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山景区——龙吟书院

因为陌生

<p class="ql-block">  龙吟书院始创于唐朝初年,旧址在灵石石膏山下的前二沟村,历史上是西汉初年设置在灵沁古道上的一座客栈。在唐初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下,改设为书院,取名“古道书院”(后周年更名为龙吟书院),课读周围村庄的农家子弟,一时闻名灵石、沁源边境。书院虽然处于偏僻的山谷之中,但因坐落在晋中盆地通往上党盆地的咽喉之路上,因此过往的名人骚客多驻足书院,据民间传说与考证,王维、李商隐、赵匡胤、赵普、于谦、傅山等历史名人都到过龙吟书院,或打尖、或咏诗、或题字、或游玩······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1200多年来,随着朝代的更替,书院虽然时兴时衰,但院落不曾塌废,然而在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书院被一伙歹徒烧成了一片废墟。时至今日,作为石膏山风景区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龙吟书院得以修复开放,在原来的一片废墟上拔地而起,同时扩大了原来的规模。修复后的龙吟书院,整个建筑高23米,恢复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书画家工作室、作品展室、茶饮室等怡情养性的设施设备一应俱全。2011年被晋中市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座书院的重现,使石膏山在展示自然景观的同时展现出山西人特有的人文魅力和文化积淀,是一处文人雅士交流思想、切磋书法和展示技艺的绝佳胜地。我们相信,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龙吟书院,一定会带着厚重的历史底蕴,焕发出新时代的书院气息,润泽一方文运。</p> <p class="ql-block">到了石膏山景区游客中心,展现在你面前的是卧龙广场。</p><p class="ql-block">卧龙广场总面积12436平方米,东侧为墙,共收入历朝历代名家大师书写的2012个龙字,既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又再现了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草、行楷的书法演变过程。西端九根通天龙纹柱,灰白底色,间杂蓝、黄、绿色,既不显沉闷单调,又不失古朴沉稳。柱身四周遍布浮雕,皆采用阳刻和阴刻手法精雕细琢而成。609副龙纹形象取自陶纹、青铜器、石、砖、瓦铛、木、陶器、彩绘等,形态迥异。中间广场,大小不一的81块石头,刻有龙爪、鳞、翅、背、首、尾等身体部位,错落有致,退而观整体,不得不赞叹设计者布局之精妙,“神龙见首不见尾”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太岳石膏山红色教育基地的展馆,布设在书院一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及十大元帅巨幅铜像耸立在大厅,展厅内容由中共党史和地方革命斗争史以及领袖元素的语录、像章、瓷像等组成。时间跨度从辛亥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侧重介绍灵石革命斗争时期的人物、事件等,革命先驱、英烈功勋、革命武装、重大战事、形势走向、历史节点等分步铺陈,逐次展示。</p> <p class="ql-block">灵石、介休作家们参观石膏山龙吟书院并参加了介休作家白树萍散文集《素心若雪》分享会。</p> <p class="ql-block">“白树萍散文集《素心若雪》分享会走进石膏山”</p> <p class="ql-block">6月25日,介休作家白树萍散文集《素心若雪》分享会走进石膏山活动在石膏山龙吟书院成功举办。介休市文联主席韩红杰,介休市文联三级主任科员郭青珍,介休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旭东,散文集《素心若雪》作者、介休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白树萍,灵石县文联主席周兴山,灵石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孟繁信,灵石县作家协会主席王建川及部分文友出席了分享会。</p> <p class="ql-block">灵石县作家协会主席王建川主持了会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白树萍介绍了散文集《素心若雪》的创作情况,她希望通过这部散文集传递给读者一颗爱心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与会作家畅所欲言,在交流、了解介灵两地作家协会工作开展情况的同时,从不同角度对《素心若雪》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p> <p class="ql-block">分享会上,白树萍向石膏山龙吟书院赠送了散文集《素心若雪》,孟繁信代表龙吟书院接书。</p> <p class="ql-block">分享会上白树萍老师向参加分享会的作家赠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