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院寻古】

印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云山院寻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 云山里人</span></p><p class="ql-block"> 川东北丘陵西隅座落一边陲槐树古镇,一个与镇阰邻的场镇村,叫“云山院村”。</p><p class="ql-block"> 云山院村因有一座道院“云山院”而得名“云山院村”。</p><p class="ql-block"> 原云山院村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槐树镇下辖的行政村,6个组,共800多人口,区域面积约50平方千米。村内有四座大山(云涧山、郭家大山、狮公山、罐罐山);有两沟一湾、一岩、一坪、一垭、一岭(简槽沟、老蛮沟、郭家湾、庄子岩、城家坪、土门垭、黄山岭);有一溪一河(蒲尔岩小溪、广岩河);共有六个庄院:(城家坪郭家庄院、土门垭何家庄院、老门沟何家庄院、郭家湾郭家庄院以及何家庄院、庄子岩庄院、蒲尔岩庄院、坡坡井庄院)。云山院村都是山连着山,沟连着沟,坪上连接湾下,小溪汇入河流,庄院互为遥看,乡人往来、鸡犬相闻,田畴阡陌、一望无垠,春花秋月、四季更替,自然风光真可谓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 云山院”是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十一年的道家观院。由当时湖广迁川道士与当地信众出资修建,还置办有田产、大型粮仓、精巧戏楼、并在观院内办有私塾书院。</p><p class="ql-block"> 云山院背靠罐罐山,面朝狮公山,前下方有一条小溪环绕流向广岩河,中间有一平台开阔地带,云山院就座落在其间。</p><p class="ql-block"> 云山院共有三大间正房,左右两间稍小,正房凸出,前小半部分并各自开有一扇小圆孤形木门,平时供道士居住。隔房后大部分左边是道藏经房供道士和当地信众居士问道学经,右边是私塾书院供当地乡人学子识文断字。中间中堂宽大凹陷进去,正中一双扇丈二大门,门框上手方有虎头门钹,上系阴阳拉手双环,门板内绘有道家门神,看上去甚是英武威严。门框上有一对吉语雕花门簪,门簪上方悬挂一阴刻木制大匾,上书三个如橼镏金遒劲大字“雲山院”。中堂前照璧下方全是拉线木板,上方是用如臂粗壮的四棱木柱支擎着上横梁,使整个前照壁彰显得更加的庄重和厚实。 </p><p class="ql-block"> 推开云山院双扇大门可见中堂正上方亦悬有三道大匾,骇然上书“道法自然”、“无为而为”、“上善若水”字样。匾的下方雕塑有三清道祖泥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雕花精美的香案上呈放有各式道家法器,神祉供品,四时香火庚续不断。抬头即可看到前梁上写有:“大清乾隆十一年壬戌季秋旺月黄道大吉良辰始修云山院永垂万古”字样。中堂正梁上书有“混合百神朝上清,元始开劫度人兴;宗派立极无量寿,坛场清静乐升平”。在中堂内各有一小门通向左右正房,左门框上方书“道藏经房”、右门框上方书有“云山书院”。</p><p class="ql-block"> 整个云山院全部采用的是川斗横梁斜面式柏木建筑风格。站在云山院对面狮公山前即可看到这坐翘角飞檐、古香古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观院,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三步青石梯横连三间相接不断,让云山院这座道观彰显得更加气势恢宏、道机无限。</p><p class="ql-block"> 在云山院的前左下方有一高脚楼悬空粮仓和一座雕刻精美的古戏楼。高足粮仓是当地乡绅专门用于收购存放粮食的地方,由于地势高亢,排水系统极好,又是石墩立柱,木楼悬空,房仓顶覆盖厚实密积的小青瓦,仓房坐东向西,光照充足通风透气非常好,从不受潮霉烂变质。道观田产生产的粮食,以及附近乡邻生产的粮食,都可以存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云山院左侧面是一幢清代乾隆四十年云山院道院修建的附属建筑。戏台为歇山顶,屋顶正脊的鸱子吻口大张,尾部卷翘,向着天空, 十分灵动。垂脊旁塑有戏曲人物,惟妙惟肖。檐下有精美木雕。飞檐翘角,轻盈飘逸。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是戏台,正对云山院,后部是化妆室。在戏楼内正中央挂有一匾额,上书“鉴镜楼”四字,左侧横挑上写有吉语“神听和平”,右侧写有吉语“余音绕梁”。</p><p class="ql-block"> 云山院的道院、吊脚粮仓、戏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试想当年戏台上演员们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让当时云山院这个神奇的地方融合在道院诵经声中,开仓放粮的喜悦声中,戏前后人流如织之中。在周围十里八乡名噪一时,盛极一世,佑及一方,好不惬意、悠然。</p><p class="ql-block"> 时光要是不老,古老的“云山书院”一定还会健在。当今人有意或无意间走进这个神圣的地方去触摸云山院时,云山院已经被岁月洗礼,被流年讴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4.7.2 草于槐溪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后附:《西充县志》关于云山院的史料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西充县志》</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一篇教育</p><p class="ql-block">二、义学私塾</p><p class="ql-block"> 1723年(雍正元年),县内开办义学。义学专收贫苦学生免费入学。义学的经费来源,是地方财政补助,一是募资捐助。置学田,以地租维系支出。据《西充县乡土志》载:“何君联(槐树乡人),好施与,创修槐树书院,置业三千余金作膏火费,又窦禅寺、合成寺、三教堂、云山院、龙庙嘴、洪钩垭立义学,以培植寒睃。”后来书院复兴,义学则多在农村开办,以补充器市书院的不足。义学教师多选聘品学兼优者担任。教学内容除经史外,还兼学天文、地理、水利、农田、算学、以及待人接物、日常礼仪等,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的马士琪在《齐云楼》诗中说:“自传家学三千众”,这说明当时马廷用家的私塾是有一定规模的。1935年(民国24年)县政府对私塾普遍进行整顿。1937年(民国26年),全县私塾减至126所,次年又改部份为短期小学或普通小学。1940年(民国29年),乡设中心小学,保设保国民学校以后,私塾进一步减少。</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对私塾进行改造,废除其封建教育内容和陈腐的教育方法,审查登记私塾教师 112人。</p><p class="ql-block"> 1952-1954年,私塾全部纳入公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