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8日,安徽安庆市潜山县槎水镇储胜权、储文鹏、储海东、储永华、储范根、储传来一行六人代表世德堂十二万储氏后裔前来山东兖州,寻根问祖,商谈储氏文化长廊建设事宜,擘画储氏文化发展大计!</p><p class="ql-block">此善举令全国储氏后裔备受鼓舞,开创了储氏文化研究的新局面!这是储光羲直系后裔一千三百多年来首次回到故里。本人荣幸之至,得到安徽储文鹏秘书长的信任,不仅为储氏文化长廊建设略献微薄之力,也为多年来宣传弘扬储氏文化费劲诸多心血博得些许慰藉!</p> <p class="ql-block">我也精心为迢迢千里而来的宗亲们安排了行程和景点!首站为兖州中山路清代民居,古建筑经过翻修,基本恢复历史原貌!尽管物是人非,却给浮躁空虚的当代人留下文化的沉淀和反思!兖州之大,文化景点少之又少!兖州历史之悠久,竟然没有历史上最伟大的本籍诗人储光羲的一片砖瓦?!</p> <p class="ql-block">在宗亲们多年的期盼与渴望中,我们来到储光羲出生地——兖州王因储家庄!光羲故里迎来了他第一批来自远方的后裔!这是储氏家族的一大盛事,也是储家庄又一可喜可贺之事!祭拜储氏宗祠后,大家纷纷表示合影留念,一定把这辉煌时刻定格在储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上。</p><p class="ql-block">我对储氏道光己亥年间年间节孝牌坊文物、储氏历史名人石刻逐一讲解,宗亲们为北方储氏的丰功伟绩啧啧称赞,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弘扬储氏文化的决心和信心!</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道光己亥年间节孝牌坊遗址后,我们在储家庄村碑前合影留念,大家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天下储氏是一家,我们小姓宗族历史渊源清晰,瓜瓞绵绵,支脉条理。特别是经过全国储氏后裔数年来的宣传打造,储氏文化已经成为全国姓氏文化的亮点,我们的很多做法引起了轰动效应!敬宗尚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储氏后裔定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全力打造储氏文化发展样板!</p> <p class="ql-block">宗亲们风尘仆仆,不远千里,来到老家,我感觉必须尝尝老家的味道,回味千年前久违的家的感觉!于是我们来到老河堤农家乐。我几乎点了每一单特色菜,宗亲们边吃边聊边拍照,他们要把这散发着乡情的味道,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位储氏后裔!</p><p class="ql-block">“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泪水框框里转”,血浓于水的情怀,虽隔万水千山,也是难以阻绝的!就餐时,储文鹏秘书长开了个玩笑,我们此行一定会惊天动地,带来一场久违的甘霖!果不其然,期盼已久的雨,连续下了三天,本地旱情得以缓解!看来,天助我储氏也!</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安徽安庆潜山县槎水镇储氏后裔齐心协力,励精图治,把储氏宗祠建设成当地著名的文化景点。各位族贤殚精竭虑,精心筹划,十余年来捐助善款近千万元,对原来的宗祠古迹进行修缮提升,功德无量,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据了解,安徽储氏“世德堂”是为纪念储氏迁潜一世祖永钰公而建的祠堂,是代贤、代俊、代贵三大房的总祠堂。自康熙二年首建至今,“世德堂”经历了四次重建和改建。清康熙二年癸卯在潜山县城北首次建立宗祠。该祠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八年又被洪水冲没。乾隆五十二开始在檀木冲祭天岭建祠。道光六年丙戌——即公元1826年在槎水畈始祖墓前九井村重建宗祠。康熙五十二年癸已——即公元1713年,翰林院国史纂修官储在文题写祠堂金匾。《清芬余庆》匾额,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由广东学政吴鸿题,匾额《世德流芳》是张步瀛所题。</p><p class="ql-block">2014年世德堂宗祠在槎水镇乐明村原来的旧址上进行了第四次重建扩建。建成后的世德堂宗祠气势宏伟,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1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石结构的仿徽派建筑。广场上有一对巨龙盘绕的花岗石浮雕华表,明塘中有一座精雕细刻二十四孝图文的六角两级顶石亭。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庭院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一个姓氏的宗祠一般都要供奉祖先灵位,有两副诠释本姓氏历史渊源的楹联,铭记祖先的荣耀,激励后人发愤图强。</p><p class="ql-block">楹联和匾额往往是姓氏文化的精华。如下面两副“世德堂”楹联就非常出色。潜北地宏开,看潜岳耸峙一峰,直与曰泰曰衡会仰昆仑同顾祖河东源远溯,任河流细分万派,须自入江入汉,汇归沧海共朝宗。一脉发庄城,自唐及宋及元及明及大清,八九朝宦显科巍,足徵积累三支分槎水,由皖而秦而楚而吴而于越 ,千万里流长派远。</p><p class="ql-block"> 此溯渊源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古祠古民居都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者,但扩建后的储氏世德堂原有的形制、材料和工艺已不复存在,原有的匾额和楹联也因为修缮技术脱节而缺失,这是十分遗憾的。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要尽可能还原她的历史元素,彰显她的文化底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她在旅游经济中发挥特殊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