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

陈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里买锅,得《菜谱》一本。翻开看,美味佳肴琳琅满目,顿有香气扑鼻,望梅生津之感。</p> <p class="ql-block"> 饮食的基本作用是填饱肚子。从这一点来看,只要食材新鲜、营养保证、数量足够就行。以后,随着人有闲又有了趣,舌头开始挑剔,要食之味美,鼻子、眼睛也不甘落后,讲究要闻之气香、观之色美。这样,本来为肚皮服务的饮食,还要兼顾嘴、眼、鼻。于是饮食成了美食,日常行为成了艺术。</p><p class="ql-block"> 既是艺术,学问就大了,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唇齿留香、秀色可餐等,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单看色、香、味三字,就很有讲头。</p><p class="ql-block"> 观“色”,用眼。眼睛看东西用不着太近;闻“香”则不然,距离太远鼻子够不着,而要缩短距离,须取得眼睛的批准;之于食“味”,则必定是要过了眼、鼻的把关,跨过了观“色”和闻“香”的距离,到了嘴边才行。</p><p class="ql-block"> 所以,“色、香、味”三字中,有在三种距离上,对食物进行感受、取舍,得到不同程度体验的意思。品食物用“色、香、味”三字是非常巧妙、传神的,这三字排序的讲究,遣词的“简”、“准”,充分体现了人由远而近、渐入佳境的欣赏习惯,距离不同,亲疏程度就不同,而且意思层层递进,十分生动贴切。</p><p class="ql-block"> 虽然感受“色、香、味”从距离上讲是渐进的,但有时眼睛观之赏心悦目,便会自觉芬芳怡人,直接引起嘴巴的蠢蠢欲动,此所谓活色生香、秀色可餐也;有时还会出现特例,如宁波人特别好“臭菜”,这大概是因为嘴巴告诉了眼睛、鼻子,那东西味道不错,所以他们会一路放行,特别欢迎那股“臭味”。</p><p class="ql-block"> “色、香、味”三者彼此呼应,关系微妙含蓄、丰富有趣,其间的进退拿捏,被人津津乐道,给人们的生活添了无穷的乐趣。一个自然行为,因人们的风俗习惯、心理讲究而成为文化、艺术时,它的意义就超出了其本身。</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与人相处,也可套用这三字。</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先入为主、一见钟情,其实就是“色”的作用。陌生人相见,什么都不了解,为什么会有好、恶之感?凭什么会生愉悦、讨厌之情?还不是因为本性中“好色”在过滤、取舍!但眼睛观“色”毕竟是在礼貌距离间,有了“色”的撩拨,人就有“接近”的冲动,就有“交往”的欲念,于是陌生人成了朋友,此时,彼此的才气、性情等就会相互影响,如果此阶段能够达到气味相投,那发展下去自然是“一鼻孔出气”、“情同手足”了。</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与人交往时眼睛特别容易被感动,“色”字当头,一旦起性,其他感觉系统自动休眠,行动上就跃跃欲试,想方设法求接近,更要命的是此类人眼睛又特别好新、容易生厌,所以许多快餐式的朋友由此而生。如果这些人交往的是异性,可能还会有“好色”和“不正经”之类的意外收获。</p> <p class="ql-block">  再好的菜吃多了会腻,再好的朋友处久了也会丢了激情。“好东西”是经不起人纵情享用的,长久保持须得小心翼翼,分寸得当。品味人生,品的妙处在于用一份艺术的心境来细嚼慢咽、静静感觉,好味道是“玩”出来的,它即在当下,更在之后余音袅袅的回味之中。因此,睿智的人,特别强调与人交往时的距离感、分寸感。</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色、香、味”看作发现、享用美好感情的全过程,那么,不尽情挥霍,有意留出空间,作内心的伊甸园,来滋养心灵,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十分冷淡存知己”,对美的事物,不穷尽全过程,有点遗憾,那么,遗憾就会加强人们对美的想象,美就会在人的心中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所以,外国有柏拉图的“精神恋爱”,中国古代士大夫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类,想来,这些大概都是先哲们为替感觉“保鲜”而出的妙着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