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在深1.5米的地层发现鹿角和红色印纹软陶碎片,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于1960、1966年两次发掘, 出土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物及唐、宋、明、清各代文物,分布于5个土层。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上海地区的成陆和发展提供实物资料。 1960年,考古学界据此把上海成陆史上推2000年。1977年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上海县人民政府立碑。遗址的第四层为太湖地区(包括杭州湾地区)一个典型的遗存,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 马桥文化是上海之本,创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辉煌。表明上海参与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共建进程。<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000年以后,相当于中原的夏和商时期,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不断进入到上海西部的“冈身”地带。 马桥文化也发现了多座墓葬,有单人仰身直肢、 屈肢葬等葬俗,墓葬基本没有随葬品或随葬品极少。 它们和上海本地留存的良渚文化遗民一起,共同发展了“马桥文化”。马桥遗址坐落于闵行区马桥镇,大体位于上海古海岸线“冈身”文化遗址走廊的中部。 以下2图为考古挖掘工具。 据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宋健介绍,马桥遗址最早发现于1959年,考古学者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除了有大量的出土遗物和遗迹外,还发现了一些自然遗存,为研究马桥文化的性质和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资料。 1959年12月7日,马桥公社联工大队俞家生产队社员在发掘粪坑时,在1.5米左右深处发现鹿角和红色印纹软陶碎片,引起在该队劳动锻炼的提篮桥区粮食系统下放干部的重视,他们认为很可能是一个地下遗址。 立即向当地公社、上海县有关部门汇报,同年12月10日,上海重型机器厂在俞塘河北岸推土机取土时,在最深处推至地表1.2米以下时,发现大量的印纹陶泥及少量石器。 1960年,开始了马桥遗址第一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1966年又在第一次发掘区域旁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面积为589平方米。 根据第一、二次考古发掘的情况,发掘者认为马桥遗址第四层属于印纹陶文化的一种类型。1978年,考古学者将之命名为“马桥文化”。 1993—1997年,上海考古学者先后四次发掘了马桥遗址,发掘面积达2728平方米,除了有大量的出土遗物和遗迹外,还发现了一些自然遗存,为研究马桥文化的性质和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05年和2012年,又对马桥遗址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 根据陶瓷形态的演变速率,挑选鼎、豆、觯、觚、器盖等,将马桥文化分为2 期4段,分别代表马桥文化的早期和中期,晚期比较贫乏,持续发展700 年,并确定马桥文化的主要来源为西安半坡文化、山东莒县文化、浙南闽北的肩头弄文化遗存的影响。 马桥文化遗存三期为:第一期为夏商时期,实际就是马桥文化;第二期为西周时期;第三期是春秋至战国早期。还将商代后期延续到西周早期称为“后马桥文化”。 良渚文化时期,居住在马桥遗址的良渚先民以砂堤为自然屏障,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砂堤的西侧。<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随着海水东去,竹冈砂堤之上和东西两侧都成为人类居住的优良场所,马桥文化先民在这里长期生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堆积。 马桥遗址发掘中发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遗迹有柱洞、水井、灰坑、灰沟、陶片堆和灶塘等。 水井:在马桥遗址区域,共发现水井14处。由于马桥先民居住在古冈身海岸线边,受到海潮咸水的侵袭,发明了挖井取水,以改善饮水条件。 马桥文化时期的村落与地理位置相契合,呈宽带状分布。发掘清理出各类生活遗迹,几组柱洞群和灰坑,四周有水井、窖穴、灶坑等。 综合马桥文化时期居住遗迹的分析,马桥先民的居住房屋形式以干拱式建筑为主,也有个别浅穴式的房屋。 <br data-filtered="filtered">马桥古文化遗址,是一处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遗址。自被发现以来,该遗址吸引了无数考古学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的目光,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遗址中文物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为今天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面对马桥古文化遗址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文物被盗掘和破坏;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马桥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马桥古文化遗址:历史的瑰宝与文化的记忆!<br data-filtered="fil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