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笔></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诗词散论</p><p class="ql-block"> 文/楚国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3年12月26日(清朝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毛泽东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一个战士,带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当家做主;他是一个伟人,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是一个诗人,留下千古佳作,供后人永久传唱。</p><p class="ql-block"> 他的诗词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间,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今天,笔者以"毛泽东诗词散论"为题,从三个方面对毛泽东诗词的创作轨迹,名篇佳作,诗歌主张作一探讨,以祈抛砖引玉,求教方家。</p> <p class="ql-block"> (一)创作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分期,文学界向有不同。毛泽东诗词研究大家公木先生认为:第一阶段从开始到1935年12月。第二阶段从1935年12月至1946年10月。而建国后的作品则作为第三阶段。这也是一种提法。而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丁毅先生则提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七期论”。作者从毛泽东诗词风格的变化来划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时期,这也为一种提法。而笔者认为:毛泽东诗词创作应分四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第一时期应从1915年的《五古·挽易昌陶》到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为标志。</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因为《沁园春·长沙》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结合的经典,显示出三十二岁的诗人在艺术上的成熟,也标志着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以崇高美为基本特征的审美个性的形成,同时,还表明了毛泽东诗词创作是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在本期创作的诗词除《沁园春·长沙》外,还有《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贺新郎·赠杨开慧》、《虞美人·枕上》共5篇作品。其中《沁园春·长沙》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以一个成熟的诗人走向诗坛。</p><p class="ql-block"> 第二时期以1927年创作的《菩萨蛮·黄鹤楼》起,到1936年2月创作的《沁园春·雪》为止。</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的成功写作,标志着毛泽东诗词创作已达巅峰之端,不仅诗艺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且美学成就极高。这是一首冠绝千古的绝妙好词。</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诗人创作了21首诗词,它们是:除《菩萨蛮·黄鹤楼》、《沁园春·雪》外,《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的最优秀之作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和《七律·长征》,都是足传千秋的作品。千百年后,毛泽东仍以这些诗词的辉煌而不朽于天地。这期间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其中,《沁园春·雪》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已稳坐在当代中国古体诗词创作的“盟主”的金交椅上。</p><p class="ql-block"> 第三时期从1936年到1949年。</p><p class="ql-block"> 是毛泽东在事业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代,这期间血与火的斗争使他的思想日趋成熟,尤其他那卓越的领导艺术之才华,使他写下了一系列对中国革命事业具有纲领性、指导性的著作,对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使他拉大了与其他中共领导人的领导艺术的距离,他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p><p class="ql-block">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仅创作了《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五律·海鸥将军千古》、《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五首诗。</p><p class="ql-block"> 诗人在此期间作为大军统帅甚至是百万大军的统帅,一方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另一方面成功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同时还写出了风云磅礴、豪气盖世的经典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在此期间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他建立盖世奇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当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已有了圆满而又完整的答案,但却又是他诗词创作相对苍白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第四时期为1949年4月29日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到1966年《七律·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毛泽东写了36首诗词,其中不少亦为传世之作,足显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更加圆润而完美。这期间是毛泽东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期。《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这次高潮期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小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即建国之初到1959年底,这阶段共创作16首诗词。</p><p class="ql-block"> 共和国初建,国内百废待兴,一方面西北边疆需靖,东南海疆需清;另一方面韩战越战正烈,这多事之秋恰恰激发了毛泽东躁动不安的诗魂。在他的笔下留下一串串精美至极的诗歌,说明毛泽东的诗词飓风经十几年的沉寂后,风乍起,即为弥天狂飚。</p><p class="ql-block"> 此间优秀的作品《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诗词史上的双璧。《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是当今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除上述五首外,其他诸作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和周世钊先生》、《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七绝·五云山》、《七绝·观潮》、《七绝·刘贲》、《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等10首作品,足以说明了此时的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雄风正健。同时这些诗词成功的写作,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第二个高潮期的最有力的铺垫。</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即从1961年初到1965年秋。这是毛泽东一生诗词创作的第二次高潮期。</p><p class="ql-block"> 再次的辉煌是以《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领起,其间有《卜算子·咏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冬云》、《贺新郎·读史》等优秀篇章。最后以《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压轴之作,该篇也是毛泽东一生诗词创作的压轴之作。</p><p class="ql-block"> 虽然,此刻的毛泽东已进入人生的暮年,但此期创作的丰硕,足现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宝刀不老。该阶段毛泽东共创作了17首诗词,其中仅1961年就创作了8首诗词,在毛泽东一生的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丰收年。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毛泽东一生最为喜欢的曹操所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是毛泽东此期最好的写照。跨越两千年的时空,中华民族的两位骄子,其心相通,于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该期创作的辉煌,依然源于当时国内外环境的恶劣,而愈恶劣的环境和压抑,则愈激发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灵感,诗人愈需要吟诗诵词以吐胸中之志。故此时,正是毛泽东优秀诗作喷发的最佳时机。这阶段创作的17首诗词,除上述7首外,其他诸作如《七绝·屈原》、《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绝·咏贾谊》、《七律·咏贾谊》、《七律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杂言诗·八连颂》、《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念奴娇·井冈山》等10首诗词。</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应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第二次高潮期的顶峰之作。它是毛泽东所有诗词中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历来提倡的“诗言志”的创作宗旨。就该词本身所呈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也远远高出解放后所创作的其他诸作。</p><p class="ql-block"> 至于1965年以后应为第三阶段。毛泽东写了《念奴娇·鸟儿问答》、《七律·洪都》及《七律·有所思》,那已为袅袅余音,可看作是诗人的谢幕之作。</p> <p class="ql-block"> (二)名篇佳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同时是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的优秀诗词丰硕而厚重。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满怀激情地开始了诗词创作。延安时期,毛泽东编印了自己的诗词集《风尘集》。1957 年《诗刊》创刊号发表毛泽东诗词18 首。1963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37 首,1976 年再版时增加为39 首。198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50 首。1996 年9 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67 首。这些都充分说明,尽管毛泽东的不少诗词作品和珍贵资料在新中国成立前屡遭战火、不幸流失,但也陆续出版了大量作品,且首首珍贵,皆是精品。</p> <p class="ql-block">例1:</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p><p class="ql-block">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 class="ql-block">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p><p class="ql-block">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创作的一首词。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p><p class="ql-block">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例2:</p><p class="ql-block">《采桑子·重阳》</p><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p class="ql-block">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于1929年重阳节创作的一首词。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上杭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p><p class="ql-block">例3:</p><p class="ql-block">《菩萨蛮·大柏地》</p><p class="ql-block">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p><p class="ql-block">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p><p class="ql-block"> 《菩萨蛮·大柏地》是毛泽东于1933年夏创作的一首词。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这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后红军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1933年夏天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欣然命笔,写下了此词。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p><p class="ql-block"> 全词动态描写景物、巧妙运用联想,主观的情志美与客观的自然美、社会美统一,情景交融,富有韵味。</p><p class="ql-block">例4:</p><p class="ql-block">《忆秦娥·娄山关》</p><p class="ql-block">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p class="ql-block">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2月,遵义会议之后。长征开始之后,广大干部战士回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与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形成了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在夺取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后,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遵义战役中红军歼敌两个师八个团,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气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红军将士在云贵高原上披星戴月急行军,黄昏时分仍在连续作战的壮烈景象,造境凝重而压抑。</p><p class="ql-block"> 红军行军自然环境恶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充满了悲壮意味。但纵然有雄关险隘、惊涛骇浪阻拦在前,英勇的红军并没有被这些险山恶水所吓到,而是迈步从头越,以大无畏的革命正气与天斗与地斗与敌斗,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向着既定的长征目标英勇奋进。</p><p class="ql-block">例5:</p><p class="ql-block">《清平乐·六盘山》</p><p class="ql-block">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写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眼看胜利在即。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亲率众将士登上了万里长征的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泽东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凝望又开始的新的征程,心中无限感慨。</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展示了毛泽东对革命胜利的乐观情绪和宏伟抱负,其中一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展现了革命任重道远而又信心百倍的光辉前景。</p> <p class="ql-block">例6:</p><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 《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写于1935年冬。</p><p class="ql-block"> 红军进入甘肃以后,形势逐渐明朗。在甘肃境内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最终确定了长征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 从长征开始以来,毛泽东始终为革命前途担忧,直到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才长舒了一口气。此时,他激动的心情与强烈的自豪感化为一股巨大的创作热情喷涌而出。</p><p class="ql-block"> 诗人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历程,歌颂了伟大的长征壮举。这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崇高的精神赞歌。诗中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场景,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p><p class="ql-block">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长征路途艰难困苦,长征诗词雄浑壮美。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铸就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新的伟大的征途上意气风发、阔步前进!</p> <p class="ql-block">例7:</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p><p class="ql-block">大河上下,顿失滔滔。</p><p class="ql-block">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p><p class="ql-block">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p><p class="ql-block">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p><p class="ql-block">唐宗宋祖,稍逊风骚。</p><p class="ql-block">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p><p class="ql-block">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1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山西省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他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p> <p class="ql-block">例8:</p><p class="ql-block">《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 class="ql-block">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诗中首联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全诗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p> <p class="ql-block">例9:</p><p class="ql-block">《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于1961年12月而创作的咏物词。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苏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苏联的严重措施,实际上断绝了中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严重困难面前,毛泽东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赢得了普遍的赞誉。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做准备。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于是他再续一首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例10:</p><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p><p class="ql-block">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p><p class="ql-block">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p><p class="ql-block">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p><p class="ql-block">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p><p class="ql-block">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于1965年5月25日时隔38年重回井冈山而写的一首词。1927年10月,毛泽东34岁时,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武装割据道路,沿着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取得了创立新中国的胜利。时隔38年后,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后,于5月22日从湖南长沙登车,沿着途经韶山、安源、三湾、宁冈而直达茨坪的公路上山。在井冈山居住期间,毛泽东感慨良多,诗兴勃发,于是在5月25日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描绘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后所看到的旧貌变新颜的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色,回顾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欢欣之情,赞美了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所具有的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p> <p class="ql-block"> (三)诗歌主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诗人毛泽东,一生都在诗词的海洋中吟哦创作,自由驰骋。而毛泽东之所以被称为诗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写诗”,更因为他“懂诗”。可历来对诗人毛泽东的研究重点,往往都集中于“写诗”一层,即他的诗词创作;而较少关注“懂诗”一层,也就是他对于古典诗词的看法与态度。翻检文献史料,毛泽东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曾阅读、评点、引用过大量古典诗词,并且在讲话、谈话、书信中多次表达过他对古典诗词的看法,这其中恰恰蕴含着丰富的古典诗词观。研究和总结毛泽东的古典诗词观,探求他于诗词这一隽永的情感表达形式中所呈现出的情感偏好、思维方法、审美倾向等,可以帮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诗人世界,认识他的文艺思想和美学追求,并进一步感悟他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诗词观,源于人生、价值观,哲学、审美观。大而言之:诗词主张,发展方向;小而言之:创作方法,实践引领。下面从三个层面对毛泽东的诗词观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正</p><p class="ql-block"> 诗无邪,尚雅正。立意、传道、寓理须正。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艺术化的表达,宏扬正能量,感化天下人。</p><p class="ql-block"> (一)形象思维</p><p class="ql-block"> 诗重意象(客观物象),更重意境(象外之象)。毛泽东倡导:“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致陈毅》)形象思维,意在通过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小见大,由实至虚、由具象至抽象,由花一朵,至花满园。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形象思维的内核。</p><p class="ql-block"> 如《蝶恋花•答李淑一》,当烈士忠魂,莅临九霄,吴刚捧酒相待,嫦娥起舞相迎。尤闻人间已“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诗人借“泪”“雨”,表现烈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借“酒”“舞”,表达作者对挚友、爱侣的深切怀念。继而,凸显出人民对英烈的崇敬之情。因象生意,融情于景。无愧为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二)人民至上</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曾说:“诗是人民创造的。”“诗人是人民的代言人。”为民而歌,为国而颂,为时代而呼唤未来,为正义而鞭挞邪恶,是诗的“初心”,更是诗人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在古诗词中,屈子“掩涕哀民艰”,杜甫“寒士俱欢颜”,岳飞“饥餐胡虏肉”,文天祥“丹心照汗青”。无不昭示其家国情怀,人间大爱,民族气节,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心中只有人民。他的诗词充满着为民而忧、而乐、而歌、而颂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忧:“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p><p class="ql-block"> 乐:“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前头捉了张辉瓒。”</p><p class="ql-block"> 歌:“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p><p class="ql-block"> 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p><p class="ql-block"> 如此等等,闪灼着毛泽东爱民、敬民的思想光辉。</p><p class="ql-block"> 二、大 </p><p class="ql-block"> (一)大题材</p><p class="ql-block"> 题材决定诗的品质和生命。毛泽东主张:“诗要写重大题材。”如《长征》,写出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千古绝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枯拉朽之力,击碎了“划江而治”的黄粱梦,迎来了全国胜利的曙光。两律均为战争题材,反映的是中国革命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另有《念奴娇•鸟儿问答》,以“蓬间雀”对话的形式,抨击“三家条约”,讽刺“仙山琼阁”,以“试看天地翻覆”的铿锵回答,反击西方封锁,防范和平演变。其题材、意义、影响之大,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二)大气魄</p><p class="ql-block"> 诗品即人品。大气魄需要大胸怀,大格局,大眼界。</p><p class="ql-block"> 如《念奴娇•昆仑》:“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三截”,分赠欧美和东国(含日本)。要知道,此时日寇已犯我东北。“还东国”原为“留中国”,毛泽东从大局着想特改之。还说:“忘掉日本人民是不对的。”彰显他超人的气度。“环球同此凉热”,期待世界大同,人民安居乐业。表明他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为全人类谋福祉,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尤其是,他身处逆境,却胸怀全球。格局之大,境界之高,无人企及。</p><p class="ql-block"> 又如《沁园春•雪》,批判封建帝王倚武称雄,文治(恤民)不力,表明他图治的雄才大略,令蒋介石思而生畏,寝食不安。</p><p class="ql-block"> 还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欲与天公试比高,”“巡天遥看一千河”等吞吐寰宇的大气象。</p><p class="ql-block"> 三、新</p><p class="ql-block">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同是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传承”的大方向。</p><p class="ql-block"> (一)新诗为主 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在致《臧克家等》函中强调:“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要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并诙谐地说:让古典诗词同民歌“结婚”。因而,全国兴起“古韵新风”热。湖北浠水农民诗人王英,率先走出“熔古诗、新诗、民歌于一炉”的新诗路。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被郭老(沫若)称为“农民娇子”。其《雨水》诗:“春宵润物细无声,拨响山溪玉线琴。三叠阳关人爱听,别弹树上挂油瓶。”可见,起句涵杜甫诗情,承句具民歌风格,转句化王维别意,结句嵌农谚意趣。三者相融,写出新主题、新情愫、新诗体。</p><p class="ql-block"> (二)诗不厌改</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很谦虚,且深谙“推敲”能出新意之理。他的诗词,除自己反复咀嚼外,还常广泛听取诗友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如《到韶山》《登庐山》,先后两次让胡乔木同志送郭老修改。有的已面世多年,只要别人有高见,他欣然接受,及时修改。</p><p class="ql-block"> 如最早被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引用的七律《长征》,颈联上句,原为“金沙浪拍悬崖暖。”1952年元旦前后,山西大学罗元贞教授致函主席,建议改“浪拍”为“水拍”(避重字),改“悬崖”为“云崖”(富诗意)。毛泽东称好,并专此复函致谢!</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还风趣地称梅白同志为“半字之师。”原来是,梅建议将《到韶山》中“哭逝川”的“哭”(单调),改为“咒”(深沉)。还说尾句“要(始)使人民百万年”过直白。毛泽东揣摩后,改作“人物峥嵘胜昔年。”最后定稿“遍地英雄下夕烟。”改出了新貌。</p><p class="ql-block"> 《登庐山》原有小序,湖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周小舟同志建议删除,另提出尾联“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平淡,只见气节。主席坦然应允,后改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用设问点出向往,意蕴更深邃。改出了新意。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反陆游咏梅词孤寂、低沉的格调,注入乐观、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动力。其中“犹有”原为“独有”,“俏也不争春”原为“梅亦不争春”。改后隐去“梅”字,用“俏”衔接,赋梅以新韵致。“丛中”原为“旁边”,变孤独的旁观者,为积极的参与者,更好地烘托出梅之高洁,不妒群芳的品格。赋梅以新形象。</p><p class="ql-block"> 还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改“无翠柏”为“情更迫”,使得将士们急赴疆场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沁园春•雪》改“腊象”(本指产象之国,古真腊国,今柬埔寨)为“蜡象”,与雪相谐,更贴切,有“合璧”之功。</p><p class="ql-block"> 《送瘟神二首》中,“随心”原为“无心”,“着意”原为“有意”,改后使“红雨”“青山”更具灵性,有“诗眼”之效。改出新意象,更具新美感。</p><p class="ql-block"> 此外,毛泽东还主张:诗不宜注,诗有达诂,语言大众化等。总之,毛泽东诗词,雄奇瑰丽;诗词观,正大开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出“精品”,创“高峰”,有着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