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WKP

<h3></h3><h1>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汉至清,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br>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br>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嵩山,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中岳。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远,有8 座占地共40平方千米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汉代古阙,以及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中岳庙、周公测景台与登封观星台等等。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h1> <h1>中岳庙</h1><div>中岳庙位于嵩岳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其前身是太室祠。始建于秦(前220至前206年)。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令祠官大加修建。现存庙制为明代(1368~1644年)所定,其建筑大部分为清顺治至乾隆时(1644~1795年)按照工部营造则例的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有殿、宫、楼、阁、亭、台、廊、庑等明清建筑400余间,汉至清代古柏300余株,金石铸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百余件,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br></div> <h1>中岳庙主殿-峻极殿</h1> <h1>太室阙</h1><div>太室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太室山前中岳庙南约500米处,原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br></div><div>20世纪40年代,在古建筑专家刘敦桢和董作宾的建议下,太室阙四周盖起了一栋砖圈洞式的保护房。<br></div> <h1>所谓阙,就是建筑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没有横额,作为道路使用。</h1> <h1>少室阙</h1><div>少室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br></div> <h1>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h1> <h1>启母阙</h1><div>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为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所建。<br></div> 启母阙以凿石雕刻砌成,分东西二阙,现存高3.17米。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启母阙铭,篆书;另一方是请雨铭,在启母阙铭下,隶书,堂溪典撰写。阙身雕刻马技、骑马出行、杂技、幻术、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双蛟、月宫图、蹴鞠图等,阙顶雕刻瓦垄、瓦当、板瓦、垂脊等建筑构件,其中女子蹴鞠图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 <h1>嵩岳寺塔</h1><div>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为北魏时期佛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br></div> 嵩岳寺塔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通高37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塔刹组成。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没有任何装饰。塔身之上是15层的叠涩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柔和的抛物线。 <h1>少林寺常住院</h1><div>少林寺常住院宽160米,长360余米,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为七进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七进院落。这些也是少林寺旅游的重要部分。<br></div> <h1>方丈室</h1> <h1>塔林</h1><div>少林寺塔林,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约300米山脚下,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墓地,历经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br></div>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自唐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之间的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1座,其中唐代6座,五代1座,宋代2座,金代8座,元代44座,明代143座,清代14座,建年不详23座。其中以唐法玩塔、宋普通塔、金西堂塔、元中林塔、明坦然塔及清彼岸塔为代表作。 <h1>初祖庵</h1><div>初祖庵,又称“达摩面壁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北,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为纪念初祖达摩而建,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br></div> <h1>初祖庵大殿</h1><div>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宋代木构建筑技术的重要例证。<br></div> <h1>会善寺</h1><p class="ql-block">会善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的授戒中心,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p> <h1>大雄宝殿</h1><div>会善寺大雄殿为木结构建筑,巧妙运用了数学、力学、建筑学原理,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朴实,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br></div> <h1>嵩阳书院</h1><div>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祐二年(1035年 )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高等学府。<br></div> <h1>大唐碑</h1><div>大唐碑,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唐天宝三年(774年)刻立,位于书院门口西侧,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为中原之冠。由碑座、碑身、碑额、云盘、碑脊五部分组成。 碑文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br></div> <h1>观星台</h1><div>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13千米告成镇,由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至元十七年(1280年)主持建造。<br></div><div>观星台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观星台北侧的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 观星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br></div> <h1>周公测景台</h1><div>周公测景台,学名“八尺表”,俗名“无影台”,最早是西周(约前1037年)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天文官南宫说奉诏在其旧址仿旧制建成了留存现在的石圭测景台,是古代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计年的仪器。<br></div> <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