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活化石---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

寇建设

有最具文艺范的百年老站之称 1905年,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路权的激烈争夺,清政府决定自行修建京张铁路。任命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设计修建并于1909年8月建成。<div>  京张铁路工程艰巨,技术复杂,是世界知名的铁路工程,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人们提起这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自然会把他和京张铁路联系在一起。然而詹天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不是主持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中国培养造就了第一代“有文化、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恪守纪律与职责的世界一流铁路工人和管理人才队伍”。</div><div> 这标志着“可以和世界先进工业强国比肩的中国大产业工人群体的诞生”,优秀产业工人队伍的产生与发展,为之后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div> 在这条象征工业文明走进中国的京张铁路最有名的之字形线路交汇处,坐落着一座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龙桥车站。这是目前保护最完整一座百年老站,主建筑为20世纪西洋风格。<div>  这座车站现在虽然不办理客运业务,但仍保留着百年前的运营方式。所有列车都要在这里技术性停车后,经过著名的"之字形铁路"折返继续前行。</div> 青龙桥车站所在的南口至八达岭段是百年京张铁路保留较完整的一段,在20公里的距离中,分布着南口、东园、居庸关、三堡、青龙桥5座老车站,现已整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5月15日,慕名来到这里。 詹天佑,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1861年4月出生于广东南海。1873年考取留美官费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闳选拔的30名首批赴美幼童之一。1881年6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8月回国。参加过沪嘉、洛潼、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多条铁路建设。尤其是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大桥,关东铁路滦河大桥,完成了英、日、德等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难题。其最大贡献,是主持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线。1912年9月,孙中山在张家口车站视察并发表演说,高度褒扬了詹天佑创造的这一为民族增光的惊世之作。<div>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在汉口仁济医院病逝,享年58岁。同年,中华工程师学会为该会第一任会长詹天佑在青龙桥车站建起一座全身铜像,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爱国的铁路工程师。<br>  铜像下方镌刻着“詹公天佑之象”,不少人对此有疑问,“象”字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像”吧?后从詹天佑嫡孙詹同济先生那里得到答案,所用“象”字意为这尊纪念铜像没有任何艺术加工,见像如见人,是代表詹公原貌的意思。《詹天佑研究文集》中,也三次提到“詹公天佑之象”之意。</div> 1982年秋,母亲去北京出差,与父亲带着3岁的寇林到了北京。去了不少地方,带回好多照片。后来整理时看到这张父亲在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前的留影,做为中国铁路人,都与詹天佑先生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 1922年4月24日,詹天佑逝世三周年。中华工程师学会、京绥铁路同人会等组织,举行了詹天佑铜像的落成揭幕仪式。碑文由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自撰写,盛赞了詹天佑的伟大成就。<br>  碑文《大总统颁给之碑》现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徐世昌撰文并书,大兴宋徳裕镌刻。碑文书法以褚体为风骨,笔力瘦劲,潇洒俊逸,如朗朗清风扑面而来。碑体石质为花岗岩,因材质坚硬所刻字口较浅,又因岁月风蚀,而碑面较麻,文字不太清晰。碑额刻有“大总统颁给之碑”,两侧雕南北特有相似而不同的两种植物纹饰,其寓意深远。全碑通高四米有余,宽一米一左右,碑文总计七百六十二字,其主要内容为表彰詹公生平德行及京张铁路修筑过程。 碑亭右侧这块石碑镌刻着《大总统颁给之碑》全文:<br><br> 故交通部技监、汉粤川铁路督办詹君之碑<br><br> 海通以来,吾国选派士人,游学东西洋四十余年,项背相望以迄今日。其间,兴教育、修法律、整军政及以一材一艺效用于国家者,多不可偻指数。求其功绩昭著, 坚苦卓绝,为海内外同声赞美,盖未有若詹君者也。君之游美国也,年甫十二,时清同治十一年,为我国派学生出洋之始,至光绪七年毕业始归,其所入学校为美之威士哈芬小学、纽哈芬中学、耶鲁大学,其充教员则为福州船政局、广东博学馆、广东海图水陆师学堂,其充工程司则为天津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各铁路,其充总工程司则为京张张绥川汉粤汉各铁路,最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而以京张路工为尤著。京张路者,自京师达张家口,长三百七十余里,南口以北,冈峦重叠,溪涧纷歧,地险而工艰,出居庸关则八达岭横蔽于前,其上为古长城,峭壁百寻,駴心怵目。君初履勘,拟由石佛寺向西北行,当凿洞六千余尺,其后乃改由东面斜行,就青龙桥施工辟峡,仅凿洞三千五百余尺耳。当是时,君之所携习工程学者仅二人,昼则茧足登山,夜则绘图计工,无一息之安,既而其二人者,或以事他调,议者窃以谓吾国人未有当此任者,君益冥心孤往,不以无助而少弛其志。凡十八月而山洞蒇事,四年而全路告成,开车之日,王公士庶及东西人士观者数万,咸啧啧叹为前古所未有。时予方任邮传部尚书,亲睹其盛,实君生平莫大之荣誉也。君之督办汉粤川铁路也,国人以所信君于京张者,策功之必成,日夕跂望,君已先成湘鄂之武长一路,及汉宜路之首段,而君遽以民国八年四月二十四日殁于汉上。年五十有九,其遗呈三事,语不及私,知与不知。罔不嗟悼。铁路同人请于八达岭立祠铸像,以志景行,予故举其荦荦大者,著之于碑,以昭邦人,而迅异世。君名天佑,字眷诚,广东南海人,所著有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及图各一卷。铭日:<br> 蘩昔轮舆,冬官所掌,知者创物,制器尚象。泰西新术,凌越先民,鼓铸风火,千里比邻。君以弱龄,遨游海外,撷精抉微,超然神会。十载学成,眷言宗邦,呈材司契,并世无双。神京西北,逶迤原隰,飞梁穴山,雷殷电翕。君之始事,中外危疑,及其成功,鬼设神施。众归君能,异喙交誉,君则擅谦,萧然无与。楚材用晋,客卿入秦,惟君觥觥,吾国有人。川粤万里,经营伊始,周道四辟,冀昭同轨。命则有终,名则不磨,勒词贞石,永镇山阿。<br><br> 中华民国八年七月<br><br>  大兴宋徳裕刻字 詹天佑夫妇墓原在北京海淀区万泉庄,1982年5月,为纪念詹天佑对中国铁路的贡献,铁道部决定在詹天佑的代表作,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建詹天佑新墓,并于1982年5月19日迁墓于此。 墓室是由半浮雕的九块花岗岩石块与一个洁白的汉白玉石半圆冢所组成。冢下为墓穴,其内摆放着詹天佑先生及夫人谭菊珍的骨灰盒。墓碑是用花岗石镶边的黑色大理石,上刻写着500余字的“詹天佑先生生平”。 为让詹公可以俯瞰京张铁路,有关部门将詹天佑之墓设置铜像后方。如此,他就能永远注视着这条铁路的兴衰。<div>  如今京张高铁已经开通,在青龙桥车站附近,京张高铁和京张铁路是平行的。做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看到今日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已高居世界首位,一定会为之欣慰的。</div> 青龙桥车站西侧安放着一座京张铁路纪念碑,高约1.8米、宽约1米。碑面为灰色花岗岩,上半部分是铁路工人抬铁轨的浮雕,下半部分刻有中英文说明,题为“1905京张铁路”。 2020年12月30日,青龙桥站为纪念京张高速铁路开通一周年,设立了新老京张铁路立体交汇点纪念柱。纪念柱上中英文写着“万里长城与京张铁路青龙桥站线路的交汇点”,以及北纬40度21分0.95秒、东经116度1分6.96秒的坐标。这个地点象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古今历史的碰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  纪念柱顶端坡度,代表的是京张铁路南口至八达岭段平均千分之三十三点三的坡度。 从纪念柱的剖面可看到两侧的水泥柱呈长城垛口形状,中间竖立着的是一段1905年产自比利时的铁轨。铁轨的剖面象个“工”字,整个纪念柱剖面象个“中”字。水泥柱与铁轨组合,象征着“中国工人”、“中国铁路工人”,寓意当年詹天佑带领设计修建京张铁路的中国铁路工人的铮铮铁骨。 青龙桥车站西侧立着几块刻着神秘符号的石碑,这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数字符号苏州码子。苏州码子是历史上民间的“商业数字”,脱胎于中国数字文化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产生于中国苏州。苏州码子多用于旧时的商业、手工业、金融业等经营活动和生活中的数字记载、契约的签订及账务的处理。其中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与我们现在使用汉字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相对应。清末民初时,广泛应用于民间,后也被用于官方。<br>  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首次将苏州码子应用于里程碑和坡道碑。苏州码子作为中国数字文化的一个代表,被应用于京张铁路之上,见证了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的特殊地位。 著名的京张铁路青龙桥站之字形线路,这一设计使八达岭隧道的长度减少了一半,工期缩短了两年。 1905年,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率领勘测人员翻山越岭实地勘测。发现南口至八达岭之间的关沟路段山势险峻复杂,施工难度远超想象。“三十尺高一尺”,用铁路专用语言就是千分之三十三点三的坡度。按1999年《中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使用牵引力最大的电力机车,区间线路最大限制坡度也不得超过千分之二十五。1900年代初,初期的蒸汽机车刚进入国内不久,其牵引力无法与现代机车相比。<br>  为避开这一地形条件最差的路段,詹天佑选择了之字形线路设计,恰青龙桥的天然地形适合于修筑这么一个供列车折返的场地。这里原是明代长城的一处隘口,青龙桥隘口,青龙桥车站由此得名。 1905年修筑的排水涵洞 1905年修筑的铁路护坡 1905年修筑的京张铁路涵洞,现在是八达岭森林公园公交站通往青龙桥车站的必经之路。 延庆县档案馆留存的延庆县志记载:“1954年4月1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官厅水库,返京时在青龙桥车站停留,并瞻仰詹天佑像。”这两张照片的拍摄者,是女摄影师侯波。<br> 右侧这张毛泽东主席在青龙桥车站的照片,画面中沿着铁轨远远走来一群人,右侧一身穿浅色衣服的高个,手拄一根长棍,意气风发地走在前面,他就是毛泽东主席。这张照片记录的是一行人刚下火车时的情景,可以想象当时身为摄影师的侯波先行下车跑到了前面,抓拍了这一瞬间。<br> 左侧这张照片,毛泽东主席坐在铁轨下的枕木上侧着身,正面带笑容和坐在对面的人聊着什么。他的右手手指夹着烟,胳膊支撑在蜷起来的右腿上,左手放在伸展开的左腿膝盖上。他的右脚边,放着一根长木棍,身后紧挨着的枕木上,有一个白色的大茶缸。<br>  坐在毛泽东主席对面的三个人,最远的那位是原国民党起义上将、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中间是杨尚昆,最前面的应是中央警卫团的孙勇。这张照片中还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位是站在毛泽东主席身后的那位俊秀的姑娘,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另一位照片正中梳分头的男青年,是摄影师侯波的丈夫,也是经常为毛泽东主席拍照的摄影师徐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