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非—摩洛哥行摄之旅(1/2)

hpj

<h5> <b>摩洛哥—</b>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东部以及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与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这里是地中海式气候,常年草木繁盛,风景如画,享有“北非花园”之称。</h5><h5> 摩洛哥人喜欢用颜色来代表城市,这是最直观易记的表达方式。正是这些五颜六色的城市组成了绚丽多彩的摩洛哥。</h5> <h5> 此次行程路线图:顺时针方向,由卡萨布兰卡开始,本集内容截止到菲斯。</h5> <h5><b> 萨布兰卡(Casablanca)白色之城-</b>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历史名城,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商业也十分繁荣,是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被誉为“摩洛哥之肺”、“大西洋新娘”。</h5><h5> 卡萨布兰卡得名于西班牙语,意为白色的房子,白色成为了城市的主基调。</h5> <h5>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市区西北部大西洋海滨,占地总面积9公顷,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来自海上,是卡萨布兰卡的地标建筑。该寺耗资5亿多美元,历时6年,于1993年落成。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也是唯一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h5><h5> 清真寺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外观和大小,更在于其细节和繁复的装饰性图案: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拼接、曲线轮回的岩石雕刻、镶嵌几何图案的混合金镀钛大门、漂亮高大的穹顶、彩绘花玻璃等等。</h5> <h5> 瑞克咖啡馆——《北非谍影》取景地,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可惜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门外打卡了。</h5> <h5> 穆罕默德五世广场-也称鸽子广场,是这座城市的中心,也是这座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城市里最重要的核心部门与机构,如市政府、市议会厅、市法院、邮局、银行等等几乎全部围绕广场而建。</h5><h5> 广场上成千上万的鸽子自由飞翔,身着各色长袍的摩洛哥人或行色匆匆,或悠闲散步,孩子们在追逐、嬉闹......一派祥和。</h5> <h5> 老城麦地纳(Medina:是指北非城市中的阿拉伯人聚集区,一般指旧城)一眼就能看到标志性的钟楼,以及有点退色而显斑驳的老城墙,老式居民楼里仍然住着人,窄窄的小巷两旁满是各式小店。</h5> <h5> 大西洋晨曦与日落</h5> <h5><b> 拉巴特-</b>摩洛哥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也是四大皇城之一。其位于摩洛哥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是旅游、消夏的好地方。</h5> <h5>  </h5> <h5> 图中建筑物据说是体育场,由中国援建。</h5> <h5> 拉巴特皇宫-位于拉巴特新城区的中心,是典型的北非阿拉伯造型:乳白带一些淡黄色的围墙,墙上装饰着绿色琉璃瓦,大大小小的门窗都是上拱形下方的造型,窗户上点缀着阿拉伯花格。花园里的喷泉、棕榈树非常漂亮。</h5> <h5> 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其是摩洛哥的国父,在他的领导下,1956年摩洛哥独立建国。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君主,摩洛哥人民修建了这座陵墓。门口有卫兵站岗,游客可入室内从二层俯视瞻仰。陵墓旁边还建有清真寺及讲经台。</h5> <h5> 哈桑塔-始建于12世纪,由于当时的苏丹(统治者)去世,这座清真寺塔楼至今没有真正完成,但却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优秀的历史而备受瞩目。</h5> <h5> 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特有的建筑风格以及装饰艺术。</h5> <h5> 乌达亚堡-位于拉巴特的内城区域,大约建于12世纪,它的位置在一个高处,可以俯瞰拉巴特的海岸线和周边地区,是布雷格雷河汇入大西洋的入海口。历史上是大西洋峭壁岬角上的古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时光流逝,那些战争早已成为往事,却留给了后人别样的旅游风景。古堡内的房子也是白色基调。</h5> <h5><b> 艾西拉-</b>始建于15世纪,是<span style="color:inherit;">位于大西洋边的一个海滨小镇,也是除舍夫沙万外的另一处蓝色之城。城中各处墙壁上画满了色彩缤纷的涂鸦,商店里出售着各种彩绘制品,文艺气息十足,被称为“涂鸦小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span>它以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感,以及蓝白相间的地中海建筑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h5> <h5><b> 丹吉尔-</b>摩洛哥北部古城,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历史文化遗存。</h5><h5> “大力神洞”在离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当地人称之为"非洲洞"。洞不算大,其洞口酷似一幅非洲地图,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现已成为丹吉尔的一大自然景观。</h5> <h5> 斯帕特尔海角灯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的斯帕特尔海角,是非洲大陆的最西北角。耸立在海岬尖角上的灯塔,四方立柱形的塔身极像宣礼塔的造型。</h5> <h5> 这里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交汇之处,能见度好时可清晰地看到两种海水之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h5> <h5><b> 舍夫沙万-蓝色之城-</b>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一个精致美丽的山城,因建造于15世纪的蓝色房屋而号称世界三大“蓝城”之一。</h5><h5> 据说最开始的时候小镇是没有颜色的,起初为了防蚊而将房屋刷成了蓝色,之后人们自发地把门板、台阶、楼梯、窗台、花架、邮筒乃至所有目光能及的地方通通刷成了蓝色。于是,湖蓝,天蓝、淡蓝、酞菁蓝等各种蓝色肆无忌惮地绽放在舍夫沙万的每一个角落。沿着蓝色的巷子走,就会感受到铺天盖地、令人窒息的蓝色洗礼,每一个街角、每一次停步,都被蓝色包围着。</h5> <h5> 酒店初印象——蓝得令人心醉...</h5> <h5> 老城城门及城墙还保留着土黄色。</h5> <h5><b> 沃鲁比利斯-</b>位于梅克内斯以北约30公里处,是摩洛哥乃至北非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古城遗址。据记载,公元1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城市。漫步在这片断壁残垣、乱石遍野的荒凉中,从依稀可辨的凯旋门、剧场、市政议事厅等大量建筑物遗址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5> <h5><b> 菲斯(Fez)黄色之城-</b>其房子外墙以黄色为主基调,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最古老的皇城。是摩洛哥历史上第一座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自九世纪以来的宗教、艺术和文化中心。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整个伊斯兰世界里的宗教圣城和文化古都,1981年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5><h5> </h5> <h5> 菲斯的古城墙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历经沧桑而又基本保存完好。</h5> <h5> 布日卢蓝门-又简称为“蓝门”,是菲斯的地标性建筑。蓝门向外的一侧镶嵌着蓝色马赛克瓷砖,这种蓝色是菲斯所特有的,被称为“菲斯蓝”;而背面则是绿色的马赛克瓷砖,称为“伊斯兰绿”,整个建筑极富伊斯兰风情。 </h5> <h5> 古兰经学院-建于公元1355年,是为数不多的允许非穆斯林入内参观的宗教景点,但也仅限于大门内的一个庭院。</h5> <h5> 古城建于公元808年,占地300公顷,城区多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仍保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貌。菲斯古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麦地那。</h5><h5> 狭窄的街巷阡陌纵横,密如蛛网,曲里拐弯,犹如迷宫。据说,古城内共有9700多条巷道,被称为“千巷之城”。街道两旁作坊、商店鳞次栉比,传统市场繁荣。机动车是无法通行的,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驴或平板车。</h5><p class="ql-block"> </p> <h5> 菲斯的皮革业非常有名,其中的皮革染坊更是名闻遐迩。制作皮革的工艺以及染坑,都还是从几百年前延续下来的,五颜六色的染缸如同一张完整的画板,蔚为壮观。</h5><h5> 看到大染缸时的感受有点五味杂陈,不能简单用震撼来形容。那些五颜六色的染缸矩阵排列,而劳作的工人,赤脚站在染缸中、或穿行于其间,有的在浸染皮革、有的在挥刀修理皮毛、有的在给染缸添水......在灼热的阳光下,他们不仅需要辛苦工作,还要忍受染缸散发出来的刺鼻气味。一张张的动物皮,先浸泡在石灰水、鸽粪、鱼油、牛尿及动物油脂的混合溶液里,直到皮子上的脂肪,蛋白质完全融去,皮子变软,再用纯天然的染料上色,加工成皮革,最后制成漂亮的皮包、拖鞋等等,供人选购。</h5> <h5> 菲斯古城最负盛名的除了皮革,就是陶瓷制品,出产精美的瓷器和装饰用的瓷砖,其中“菲斯蓝”几乎就是古城菲斯的颜色标记。</h5><h5> 参观马赛克加工厂。</h5> <h5> 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城堡山“,这里是俯瞰菲斯古城的最佳位置。</h5><h5><span style="color:inherit;"> 眼前豁然开朗,望着那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屋顶,数不尽的宣礼塔,真是无比震撼,蔚为壮观,古城全景尽收眼底。</span></h5><h5> 夕阳的余晖与灯光夜景更是让古城美轮美奂。</h5> <h5> 山上还有梅里尼德王朝的陵墓,但只剩下断壁残垣...</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