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魔都上只角低调的奢华 感受老上海浓郁的咖啡文化

四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前言</b></p><p class="ql-block">家里开始装修了,这是一个很令人抓狂的事。光整理打包腾空家里的旧物件及个人用品(包括家具衣物书籍乐器等)就把人累到几近崩溃。而这种与旧物“断舍离”的事,别人几乎帮不上忙。而这仅仅是开头,之后将有好几个月不消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承蒙老朋友H&K盛情,邀住暂时空置的地处“”上只角”腹地的雅居,供我们过渡。这让我们免除了搬家及新开炉灶的诸多麻烦。真是帮大忙了</p><p class="ql-block">朋友家地处黄浦徐汇的交界处,靠田之坊附近。绝对是上海人公认的“上只角”。家里宽敞舒适,屋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基本上是领包入住。</p><p class="ql-block">巧的是,我们住的朋友家的格局与我二十多年前居住的山阴路老洋房几乎一模一样。同样是三层带阳台的小楼,同样的木板楼梯和带落地钢窗的二楼房间。恍惚之间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曾经住过的山阴路,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感觉十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山阴路旧居</p> <p class="ql-block">瑞金二路新里</p> <p class="ql-block">关键时刻朋友鼎力相助,这份善意无比厚重。我们自当铭记在心,借此说一声:谢谢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风情万种“上只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低调奢华有“腔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b>、关于“上只角”和“”下只角”</b>,一般上海人都知道它的含义。外地人可能并一定知晓</p><p class="ql-block">这是上海特有的地理和文化概念,用来区分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这两个概念大致反映了上海历史上的租界时期和城乡结合部的社会地理格局。</p><p class="ql-block">所谓上只角。主要是指上海城市中相对富裕和高端的地区,包括静安黄浦徐汇长宁区等。这些区域大体上延续了旧上海时期的框架,并扩展为当今上海最核心的城区范围。</p><p class="ql-block">上只角的特征包括欧洲风格的建筑、高档住宅区、名人故居、文化艺术展馆等,这些地区曾经是租界所在地,因此有着浓厚的西方文化和历史背景。上只角也等同于富人区和高档地段,代表着上海的城市名片,如法国梧桐树荫下的马路、花园洋房、公寓私宅等。</p><p class="ql-block">所谓下只角则指的是相对贫穷和较低端的地区,主要包括闸北杨浦宝山南汇区(现已合并为浦东新区的一部分)等城乡结合部或棚户区。这些地区曾经是工厂林立区,居住条件较差,以蓝领工人为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p><p class="ql-block">下只角的居民大多操着苏北话,过去被上海人称为江北窟或棚户区。尽管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下只角地区已经经历了拆迁改造,建设了高楼大厦,但这些地区仍然被视为上海市区中较为贫穷的部分。</p><p class="ql-block">我所常住的虹口区则地处不上不下的中间地带。虽然离外滩很近,但离中心城区很远,有点不洋不腔。属于既能契咖啡蛋糕也喜欢吃大饼油条豆浆的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走进魔都深处,领略繁花遗韵</b></p><p class="ql-block">因为时常需要去装修现场察看,所以隔三差五我会骑电动车从虹口穿越静安黄浦和徐汇。这让我有机会从下到上近距离领略上只角老城区栽满法国梧桐树的优美街景和沉淀着泊莱文化的独特风情。而晚饭后的散步,则让我直接深入的魔都深处的烟火之中。</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中心城区部分街区的街景图片,其中有一部分借用了网络上的他人拍得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只角腹地城区图</p> <p class="ql-block">栽满梧桐树的幽静小街</p> <p class="ql-block">掩隐在梧桐树荫和花丛中的名人故居和老洋房(部分图片借用资深媒体人“许仰东看世界”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采风田之坊 走进老弄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看见“新天地”的旧模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过那些如诗如画般的洋房街景,千万别以为上只角都是那么高大上,其实中心城区的大部分社区都是一些老破旧的石库门或新里弄堂。</p><p class="ql-block">说句心里话,一开始我也有一种疑惑,从生活的便利性舒适度及空间感来说,随着城市建设和美丽家园的规划推进,不少下只角的在这方面一点不比上只角差。可为什么人们一说起上只角仍然会流露出敬畏和向往呢?</p> <p class="ql-block">答案就在于,这里才是传说中真正“上海腔调”的发源地。它很旧,但它很久。任时光流淌,世事变迁,它依然故我。那些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旧宅窄弄,见证了这座城市昔日繁花的盛衰,保留了这座城市深远的记忆,沉淀了上海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海派文化。</p><p class="ql-block">只有深入其中慢慢细品,才能体会到这个地段的高级感,感受到那种隐藏在陈旧外表下低调的奢华。那是下只角再怎么粉饰也学不来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走进田之坊</b></p> <p class="ql-block">"田子坊"其名是画家黄永玉当年给这旧弄堂取得雅号。源自《史记》中记载的最早的一位名为"田子方"的画家,取其谐意,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田子坊由原来的十多家弄堂工厂开创了上海第一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加上600多户居民的石库门风貌保护区形成了如今的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田子坊不仅拥有典型的石库门和新式里弄建筑,还有20世纪工业厂房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充分挖掘了旧厂房、旧民宅中的人文历史价值,既保留了具有原建筑美学特征的砖石墙体、屋梁结构,又将现代材质的设施,设备通过艺术手段融合其中。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经典与流行在田子坊的交融,构成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近年来,田子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了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上海首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海优秀创意产业园,上海十大时尚地标、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等荣誉和称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田之坊的前世</b></p><p class="ql-block">法租界时期,泰康路(田子坊)这个区域是华洋交错的过渡地带,街区内的建筑形态丰富,既有典型的江南乡村民居、也有新式、旧式石库门里弄,洋房公寓。同时街区内还有大中工业社、福华烟厂、鉴臣香精二厂等数十家工厂,延续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31年起,著名画家汪亚尘夫妇即入驻志成坊的隐云楼,并在此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艺术家协会"力社",为田子坊种下了艺术种子,也是当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田之坊的今生</b></p><p class="ql-block">1998年随着陈逸飞、尔冬强等文化名人的纷纷入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从业者和企业的集聚入驻。著名画家黄永玉给这旧弄堂取名"田子坊"。充满创意的改造思路,使老弄堂、旧厂房中的砖石墙体、屋梁结构,重新唤发生机。田子坊名声鹊起,上海弄堂所特有的人文历史价值使之成为蜚声中外的城市文化记忆和城市更新样板案例。2004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田子坊是国家 AAA 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旧貌换新颜的上海地标“新天地”</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坐落在马当路兴业路附近的上海十大地标之一的“新天地”是老城区改造修旧如新旧貌换新颜的成功典范,那么坐落在瑞金二路泰康路上的“田之坊”则堪称旧城改造上守旧护旧不改旧貌焕发新生的样板,通过功能创新让原汁原味的石库门文化得以安生和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高大上的新天地相比,素颜的田之坊比整过容的新天地更有看头。这一点很多老外似乎比好多国人拎得清,他们的旅行手册里想必会有这样的提示:到上海可以不去新天地,可以不去南京路甚至外滩,但田之坊一定要去看看。因为那里不仅可以领略上海原生态的石库门建筑群,还能深入其中体验鲜活的最有上海腔调的生活方式,领教上海人化腐朽为神奇“螺丝壳里做道场”的超高本事。看他们如何在破败逼窄的石库门空间,注入艺术设计的元素,让千篇一律的旅游业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模样。</p><p class="ql-block">走进田之坊那四通八达曲里拐弯会让人迷路的弄堂,有如走进一个光阴的故事,灯影摇弋,恍惚之间不禁会生出一点迷惑:这里是哪里?今夕是何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感受老上海浓郁的咖啡文化和洋酒文化</b></p><p class="ql-block">以前听周立波说清口讲到“上海人喝咖啡,北方人吃大蒜”只当是一句调侃南北方差异的笑话。并不当真。很多外地人对此不以为然,外地人中喜欢喝咖啡的人也有很多嘛,即使是上海本土非主城区的普通居民,嗜好咖啡的其实也不多,甚至很多人认为,“苦兮兮的咖啡没啥契头,宁可去喝一碗冰豆浆也比喝咖啡适宜”。</p><p class="ql-block">直到最近我在朋友家居住了一段日子,亲眼目睹了这个区域的人对咖啡的狂热,才深刻领会周立波所言并非虚妄。</p><p class="ql-block">问题不在于喝不喝咖啡,关键是喝咖啡作为一个区域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文化形态,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日常习惯。</p><p class="ql-block">上海虽然很大,但在周立波的眼里,真正的上海人或许就是指居住在上只角区域的,浸润过海派文化熏陶,有着与其它区域的人不同生活理念和腔调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居住期间,我经常晚饭后去周边溜达。惊异的发现,仅我住地附近的建国路西泰康路永嘉襄阳南路思南路附近几条小街就有不下百家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及小酒吧。走在街上,时常可以闻到路边咖啡店飘散的咖啡香味。这些咖啡馆小酒吧大多开设在沿街的旧屋或小巷深处。几乎隔几个门面就有一家咖啡店或小酒吧。这在上海其他区域是不多见的。即便是以出产咖啡著称的海南,也没有见到如此密集的咖啡馆,而且生意竟然还都不错。里面经常坐满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和异国游客。</p><p class="ql-block">上只角的人对咖啡的酷爱狂热到令人难以置信。曾经在晚餐时段去周边小街溜达,惊异的发现,那些大大小小的咖啡馆的高凳雅座里,居然有很多年轻人在笃悠悠的喝咖啡。甚至有些卖面条肉饼的店铺及社区食堂,也附带着供应咖啡。真令人不可思议!难不成这个区域的人是把咖啡当饭吃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上只角的“三多三少”</b></p> <p class="ql-block">逗留在中心城区的这段日子,上只角除了梧桐树多老洋房多咖啡酒吧多之外,与其它区域相比,还有另外“三多三少”的现象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一是老外多,其中欧美白人多,黑人比较少,经常晚上结伴去酒吧咖吧聚欢;二是年轻人多,老年人少,一路走来看到的大多是年轻的面孔,老年人不多见,这和边缘城区满大街都是老年人的情形很不一样;三是美女多,魔女成群,大多服装新潮前卫,也有很多衣着优雅的白领丽人,仿佛流动的风景线,十分养眼,而衣着邋遢不修边幅穿睡衣睡裤上街的女性很少见。</p><p class="ql-block">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只角区域人员结构的年轻化及流动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层次相对较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尾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居住在上海边缘的本地人,但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上只角的风情风貌,那么,在周立波的眼里,你依然是一个巴子。</p><p class="ql-block">其实巴子也不算是什么贬义词,只不过他们不像上只角的人那么热衷于喝咖啡品洋酒,他们生活在别处,没有太多的讲究,过得随意而率性。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很多下只角的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有的已超越上只角,从某种角度看,不少地区比上只角的老城区的更宜居。我有不少下只角的朋友,他们喜欢吃大饼油条豆付浆,三朋四友在一起,土烧黄酒花生米也能吃出很高的境界。所以是巴子也不必妄自菲薄,毕竟这个时代崇尚活在当下,开心为王。</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一个外地客,去过上海外滩,登上过东方明珠,逛过南京路,但你没有去过上只角的中心城区,那么你只能算是走个路过上海的门口,对藏在城市深处的精彩一无所知,魔都对你来说,依然是一个模糊的存在。下次再来,不妨去传说中的上只角转转,见识一下魔都昔日的繁花遗迹和渐行渐远的上海腔调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这段生活在魔都深处的经历,将成为我此生难忘的记忆。写下上述粗糙文字附上一些随拍的图片,作为曾经在此短期居住的记录。</p><p class="ql-block">四哥/2024/7/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