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16)中国古代佛造像

天和

"中国古代佛造像"展览,通过236件精美的佛造像艺术品,勾勒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发展历程。展出的佛造像大多创作于中国本土,还有部分古印度地区造像。 <p class="ql-block">先看看这几尊非常著名的佛像</p><p class="ql-block">这尊“最美观音”像,高达2米,是宋代木雕菩萨像的精品</p>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br>宋(960~1279年)<div>菩萨双目低垂,发梳高髻,头戴宝冠。她佩戴着华丽的璎珞,身边垂着飘逸的帔帛,左手上扬掐印,右手持一朵莲花。<br></div> <p class="ql-block">这尊精美的造像,曾经一度流失海外,2005年才征购回国。目前大型宋代木雕造像,多数仍然流落国外,她的回归是我国佛教艺术文化的一桩盛事。</p>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br>宋(960~1368年) <p class="ql-block">菩萨头戴贴金花蔓冠,冠正面中间置阿弥陀佛坐像。宋代倡导含蓄内敛,佛像雕刻也注重突出这种艺术意境</p> 彩绘漆金木雕观音菩萨坐像<div>明 (1368-1644年)<br><div>菩萨无拘无束的坐姿,极富生活情趣</div></div> 石雕菩萨坐像<br>唐(618~907年)<br>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21窟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br>明(1368~1644年)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祖师像</p> 在造像展品中,新疆出土的泥塑佛像庄严俊美,颇有中亚之风;山西云冈石窟的佛像、天龙山石窟的菩萨像、四川万佛寺的天王像等风格各异,木雕观音菩萨坐像雕琢细腻、造型优雅,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神韵入微;永乐、宣德宫廷制作的藏传佛像形态优美,极具写实性的藏传佛教祖师像令人留连忘返。 一、佛像的传播之路<div>中国石窟寺开凿始于3世纪左右,兴盛于5至8世纪,最晚可到16世纪,主要分布在新疆、中原北方、南方和青藏四大区域。<div><div>彩塑佛立像(5~6世纪)</div><div>(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br>佛像既有古印度的艺术风采,也有当地传统艺术的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早期发展。<br></div></div></div> 彩塑菩萨头像(6~7世纪)<br>(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发现) 彩塑菩萨头像(6~7世纪)<br>(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发现) <div>古印度地区佛造像<br>公元1世纪,古印度西北部的键陀罗地区受到希腊造像艺术的影响创造了佛造像,最后形成了斯瓦特、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明显地域风貌的造像</div><div>斯瓦特地区 · 铜弥勒菩萨坐像(9世纪)</div> 东北印度地区 · 铜金刚萨埵坐像(10世纪) 尼泊尔 · 铜观音菩萨坐像(8世纪) <div>尼泊尔 · 铜释迦摩尼立像(11世纪)</div> 尼泊尔 · 鎏金铜阿弥陀佛坐像(13世纪) 二、汉传佛像<div>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佛造像艺术不断吸收中国艺术精华,南北朝以后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佛造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灿烂的篇章。</div><div>汉传佛像多采用石雕、木雕、金属、泥塑等材料</div><div>石雕</div><div>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随着云冈、龙门、炳灵寺、麦积山等大批石窟寺的开凿,石雕造像成为主流,形成了以中原北方与四川盆地为代表的两大体系<br><div><h3><font color="#333333">石雕菩萨坐像</font></h3>唐(618~907年)<br>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21窟</div></div> 石雕菩萨头像<br>唐(618~907年)<br>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18窟<div>具有唐代菩萨造像“美而不媚、丰满有余”的特点</div> 石雕半身佛像<div>北魏(386-534年)</div><div>佛像具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秀骨清像”的特点</div> 石雕佛坐像<br>北魏(386~534年)<br>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石雕思惟菩萨坐像<div>北齐 武平四年(573年)</div> 石雕天王立像<br>唐(618~907年)<br>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像(等比例数字化3D打印复制)</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四川安岳毗卢洞第5龛</p><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像雕刻精美,装饰华丽,是宋代佛像雕塑的精品。</p> <div>金属造像<br>小型金铜造像细腻精美,可随身携带;大型金铜造像华丽庄严,最高可达二十余米。<br></div>铜布袋和尚坐像<div>(明)(1368-1644年)</div><div>布袋和尚也称大肚弥勒佛</div> 鎏金铜大势至菩萨坐像(明) 铁铸佛立像<div>明 正德十四年(1519年)</div>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div>明(1368-1644年)</div> 铜文殊菩萨坐像(明)<br>铜普贤菩萨坐像(明) <div>木雕造像<br>唐宋时期,木雕佛像发展到顶峰,尤其是宋代木雕菩萨像,追求美而不娇、端庄含蓄、朴素无华的自然之美,呈现出高雅和飘逸的艺术风格。<br></div>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br>宋(960~1279年) 彩绘木雕菩萨立像<br>宋元(960~1368年)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br>宋金(960~1279年)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br>宋(960~1368年)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br>明(1368~1644年) <div>陶瓷造像</div><div>宋代以后随着制瓷业的发展,陶瓷佛造像相继出现,陶瓷佛像、三彩佛像也是当时陶瓷制作高超技艺的再现。<br></div>三彩菩萨坐像<br>明(1368~1644年) 三彩菩萨坐像<br>明(1368~1644年) 三、藏传佛造像<br>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形成和发展为藏传佛教,藏传佛造像艺术不仅融汇了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艺术风格,还将汉传佛造像艺术的精华融入其中 <div>明清宫廷佛造像<br>宫廷制作的大量藏传佛造像,在明清佛造像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呈现出汉藏合璧的艺术风格。<br></div>鎏金铜文殊菩萨坐像<br>明 永乐(1403-1424年) 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div>明 宣德</div> 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div>明<br></div> <div>鎏金铜双身金刚持坐像<br></div><div>清 乾隆(1736~1795年)<br></div> 鎏金铜密迹文殊金刚佛坐像<br>清 乾隆(1736~1795年) 鎏金铜密迹文殊金刚佛坐像(侧面) 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br>清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p class="ql-block">西藏、内蒙古等地区佛造像<br>14世纪以后,西藏造像风格逐渐形成,15-16世纪造像艺术达到高峰,17世纪以后,藏传佛造像的造型趋向简单化和形式化。<br></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祖师像</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祖师像</p><p class="ql-block">曼达拉哇,莲花生大师在印度地区生活和修行的瑜伽母</p> 藏传佛教祖师像<br>古古日巴是印度大成就者之一 <div>鎏金铜千手千眼观音 菩萨 立像,18世纪<br></div> 鎏金铜财宝天王坐像,16世纪 鎏金铜文殊菩萨坐像<div>18世纪 <br></div> 鎏金铜观音立像<br>清代(1644-1911年) 鎏金铜无量佛坐像<br>明代(1368-1644年) 鎏金铜文殊菩萨坐像<br>清代(1644-1911年) 铜绿度母坐像<br>清代(1644-1911年) 铜菩萨坐像<br>清代(1644-1911年) 鎏金铜白度母坐像<br>清代(1644-1911年) 鎏金铜菩萨坐像<br>清代(1644-1911年) 陕西等地的模制泥佛像刻画细腻精致,成为唐代中印文化交往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