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米脂县高西沟、杨家沟联学联建活动纪实榆林市税务局、米脂县税务局

高光生

<h3>  2024年6月27日清晨,国家税务总局榆林市税务局老干部、米脂县税务局老干部,分别从榆林、米脂出发奔赴米脂生态农业示范村一一高西沟村,开展联学联建党纪活动。</h3> <h3> 歌唱高西沟<br>陕北有个高西沟,我家就住在沟里头。<br><br>陕北有个高西沟,我家就住在沟里头。<br>过去推倒了三座大山,咱高举红旗跟党走。<br>如今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咱改天换地大展宏图。<br><br>自力更生干劲添,奋发图强改山川。<br>植树造林修渠堰,梯田层层盘上天。<br>稳产高产有保证,高西沟如今换了人间。<br><br>山连山来沟套沟,挡不住蓝天红日头。<br>退耕还林山川秀,永远跟党向前走。<br>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革命长河争上游,<br>争上游,争上游!</h3> <h3>  夕阳照在坝水中映岀红色神龙昂首向东腾飞!<br><br>  夸米脂(新编米脂酒曲)<br> 高光生 <br> 生态明珠高西沟,粮林牧草开呀先河么伊呀唔唉,层层梯田坝水清么那唔唉,哎阳山果,背山草,梯田沟坝产粮高,黄土高原绿化咱举了龙头。 </h3> <h3>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总面积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553亩,其中林地2250亩,草地1526亩,基本家田777亩,由40架山,21条沟组成,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村现有家户126户,522人。</h3> <h3>通往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的路。 <br> </h3> <h3>高西沟简介<br>一、高西沟是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面旗帜<br>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高西沟人就开始了征山治水运动,并在有限的土地上,搞起了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经过四届支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把一个荒山穷沟治理成为一个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建设典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br>二十世纪高西沟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二十年,即七十年代前门庭若市、红火热闹的二十年。62年人民日报以《山区农业的生命线》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高西沟,65年授予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八、九十年代,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二十年,但也是最难忘最可贵的二十年。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高西沟也曾有过集体与个人经济发展的此消彼张,曾经也有人提出过分林分草,两委班子坚决不同意,才得以保留下现在的骄人成绩。高西沟第一家实行了封山禁牧,第一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下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奇迹。<br>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对面山上660亩松柏、沟底的水库以及“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打坝建堰窝,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院,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险洼种柠条”的治理成果。<br>二、高西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br>2006年,高西沟被国家旅游总局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农业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已具规模,15个景观:高西沟水保生态展馆、松柏生态林区、庙梁山观光区、生态果园区、人造平原旱作农业示范区、梯田盘山景观区、休闲农家窑洞和农家游乐园各具特色。走进高西沟,可以看到层层梯田绕山梁、座座坝堰锁沟掌,家家户户新窑洞,绵绵峰峦碧水漾。游高西沟,可以春赏鲜花烂漫,夏享窑洞清凉,秋摘累累硕果,冬领黄土风光。<br>三、高西沟是榆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br>高西沟村在2006年被榆林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了高西沟村第二个规划,即《高西沟农业生态发展规划》(第一本规划是1964年制定《十年水土保持发展规划》),在建设过程中,着重狠抓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和农民培训四大建设。<br>在产业发展上,建起了小杂粮生产区、坝地绿色蔬菜种植区、苹果示范园和农业生态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村内进出道路全部硬化,“三网”开通,“三站”齐全;在村容村貌建设上,对原有农家院落进行了“四改三建两化”,实现了人畜分离,许多农户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抽水马桶,比较好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呈现出了“村庄大变样,处处新气象,建设新农村,家家喜洋洋”的喜人局面。<br>高西沟生态旅游<br>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区占地1000亩,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林沟壑地貌,项目区有松柏林660亩,经济林200亩,水库、坝系、梯田等水利建设工程标准完善,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方面享有盛名,村内陕北农家生活氛围浓重,文化底蕴深厚,区内风景独特,环境优美,旅游区距210国道210公里,交通便利,现拟开发梯田观光、二郎庙攀登观光、水上游览、安桥焉休闲娱乐、农家生活体验等项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br></h3> <h3>基本情况<br>(一)村基本概况<br>1、地理位置:高西沟生态旅游区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距210国道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和过往游客的光顾。<br>2、气候条件:旅游区年平均气温8.4°C,极端气温最高36.6°C,极端最低气温-26°С,年平均日照为2761小时,无霜期平均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br>3、自然条件:高西沟农业生态旅游区占地1200亩,这里有660亩松柏林,200亩苹果园200亩大扁杏,有400亩被誉为黄土高原“金字塔”美称的人造梯田和淤地坝、偃窝、水库等水土保持经典工程。总之,项目区林木郁郁葱葱,水库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雅,有“陕北好江南”的美称,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br>4、基础条件: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已纳入政府规划,即将实施,基础条件优越。<br>5、社会条件:高西沟已被国家列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得到省、市、县的高度重视,各级部门将全力打造高西沟生态农业旅游这块品牌,制定各项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村民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经积极性十分高涨。<br>(二)资源特色<br>高西沟农业生态旅游区为城市较野性质的休闲、游乐度假区,也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的教学示范点,区内有山、林、水、梯田、淤地坝等景点。风景秀丽,可供避暑、休闲、娱乐,主要特色是:<br>1、黄土高原地貌及水土保持治理观光:高西沟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地貌,景区内可以领略到层峦叠嶂的黄土高坡、纵横绵延条条沟壑、窜入云霄的层层梯田、沟渠紧锁的坝系工程。<br>农业生态观光:景区有660亩松柏林和60亩水库,进入林区,可感受到江南青山碧水风光,充分体会大自然赋予的神奇。景区有苹果园200亩,大扁杏200亩,可供游人自由采摘,体味新鲜绿色感觉。<br>2、水土保持成果展览:景区建起了全国第一座村级水土保持成果展览馆,通过参观学习,可以了解当地农民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寻找当年农业学大寨的足迹,感受人类战胜大自然丰功伟绩。<br>3、农家生活体验:景区属典型的陕北农家生活去,可以通过住土窑洞、登土山坡、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等活动,体现厚重的黄土风情。<br>4、陕北文化娱乐欣赏:景区提供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小戏、秧歌、跑旱船等特色节目表演,可供游人欣赏参与。<br>5、旅游产品丰富:景区是米脂县小杂粮、无公害蔬菜、畜牧生产基地,农产品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是一种潜在的旅游产业资源,以此作为山地旅游综合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生产、制作,体现旅游的参与性。与此同时,景区农民独特的剪纸、泥人、布鞋、鞋垫、石雕工艺,可以展示黄土文化丰富的内涵,这些产品的开发,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并与我县的杨家沟纪念馆、姜氏庄园、李自成行宫等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市场前景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br></h3> <h3> 盛夏的高西沟,无数游客邀朋唤友,慕名而至,感受着生长在黄土高原褶皱里高西沟人的质朴热情,也惊喜着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到山清水秀“陕北小江南”的青绿蝶变。<br>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腹地的高西沟村,是声名远播的和美生态村、水土保持示范村。这些年,高西沟村先后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多项荣誉。</h3> <h3>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来到高西沟村,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br>有总书记的肯定,信心更足了!<br>初心如磐,履践致远。近年来,米脂县委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振兴+”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高西沟经验,埋头苦干带领老区人民发家致富,在生态治理的延伸线上,找到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致富路。<br>好生态是“金饭碗”,全力夯实绿色生态家底<br>沟沟峁峁,粮食寥寥。<br>曾经的高西沟,“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一场大雨下来,出山的路全变成了泥窝子,“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就成了这里的真实写照。<br>咬定青山不放松,高西沟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矢志不渝治山理水七十载,创造了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而是输送清流的奇迹,带领高西沟人摆脱了贫困,奔向了乡村振兴、村民富裕的康庄大道。<br>“我们必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让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br>为了守住绿色家底,让绿意更浓,村里坚持林长和管护人员“入网入格”,订立了严格的管护制度:“破坏一棵树,必须补种两棵;毁林面积大,要报告相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br>“要入党,先种树!”村里新发展的党员必须至少栽种100棵树苗,并且保证存活率在90%以上,才算获得入党资格。<br>高西沟全村爱绿、植绿、护绿的新风尚蔚然成风。<br>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西沟村党支部坚持“生态振兴+”的思路,带领全村人民巩固拓展生态治理成果,把绿水当资产,把青山当金山,近年来,在治理40座山峁、21道沟岔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耕地的“三二一”用地模式,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补植补造空白区域营造林2000亩,补种疏林地柠条300亩,绿化道路7.49公里,栽植树木3.5万余株,完成50种山地树木引种,建成森林防火瞭望塔一座、森林防火预警指挥平台一套,目前全村林草覆盖率达7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8%。<br>“雨量增多”“天旱地不旱”的小流域气候已然形成,黄土高原绿色传奇正从浅绿向深绿挺进。<br><br></h3> <h3> 现在,高西沟的苹果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党建+农户”的山地苹果产业经营模式,促成千亩山地苹果产业规模化生产,实现果园滴灌系统铺设和防雹网架设,强化科学管护,打造出“高西沟苹果”品牌,全方位实现山地苹果的提质增效。<br>56岁的苹果种植户高治宏感慨如今生活大变样:“我爹今年92岁,当年参加打坝、修梯田时,生产大队发了黑面馍馍,他舍不得吃,拿回来给我。如今生活变样了,我家里有40亩果园,种了苹果、梨、葡萄,这些年赶上好年景,一年能挣10万元。”<br>老乡们亲切地说:“黄蛋蛋,红蛋蛋,小米和苹果是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金蛋蛋!”<br>在高西沟村,一处蓝色屋顶的板房颇为抢眼。那是护林员高乃柱承包的羊场。<br>“300头白绒羊吃的都是我从村民手里收的秸秆。羊粪免费提供给果农当肥料,这样就能循环利用起来。”60岁的高乃柱头脑灵活,敢想敢干。<br>2022年底,在县政府资金支持下,羊舍、草料棚、化验室进行了改扩建,并添置了自动上料机等设备。今年羊场将实现半自动化养羊。<br>沟底碧水凝,疑似画中来。<br>1974年建成的高西沟水库过去主要用于防洪和灌溉。如今,这里发展起休闲旅游。<br>近年来,高西沟村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成水土保持生态展览馆、苹果采摘园、盘山梯田观光点等景点。游客不仅可以体验田园采摘,还能住窑洞、尝农家饭。<br>走进村民高治周家的农家乐小院,一排窑洞清新整洁。他家用软糜子做的油糕,是吸引城里游客的招牌。<br>“总书记在村里的田边,提起软糜子和硬糜子的区别。现在一吃油糕,我就想起了那天下午的场景,甜咧!”<br>去年,高治周重新装修了家里的4孔窑洞,扩大了农家乐规模。“今年,我还要鼓足干劲,把农家乐的招牌打响。”高治周笑着说。<br>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高西沟村党支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去年以“留住乡愁”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打造了“高西沟记忆”项目,形成突出休闲、聚焦艺术的写生实践基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需求。还有“你好,高西沟”项目,一个体现陕北农耕文化的农产品全品类展销展示平台,同时也是集休闲、简餐、线上直播、新媒体制作等于一体的游客乡村慢生活体验中心。<br>大量游客的到来,为高西沟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绿了山川,富了乡亲,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拓宽了致富路,鼓起了“钱袋子”。<br>2022年,高西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11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6210元。<br>强党建是“金钥匙”,补齐民生短板弘扬文明新风<br>2021年10月,米脂县成立了高西沟工作专班,和高西沟村党支部一道,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民生发展。<br>米脂县委坚持“大高西沟”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坝一体化思路,带动米脂全县复制推广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模式。<br>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战略目标,米脂县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全面推广高西沟经验。如今,这里有桃镇申家沟村的有机小米、杜家石沟镇树山村的山地苹果、印斗镇马家铺村的有机桃子……高西沟模式正在惠及更多米脂百姓。<br>高西沟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br>为了改善人居环境,高西沟村党支部实施了“五改”工程、“三清三治”行动,绿化、美化、净化了村容村貌。从改圈、改厕、改灶、改水、改不良生活“五改”工程,到清理垃圾、清理淤泥、清理路障,治理柴草乱堆、治理粪便乱倒、治理墙院破烂“三清三治”行动,农村生活大变样,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更足了。<br>野趣横生处,陌上缓缓归。今年六月初,高西沟工作专班精品文旅品牌创建有了新成果。合唱、小品、歌舞,村民们编导的“大地欢歌”村晚精彩纷呈,展现着现代新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崭新的精神风貌。月夜微风,高西沟村民和游客们的笑闹声交织在一起,飘得很远,很远……<br>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br>高西沟村党支部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编制了高西沟乡村振兴规划,投运农村幸福院,修建文化广场,出台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活动,加强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村入户,学习枫桥经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增强法律意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提供了全新模板。<br>如果放在四季如春的江南水乡,高西沟是不足为奇的,但如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一个自然生态脆弱的穷山沟,七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绿水青山,探索出金山银山转化路径,这份坚守令人侧目,这份成功令人震撼。<br>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高西沟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担当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的光荣使命,按照“党建引领、生态为本、文化铸魂、产业富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思路,挺膺在前,再接再厉,不断续写黄土高原上新的绿色传奇。(作者:李世杰)</h3> <h3>高西沟全貌(米脂县委组织部供图)<br>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几时闲。如今,当您站在高西沟的龙头山顶上,定会领略一幅精致的生态图景——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弃耕坡地种牧草,建设水库浇农田,高山远山松连片,近村阳坡建果园,陡坡险坬种柠条,封山禁牧护林草,满目葱绿忘人间。<br>黄土地长“金元宝”,多点开花促进增收致富<br>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把论文写在黄土大地上。<br>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途经一片田地时,总书记临时叫停了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里干活的乡亲们拉起话来。<br>“总书记还说我们米脂的小米特别好,熬粥上面漂一层油,总是喝不够。”村民姬勤叶高兴地说。<br>米脂县是小米之乡,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谷物命名的县城。<br><br></h3> <h3>米脂县的黄小米(米脂县委组织部供图)<br>现如今,米脂县委和高西沟村立足小米产区地理优势,发展米脂小米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系统推进小米园区、谷种繁育、小米实验室和有机旱作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br>“日子过好咯,小米不用出门就有人收,卖价还高,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新的销售模式,村民们笑开了花。<br>高西沟村摆脱了老传统,与时俱进探索起了“党建+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引入电商团队拓宽销售渠道,成立“高西沟陕北直播基地”,加快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农业新业态,建立起了完整的产销体系,集体经济壮大也有了新路子。<br>高西沟村还建设了小米博物馆,全面展示米脂小米的悠久历史,释放米脂小米品牌价值,一个金灿灿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初具雏形。<br><br></h3> <h3>高西沟梯田(米脂县委组织部供图)<br>苹果产业是高西沟村的另一本产业致富经。“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现任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起苹果产业总是豪情满怀。<br>2006年,姜良彪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会时,听到延安洛川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经验,非常动心:“人家村子苹果种得好,村民人均年收入上万元,我们能不能拜师学艺?”<br>会后,姜良彪邀请洛川县的农技师来到村里。一番勘探调查,发现高西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且利于排水,加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种植。<br>2007年,高西沟开始尝试种苹果树,村民剪枝、套袋,更新改造老果园……不出几年,红彤彤的果子挂满山头,高西沟人尝到了苹果富农的甜头。</h3> <h3>活动组织者<br>左起 贾金国(市局) 高峰(米脂局) 康万厚(市局) 赵鑫(米脂局)</h3> <h3>米脂县局组织者项小龙副局长 赵鑫办公室主任。</h3> <h3>米脂局部分老同事白志精局长合影。</h3> <h3>神采奕奕的老税干杜贡业。</h3> <h3>去龙头山沿途景色。 <br> 夸米脂(新编米脂酒曲)<br> 高光生 <br>  一、我们家住米脂城,米脂古城华夏闻名么伊呀唔哎,古城依山无西门么呀唔唉,哎背凤凰,拥文屏,西角古楼耸入云,无定河绕城流呀么流黄金。<br>  二、土地肥沃人勤劳,盛产那小米得了这名么伊呀唔唉,米汁金黄如凝脂么那唔唉,哎贡皇城,赠亲朋,孕产妇婴儿的营养保健品,老年人吃了也是那满面春风。 </h3> <h3>去龙头山沿途景色 <br>  夸米脂(新编米脂酒曲)<br> 高光生 <br> 三、米脂人杰地又灵,卧虎藏龙出呀名人么伊呀唔哎古有貂蝉李自成么那唔哎,哎马明方,刘澜涛,鼎铭先生杜斌丞,还有那高攀桂马醒民和那个杜聿明。<br> 四、盘龙山脉王气浓,西角那楼下藏呀藏真龙么伊呀唔唉,闯王本是紫微星么那唔唉,哎他聚民众,举义旗,均田免粮顺民意,推翻了明王朝他当了皇帝。 </h3> <h3>去龙头山沿途景色 <br>  夸米脂(新编米脂酒曲)<br> 高光生 <br> 五、毛主席住过咱杨家沟,率领着亚洲部牵制胡匪么咿呀唔唉,转战陕北运筹帷幄么那唔唉,哎他少胜多,弱胜强,沙家店里摆战场,战略强反攻打垮了国民党。<br>  六、米脂婆姨美名传,巾帼英雄故事湧呀不断么咿呀唔唉,面容姣好身材翘么那唔哎,哎心灵美,手手巧,编织剪纸扭秧歌,勇于担当胜过那男子汉! </h3> <h3>去龙头山沿途景色。<br> 夸米脂(新编米脂酒曲)<br> 高光生 <br> 七、米脂千古文化县,明清秀才举人惊朝野么伊呀唔唉,各姓名人代代出么那唔唉,哎办私塾,开女校,边区中学育英豪,历代风云领呀么领前潮。<br>  八、生态明珠高西沟,粮林牧草开呀先河么伊呀唔唉,层层梯田坝水清么那唔唉,哎阳山果,背山草,梯田沟坝产粮高,黄土高原绿化咱走在前头。 </h3> <h3>去龙头山沿途景色。<br> 夸米脂(新编米脂酒曲)<br> 高光生 <br> 九、千年古县金招牌,窑洞古城誉满中外么咿呀唔哎,旅游投资纷至沓来么那唔哎,哎生态美,文化强,人民富裕又安康,大美米脂咱展翅高飞翔。   <br><br> 高光生 男,汉族,中共党员,插队种过地;供销社卖过货;当兵扛过枪。复员回米在税务局工作至2002年提前离岗。大专学历,经济师、税务师。离岗后在榆林打工十几年(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财税顾问)。大学专科。<br>  陕西省米脂县城内人,1951年生。 近作发表《盘龙山》《当代新文学》《米》等杂志,如我的父亲--洪水中救岀祖母的青年》、新编米脂酒曲《夸米脂》、《续毑家》、《军魂梦回天山营》等。 </h3> <h3>去龙头山沿途景色。</h3> <h3>米脂县局老干部乘坐的米脂特色中巴车。</h3> <h3>米脂县局老干部乘坐的米脂特色中巴车。</h3> <h3>老同事们认真听讲解。</h3> <h3>老同事们认真听讲解。</h3> <h3>老同事们认真听讲解。</h3> <h3>老同事们对精彩的节目表演热情鼓掌。</h3> <h3>高光生在龙头山留影。</h3> <h3>左起 常治金 张文理 艾克林。</h3> <h3>左起 李存福 张继红 常治金 艾克林 任正瑜<br>张文理。</h3> <h3>苏文和在龙头山留影。</h3> <h3>市局、米脂局退休人员。</h3> <h3>市局、米脂局退休人员。</h3> <h3>久别重逢留个影。</h3> <h3>退休方知同事亲!</h3> <h3>讲解员在讲解习主席视察高西沟村的详情。</h3> <h3>老同事们认真听讲解。</h3> <h3>老同事们认真听讲解。</h3> <h3>久别重逢留个影。</h3> <h3>老同事们认真听讲解。</h3> <h3>老同事们认真听讲解。</h3> <h3>米脂局张爱花 张香梅,市局李金梅 张继红夫妻。</h3> <h3>久别重逢留个影。</h3> <h3>生态农业事迹展板。</h3> <h3>生态农业事迹展板。</h3> <h3>生态农业事迹展板。</h3> <h3>展厅。</h3> <h3>高光生在习主席旁留个影。</h3> <h3>习主席给高西沟生态农业的肯定。</h3> <h3>习主席视察高西沟照片。</h3> <h3>习主席视察高西沟照片。</h3> <h3>习主席视察高西沟照片。</h3> <h3>展厅前言。</h3> <h3>习主席视察高西沟照片。</h3> <h3>村环卫车在工作中。</h3> <h3>展厅视频。</h3> <h3>去村委办公室途中。</h3> <h3>去村委办公室途中。</h3> <h3>村委办公室。</h3> <h3>山村一角。</h3> <h3>米脂县局退休干部、原副局长高峰宣讲《党纪条例》。</h3> <h3>米脂县局退休干部、原副局长高峰宣讲《党纪条例》。</h3> <h3>联学联建会场。</h3> <h3>联学联建会场。</h3> <h3>文艺活动开始前,<br>米脂县税务局副局长项小龙讲话。</h3> <h3>文艺活动主持人吕欣。</h3> <h3>由何焕桂指挥的市局合唱队演唱了两首红色歌曲。</h3> <h3>市局合唱队合唱视频。</h3> <h3>米脂局老干部常治金说唱自编的快板。</h3> <h3>米脂局老干部常治金说唱自编的快板。</h3> <h3>米脂局老干部艾克林二胡独奏《绣金匾》等曲子。</h3> <h3>米脂局老干部艾克林二胡独奏《绣金匾》等曲子。</h3> <h3>  米脂局老干部赵海红、谢竹梅演奏情歌《山坡坡》,优美动听。</h3> <h3>  米脂局老干部赵海红、谢竹梅表演双人舞。</h3> <h3>  米脂局老干部赵海红、谢竹梅演奏情歌《山坡坡》,优美动听。</h3> <h3>主持人吕欣。</h3> <h3>市局妇女老干部表演扇子舞《三十里铺村》。</h3> <h3>全体人员共进午餐,绿色环保的农家宴。</h3> <h3>米脂局老干部座谈会剪影。</h3> <h3>米脂局老干部座谈会剪影。</h3> <h3>参加活动的全体老干部在高西沟合影。</h3> <h3>参加活动的米脂局全体老干部在高西沟合影。</h3> <h3>千年扶风寨。<br>  杨家沟村,隶属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3],位于米脂县城东南20公里处。村内建有马氏庄园,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杨家沟马氏地主集团的庄园。<br><br>2012年12月17日,杨家沟村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2019年12月25日,杨家沟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1]2023年12月7日,杨家沟村被评为第三批陕西省“五美庭院”示范村。[4][5]</h3> <h3>红色杨家沟。<br>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刘翠霞<br><br> 近年来,我们对革命旧址进行了系统保护与修缮,升级改造了基本展陈,充分利用了红色资源,革命旧址变化很大。讲解员队伍也日益壮大,我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的年轻讲解员,用心用情为每位游客讲好杨家沟的红色故事,不负总书记的深情厚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h3> <h3> 4月中旬,位于黄土高原峁梁间的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漫山遍野开着淡淡的野桃花,酸枣树也抽出嫩芽。<br><br>藏在山梁沟峁里的杨家沟村,虽说是个普通小山村,却见证过辉煌的革命历史。这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也是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br><br>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了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br><br>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殷殷期盼,重任在肩。<br><br>近年来,杨家沟革命旧址努力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功能,讲好杨家沟的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凝聚奋进力量,赓续红色血脉。<br><br></h3> <h3>挖掘红色资源,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br><br>4月12日,米脂县东南23公里处沟壑峁梁间的杨家沟村,在春风吹拂下,涌动起无限生机。杨家沟革命旧址就位于杨家沟村半山腰的扶风寨中。<br><br>“就是在这几孔窑洞中,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月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书面报告,影响历史走向的‘曙光就在前面’的号召声从这里传向全国。”带着研究课题再次来到杨家沟,中共米脂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常天民向记者介绍。<br><br>常天民曾任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多年来致力于杨家沟红色历史研究。<br><br>“担任馆长时,我挖掘了大量杨家沟的红色资源。那个阶段的工作相当于‘砍柴’,缺乏系统‘整柴’。现在,我正集中精力编写《图说杨家沟》一书,进一步丰富杨家沟的党史研究。”常天民说。<br><br>跟随常天民的脚步,记者走进“十二月会议”旧址。屋内一侧是影响中国历史的革命先辈群像,一侧是会议场景的油画。<br><br>“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参观时,引用了周恩来的一句评价,‘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刘翠霞介绍。<br><br>从“十二月会议”旧址往山上走,是毛泽东、周恩来旧居。走进院子,迎面是一张“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年零5天,行程1000多公里,途经12个县,38个村庄。<br><br>“杨家沟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地方。”刘翠霞讲解。<br><br>毛泽东旧居内,书桌、笔砚、油灯、锅灶、石碾、土炕,处处是历史的印记。在杨家沟的120个日日夜夜,毛泽东写下了40余篇文献和80余封电文稿。窑洞内彻夜不熄的灯光,点燃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br><br>旧居墙上挂着毛泽东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br><br>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到此处,他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br><br>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陕西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法学与社会治理教研部主任、教授王彩梅感触颇深。她说:“政策和策略是实现党的总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当下,我们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执行政策和策略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同时,正确执行政策和策略,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提高掌握和运用政策和策略的能力与水平。”<br><br>“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小院里,几名游客在毛泽东旧居前围成一圈,动情地唱起《东方红》,嘹亮的歌声从山腰飘向远方。<br><br>小小的院落,一时掌声四起。四川农业大学退休职工王全是合唱的领唱。他身着红色马甲,站姿挺拔,双目炯炯有神。<br><br>“我家里出了6位老红军,父母出生在革命老区清涧县。父亲1934年参加红军,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多次负伤也多次立功。我为父辈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王全感慨道,“此次回乡祭祖,我们特意来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在这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让我深受震撼,所以情不自禁唱起了这首歌。回家后,我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儿孙们,让优良的革命传统薪火相传。”<br><br>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br><br>“历史的一点一滴,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还原。”常天民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牢记在心。我要抓紧时间深入挖掘、整理杨家沟的红色资源,汇编成通俗读本,为更多党员干部和游客打开了解杨家沟红色故事的一扇窗。”</h3> <h3>讲活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br><br>“1948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告别居住了120天的杨家沟,经绥德吉镇、佳县刘家坪,从吴堡川口东渡黄河,离开了生活战斗13个春秋的陕北高原,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4月12日,刘翠霞为游客讲解时说。<br><br>习近平总书记到杨家沟革命旧址考察时,承担讲解任务的正是刘翠霞。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刘翠霞难掩激动:“干一行爱一行。从事讲解工作20多年,我每天都在想如何才能讲得更好,让更多人记住杨家沟的革命历史。”<br><br>2003年8月,刘翠霞应聘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开始自己的讲解生涯。“以前我们吃住都在杨家沟,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村民们也都认识我。我的‘米脂牌’普通话在杨家沟越练越好,讲解也渐入佳境。”刘翠霞说。她的身上有陕北人热情、大方的特质。<br><br>“琢磨、着魔、揣摩,晚上睡觉我都在想这些讲解词该怎样讲,才能引人入胜。一个停顿、一个语气的转变,都直接影响着讲解的效果。”刘翠霞说,为了讲得更深入、生动,她不断加强党史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夯实讲解的基本功。</h3> <h3> 有游客问刘翠霞:“相同的内容你讲解了这么多年,不觉得枯燥吗?”<br><br>刘翠霞说:“游客大多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作为一名讲解员,我就要以他们的视角,和他们一起重新走进杨家沟、了解杨家沟,去深刻领会这里的历史。”<br><br>唯有热爱可抵岁月的漫长。讲好红色故事,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传承。如今,作为副馆长,刘翠霞的新任务是培育出更多热爱杨家沟、能讲好杨家沟革命旧址光辉故事的讲解员。<br><br>“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作为一名年轻讲解员,我感到十分光荣,也感到重担在肩。”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申焕焕说。<br><br>“参观者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每次讲解结束后,我都会把游客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补齐这方面的知识短板。”申焕焕说。<br><br>除了专业的讲解队伍,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还培育了一支“红领巾讲解员”队伍,在节假日或特殊纪念日,为中小学生讲解杨家沟的红色故事。<br><br>4月10日,一场春雨过后,杨家沟革命旧址迎来了米脂县“红小米”培育工程主题研学活动。米脂县东街小学的师生在“红领巾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聆听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革命历程。<br><br>“在革命纪念馆,我内心特别激动,因为这里是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地方。我感触很深,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传承好伟大的革命精神,长大后造福社会。”米脂县东街小学五年级学生赵柏燃说。<br><br>米脂县杨家沟镇镇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高博介绍,除了设立“红领巾讲解员”志愿服务岗,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还开通了“云上”观展服务。参观者只需打开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即可进入云上游览模式,线路导航、语音讲解等功能一应俱全。<br><br>强化红色领航,把村民嵌入产业链<br><br>从杨家沟村的高处向下看,一个樱桃园惹人注目。<br><br>“这些樱桃树今年都进入了盛果期,预计5月底就能采摘,到时候正是杨家沟革命旧址的旅游旺季。按照往年的情况,我们能销售多半的樱桃。”杨家沟村67岁的村民马振涛看着山间的30亩樱桃树,喜上眉梢。<br><br>这个樱桃园共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樱桃树,除了游客采摘,每年还有客商来收樱桃。马振涛的樱桃不仅不愁卖,还成为杨家沟村的特色致富产业。<br><br>近年来,来杨家沟村的游客越来越多,陆续有农户流转土地,在山上种植青梨、红梅杏、山地苹果等水果,打造“点线面环圈”绿色田园风光。黄土高原的沟峁里,绿色发展理念在杨家沟村的产业发展中得到践行。<br><br>杨家沟村曾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800元,村集体年收入不足4000元。<br><br>穷则思变。2017年,杨家沟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实际,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确立了“黑色养殖+红色旅游+绿色田园”三产联动发展思路,整合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黑毛土猪特色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h3> <h3>新院简介。<br>  红色是杨家沟村最亮的底色。“依托杨家沟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我们引进了专业的旅游公司,打造国家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新建的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记忆1947纪念馆,今年已投入运营。”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永林向记者介绍。<br><br>4月13日,在游客接待中心,讲解员姬欢欢热情地为游客递上熬制好的小米粥,向游客讲解接待中心的服务功能:“接待中心是红色景区的第一站。我们熬制了米脂特产小米粥供游客品尝,希望广大游客记住米脂、记住杨家沟。”<br><br>杨家沟镇党委书记鲍雪娇介绍,围绕“红色+”文化旅游综合发展模式,杨家沟村以扶风寨为核心,串联寺沟村、巩家沟村、岳家岔村等传统村落,形成“大杨家沟”景区概念,将杨家沟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和窑洞庄园体验样板区。<br><br>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旅游发展优势的同时,杨家沟村把村民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br><br>“以前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就像一个点,游客转一圈就走了。现在我们通过吃、住、娱、课程开发等环节全方位留住游客,把这里变成一条线,让村民尽可能地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带动群众致富。”鲍雪娇朴实的话语中,蕴藏着杨家沟村民增收致富的密码。<br><br>李永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2年,仅在杨家沟旅游项目建设期间,就有100多名村民在项目上务工,总劳动收入达600多万元。村民不出远门就实现了就业增收。<br><br>红色旅游也带动了农家乐发展。在杨家沟村,小丽农家乐颇有名气。头茬苜蓿、苦菜……靠着天然有机食材,一桌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美食不仅让游客竖起了大拇指,也让村民王小丽每年稳定收入10多万元。<br><br>“来我们这里吃饭的多是旅游团队,而且一年比一年人多,最多时我们一次性接待了120个人,生意越来越好。”王小丽高兴地说。<br><br>如今,杨家沟村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多产联动”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杨家沟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8.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46元。</h3> <h3>市局老干部在杨家沟新院毛主席像前合影留念。</h3> <h3>米脂局老干部高光生。<br><br>曙光就在眼前,我们应当努力。<br><br>伴随着乡村振兴的热潮,杨家沟的山野绿了,群众的腰包鼓了,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也越传越广。(记者:魏伟 刘坤 段承甫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杨晓惠 王阳 米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玲 高津)<br><br></h3> <h3>米脂局老干部高光生。</h3> <h3>米脂老干部参观防空洞。</h3> <h3>下午五时左右,两路人马安全返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