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们都希望自己越活越年轻,然而,衰老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感觉,一旦过了三十岁,十年八年像是在指缝间溜走。我们可以不去做那么长远的规划,但六十岁终将向这届年轻人迎面走来。</p><p class="ql-block">你想过六十岁的自己吗?你准备好迎接六十岁以后的生活了吗?</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说法是,六十岁以后,人生才刚刚开始。有的人盼着六十岁的到来,就像盼着“天亮了”,终于可以放下所有,为自己活一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闹钟关掉,一觉睡到自然醒。然后收拾收拾行装,潇洒地说“bye bye”,带上老伴出门去看看过去几十年都没有好好欣赏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还有的计划六十岁以后就回到老家,养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鸟,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种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有的立志不管到哪个岁数都要衣衫时髦、腰杆笔挺,成为一个像黄永玉那样80岁上杂志、90岁玩漂移的“酷老头”或者“酷老太太”。</p><p class="ql-block">有的打算六十岁以后,就在家给晚辈带带小孩。没有诗和远方,有的是琐碎而温馨的日常,会操心孙子的学习,会牵挂孙女的婚事,会每天想着准备什么饭菜,家里的事情都放心不下。一些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可能过了六十岁,也不想丢下那几亩田地,他们依然昼出晚归、辛勤劳作,想尽量少给子女添一些麻烦,喜欢在挥洒汗水中体验生活的踏实感。</p><p class="ql-block">对很多人来说,面对六十岁,内心大概更多是平和与坦然。经历过风雨,遇到过得失,一点一滴的过往都成了人生的风景。生命已过大半,如何让接下来的时光更充实更饱满,才是他们最在意的。</p><p class="ql-block">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也有些人对六十岁以后的生活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老实说,不敢想”。岁月不饶人,视力不再清晰的眼睛,怎么也抹不平的皱纹,体力能力的逐渐衰弱,这样那样的病痛,都是残忍的细节。哪怕有些年轻人嘴上喊着“想退休”,若真要一下子穿越到六十岁面对这样的自己,恐怕也会打退堂鼓。</p><p class="ql-block">在老龄化的社会里,老人越来越多,有的却依然可能孤独无助。父母不知何时会停下脚步,子女就像放出去的风筝,老朋友可能走着走着就散了。工作岗位不再需要自己,连跳广场舞也这么难。家里的老人是否照护得过来?要不要住进养老院?每天除了数着日子还能干点什么?越是深想,就越是害怕伤感。当然,也有人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走一步算一步。</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单从年龄的层面上看,这个世界上其实只存在三种人,已经变老的人、即将变老的人和终将变老的人。无论是期待、恐惧,还是无动于衷,在生命这条单行道上,所有人都只能一直往前走。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意义,青丝变成华发,但生命并不随之褪色。岁月既然带走了青春,就一定会留下什么作为馈赠。</p><p class="ql-block">常言道“六十而耳顺”。无所违碍于心,听得进逆耳之言,对詈骂之声也无所谓,这可以称作“耳顺”。人到了这个年纪,可谓“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自有一套面对生活的智慧。《礼记·王制》中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老人们身上见证了岁月的踪迹,镌刻着历史的印痕,他们就是一部部“答案之书”,见识越广,阅历越深,越是德高望重、受人敬仰。</p><p class="ql-block">年轻时看山,总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到了一定年纪可能就不再想知道。不再年轻,也意味着不再那么感到好奇、轻易冲动,凡事随遇而安、淡然处之,总能为自己也为别人留几分余地。时间将曾经锋利的棱角打磨得圆润、温和,老人们逐渐成为“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p><p class="ql-block">我们将一些老人称为“老顽童”“老小孩”,是笑赞他们有趣,也是羡慕他们的本真。陶渊明曾感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人生的后半阶段返璞归真、追寻自我,也是一种通透。季羡林晚年专门写文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自称“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正是过尽千帆的年长者所独有的豁达和坦诚。</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一些老人,被“老年”的标签封印,仿佛一旦迈入了六十岁这道门槛,从此就只能躲进小楼、自我放逐。他们不愿意拥抱甚至想主动逃离充满变化的世界,对新事物、新朋友多少有些抗拒,不知不觉也就会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其实,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困住人们的是被刻板印象禁锢的心,在什么样的阶段就接纳什么样的自己,在什么样的阶段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六十岁以后的生活,依然由自己定义。</p><p class="ql-block">如今,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都应当去追求一种让自己更为舒心自在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不改少年心气。梁启超曾说,“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但谁说年纪大了就不能热烈地活着呢?有的老年人积极拥抱时代潮流,乐于和年轻人交流,心态也变得年轻;而有的老年人退休以后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既不参与社交活动,也不接受新鲜事物,身体和精神状态就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相比生理性的衰老,更让人遗憾的是社会性衰老。当一个人脱离于社会之外,就有可能思维固化,滑向加速老去的轨道。终身学习是对抗年龄焦虑的一剂良药,或是在家读书,或是出门旅行,或是培养一门兴趣爱好,在丰富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持与外界的紧密联系,延缓社会性衰老的进程。</p><p class="ql-block">找到自身价值。老年人并非只能是“被照护者”的角色,恰恰相反,老年人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给社会提供很多不可替代的正向价值,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p><p class="ql-block">比如,一些老人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继续发挥余热,不少人还在实践中对年轻人进行“传帮带”;一些老人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邻里调解纠纷、维护社会治安;还有一些老人为家庭后辈分担照料工作,等等。每个人的精力和特长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切不可在步入老年后就轻易否定自己,而是要老有所为、老有所长,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继续创造生命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有尊严地变老。空巢的孤独、失能的脆弱,都是老年生活中残酷的一面,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长辈,以及终将老去的自己陷入这种不堪境地。如何让老年人过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只靠自己、家人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在老龄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前瞻性规划布局,有效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在标准化建设、要素保障、普惠共享上多探索创新,提供多元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p><p class="ql-block">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恰恰体现在是否尊重老年人的需求、是否便利老年人的出行等细节上。在现代城市以年轻人为中心、以效率为主导的运行逻辑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不把渐渐老去的人们丢下,应当是整个社会的良心与共识。</p><p class="ql-block">一重山有一重山的错落,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平仄。愿你我在六十岁到来时,依然可以不紧不慢、自信从容,用美丽的夕阳和晚霞映照自己的一片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