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开车离开阿尔山后中途休息一晚,第二天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休息。</b></p> <p class="ql-block"><b>在河北省避暑山庄附近,有一座被称为承德的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这座寺庙是乾隆皇帝为他母亲祝寿而修建的,它仿照了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因为乾隆皇帝的母亲是蒙古族,而蒙古族虔信喇嘛教格鲁派。在顺治帝时期,五世达赖曾到北京传播佛法,这使得喇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了庆祝乾隆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乾隆皇帝决定在承德建造这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庙宇,借此机会进行绥抚,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b></p> <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坐落在山顶,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当我们步入山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碑阁,北面是五塔门,高达十余米,有三个拱门。门北是一座琉璃牌坊。而在牌坊北面,地势逐渐高起,我们可以看到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散布着,高低错落,变化多端。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主体建筑大红台了。大红台正面下方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而上方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耸立着,将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红台内四周还有三层群楼,中央是金瓦顶的"万法归一"殿。</b></p> <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堪称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乾隆帝专门请来了当地的著名建筑师,精心设计了寺庙的各个细节。整座寺庙气势雄伟,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每一处建筑都展现出乾隆时代的尊贵与辉煌。</b></p> <p class="ql-block"><b>布达拉·行宫景区,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布达拉·行宫景区由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两座寺庙先后修建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布达拉·行宫景区为两座汉藏结合式寺庙。</b></p> <p class="ql-block"><b>同学们登上普陀宗乘之庙顶部平台,远眺承德避暑山庄地区山峦和古迹。</b></p> <p class="ql-block">远眺棒槌山全景</p> <p class="ql-block"><b>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b></p> <p class="ql-block"><b>这座寺庙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饱含藏族建筑特点的藏式建筑。庙内共有大小建筑约60处,多为平顶白墙,展现出古朴典雅的风貌。大红台便是一座藏式建筑,在暗红色的外墙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而万法归一殿的顶部则全部被金色的铜瓦覆盖,闪耀着瑰丽的光芒。这里是举行重要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大臣们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小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独特,气势磅礴。它巧妙地将汉族和藏族的建筑艺术风格融为一体,既有汉族建筑的庄重典雅,又有藏族建筑的雄伟壮观。宫殿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蕴含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小布达拉宫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文化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包容,也可以领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小布达拉宫永远熠熠生辉。返京途中承德游览休息一天后继续开车,因为赶上汽车尾号限行,在五环外停车等待,直到晚上进城才把同学逐个送回家。阿尔山自驾游圆满结束。</b></p><p class="ql-block"><b> 踏遍青山</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7月2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