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分钟教子更轻松‼️(311—320)

郭妍燕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12 老人担心孩子吃不饱,总追着给孩子喂饭,怎么办?</b></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家庭里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不愿意在饭桌上吃饭,于是老人心疼孩子,选择满屋子追着孩子给孩子喂饭。</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追着喂饭对孩子有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说孩子边跑边吃,有吸入气管的危险,另外强迫喂食,也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的形成,妨碍孩子获得自知疾报的能力,也可能会造成拒绝进食等厌食行为。</p><p class="ql-block"> 于是年轻的家长想要扭转局面,饿孩子一顿,借此呢给孩子制定规则,可是隔代亲的老人并不理解这种做法,认为当爸妈的怎么能饿着孩子呢,于是选择继续追着喂孩子,那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基础的问题呢?</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几个方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首先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培养孩子自主吃饭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 10 个月到 1 岁左右,就有能力练习自己吃饭了,所以一定要给予孩子机会,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嫌麻烦,一定要鼓励孩子,因为有了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的劲头也就会更足,当然颜色丰富,触觉各异,嗅觉味觉多样的美食,也是孩子发展自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各类感官的绝佳教材,所以呀,千万不要粗暴制止用手捏饭的孩子,用手捏多了,孩子的小手的精细肌肉就发展好了,才能更快的学会使用餐具,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预备很重要,准备方便清洗的饭桌,不容易漏饭的围兜,合适的餐桌椅等,都能促进孩子学习自主吃饭。</p><p class="ql-block"> 全家人一定要明确一件事,越早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自主进食,就越有助于,孩子融入幼脱班的集体生活,越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而被追者喂饭的孩子,在幼儿园很难自己快速进食,对孩子的成长也影响很大,统一了这个认识,相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一定会愿意配合的。</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其次吃饭要定时定点,而且要和家人一起。</b></p><p class="ql-block"> 在不影响孩子进餐日程的前提下,最好创造机会全家人一起进餐,让孩子感受到吃饭的氛围,家长用自己的津津有味的进餐举动,带动孩子一起吃,也更能有利于孩子自己进餐。最后让孩子参与制作餐食。引导孩子一起准备食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妈妈折断菜叶,剥蒜皮,帮忙揉面团,摆餐具,甚至扔垃圾等,家长在这一过程当中,一定要描述和关注孩子的行为,并且强调这是宝宝做的菜,我们都尝尝吧,让宝宝感受到价值感,你会惊喜的发现,孩子参与做的菜或者孩子参与做的饭,他会吃的特别的香,根本不会等着你来喂。当然要想彻底解决追着喂饭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隔代喂养的问题,跟老人沟通养育方法时,一定要私下聊,找老人心情好的时候聊,用好的语气跟策略聊,最最重要的是,要示范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千万不要当一个只会批判老人,但是自己呢,也没有实际行动和解决方案的话痨,要知道我们才是孩子的父母,平时呢,也要邀请老人一起学习育儿的方法,让老人掌握明白,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这个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最后,大家对于孩子吃饭这个事情呀,不要看的过于重了。</b>当大家对孩子吃了多少,吃了什么,会不会饿不再过于执念的时候,家庭的氛围也就变好了,相应的问题呢也会好解决很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313 自律有方法</b></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个词,叫“慎独”,“慎其家居之所为”,说的就是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还能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是很高的。但大部分人往往在独自一人、没人监督我们的时候,是很容易分神、做各种小动作、甚至是放纵自己的。</p><p class="ql-block"> 何为自律?简单来说,自律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那么,网课时代,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律的良好习惯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定一个时间表</b></p><p class="ql-block"> 这是做到自律的第一步。每天的学习时间、作息时间、放松时间,定下来,严格执行。请注意,这里是可以有放松时间的,不要从早到晚,就是学习,这是不科学的。每天抽一个小时,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要跟自己说清楚,时间一到,必须停止。如果一陷进去又无法自拔,那这个时间表等于没用。这个时间表不要一次性写下来就完全确定,可以通过几天的实践,作两到三次小幅度的更改,直到最符合自己,就可以确定下来,就不要再变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目标数据化</b></p><p class="ql-block"> 引导孩子不要拿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忽悠自己、自欺欺人。比如说“今天下午认真背单词”这样的目标是无效的,“认真”是无法量化的一个词,怎么样算是“认真”?这个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可以改为“今天下午 14:30~16:30,背 50 个单词,达到中英文自由转换”,这样一个可量化的目标,是有用的,时间、事情、程度,三个维度,清清楚楚,不过关,不马虎。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律,效率才会明显提升。</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家长以身作则</b></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家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超过老师。”所以,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我们也可以制定职场时间表,规定自己的作息时间、工作时间、锻炼时间等等,并且带着孩子,严格执行。只要不是不可抗力,不要轻易放弃。反过来说,对于我们的工作,这不也是很好的吗?带着带着孩子,我们反而成了职场精英,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监督必须贯彻到底</b></p><p class="ql-block"> 孩子自己可以这样做:时间表有了,必须约束自己,不能轻易放弃。规定早上6:30 起床,闹钟一响,不是告诉自己“再赖几分钟床没关系吧”,而是一掀被子,马上爬起来,不能拖延,一分钟也不行。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时间表才会有价值,否则就是一纸无用的表格。上面说到乔布斯凌晨四点起床,如果是一天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做到,但是几十年坚持下来,只有乔布斯,所以他成功创立了苹果,一度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p><p class="ql-block"> 家长可以这样做:家长负起责任,因为网课期间,只有家长可以更多接触孩子。我们跟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并且监督孩子去落实,特别是时间表执行前期,孩子没有形成习惯,肯定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不要心疼他,一定严格执行。天赋,上天给的;自律,决定权在自己。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因为其天赋过人,而是因为他是自律的高手。所以让我们一起培养孩子做一个“自律小达人”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314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特点</b></p><p class="ql-block">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到过孩子这样说:“妈妈,床下面有怪物!”、“妈妈,我不要一个人睡,我怕!”、“妈妈,不要关灯,我怕黑……” 这个时候,家长一般都会这样安慰孩子:“宝贝,不怕不怕。”、“儿子,你是男孩子,你要勇敢一点!”、“你看没有怪物哦,那是你想象出来的……” 可你会发现,尽管自己安慰孩子了,但有的孩子仍旧嚷嚷着害怕,不敢关灯,不敢睡觉。这是为什么呢?甚至你可能还会疑惑,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呢?其实,孩子怕黑、怕高、怕小动物、怕想象中的怪物,都很正常。害怕或恐惧是一个人的本能,那么,孩子究竟在害怕什么呢?害怕这种情绪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时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奇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b></p><p class="ql-block"> <b>1-6 个月婴儿,</b>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p><p class="ql-block"> <b>6-9 个月婴儿,</b>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p><p class="ql-block"> <b>12-24 个月儿童,</b>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 18-24 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这些熟悉的人,可以是同龄人或兄弟姐妹)、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p><p class="ql-block"> <b>2 岁以后,</b>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未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如有些孩子非常害怕黑暗,晚上不敢关灯睡觉,不敢单独在房间中睡觉。因此,父母尽量在睡觉前陪陪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或答应他们可以开灯睡一段时间。有些孩子特别害怕家中进强盗,在回家后会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撩开床单看床下是否藏有坏人。</p><p class="ql-block"> <b>6-12 岁,</b>在 6-12 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 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直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的时候,其实他最需要的是妈妈的感同身受,以及贴心陪伴。而不是一句无关痛痒的“你要勇敢”,更不是“胆子怎么这么小”的批评指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15 当孩子说“我怕”时,他怕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提到,成年人总认为“童年”应该满是快乐和幸福,然而我们搞错了(或者忘记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种元素的混合,不仅有好奇、兴奋和幻想,还有恐惧、愤怒和悲伤。对孩子来说,恐惧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那么,那个说“我怕”的孩子究竟在怕什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怕天然的事物</b></p><p class="ql-block"> 一般突发的,变化快的事情,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大的声音、从高处降落、突然的变化、突然的接近、疼痛、孤独等都是引起恐惧的天然线索,这些天然线索会派生出来天然的恐惧,比如怕黑、怕打雷、怕动物、怕陌生人等。3 岁前孩子的恐惧,多数都是来自于天然线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怕想象中的事物</b></p><p class="ql-block"> 随着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孩子的头脑中会出现想象中的妖魔鬼怪、幽灵、死亡,以及看到书籍或影视中恐怖的画面、大人讲的恐怖故事、或者由于宗教信仰对神灵的敬畏而产生的恐惧。大部分孩子会在四五岁左右,早一点的孩子会在三岁左右,进入到一个想象力迅速激增的阶段,喜欢自己吓唬自己,害怕床底下躲着大怪兽,害怕抽水马桶把自己也卷进去等。虽然有些事物对成年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还没有全面认识世界,一切都在摸索阶段的孩子来说,却充满了很多未知的恐惧。更何况,仍然有很多大人怕黑、怕打雷等,孩子对这些事物说怕,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怕再次经历糟糕的体验</b></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很喜欢玩水,夏天的时候,家长就会经常带孩子去海边玩水、游泳。可是突然有一天,当家长带孩子下水的时候,他变得非常抗拒,嘴里甚至会一直喊着“妈妈,走,不要下水”。家长可能会特别奇怪,但了解原因后,你会发现,原来是孩子曾经某一次不小心呛到了,喝了好几口水。这种情况下,孩子害怕怕的是再次被水呛到,再次经历那种糟糕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怕父母怕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 有的家长自身比较胆子特别小,怕很多东西,怕狗、怕黑、怕坐过山车……当孩子出生后,家长可能就会将自己的恐惧本能的投射给孩子,如:每次看到狗,家长都会带孩子躲得远远的,并一再告诉他“离狗狗远点,不然它会咬你的”。某种程度上,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所以,孩子的“我怕”更多的是跟家长在一起时的一种恐惧体验,一种“家长怕”的心理暗示。孩子的世界又很简单,在他们怕的时候,他们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只需要家长的一句“我在”,和一个大大的拥抱。面对那个说“我怕”的孩子,可以多一点“看见”,少一点武断;多一点等待,少一点逼迫;多一点温暖,少一点批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316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b></p><p class="ql-block"> 要想知道在孩子“说怕”的时候怎么处理,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害怕。毕竟“对症下药”,才能更快地得到答案。</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生理因素</b></p><p class="ql-block"> 有些孩子天生“胆小”,容易害怕。心理学家罗杰母·卡根认为:有一类孩子一生下来,他们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使神经中枢易于兴奋,进而产生了过多的恐惧,导致他们畏缩不前。卡根的论据来自于对猫的观察,大约有七分之一的家猫就像胆小的孩子一样,它们不敢去新的领地,只敢抓个头最小的老鼠,老鼠稍微大一点,它们就先被吓跑。而那些胆大的猫却可以勇敢地抓大老鼠。卡根对猫的大脑进行研究后发现,胆小猫的神经非常容易受到刺激,特别是当它们听到其它猫的威胁性叫声时,神经立刻就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而猫的胆怯性在它出生后约 1 个月时间里便已形成,此时杏仁核正好发育成熟到能控制大脑中枢作出接近还是退避开的反应。猫生长 1 个月类似于婴儿长到 8 个月。卡根指出,婴儿正好是在八九个月大时开始害怕陌生人。这时,如果妈妈离开房间,陌生人出现,婴儿就会啼哭。由此,卡根推测,胆怯孩子可能一生下来,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就较高,从而激活杏仁核反应。</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大人的反应让孩子感觉害怕</b></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遇到陌生的情境时,如果大人表现出紧张、恐惧的表情和行为,孩子就会紧张焦虑、畏缩不前,逐渐形成胆小怯懦的个性。</p><p class="ql-block"> 如果看到狗时,大人由于自己的恐惧一把把孩子拽过来,甚至大声嚷嚷,这样就会让孩子逐渐形成对狗的恐惧。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吓到他们的并不是狗,而是大人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教育专家都很强调:家里有孩子的大人不要一惊一乍的,平和的父母能才能养育出快乐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简单粗暴的养育方式</b></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会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比如:“你再不睡觉,大灰狼就来吃你了!”这样做虽然有短暂的效果,但长期来看,会让孩子的情绪中有过多的恐惧。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形成保守、胆小怯懦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原生家庭的后遗症</b></p><p class="ql-block">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吗?有的人说:小时候经常半夜被父母吵架打架声惊醒,只敢自己躲在被窝瑟瑟发抖、不敢哭出声。我特别怕有人吵架,看到有人吵架就莫名地恐惧和害怕,更不敢跟别人起冲突,再生气都默默忍着。还有的人说:我爸妈从我小的时候就争吵不断,我妈经常拉着我的手,要带我离家出走。当然,我妈就是那种情绪化非常严重的人,在我不听她的话的时候,她就会把我和毛绒玩具一起推到门外,说不要我了。孩子是最敏感的,当家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孩子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久而久之,他就会把这种焦虑转化为一种恐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17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时,可以怎么做?</b></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世界很难懂,他们会怕一个可爱的玩具,会怕一首欢快的歌,甚至会怕一朵漂亮的花。孩子的世界又很简单,在他们怕的时候,他们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只需要妈妈的一句“我在”,和一个大大的拥抱。当知道了孩子怕的是什么、为什么害怕时,就能帮助孩子一起面对了。所以当孩子说“我怕”时,我们可以这样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接纳孩子的恐惧</b></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说“我怕”的时候,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地说:“别怕!”“这有什么好怕的!”“别那么胆小!勇敢一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接纳了孩子恐惧的心理,在安慰孩子,实际上这是一种“假接纳”。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里,这种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这有什么可怕的”做法,叫做“负强化”。通过否定,间接地把恐惧情绪强化了。这样说不仅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反而会让孩子感觉更加焦虑和担忧。所以,当孩子说“我怕”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无所谓、甚至指责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比如孩子怕黑,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妈妈也会害怕黑夜,因为没有光亮,我们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天黑了是让我们好好休息,这样才有精力迎接新的一天。如果你睡不着想妈妈,你可以叫我,妈妈一直陪着你。”这样,孩子会觉得妈妈是了解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害怕的心理也得到了安慰。</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2.试试“反条件作用法” 当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到害怕时,家长的做法通常有两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b>一种是孩子既然害怕就干脆避开,不让孩子面对;另一种是相信胆量是锻炼出来的,怕黑就关小黑屋,以为孩子怕着怕着就不怕了。其实这两种方法都非常不可取,尽管恐惧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但胆量绝不是在恐惧中练出来的。只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恐惧,他才有可能真的成功。“反条件作用法”便是如此,它的核心是:给孩子接触恐惧的机会,并循序渐进地练习面对恐惧。还拿孩子怕黑举例,你可以在孩子睡觉前打开门,然后每天晚上关上一点点,或者把卧室的灯光调暗一点点,可以逐渐帮助他克服对黑暗的恐惧。</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给害怕的事物“贴标签” 很多时候孩子害怕一个东西,是源于自己的想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只不过他想象的并不是美好的事物,因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给他们眼中不美好的事物贴上美好的标签。拿我家孩子害怕恐龙模型这件事来说,当他情绪稳定的时候,我把模型放得远远地的,但保证孩子能看到,紧接着,我跟孩子说:“你看,你跟小熊、小白兔、小汽车……这么多好朋友玩了,那只身上背着小山的恐龙(剑龙)还在那里孤单地等你呢。它知道宝宝爱爬高高,特意给你带来了小山峰,你要不要去和它拉拉手呢?”这样解释之后,我家孩子开始去接受这只恐龙模型了。后来,我又假扮成了恐龙的样子,跟娃说:“妈妈变成一只恐龙来和你玩咯。”尽管一开始他还有些犹豫,但听到是妈妈的声音,又跟我开心地玩了起来。容易恐惧的情绪可能是天生的,但勇敢的品质并不是天生的。学会勇敢是孩子的必修课,这其中少不了家长的帮助,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都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18 6 岁前,孩子应该养成哪些规矩呢?</b></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 去超市购物,</b>买了这还要那,稍不如意就倒地耍泼;</p><p class="ql-block"> <b>到餐厅吃饭,</b>自顾自地玩手中的玩具,身旁正守着几个大人给他喂饭;</p><p class="ql-block"> <b>到游乐场玩,</b>动不动就跟其他孩子推推搡搡,甚至拳脚相加……</p><p class="ql-block"> “熊孩子”各有各的“熊”,但究其根源都其实是——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p><p class="ql-block">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斯凯认为,0——6 岁是养育孩子的权威阶段。他认为,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手把手教给他们规则和要求。</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第一阶段:0-2 岁</b></p><p class="ql-block"> 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包括孩子安全、他人安全和财产安全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不碰危险的东西;</span>比如:不摸带电的插线板、插座;不玩容易烧伤或烫伤的东西,如打火机、火柴、热水壶、开水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不做可能伤害别人的举动;</span>比如不打人、不踢人、不咬人等,如果出现这样的行为就及时让孩子停止或者直接制止类似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会自己走路的时候;</span>不要冲到马路上行走或乱跑;不要在水池边或河边玩耍;不能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上下楼梯时不要上蹿下跳,等等。</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第二阶段:2-3.5 岁</b></p><p class="ql-block"> 主要集中在生活方面,包括自我照顾、礼貌行为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吃饭过程中的行为要求;</span>包括不能在吃饭过程中随便离开座位;吃饭的时候不能玩食物和玩具、更不能看电视、玩游戏;要坐在固定的餐桌椅上吃饭;两岁多开始学会自己吃饭,不要大人喂饭;等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要求;</span>比如玩好玩具要学会自己收拾整理;入园之前要学会自己大小便;入园前能穿脱简单的衣服;每天能按要求上床睡觉等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礼貌行为的要求;</span>比如收到别人的礼物或接受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做错事情或给别人带来不便要说“对不起”;公共场合不能大吵大闹,尽可能保持安静或轻声细语;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人多的地方要主动排队等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3.第三阶段:3.5-6 岁</b></p><p class="ql-block"> 主要集中在集体生活和学习方面,包括社会交往、道德发展、集体秩序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跟同学友好相处;</span>比如不能抢别人的玩具;不能欺负小朋友;不要随便给别人取绰号或喊别人的绰号;未经同意,不能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回家等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span>比如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要故意撒谎;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要对老师有礼貌;尊重长辈,不能对家里老人大吼大叫,更不允许对老人拳打脚踢;不能把幼儿园里的东西随便拿回家等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集体秩序方面的要求;</span>比如在幼儿园上厕所要排队,上完厕所要冲水;吃饭喝水要依次排队等候,吃饭时不要弄得满地都是饭菜;幼儿园里的玩具轮流玩,玩好之后放回原处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319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该怎么做?</b></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可以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 不要命令孩子,从孩子角度出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有的家长觉得,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很简单,只要让孩子怕你,甚至有的还会对孩子打骂。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或许很听话,但那大都出于对大人的畏惧和讨好,并不能算真正明辨了是非。要让孩子守规矩,又不能夺去他们的自由和活泼,这就需要家长去拿捏其中的分寸。所以,在给孩子建立规则之前,要让他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儿子刚上幼儿园那会,由于热情过剩,老爱把别人抱着不放,激动时还会亲一口,久而久之,大家都不爱跟他玩了。我就跟他说:“我听老师说,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你很难过是吗?” 接着问:“你觉得为什么小朋友不想跟你玩呢?”他摇摇头。我继续说:“妈妈知道你喜欢一个人就喜欢拥抱和亲 TA,但是除了妈妈和爸爸,对别的小朋友这样会让他们害怕和困扰,咱们改成握手,好吗?” 儿子点点头,和我拉了勾,以后,他这个习惯就克制了许多,并逐步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 为规矩建立一些“仪式感” 为孩子设立一些有趣的“仪式”,是非常有利于规则的养成,有时候比家长苦口婆心说一万句都有效。</b></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就见过有个妈妈,为了培养孩子按时入睡的习惯,和孩子约定每天入睡的时间,让孩子自己挑选一个喜爱的动物小闹钟,调试好睡眠时间。每天入睡前,孩子还可以选择家人陪他做各种喜欢的安静小游戏,听喜爱的故事等,到入睡时间,让“小动物”提醒孩子按时睡觉。这样下来,孩子基本没有出现闹着不睡觉的情况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 提前设限</b></p><p class="ql-block"> 避免孩子在外出玩耍、聚餐等场合出现违规行为,我们要提前和孩子做好约定,这就叫<b>“提前设限”</b>。</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每次带儿子到外面玩的时候,只要事先跟他说好几点钟回,他基本上都能做到;包括我们约定,每个月只能买一次玩具,价格不能超过 200 块,如果这个月没买,下次可以买贵点的。所以,每次出门逛街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他:“这次出门要想清楚要不要买玩具哦,机会宝贵,要珍惜。”可喜的是,儿子一次也没有出现哭闹撒泼要买玩具的情况,反而会自己去规划和处理,不仅遵守规则,对消费理念的领悟也是杠杠的。</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 和孩子一起读相关绘本、做游戏,为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我们可以从小多跟孩子一起读一些相关主题的绘本。</b></p><p class="ql-block"> 当然,父母还可以陪孩子一边看书,一边玩一些跟规则意识培养有关的游戏。6 岁前用心,6 岁后省心;6 岁前省心,6 岁后操心。6 岁前养成规则意识、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到了 6 岁以后,家长就会越来越省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请注意:</b>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并不代表剥夺孩子的自由,教会孩子尺度和分寸,必须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与爱上的。愿我们在漫漫育儿路上,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长,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320 原来,动画片竟然有这 4 大好处</b></p><p class="ql-block"> 孩子爱看动画片,相信很多家长都为此烦恼过:“天天站在电视机面前,只要一放动画片眼睛一动也不动的......”“孩子只要呆在家里,就一定会看动画片,别的什么也调动不起他的兴趣......”“孩子被困在家中焦躁得不行,玩具玩够了,绘本也不想看了,只有动画片能让娃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动画片,一部分家长担心孩子看动画片伤害眼睛、损伤智力,根本不敢让孩子接触;而也有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看动画片能学不少知识,把动画片当“哄娃神器”。</p><p class="ql-block"> 那么到底该不该让孩子看动画片呢?3 岁以下的孩子专注力、自控力都较差,为了防止沉迷应尽量避免观看动画片;而 3 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有看的需求,控制好时间,每天不要超 1 小时,选择适龄的优质动画,可以适当看一些动画片。而且,我们也不要把动画片想象成“洪水猛兽”,相反,动画片看对了,还能给孩子带来很多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动画片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b></p><p class="ql-block"> 孩子对世界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奇和兴趣,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喜欢问“为什么”。而有些家长不擅长讲解,只能照书念式解释一些知识,孩子并不能完美理解,在一些优质的科普动画里,动画片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孩子能找到很多答案,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比如,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孩子很难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可怕的“家伙”,这时候就可以通过给孩子观看相关动画片,让孩子了解病毒,知道正确洗手、预防疾病等知识,从而学会保护自己。</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动画片是优秀的语言启蒙老师</b></p><p class="ql-block"> 优质的动画片是非常好的语言启蒙老师。现代社会孩子的英语启蒙,有一半要归功于看英文原版动画片,基本上一集动画片看过几遍孩子就能全背下来了,那发音让我们许多大人都汗颜。这些动画片场景生动,句型简单又不断重复,孩子很容易就能跟着动画片主动说出来一些句子,如果父母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看动画片反而成了孩子积累词汇的好帮手。如果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还可以多和他模仿动画片中的情景对话,反复多次可以进一步巩固词汇记忆,锻炼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家长的参与,可千万别以为把孩子丢给动画片就能实现语言启蒙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3.动画片能进一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b></p><p class="ql-block"> 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想象力在认识的活动中,要受到理解力的束缚,要受到概念的限制。”动画片里的世界充满奇思妙想,动物、植物都是会说话的,房子是会飞的,孩子很容易接受,对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很有帮助。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判断力还不成熟,家长一定要陪伴左右,多和孩子交流讨论,帮助他理解情节。我们曾看到太多新闻报道孩子因为沉迷动画分不清现实造成恶果,比如学习动画片的情节从楼上跳下去,用火烧小朋友,都是因为孩子自己并不能正确理解、加工想象。</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动画片能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b></p><p class="ql-block"> 动画片里正面的、积极的内容,都可以转化为日常生活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规则意识。很多动画都会加入教育元素,当动画中出现不挑食、不乱扔垃圾、注意卫生这些情节时,我们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习惯。动画里的人物都活泼而友爱,家长可以用角色扮演游戏来帮助孩子学习社交语言,这样的教育方法更直观,孩子记忆更深刻。看动画片还能培养孩子的时间规则意识。给孩子看动画片一定要严格控制时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 2-5 岁儿童不得超过 1 小时。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事先规定,如每天什么时候允许看一会儿,一次只能看 2 集,如果违反了有什么样的后果等。所以,要不要给孩子看动画片,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家长的参与、动画片的质量等因素。优秀的动画片,还是可以适当给孩子看的。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p> <p class="ql-block"><b>💁后续请看下一篇💝</b></p><p class="ql-block"><b>💁目录请看第一篇💝</b></p><p class="ql-block"><b>💁连续阅读请查看作品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