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昆明好几天了,突然嘴馋,想吃过桥米线了,于是在蒙蒙细雨中来到建新园北市区店。</p> <p class="ql-block">过桥米线,是云南招牌小吃,以其独有的品尝方式名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过桥米线的吃法十分讲究,一碗滚烫的鸡汤,两个诱人的鹌鹑蛋,薄如蝉翼的生肉片,鸡肉等荤菜若干,再加几盘素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汤鲜味美,食之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过桥米线源于云南蒙自地区,是由汤料、佐料、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及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制作而成。</p><p class="ql-block">辅料有烫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等。</p><p class="ql-block">主食是用开水略烫过的米线。</p><p class="ql-block">汤汁滚烫,鹅油封面,看上去不冒热气。</p> <p class="ql-block">云南人爱吃米线,位于云南省府的昆明人更是具有浓浓的“米线情结”。</p> <p class="ql-block">据说,人的味蕾习惯在5 岁以前就已形成,也就是所谓的口味习惯。昆明人吃米线,建新园当然是首选。</p> <p class="ql-block">自幼形成米线情节的昆明人,即便到了外省定居,依然念念不忘建新园的过桥米线。一旦有人提及米线,“去建新园吃过桥米线啊,”随口就是建新园。</p> <p class="ql-block">我这个外乡人在昆明的时间久了,也受当地习惯的影响,时不时的也会光顾一下建新园,享受一番过桥米线独有的品尝过程,品尝过桥米线的过程,确实非常享受,过桥米线的这种独特的吃法大概当今世界所仅有。</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第一次知道过桥米线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见有人吃过桥米线感觉不可思议,那生肉片丢进汤里怎么可能会熟?</p><p class="ql-block">当看见有人第一次吃过桥米线时对着没有冒热气的汤汁先喝一口,结果被烫的哇哇叫的时候感到疑惑与可笑,“装出来的吧?”心中暗想。</p><p class="ql-block">但看到吃过桥米线的食客毫不夸张的爽快及空气中飘浮的香味又止不住的口水直流,心中充满好奇。</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可笑的其实就是我自己,故步自封,自以为是,无知,没文化。</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同事、朋友不厌其烦的教育下,终于有了想品尝一下的念头。</p><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得到能免费品尝一次过桥米线的机会。热心的同事耐心的告之过桥米线的品尝陈序,告诉我那一碗看似不冒热气的浓汤其实温度很高,不能直接开喝。吃过桥米线的时候第一步先把盘中的生肉片放进汤里,用筷子轻轻搅动几下,然后按照先生后熟的程序依次将菜品全部放入汤汁里面,最后放进米线,拌匀后就可以开吃了。</p> <p class="ql-block">哇塞,鲜美无比,入口的第一感觉非常美好。在那个物资不足,食品匮乏,凭票才能获取少量肉类的年代里绝对是高档次的享受。</p><p class="ql-block">慢慢的,知道了过桥米线最好吃的地方就是建新园。建新园创建于1906年,原名三合春。1952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建新园。建新园的米线红火了100年多,其深厚的底蕴及饮食文化的内涵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过桥米线与建新园几乎出现于同一个年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关于过桥米线,有一个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城外有一湖心小岛,四面环水,幽静而秀丽。小岛出入途径就是划船过河,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其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做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p><p class="ql-block">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吃起来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看起来热气腾腾,闻之则香味扑鼻,入口鲜美无比。</p><p class="ql-block">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p><p class="ql-block">因为到岛上要划船过河,后人将船比喻为桥,为了纪念这位贤淑的妻子,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