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长街Pk大窑路

大漠留痕

<p class="ql-block">古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我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都有着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无锡段,横亘城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泰伯在梅里建勾吴国,为满足灌溉与泄洪的需要,率领民众百姓开凿伯渎河,这就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随后,运河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开凿和整治,特别是隋炀帝时期开凿江南运河,元世祖完成了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无锡古运河段在历史上一直是漕运和商业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无锡作为江南漕运中心的地位始终未变,漕运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迄今,运河上运输船只依然是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与古运河毗邻的南长街,是无锡的著名古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繁华中心地段。温婉绵长、古色古香的南长街是一方柔情似水的心灵归处。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p><p class="ql-block">街区由南长街、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运河古邑)、南下塘、伯渎港、大窑路一带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组成。</p> <p class="ql-block">运河古邑以古运河为轴,由寺、塔、河、街、桥、窑、坊等众多景观组成特色环境,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于明代、飞架运河两岸的“清名桥”则是街区内的重要历史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无锡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横贯市区,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p> <p class="ql-block">方块石铺设的路面,已有半个多世纪。在年轻时就是踩着这个石头路,上学求知、学徒谋生,而今己耄耋之年。</p><p class="ql-block">而南长街,几经变迁,活力犹在。</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面,下设纵横沟道,雨污水分流,良好的排水性能。透射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与运河毗邻的南下塘,“婷婷玉立”,青春依旧。</p> <p class="ql-block">临街小巷,宽不盈尺。</p> <p class="ql-block">穿过小巷,却又是一番“天地”。我国著名乒坛名将、世界冠军蔡振华,也曾就读附近小学。</p> <p class="ql-block">在无锡古运河,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河道宽敞处,犹如江面;河道狭窄的地方,两岸居民隔着河边的窗户,可以相互说话”。这句话描绘了无锡古运河的独特景观,即其既具有宽敞如江面的壮观,又有狭窄处两岸居民可以近距离交流的温馨。他不仅展现了古运河的地理特征,也体现了其作为“江南水弄堂”的人文情怀,使得无锡古运河成为了兼具自然美景和人文韵味的重要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与古运河作伴,一个多世纪以来,南长街承载着无锡工商业发展的沉重脚步。无锡,作为我国工商业发展的先驱者,选择了南长街。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机械、动力、钢铁、粮机、纺织、缫丝等行业纷纷在南长街运河边落脚”驻厂。奠定了我国工商名城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南长街街区,“中国缫丝博物馆”向你娓娓道来:展示了无锡地区深厚的蚕桑文化和缫丝业历史。无锡蚕桑产业源远流长,从泰伯奔吴教民栽桑养蚕算起,无锡地区养蚕缫丝已有3200多年历史。近代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南长街沿线崛起了一批在当时拥有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的纺织丝绸工厂。也因此被誉为“丝码头”,其美誉远播四海。</p> <p class="ql-block">“书码头”。坐落在“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大公桥堍,它以其独特的评弹演出而闻名,被誉为“江南第一书码头”。无锡书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是一个集营业大厅、演艺厅、餐厅、茶苑和VIP于一体的文化地标,迄今书香味浓。</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始建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迄今已五百多年。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清名桥不仅以其稳固雄伟的建筑风格著称,还因其丰富的历史背景而受到人们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畔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一桥之隔,大窑路。</p> <p class="ql-block">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位于大窑路上,地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是我国第一座全面展示中国砖瓦发展史的主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窑路窑群遗址,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南侧,为明代至清代的砖瓦窑遗址,始建于明初,随着制砖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生产,砖窑到上个世纪中叶才停产。大窑路窑群遗址现存古窑遗址44座,以倒焰窑、环窑为主,设有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大窑路窑群遗址是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砖瓦文化”。</p> <p class="ql-block">无锡砖瓦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大窑路的窑业达到了鼎盛。其兴盛得益于紧邻京杭大运河的地理位置,使得从外地运来的制砖瓦的泥土、烧窑需要的木材以及将烧制好的砖瓦成品装运都极为方便。大窑路不仅因其丰富的窑业历史而闻名,“南京的城墙,大窑的砖”,显示了其在古代砖瓦生产中的重要性。数百年间,大窑路的窑业兴盛不衰,形成了十大砖瓦家族。</p> <p class="ql-block">大窑路是明清时期江南砖瓦重要的生产、贸易基地。始于明初,在太伯奔吴后所掘的伯渎河与古运河交汇处,当地居民开始掘土、建窑、烧制砖瓦。由于质地好、技术先进以及运河漕运的便利条件,大窑路一带集结大量的窑主窑民,并迅速形成江南地区重要的砖瓦贸易码头。</p> <p class="ql-block">据传,朱元璋攻取金陵(南京)后,见金陵龙盘虎踞,风水很好,准备在这里建造都城。他下令在元朝金陵旧城的基础上,建造长达几十里的城池。为了能够保证都城固若金汤,他诏令各地烧制质量上乘的城砖。而当时无锡烧制砖瓦技术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砖瓦的质量上乘,被选入建造都城所用砖瓦。无锡砖瓦业在经过了明朝洪武初年大规模都城营造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砖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无锡砖瓦兴盛于世,尤其是古运河旁所产砖瓦,更是名誉全国。</p> <p class="ql-block">大窑路窑群遗址以倒焰窑、环窑为主。其中,倒焰窑主要分为燃烧室、窑膛两部分,窑膛墙边设有烟道,窑顶有天窗。烧窑时,要首先蒙住天窗,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火焰在窑膛内燃烧。砖烧好后,要打开天窗,向窑膛里浇灌大量清水,窑砖冷却,由红色变为青灰色。</p> <p class="ql-block">大窑路窑群选址较为具有特色。之所以选在古运河下塘,是因为下塘堆积有建造运河时挖掘的泥土,可用这些泥土制砖。另外,将窑群建在运河边,可利用运河的水浇窑。第三,可利用运河将成品运输至其他地区。</p> <p class="ql-block">“无锡砖瓦史”展厅是博物馆的核心部分,通过丰富的藏品和精心的布展,展示了无锡砖瓦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普通红砖,到充满艺术感的琉璃砖和雕刻精细的花窗砖,无锡砖瓦的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详细介绍了无锡砖瓦业的发展沿革和砖瓦制造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还原”窑群。</p> <p class="ql-block">窑砖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生产工具。</p> <p class="ql-block">“金砖”,砖中精品。</p> <p class="ql-block">何为“金砖”?其一是质细而实,敲之有金石之声;其次是因为金砖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堪比黄金;其三是因为金砖在古代通过运河只能运至京城,专供皇宫专用,故名“京砖”,后称为“金砖”。</p><p class="ql-block">金砖的制作过程极其不易,需取土、炼泥、制坯、阴干、焙烧、窨水、出窑等大大小小二十九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特大形瓦,专供皇家建筑,刻有“官窑”印鉴。</p> <p class="ql-block">“秦砖汉瓦”。</p> <p class="ql-block">手印纹条砖。据传为保证质量,工匠在砖上打上戳记,摁上手印“责任到人”吧!</p> <p class="ql-block">雕花砖,古时建筑装饰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砖瓦与曲艺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