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海到草原,夏日正浓【九红草原公路 & 青岛 & 东营】

一溪云•随心笔记

一川草色青袅袅 <p class="ql-block">如果治愈有颜色</p><p class="ql-block">那一定是夏季草原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盛开着各色鲜花,红的紫的黄的粉的蓝的白的,层层叠叠......</p> <p class="ql-block">草原的夏季是最美的季节,草色绿无涯,各色鲜花盛开,云朵袅袅...</p> <p class="ql-block">每年夏季,总想着去一趟草原,看一下天高草青旷野无尽。</p><p class="ql-block">今年选择了川北阿坝高原上的九红草原公路,九红草原公路起始于阿坝州九寨沟,终止于阿坝州红原县,中间与544国道(九寨沟黄龙旅游大道)、213国道(郎川公路)、301省道、248国道重叠。</p><p class="ql-block">第一天在黑水停留,然后从黑水出发经248国道到达红原县,从红原县正式进入草原公路,一路抵达松潘县川主寺。</p> <p class="ql-block">黑水县至红原县的347国道和248国道沿路风光,草原上已经绿意盎然,鲜花怒放,牛羊点点,美好治愈</p> <p class="ql-block">遇见一片花海,停车嬉戏,蓝天白云绿草山岗鲜花,风里景里忘却凡尘....</p> <p class="ql-block">红原县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有悲壮动人的红军长征文化。</p><p class="ql-block">月亮湾景区是红原大草原最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高原丘陵环抱着绿色草原,一弯银色的白河在青青草原上舒缓穿行,黑色的牦牛悠然觅食……</p><p class="ql-block">月亮湾的传说非常奇特,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鹏、凤凰和白龙十分要好,他们三人遨游天宇自由自在游历山川大地,来到哈拉玛草原之后,为这里优美风光所吸引,留恋不去,随着时间的消逝,在月亮湾大鹏和凤凰化为山川,白龙化为白河,三人永不分离。大鹏就是公路所过之处,对面是凤凰所化山川,在这里虔诚祈祷能得到鹏程万里、夫妻和美、吉祥如意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在开阔的草地上,白河呈“S”形蜿蜒流过,如同天上的新月,故而得名“月亮湾 ”。</p><p class="ql-block">白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是红原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红原县查真梁子北坡,向北流入若尔盖县,在唐克镇北入黄河,形成九曲黄河第一湾。</p><p class="ql-block">传说在很久以前,在查真梁子下居住着山麓和嘎曲两夫妇,生活幸福美满。在一个丰收的年头,妖魔鲁赞掠走了美丽的嘎曲,并诱惑嘎曲改嫁从他,但被嘎曲严辞拒绝。数日后,嘎曲从虚幻景象中看到山麓已作了国王,嫔妃无数,不禁悲从中来,愤然作了妖魔夫人。数日后,嘎曲见一邋遢汉子伏地饮污水,不料竞是前夫山麓,两人相认,抱头痛哭,倾述别后情意,奈何山麓为寻嘎曲家产散尽,嘎曲顿生不合之意,山麓万念俱灰,化作滚滚梭磨水向东而去。嘎曲悲愤 填膺,变作激流朝丈夫走的方向冲去,潮头却为妖魔化为山阻挡,嘎曲愁肠百转,一步一回头,在草原上弯曲蛇行,月亮湾就是回望丈夫的地点,据说虔诚祈祷颇有灵验,能使夫妻和美,家庭幸福。九曲黄河第一湾便是嘎曲最后告别故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川草色青袅袅</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久即进入了瓦切塔林景区,景区在改建,有些杂乱,</p><p class="ql-block">无人机视角俯瞰塔林,博大的佛性气场——成片的塔林和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是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1982年和1986年,班禅十世先后两次来瓦切视察,传佛经之密宗,说“善规”之大法。1989年,大师圆寂后,瓦切教徒为纪念这位宗教领袖,在大师莅临处,修建了108座塔林。</p><p class="ql-block">108座佛塔,凝固了佛陀释迦牟尼的人世坎坷和圆满。</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状主塔,由众多金碧辉煌的小塔组合而成,它们涵盖了藏传佛塔八式,分别代表着佛陀释迦牟尼一生之中不同阶段的佛缘。</p><p class="ql-block">经幡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图腾,它是在布、麻织品上书写经文,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是用风的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经幡是佛塔的标配,有佛塔处必有经幡,瓦切的经幡,大都以“大帐篷”的形式出现,而且瓦切经幡群面积之大也为藏区所少见。</p><p class="ql-block">瓦切经幡,历经日晒雨淋、风蚀尘染,已失去了原有的光鲜,甚至残破不堪,依然在草原深处摇曳......</p> <p class="ql-block">瓦切,藏语意为“大帐篷”,故而得名。相传阿昆、桑里两部落刚迁草地时,把阿西房名(即桑里部落土官房名)的一个大帐篷住地取名瓦切沟,小帐篷住地取名瓦穷沟。</p> <p class="ql-block">从瓦切镇开始的九红草原公路风光愈加开阔美丽,一路经过了日干乔沼泽地、尕里台草原.....</p> <p class="ql-block">日干乔大沼泽范围包括色地、麦洼、瓦切三个乡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在35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红原日干乔湿地景区遍布着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足迹。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敌人的包围追击,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红原。红原广大牧民群众不畏反动势力的威逼,救助了众多伤病、掉队和失散的红军战士;为红军过草地、越沼泽引路当向导;用自家维持生计的青稞和牦牛支援红军。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正式建立红原县,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尕力台草原,海拔约3400米,是若尔盖大草原的一部分,中国水草最丰美的草场之一。它是连接红原草原、若尔盖草原的高原丘陵状地带,是进入草原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道路两旁是开阔的大草原,还有弯曲的溪流。</p> <p class="ql-block">从尕里台至川主寺镇的草原公路与郎川公路重合,也是雅克大道的一部分,在这里,依然是山川、树林、草原、湖泊等美景交相呼应,仿佛一幅幅流动的风景大片。</p> <p class="ql-block">终于抵达川主寺镇,一天的行程,驰骋在高原上,一路夏季的风光,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曾经几次路过松州古城,皆未做停留,这次也是匆匆而过,不过上到了古城的西城门-威远门,俯瞰了古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古城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古为用兵之地。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阴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p> <p class="ql-block">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此地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州城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军事重镇,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是我国现存城樯中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史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拾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拐到了牟尼沟二道海,轻徒步了一段</p> <p class="ql-block">牟尼沟二道海离松州古城只有30公里左右,是牟尼沟现有两大景观之一,这里由一连串的高山湖泊小海子组成,湖畔生长着的奇花异草,是徒步路上的最大收获</p> <p class="ql-block">林深处,山花烂漫</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即是一大片的草坪,鲜花星星点点,周围青山围绕,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堪比九寨五色海的翡翠湖</p> <p class="ql-block">《松潘县志》中有记载:“二道海,松潘城西,马鞍山后,二海相连如人目。”</p><p class="ql-block">二道海景区为一狭长山沟,长达5公里,有栈道相连。从景区栈道上行,沿途可观赏到大大小小数个海子,途径翡翠连理湖、翡翠湖、头道海、天鹅湖、鸣泉、犀牛湖、二道海等....</p> <p class="ql-block">航拍镜头下的牟尼沟,绿意盎然,清新宜人</p> 海风拂面 海浪低语 <p class="ql-block">在「天堂人」梁实秋先生的心里,青岛或许才是他心目中的天堂。是他觉得「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离去)的地方」(《忆青岛》)。</p> <p class="ql-block">红瓦绿树、碧海蓝天</p> <p class="ql-block">青岛的美是多层次的:</p><p class="ql-block">人文的青岛,以不同时代、不同统治者、留下的不同建筑景观,能让游人们在老城区触摸这些历史的印记,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自然的青岛,这里是山海间的协奏曲,有着连绵的海岸景观和沙滩,也有「仙风道骨」的海上第一名山—崂山立于东海之滨,更有至今仍以耕海牧渔种茶为生的传统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在崂山脚下,还有一处真正的宝藏海边古村落 —— 青山渔村,避开市区的人流如织,直达古老渔村,漫步海边....</p> <p class="ql-block">这里依山傍水,青山、梯田、茶园、渔港相互辉映。夕阳西下,层叠错落的红瓦房,依地势而建,却与大海的蓝和茶山的绿形成鲜明的对比,俯瞰之下,恍如山海仙境</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止青山渔村,还有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比如比青山渔村大许多的黄山村,这些自明代便存在的古老村落,被很多人誉为可以媲美意大利五渔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淳朴的仍保持着打渔种茶的传统生活方式,遗世独立,与世无争,颇有世外桃源之感。</p> <p class="ql-block">这些养在深闺的最美渔村背山面海,茶园环绕。远远望去,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石屋石桥石台阶,漫步其中,时光都仿佛放慢了脚步,夏季时分,在这里吹海风听海语,虚度一段时光,是一件幸事。</p> <p class="ql-block">在崂山,只要订了民宿,自驾车提前登记即可以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青岛城市的citywalk</p><p class="ql-block">要了解一个城市,登高是一种方式,在青岛有几处被旅人们津津乐道的登高望远之处,信号山是最佳的选择之一</p> <p class="ql-block">信号山是青岛市内最高的制高点,因其优越的位置,让登顶的人能享受「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而大受欢迎。</p><p class="ql-block">由于地势较高,这里曾被德国人用作指挥船只入港时发出信号的地方,1922年青岛收回后,改称为「信号山」。</p><p class="ql-block">山顶上的3幢红色的蘑菇楼,形态可爱有趣。</p> <p class="ql-block">远处亭子所在即是小鱼山,原本没有名字,因靠近鱼山路才得名。小鱼山虽不高却能远眺,登山俯瞰,栈桥、小青岛 、汇泉湾、八大关景区、德国总督府等美景尽收眼底。还能看见刚才去过的信号山。</p> <p class="ql-block">栈桥及回澜阁,即青岛栈桥,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素有“长虹远引”之誉,是青岛市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p><p class="ql-block">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地标,而栈桥就是青岛最标志性的建筑。这条伸入海湾中的钢混合结构桥建于清末,原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南端是具有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楼回澜阁,这是绝大多数人对青岛的第一印象;而这个印象更因为青岛啤酒的热销,作为LOGO的栈桥深深烙印在许多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小青岛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有长长的海堤与陆地相接,此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与陆地分离,始成今日之形状。</p><p class="ql-block">青岛,德国强占胶澳后,将其占领区定名为"青岛",就是根据此岛而得名。这海中孤屿被德人称其为“阿克那岛”,派兵驻守,日占青岛后,称为“加藤岛”,当地居民习称“小青岛”。</p> <p class="ql-block">胶澳总督府旧址,做为德国时期的重要建筑之一,外形典雅。</p><p class="ql-block">如果要选一栋「最德国」的青岛老建筑,那么这幢拥有德国19世纪末威廉时期风格的建筑,绝对能名列前五。总督楼旧址建于1905年,曾先后作为为德国总督、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国民党驻青岛市长的官邸,可说是「一栋总督府,半部青岛史」。现在则作为博物馆使用,将原总督官邸服务用房、储藏设备用房、娱乐用房、隐匿石头山的房间进行了复原展示。</p> <p class="ql-block">江苏路基督教堂原名福音堂,是岛城最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最常出现影视作品中的取景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奶油黄色的墙体、红色的屋瓦和绿色钟楼的顶部,墙根儿处的花岗岩础石,更给人一种敦实浑厚之感。</p><p class="ql-block">一轻一重、一亮一沉,在视觉上取得了巧妙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圣弥厄尔教堂)</p><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是岛城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还是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两座高耸对称的钟塔、大门上方巨大的玫瑰窗和彩绘玻璃,屋顶的舌头红瓦,是圣弥厄尔教堂最大的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内部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装饰,大厅宽敞明亮,悬有七个大吊灯;祭台上方的穹顶绘有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p> <p class="ql-block">小麦岛公园,位于奥帆中心东侧,是在黄海边的一个小岛,以一条栈道与陆地相连。因为公园本身是一个小岛,岛的四周都设有木栈道,漫步其上可以看到海浪拍打着底部的礁石。</p><p class="ql-block">小麦岛也因为看日落而声名鹊起,游人不止是如织,熙熙攘攘得只能逃离,用无人机的视角游览一下</p> <p class="ql-block">青岛很美,青岛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可以探索,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花街八大关,大学路和鱼山路的洋房和别墅,外滩太平路,燕儿岛公园,西陵峡路的小镰仓等等,匆匆两天的时间不足以了解这个美丽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脚路旁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短,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和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p><p class="ql-block">—老舍 《五月的青岛》</p> <p class="ql-block">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有一处滩涂景观值得停留</p> <p class="ql-block">导航明州闸附近,左边是滩涂,右边是盐田</p> <p class="ql-block">浅浅的生命之树,大地奇观</p> <p class="ql-block">万亩盐田,流光溢彩</p> 走走停停 甜城内江 <p class="ql-block">罗泉古镇,地处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地区。</p><p class="ql-block">罗泉又名“罗泉井”,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始建于秦朝,《资中县志》记载,罗泉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三国时,蜀丞相孔明兴师南征曾扎营罗泉镇营盘山,因连续干旱无雨,山上水源奇缺,孔明遂派兵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只几天功夫,挖井成功,井底涌出泉水。孔明接到兵报大喜,亲自到井边察看,只见井中泉水清澈透明,即命待卫宫取水试用,待卫宫饮水后感觉甚好。呈孔明品尝,孔明饮后灵性即来,他见井中泉水涌出,井似箩筐大小,即命名此井为箩泉井。而后清朝时一姓罗的府衙不满资州一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压在他的头上,便将箩上的竹头去掉,简称“罗”,并将“罗泉井”作地名使用,后又将“井”字去掉俗称罗泉。当时孔明军一共挖了四口大井。即:桂花井(罗泉小学对面)、大坝井(连心桥下)、花园井(矮子桥上)、观音井(观音沱对面)。</p><p class="ql-block">孔明之师在营盘山上驻扎两年有余,需购大量的生活用品,而没有集市。孔明曾轮流派兵帮助百姓建街市。最初搬进街市的不过五十户左右,后来兴旺时期住户达一百有余,人们把这一街市取名“罗泉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老而狭长的小镇镇,十弯九曲,</span>成排成列的古建筑、屋檐上的玲珑翘角、木刻石雕,一块楼牌、一方门匾、一扇窗花,精致古旧</p> <p class="ql-block">罗泉的鼎盛时期,清朝末年,小小的镇上有13家饭铺,32家面铺,数十家戏楼,十多家茶馆,十多家赌场,二十多家妓院,镇子周围还建有九宫十八庙。珠溪河两岸十五华里之内,密布着1000多口盐井,50多家盐灶房。那时节,舟缉穿梭,马嘶驴鸣,罗泉盐通过水陆两道被运至中国西部各地。在这条游龙之上,栖居着约4000人,他们与来往于罗泉的盐商、盐夫、船夫、挑煤夫、挑米夫、挑铁夫共同写就和见证了罗泉历史上的繁华岁月。民国初年以后,罗泉开始衰败,大大小小的盐井矿衰竭,再也提不出较好的卤水。这片神奇的土地,仿佛在一夜之间化为了云烟。</p><p class="ql-block">以产盐而闻名天下的罗泉,其悠<span style="font-size:18px;">久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至清朝时盐业开发已达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已有盐井1500余眼,所产的井盐于1925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那时的罗泉商贾聚集,马嘶骡叫,热闹非凡,当地的盐神庙便是最好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盐神庙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盐神庙是古镇的曾经辉煌的重要标志。庙内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正殿屋顶的群龙嬉戏抢宝图,虽经百年风吹雨打仍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盐神庙是一座当今世界的稀世庙字,它与日月共患难,饱经世代风霜,仍是那样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盐神庙是中国境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早在秦朝年间,罗泉镇山涧岭底就井架林立,盐灶罗列,成为“天府之国”生产盐的的基地之一。其产盐历史较盐都自贡尚早五百多年,罗泉镇的盐业开发历汉、三国、南北朝,经唐、宋、元、明代,在岁月更替中不断发展。至清朝时,罗泉镇的盐业开发发展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镇已有盐井1515口,所产盐于1925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品质号称天下第一。</p><p class="ql-block">盐神庙占地27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正殿按道家风格进行建造。戏台建于清同治七年,按佛家风格进行建造。箱房按儒家风格进行建造。盐神庙集三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是保护最为完好的庙宇,盐神庙中间是一块600多平方米的戏坝,全部由青石板铺成,可容纳上千人看戏,从大戏坝到正殿共有13步石梯,从这班驳的石梯上还记载着盐神庙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庙的正殿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p><p class="ql-block">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或双龙戏珠、或金凰嬉凤,均雕就画成;庙堂或木楼花窗、或梁架纵横,皆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正殿屋顶是全庙精华处,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主脊上缠绕着四条各十米长的彩色巨龙,居中两彩龙昂道伸须,双眼圆睁,张口如盆窜向宝葫芦。</p><p class="ql-block">主脊的正面,翘角点点密布,每个翘角上挂有一个响玲当,一夜风吹,玲声悠扬,宛如一首悦耳动人的乐曲,吸引着脊上众多形态各异的龙、凤、虎、豹等飞禽走兽驻足倾听,整个庙顶好似善兽益鸟的乐园,犹如群鸟众兽闹春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早在唐代,内江人就开始使用蜂蜜浸渍果品生产蜜果,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内江开始了种蔗制糖的生产,并逐渐发展到冰糖制作的工艺。到了近代,内江又成为了甘蔗的盛产地,其糖产量一度占全国的50%左右,因此内江获得了“甜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前不久的电影《走走停停》,95的外景取自内江,沿街的老店,顾客、行人、车流灵动又生气,所有的一切独特又丰富,墙皮都斑驳得恰到好处,充满故事感,形成一幅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宋·蔡逸《圣水兴慈寺》</p><p class="ql-block">二月春事半,昙花无数开。</p><p class="ql-block">江头速骑行,江雾绍红埃。</p><p class="ql-block">下马坐清荫,观鱼大江隈。</p><p class="ql-block">行行历山寺,金碧森楼台。</p><p class="ql-block">拂拭有唐碑,字老生莓苔。</p><p class="ql-block">缅想古今事,悠然一伤怀。</p><p class="ql-block">圣水寺,古称兴慈禅院,因寺后山有泉水流出,终年不涸,水质清纯,甘甜爽口,被视为灵泉,故名为圣水寺。地处沱江岸边,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是全国重点文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水寺主体建筑按东、西、中分布。东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圆觉楼。西为古大悲殿,中为说法堂。圣水寺系四川省的八大丛林之一,号称“中川第一禅林”,在四川佛教界享有较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从主要入口“山门”开始,沿轴线纵列布置佛殿,划分成几进院落。山门左右两面分别是钟楼、鼓楼。由山门向前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圆觉楼;中轴线两侧是与主体建筑对应分布的客堂、法物流通处、五观堂、西厢房、禅堂、阅览室等;另外寺庙东面有药师殿、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旁有地藏殿和晚唐时期修建的观音殿;寺庙右侧祖师殿独为院落。</p><p class="ql-block">在圣水寺内,有一尊造像与游客关系最为密切,名为“摸摸菩萨”。传说清朝初年,圣水寺有位怪和尚后人称之“干和尚”,有年夏天,他提烘笼扛钓鱼竿,独自过江到圣水寺对岸钓鱼,所钓之鱼放入烘笼烧焦取出食用,其后,有一放牛娃看见了,对“干和尚”说,“师父,你们和尚是吃素不伤生的,圣水寺还有放生池,你怎么敢钓鱼,还烧来吃?”,“干和尚”似有所悟道:“是呀,但我已经吃了,怎么办?”放牛娃说:“你吐出来嘛。”“干和尚”听后,真作个呕,将所食烧鱼全数吐出,只见所吐烧鱼入水后,顷刻活泼游去。这些“焦鱼”似乎为感“干和尚”再造之恩,而不远游,仅在圣水寺外的江中盘桓。据说一个上任途经内江的官,船舶圣水寺外为其母求“干和尚”画一墨龙,“干和尚”随意抹了一笔,嘱未见其母不可展视,这官待开船不久出于好奇,展纸而视,只见金光一闪,纸上墨线条跃出沱江中化墨龙逝去,这官长叹不已,后人称墨龙跃江处为乌龙沱。这仅仅是传说,但“干和尚”确有其人就是《内江县志》所载的默野。</p> <p class="ql-block">圣水寺内有大量的石刻碑文,内容丰富,风格多变。圣水寺的众多石刻碑文从年代可分为唐、宋、元、明、清石刻群;寺内最早的题刻是唐乾宁三年(896年)题记,为楷体。</p><p class="ql-block">其中千手观音石刻造像,高宽各8米,面颊丰满,体态健美,结构协调,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范。</p><p class="ql-block">十二圆觉像位于圆觉楼内(未开放),装饰华美,璎珞缀身,雕工细腻,代表了宋代石刻造像风格。</p><p class="ql-block">明·赵贞吉《书圣水岩》</p><p class="ql-block">烂醉岩前抱玉琴,摧残牛耳忆寒盟。</p><p class="ql-block">山空谷响知人意,若负当时一片心。</p> <p class="ql-block">翔龙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在山西面的崖壁上,现存造像61龛,计有大小造像368尊,高者达8米,小者仅数厘米,保存摩崖题刻9处。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此山由明代进士、盐运史王三锡书刻:“翔龙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现保留有唐、宋至民国时期摩崖造像54窟,大小造像400余躯,大者高约8米,小者仅数寸,风格古朴。另有1龛石刻,分为3级,上两级分12格,下为通级,长约3米,宽约2米,造像150余躯,精巧别致,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至本世纪60年代被拆除。唐代造像中较著名的有阿弥陀佛为坐佛,高4米,其右手施说法印,赤足踏莲,刀法简练,衣纹线条流畅明快,刻技精湛。在造像左侧崖壁刻有:“敬造……佛像一龛,弟子郑仲发愿,合家清健无病灾……造上件功得,并沐以汽,广明元年十月一日”。千手观音造像高8米,造型端庄,气势恢宏,在造像右侧崖壁上刻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题记。</p> <p class="ql-block">翔龙山现留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9幅,其时代虽然不长,但集篆、隶、揩、草于一壁,字体多样,风格迥异,书法、诗文俱佳,最为著名的是张大千先生早年重书的明代赵贞吉诗碑。</p><p class="ql-block">这块诗碑高154厘米,宽82厘米,凿于崖壁之上。书法风格沿于魏体,结构不求严整,而呈参差有数,笔势稳健善变,书体飘逸潇洒,是大千先生1921年从日本回故乡,年仅23岁应资圣寺住持果真之请所书。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张大千先生最早的书法碑刻作品,与晚年作品照应,是研究张大千先生书法演变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摩崖造像分布在长50米,高8米的崖壁上,现存石刻20余龛、造像近100尊,龛窟区长80余米、总面积400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等待重建的东林寺将保存较好的摩崖造像用搭建脚手架隔离保护起来,。</p><p class="ql-block">东林寺摩崖造像最具代表的是第11龛千手观音像,高7.4米,宽7.16米。造型庄重,线条流畅浑劲,造具40手,头戴宝冠着天衣,饰缨珞踏莲花,须弥龙座,雕工精湛不失为石刻艺术精品。千手观音由整面山崖依势而凿窟雕成,造型庄严雄奇。下有两米高左右的巨大宝座,全高在九米左右。观音像两眼两手之下,左右各配上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又各配上“二十五有”(佛家说法),25·40=1000便成就了千手千眼的庄严法相。此尊观音像的造像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其保存之完好,造像体量之巨,雕造之富丽雄奇,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千手观音四川省内目前已发现的最大观音造像。</p> <p class="ql-block">内江与张大千,张大千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诗人李白</p><p class="ql-block">在内江“走走停停”时留下的千古名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