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泓觅踪——南平市博物馆

研山草堂

<p class="ql-block">  唐宋的弘农贡砚,近年来国家考古出土,各大博物馆收藏,民间收藏都有发现。1992年4月,南平市区水东大桥附近的基建工地发现一座砖构双室卷顶墓,墓内出土一方琴式澄泥砚。呈长方形,砚面如琴状,并刻有纹饰,侧面观看如鱼状。墨池呈长椭圆形,前深后浅,出土时还残留墨迹。砚背戳印篆书“三堂”二字。目前,琴式澄泥砚作为 “镇馆之宝”展出于南平市博物馆。此砚灰黄色泥质胎,胎质细腻,砚身长22.4厘米,宽10.7-11.1厘米,厚2.8-3厘米。这方琴式澄泥砚造型奇特,较为罕见,是研究澄泥砚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6年,汉献帝改年号为“建安”,并在闽地设建安、南平、汉兴等县。 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人知尚文学,有京洛遗风。“福建”一名始见于唐开元二十一年所设“福建经略使”。唐末年间,河南王绪以及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率领光州、寿州五千义军渡江南下入闽,其中以固始县人居多,史称“十八姓随王”或“中原十八姓入闽”。大大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平地区临近浙赣,乃福建的文化昌盛之地。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琴书五十载”,促进了此地文化的发展。这就不难理解产于中原虢州的澄泥三堂琴砚在此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  “三堂”之说有何来历呢?开元初年,唐明皇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二人同为虢州刺史。"天子思二南之风",有感召南甘棠树下问事之遗风,兴建三堂。唐明皇与两位兄弟情意很深,名画《五王醉归图》描绘的就是李隆基与兄弟夜宴饮归的情景。“五王”为唐睿宗的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宋王李宪、次子申王李撝 、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四子岐王李范、五子薛王李业。据载,这五位皇室亲兄弟,情融意洽,相处甚睦,被后人视为兄弟敦爱之典范。</p><p class="ql-block"> 唐宋许多诗词中都曾提及三堂美景:贾岛《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半岸泥沙孤鹤立,三堂风雨四门开”,白居易《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韦庄《三堂东湖作》《三堂早春》,苏轼《送王伯敭守虢》诗:“惟有使君千里来,欲饮三堂无事酒。三堂本来一事无,日长睡起闻投壶”等。</p> <p class="ql-block">  “三堂”款澄泥砚,是宋代虢州澄泥砚款识的多见品种。乾隆年《直隶陕州志》卷十三古迹记载:"三堂在虢州治内,唐歧薛二王刺州时建,取人臣在三之义,吕温为记,今圯。元和八年,虢州刺史刘伯刍从子弟而游其间,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流行京师,文士争和之。韩愈、白居易、贾岛等都有吟咏唱和三堂美景的诗句。 吕温在《虢州三堂记》写道: “虢州三堂者,君子晏息之境也。开元初,天子思二南之风,并选宗英,共持理柄。虢大而近,匪亲不居。时惟五王,出入相授,承平易理,逸政多暇,考卜惟胜,作为三堂。三者,明臣子在三之节,堂者,励宗室克构之义”。到了宋代,三堂这处有名的唐代皇家园林,也成了虢州制砚匠人标明产地的印款标记。</p> <p class="ql-block">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有:“明窗净几罗利,余故荟萃古琴砚古钟鼎”。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古琴乃古代文人大雅之首。砚铭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大音希声,无弦之琴砚最得文人心境。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藏有宋代“三堂居”印款澄泥琴一种,造型与南平博物馆三堂琴砚类似。三堂是宋代虢州澄泥砚款识的多见品种,但三堂居印款更为罕见。居乃指居住之地 ,居住在名园“三堂”之地。居也指古代的店铺 ,如六必居、同和居等,或为虢州制砚人的店铺名称。 “虢州澄泥砚唐宋皆貢”,名品“三堂”澄泥砚随着官员士子 的宦游各地,中原优秀的砚文化遗产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传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