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包容精神/难聚天下英才·也谈“姜萍事件”

小巷青果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引:</b><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最近,“天才少女姜萍”一词在全网蔓延,起因是由阿里巴巴举办的一场数学竞赛。参与的选绝大多数都是世界各种顶尖学府的高才生,想要在这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难度很大,但是涟水一所中专学校的二年级女学生姜萍,却成功地挤进了前十二名,也是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与她并肩进入决赛的参赛者,多来自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这样的成绩令人惊讶。但也因此引发了争议,支持与反对声浪不断,导致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姜萍事件与大多数社会舆情事件一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看似复杂,实则简单。背后的原因,一般为“强弱之分”所引发的“道德绑架”与“道德声援”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而“鸡变凤凰,决不可能”的吹毛求疵、以点概面,和“同情弱势,民心所向”的道德声援、上纲上线,是其双方的主要背景及态势,也是此次舆情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原由。</p> <p class="ql-block">“鸡变凤凰,决不可能”的吹毛求疵、以点概面的质疑方,主要以名校、学霸等“关键少数”为代表。他们先带入了人为节奏,仅凭版书错误,臆断姜萍“造假”的质疑声甚嚣尘上,甚至让“鸡变凤凰,决不可能”成为了质疑方的一场豪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从严谨性看,有质疑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恰恰就出在缺少严谨性上。这对于搞基础学科的高等学府、知名学者来讲,显然是缺了严谨的逻辑、科学的推导、结论的可信。因为这种主观偏见,不仅缺少实锤证据,而且让轻率的结论,留下“严重误操作”的把柄,更是不请自导地把自己推到“舆情”众矢之的、风口浪尖。真的是,虽逞一时之快,却伤及一世英名,实则是做了“陪本的买卖”。</p> <p class="ql-block">“同情弱势,民心所向”的道德声援、上纲上线的同情支持方是“普通大多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事者姜萍本就是地地道道的“弱势”代表,从其贫苦家境、求学之路一路走来,能“过上好日子”是她的最大动力,平时偏爱“解数学题”更是她最大热爱,加上遇见她的老师的鼓励与支持,才成就了她取得此次“国际数学竞赛12名”殊荣,这本就是一件值得叫好的事,且又是不限方式的开卷考试,就其考试资源都是难以匹敌名校及学霸的。但因为“关键少数”,“不相信寒门出娇子”的强大反差心态,成为了这场舆情事件质疑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恰恰由于事件因中专生姜萍取得竞赛好名次、尤其是因“权威、学霸”质疑其中存在造假而起,反而让吃瓜群众的“同情情绪”被迅速爆棚,很快成为网络上一股支持姜萍考绩的“压倒性”民意…</p> <p class="ql-block">从史至今,无不证明;“弱势”总与小到“旺一族”、“救一方”大到“兴国运”、“复民族”等联在一起,而凡是“恃强”、“霸凌”等,总以“被声讨”而衰亡。事实告诉我们,处置这类舆情的有效方法,是当质疑与同情的力量较真时,第一时间要加强正面引导、客观对待,允许质疑、但不能无视法律,诋毁人格;理解同情心,但更须冷静、但不能激化矛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包容精神,难聚天下英才。社会需要包容,更需要理智。</p><p class="ql-block">严苛人才,但不可敌毁人才。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妥当的方式很多,但以下方法可试用。</p><p class="ql-block">当出现的事物有违常理时,首先要判断是不是我们的认知也背离了常理。如果双方抛弃偏见、放低姿态,不放狠话、谨慎结论,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看问题…</p><p class="ql-block">或许这样,才能大到为国家争取更多的人才,甚至创造出再现盛唐诗人“井喷”般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同时,也能为社会的进步与祥和,示范出“推开一扇窗、打开一道门”的百年光辉和时代风彩,不断赓续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中华基因,不断续写包容天下、共赢未来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