,把灵魂依然还给了故乡的土地。“除了小华哥,还有多少漂泊异乡的魂魄渴望归来呢?”在我们朋友圈、熟人圈里有多少个这样的事例,多少个“小华哥”和他的“父亲”及至亲,为了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把既得利益放在脑后!第三篇文章感叹中国的节气:“对于普通人来说,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往往都是在清明上坟的时候完成的。”这个议题很深刻,结合前面两篇文章好好思索思索,葬礼及择葬身之地。不仅清明,还应从端午、中秋、重阳,尤其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里找答案,相比世界各国各民族,我们这些传统节日文化意义是多么重大!</p> <p class="ql-block">14《寻根记——记王家祠堂》:族训言辞恳切,劝诫中满是爱护后人的心意。族谱的第一页即王氏家族族训,第一句是"耕读传家,忠贤孝悌"。</p><p class="ql-block">这一句话让我热泪盈眶,"耕读"二字,说明了族人立家之本和发家之愿,这是迁徙而来的家族能在金州繁衍下去的原因。族谱中记录的其他人,有为官的,有经商的,有成就者不在少数,重建祠堂时很多家捐款万元以上。没有捐款的,则不能上族谱。</p><p class="ql-block">父亲不愿前来,原来是因为我家没有男孩,上不了族谱。远走他乡的堂弟们,压根不知此事的意义。我们这一支系,到父亲就戛然而止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很难理解父辈们对家族传统的维护,不到祠堂,也很难理解家族文化对人影响之大。</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节俭,父亲对我读书的重视,父亲对诚信的执守,对富贵的态度,对乡人的帮扶,我都从族训上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父亲说:"无论在哪儿喝酒,要是遇到姓王的,只要说是从王家山过去的,就不会再被劝酒。"</p><p class="ql-block">迁族的历史,我听父亲讲过多次,我们家为了躲避战乱,是走得最远的。百年过去了,这是我第一次拜见祖先。几次清明节的祭祖,我们都错过了。</p><p class="ql-block">"等堂弟他们回来,我们一家人再去祠堂!"父亲点点头。</p><p class="ql-block">15《清明祭祖》:我听到这辛酸凄美的声音,几乎想流泪。我仿佛看到一代代王家人背着沉重的竹篓从山下攀缘上来,看到他们用柴刀砍开荆棘,看到他们用布满老茧的手砌起庭院,用一块块来之不易的砖瓦垒起祠堂,看到无数个老人以他们的残年余力捍卫着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歌声唱出了家族史、民族史的沧桑和柔美,声音缭绕飘散在夜空。</p><p class="ql-block">堂弟在这天晚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他几乎承担了和所有亲人的敬酒;父亲和姑姑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在这里他们是辈分最高的人;女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懂事,几次磕头上香,并在吃饭时主动照顾家里所有人。</p><p class="ql-block">我再也不需要教导女儿什么是礼仪了,她比我学得更快,在场的其他小孩子也极其恭敬。礼教和乐教的结合,使成人的心灵感受到莫大的滋养,也使孩子受到了教育。</p><p class="ql-block">半夜时,我们离开了祠堂,心却留在了那里。我读《白鹿原》《中国文化史》《荣格心理学》所不能释然的问题,此刻都释然了。在中国,祠堂文化是不能简单用精华和糟粕来定义的。我明白了建祠堂的意义,也理解了许多在年轻时嗤之以鼻的事,许多感到茫然的文化……这些迷雾在眼前逐渐散开,我们终究要回归自己,终究要找到上山和下山的路。</p><p class="ql-block">16《清明锣鼓》:同族的人默默伫立,倾听着音乐的感召。那一瞬间,你才能明白,什么叫以礼成之,以乐和之。</p><p class="ql-block">五脏六腑都被洗净了,掏空了,轻飘飘的灵魂变凝重了。委屈,压抑,迷狂都宣泄了。在洪亮的鼓声里,个人愿望渺小而微茫,齑粉一般,被钹轻轻敲碎了。一种平静满足,庄严慎重随之升起。这种感觉,和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个人的,这却是集体的。集体协助你,引导你,宽慰你,你说不清是对是错,只是沉浸在不可思量的音乐洪流里。这种震动自然天地的洪荒之力,是你个人所不具备的。一个民族的音乐,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一个家族的合力表演,就是这个家族性情、气质和风格的传承。每一代人的痛苦和使命,都融在这音乐中。我们曾经游离在家族之外,又重新融入。一股巨大的力量抚平了分裂,在锣鼓声中,每个人都臣服了。</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世代流传下来的音乐,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族谱里的"埙篪自然和韵,家道亦永昌矣"。</p><p class="ql-block">所有情感的生发,竟然都是有缘由的。人不可能摆脱的,是对音乐的原始记忆。</p> <p class="ql-block">17《清明合唱》:这时,一位五旬老人走到擂鼓老人身边,身后有人轻轻推着他。他搓了搓手,有点不自在。他咳嗽了两声,开始演唱,用安康方言,唱一支柔美的曲子。他唱的是什么,几乎听不清,但音调那么婉转,和激昂的鼓声对峙、争斗、缠绕、交融,形成了奇异的合奏。他似乎在唱四季的花开,又似乎在唱祖先的荫蔽;他似乎在叹息一个人的命运,又似乎在表示热烈的欢迎。旁边的钹、镣、锣应和着,祠堂的香烛、山里的草木也应和着,与这鼓声、歌声形成了低沉的合唱。</p><p class="ql-block">在这合唱中,即将炸裂的心安静下来,像黄洋河的水流入了汉江,逐渐舒缓、宽广。他们变得沉默,但不再颓唐,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融入了生活。</p><p class="ql-block">18《酒满阳光的山坡》:昨天取回编辑的《王氏族史古今对照译本》,正想给东沟村村委会送去。东沟村五百余户人家,有三百六十余户都姓王,是我的本家。每一年清明节,我都要去东沟村的王家祠堂拜祭祖先,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也为了在渺茫的人世间寻找一种精神依托。</p><p class="ql-block">"族长是真正有家族文化情怀的人,你看,他把祖先神牌都挂在堂屋了。"编辑族史期间,我多次和他联系,无论多晚,他都会和我讨论每一个细节。我把书给他,他又发现了两处错误,顿时让我汗颜。</p><p class="ql-block">这天,和龚书记跑了几面山,我才发现东沟的房屋都是向阳的,太阳出来以后,几乎每户人家的院坝都能晒到太阳。山顶上的百年桂花树,山腰的百年桦栎树,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向阳,意味着庄稼生长茂盛。沿途的人家,家家都种地,无论是油菜田、白菜地、葱蒜园子,都生机勃勃。在疫情刚刚过去的日子,能见到这洒满阳光的山坡,心里就有了希望和力量。</p><p class="ql-block">宣传部胡部长告诉我,他们计划在东沟村建一个电影放映室和一个村史馆。沙沟河那一带,也适合做一条线的旅游开发。</p><p class="ql-block">这是流淌着蜜和希望的土地,是用勤劳和智慧去耕种的土地。我终于明白,我来这里,是追赶阳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组五篇文章,写全写活写透了本家族谱族规族训祠堂祭祖诸事,肯定祠堂祭祀的礼、乐教化的重要作用,伯埙仲篪的和谐关系,发出人不可能摆脱的,是对音乐的原始记忆之高见,还提到村史馆。</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族谱、族规与祠堂在家族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相互关联,共同维系着家族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族谱的作用在于记录家族历史:族谱是家族历史的文字表达,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详细记载家族的血缘关系、世系传承、重要人物及事迹等,是家族历史的重要载体。一是区分血缘亲疏:族谱以父系家族世系和人物为中心,明确区分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有助于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根源和归属。二是是传承家族文化:族谱中往往包含家族的优良传统、家训家规等文化内容,通过阅读和传承族谱,家族成员能够深入了解并弘扬家族文化。</p><p class="ql-block">族规的作用在于规范家族行为:族规是家族内部的行为准则,对家族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维护家族内部的秩序和稳定。一是强化家族认同:通过遵守族规,家族成员能够增强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二是解决家族纠纷:在家族内部出现纠纷时,族规可以作为调解的依据,帮助家族成员达成和解,维护家族的和谐与团结。</p><p class="ql-block">祠堂的作用在于祭祀先祖:祠堂是家族祭祀先祖的场所,供设着祖先的神主,是家族成员表达对祖先敬仰和怀念之情的重要方式。通过祭祀活动,家族成员能够强化家族团结的血缘纽带作用。一是珍藏和编修族谱:祠堂是家族族谱珍藏、编修、阅谱最重要的地方。族谱在祠堂中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为后世子孙了解家族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助学帮困:在祠堂中设立助学帮困基金,专门用于资助本族子弟求学和应对困难,鼓励家族成员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或提高生活水平。三是宣讲学教礼法:祠堂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在祭祀仪式开始前进行“读谱”活动,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和家法族规等内容,加强家族成员对家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四是讨论家族事务:祠堂还是家族讨论重大事务的会场。在推选族长、购置族产、兴建家族工程等事宜上,族长会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并作出决策。五是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祠堂作为家族的法庭和道德法庭,有权处理家族内部事务和纠纷,通过执行家法族规来维护家族秩序和稳定。</p><p class="ql-block">祠堂文化是学堂、庙堂古老的“三堂”文化之一,现在有文化与财力的家族纷纷重视建造祠堂并发挥其作用。</p><p class="ql-block">统而言之,族谱、族规与祠堂在家族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我是我们安康赵姓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建会五年来做了不少工作,但从对家族文化的认知和对家族成员的影响力角度而言,我甘当娅莉老师的学生,只怕她不认不收!我这篇文章为何曰“巾帼的归正邱首”,其核心就在这里,我快七十岁的人了,且关注家族文化,还未曾见过对家谱家规祠堂祭祖系列家族文化活动写得如此全面深刻,且是女性所为,真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娅莉老师独特的力量和魅力,非凡的才华和感召力,我真为王家有这样的女子骄傲!</p> <p class="ql-block">19《庚子年春》:八百年的老茶树,叶片厚实浓绿,它背倚青山,面对山下集镇,缓缓吐出含着茶香的空气。茶树好似"长牙",嚼着几百年的沧桑,咽进肚子里。铁一样的树干,挡住了一轮轮虫蛀。茶树分枝,无数个枝子伸出来,它有它的信息通道。它和茶园互通信息,和喝茶的人交换心事。他们谈历史,也谈时事。</p><p class="ql-block">在山上人就胆大了,山下的房子那么小,能困住人吗?土地里什么都能生长,能让人挨饿吗?村里的人生生死死,就好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有什么可害怕的?山里的孩子,粉红脸颊,在一树树桃花下,读书学习。他们在山路上跑步,继续着体育课。白狗嗖地蹿过去,像是陪练。</p><p class="ql-block">母鸡下了蛋,有的留在树林里,小孩子去捡,饭桌上有了野菜,也有了煎蛋。竹笋快要冒出头了,椿树也蠢蠢欲动。每一天夜里,地底下都有种子裂开的声音。世界依旧,春天依旧,人受了大的委屈,遇了大的困惑,来茶树下,来茶山上,一切都释然了。山里人懂得山的密码,山的语言。</p><p class="ql-block">20《蒋家坪茶事》:三十年后,二O二O年的阳春三月,我去了蒋家坪,和做慈善的同伴一起,带去了防疫的口罩和酒精,还有一千六百元助学款。这一年春天,山下格外寂静,而山上,粉白的杏花,翠绿的茶叶,依旧热闹。两个高三的孩子,准备考体育院校,她们每天早晨在山路上练习长跑。八百年的老茶树下,坐着择葱蒜的老人,她笑眯眯地告诉我们,不要紧,茶叶是败毒的,能杀菌呢。</p><p class="ql-block">二O二一年春天,再去蒋家坪,两个小姑娘家里开了农家乐,她们考上了理想的大学。</p><p class="ql-block">禅宗大师常常会说,吃茶去。把人世的很多答案与茶相连。蒋家坪后来成为很多人参观的地方,人们总爱去高处找寻些答案,但每一个人在茶园的感受应该是不同的。信仰的归宿或是灵魂的安放,也许只有一盏清明茶能说得分明吧!</p><p class="ql-block">21《天籁的女娲》:女娲庙在最高的山梁上,又称"三台寺",鼎盛时期有百余间僧房。传说武则天曾路过此地,住宿一晚,一名伶俐的小和尚被她收为干儿子,并赐予一把宝剑。小和尚死后,以宝剑陪葬,松林间一座坟,名曰太子坟。庙里留下各朝代石碑,记载着曾经的佛事,香火几经衰落,"文革"后仅留下一间小庙。现经过修建,庙宇已经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文化起源于神话,寄托于山水。女娲山以沉默和雄浑记录了这一过程,无论兴衰,总有些东西亘古不变。山风吹拂不去,人类原始的美感如一轮圆月,穿云破雾,朗照千年。</p><p class="ql-block">22《山魂》:我们一行四人,有写诗的,画画的,他们来拣石头,他们在找山的魂。石头,不就是山的魂吗?河边光溜溜的石头,布满花纹,水日日冲击,在石头上凿出圆圆的洞。河滩的石头有横的,有竖的,有的直接钻到树根里去。奇形怪状的树根,像章鱼一样,抱了一堆石头。石头原来也是软的,时光雕刻着它。石头在河边,作洗衣服的搓板,作捣辣子的石锤,作庄稼人歇气的板凳。石头在山上,作盖房子的瓦,下雨时发出铮铮的响声。在屋里,作盛水的缸,作睡觉的枕头,缸里的水冬暖夏凉,枕石枕的人睡眠安稳。故乡的人离不开石头,死去的人,都拿石头垒了坟,从生到死都睡得安稳。石头上长草,石缝里开花,石头下藏了螃蟹和鱼,写着孩子的悄悄话。石头记录了山里人的由来,石头又写着他们的离去,他们往平原去了,他们去建造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们拣了石头,拣了树根,拣了八月炸,带走了一河滩的故事。这故事是讲不完的,山里的老人把故事藏在皱纹里,我见到的每一位老人都似曾相识,却叫不出名字。我知道我永不能再回到故乡去。</p><p class="ql-block">23《暗香》:年岁渐长,我早起读书成为习惯,就像婆早起扫地一样。我不习惯用昂贵的洗面奶和沐浴露、却喜欢买各种味道的香皂。总觉得香皂气息里,含着农村燃烧松柏树枝的味道。最近几天去街上,拿了钱不知道买什么,商场里的高档大衣再也吸引不了我,再高级的香水,也比不上树枝和露水的香味。</p><p class="ql-block">我大概越来越像一个庄稼人了,饮食简单,交往简单,过最朴素的生活,以工作养活自己。婆去世很多年了,我常常觉得她还在我们身边,她一生不识字,却把很多质朴的道理教给我们。我们因此耻于懒惰,警惕浮夸,身处黑暗也会渴望芳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首辑后五篇文章,我把它放在一起,头两篇与茶有关:一说人受了大的委屈,遇了大的困惑,到茶树下,去茶山上,一切都释然了。山里人懂得山的密码,山的语言。值得深思吧!二说:禅宗大师一句“吃茶去。”把人世的很多答案与茶相连。茶道关联“禅宗”高深莫测!第三篇写女娲:文化起源于神话,寄托于山水。女娲山以沉默和雄浑记录了这一过程,无论兴衰,总有些东西亘古不变。怎样理解?我之学识,不敢妄言!第四篇谈山魂写石头,读懂了,受教了!最后一篇说“暗香”,见解独到,一个守正创新的女学者形象呈现纸上。</p> <p class="ql-block">  我赞赏李春平、朱云、邱俊几位文学大伽们的评语,也仔细品读了叶松铖、杨才琎二位作家的序,学习了几位书友发在群里的书评心得文章,对我启发颇深。</p><p class="ql-block">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在谈话,读一本或一篇有思想的散文,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读者面临的难题。读《只此青绿》,篇篇皆有思想,作者博古通今,学识非一般人可比,我参加过两次达德书院学习活动,从侧面对这位院长有所了解,无论在哪个领域,她都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组织力。这种力量不仅仅是外在的坚韧和勇敢,更是内心的坚定和自信。让我们一起为这位女性的力量喝彩吧!</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引用《蜀河口》作者杨才琎先生序言里的话:“我一直认为,老师是个沉甸甸的称呼,是该让人仰望的青绿大树。也许在所有老师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青绿的花草苗木。有了他们,才有了势如长虹的千里江山图。”我要为王娅莉这样的人民教师点赞!再为第三届读书会书友们祝福,我们很幸运,接连读好书,这个盛夏如此青绿!</p><p class="ql-block"> 2024.7.2于煌上煌悟禅芸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