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周边的胡同

大海__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北京,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高楼大厦,在什刹海附近有一片胡同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沿着胡同的墙角行走,突然抬头,看见房檐般高的电线杆上,缠满了乱七八糟线头子,活像一个慌不择路的行人。临街的小店的玻璃窗大都用红色的颜料写着,“理发”,“泡脚”,这些店面在白天,没什么两样,但到了夜晚,一些屋内的昏暗的灯光,照着趴在玻璃窗子上的苍白的脸 ,当你匆匆在面前走过 ,她便把脸紧贴在玻璃上 ,鼻子尖扁得像新摊开的煎饼,有些怕人。</p><p class="ql-block"> 沿着医院大门正对着的那条街,一直向前走,过两个路口,向右拐进十几米,有一栋三层楼房,算是这片儿比较高的建筑,只是这栋楼的窗户被手指粗细的黑乎乎的钢筋封着,从没开过,看上去不像是住着人。特别扎眼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比周围高出一节,也是因为在侧面的墙角处,立着一块吉祥如意的旅馆的牌子。</p><p class="ql-block"> 使人好奇的是,旅馆并不在这栋楼,而是在这栋楼的地下,只有走近时,才能注意到在墙根处有一排用来透气的小窗,蹲下身子,斜着脖子往里看,里面阴暗,潮湿,漆黑一片。这就是我在北京的那一年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推门有一直延下去的台阶,走到第二个门便是我住的房间,4个高低床 ,一屋8个人。我的上铺是老范,内蒙人,对面小张是东北人,隔壁老李,山西人,对角住的是河南人老张。其它的人没了印象,因为这几人还算处的来。</p><p class="ql-block"> 老范40出头,女儿十几岁,家里有架钢琴,听说多才多艺,煞是可爱。老李要比老范大,孩子上了高中,他有个特点,不学专业,学外语,我们都戏说他在为退休做准备。老张还不到40,有两条特别标致罗圈腿,走路摇摇晃晃,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也确实如此。我对面的小张比我还小一岁,有个可爱的小女儿,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专家,不能让人小看,还听说,他刚离了婚,我说为什么他和前台的小四川那么好。我们经常逗那个小姑娘,那个小姑娘只是脸一红,但并不反感。</p><p class="ql-block"> 我在经济上跟他们相差甚远,所以他们请客吃饭我很少参加,以免回请。有一次,老范请大家吃内蒙莜面窝窝,北京饭馆一小笼,几口就完,要30块钱,这对我来说就是天价。老李吃饭太讲究,不时拿出一个酸醋瓶子,有派头,后来我想学也学不会。</p><p class="ql-block"> 小旅馆的对面,一家河南烩面, 5块钱一碗,经济实惠 。烧油,打个鸡蛋,切一个西红柿,水开后,把2块儿面片下锅。连汤带水吃下,又解渴又解饿。</p><p class="ql-block"> 后海,是什刹海的东南的一片水域, 冬天的湖面,被银白色的冰雪覆盖,湖边光秃秃的柳树,静静的站着等待着春天,湖边游人廖廖,身后的大风夹杂着路边的枯叶,打着旋儿地消失在了冰面上,几个人影被厚厚的棉衣包裹着,一动不动像雕塑一般。每人面前一个冰窟窿,看样子是在钓鱼。清闲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苦难的忙忙碌碌的外地人。</p><p class="ql-block"> 每当傍晚,忙完一天,向左穿过几条胡同,来到这里,看夕阳西下,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再绕进那家小小的烩面馆,这时橘黄色的路灯已经如繁星点点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夏天,碧绿色的波光在水中荡漾着,岸边的杨柳被微风吹拂着,我漫步在湖边,感受着片刻的来之不易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我即将告别这里,即将告别熟悉的胡同,即将告别那碗热腾腾的烩面。</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心里不由得想起刚刚学步的儿子,想起我的爱人和我的父母,想起多年以后我还不熟悉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30日于成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