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即歌,“老”有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总意为古老宏大的歌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侗族大歌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劳动间隙大家坐在树下相互逗乐。他们的欢声笑语引来山上的百鸟百虫,顿时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此起彼伏。侗族姑娘和小伙子被这优美的声音吸引,停止了说笑,侧耳倾听,陶醉在虫鸣鸟叫之中,流连忘返。从此,他们开始模仿各种鸟虫的声音唱歌,有的唱高音,有的唱低音,越学越起劲,越学越有味。他们迷恋上了大自然的音乐,拜鸟虫为师,拜清风为师,拜流水为师,或学高音,或学低音,或学中音,或模仿蝉鸣声,或模仿泼水声……就这样,形成了《蝉之歌》《松鼠歌》《青蛙歌》《高山井水歌》。这也是侗族大歌中的声音大歌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