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重庆,一个择自宋光宗赵惇先王后帝“双重喜庆”二字而名,曾为巴国、大夏之都和抗战陪都的三千年古城,街衢巷陌,处处深藏着那曾经的历史痕迹,见证着那曾经的历史往事,让人寻之不尽,拾之不完,读之不止。</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先前足踏重庆,总是匆匆过客,不曾捡得重庆那丝缕的史遗。好在,夏驰G331北线国境道,择重庆径北而行,得以再足重庆,偷隙去翻读重庆的那些史事,去触摸重庆的那些遗迹。</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5月2日,一个“五一”长假的间隙,夜降重庆,摸黑北碚城区,落歇西南大学1号门前的一家旅宿,开启了重庆寻史觅迹的浪荡模式……。</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误踏卢作孚纪念馆</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都说,重庆浪迹,要先江而街衢,或长江,或嘉陵江,看那两江汇合,相伴缠绵东流。5月3日,就近移步了嘉陵江。</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移步嘉陵江,歪打正着,却误移入了嘉陵江边的一家纪念一馆,一家名为卢作孚纪念馆的纪念馆。</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卢作孚(1893~1952年),初听音谐误为直系军阀吴佩浮。入馆细览,方知,卢作孚乃重庆合川人,近代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社会改革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吴佩孚(1874.4.22~1939.12.4),山东蓬莱人,民国直系军阀,尽管北伐战争败逃四川,但军事上多有建树,反日坚定志士,二者音谐而非同一人。</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馆介,卢作孚年幼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自编多本教材致力教育,在北碚创办、捐助、帮扶建成了 27所院校和研究机构。1910年,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投身辛亥革命。1914年,任合川中学教师,当过报纸编辑、主编、记者。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统一了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曾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全国船舶调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与弟弟卢子英(1905~1994年),携手推进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为后人乡村建设留下了诸多的借鉴与启示。</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抗战时期,日军攻陷上海、南京、武汉后,宜昌告急。为了保存中国民族工业,1938年秋,卢作孚组织、指挥民生公司,用短短的40天时间,将滞留宜昌的13万吨设备物资和3万余人成功抢运入川。抗战期间,共抢运包括复旦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航空机械学校、中央陆军学校、国立戏剧学校及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兵工署陕西厂、兵工署河南巩县分厂、兵工署河南汴州厂、湘桂兵工厂、南昌飞机厂、航委会无线电厂、航委会宜昌、安庆、扬州航空站、上海钢厂、大鑫钢铁厂、周恒顺机器厂、中福煤矿、大成纺织厂、武汉被服厂等物资 100万吨、人员 150万人,为保住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和大批人才,保障军用物资供给阻击日军西进取得抗战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的功劳,被历史学界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毛泽东称其为“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蒋介石称其为“卢兄”、“民族英雄”,冯玉祥称其为“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卢作孚的一生,涉足“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创办学校,他认为,“学校不是培育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培育社会”,极值今之教育界深思。解放后,卢作孚的历史功绩,并未幸免于“三反五反”运动的冲击,1952年2月8日晚,他在重庆民国路20号的家中,服用过量的安眠药,与世长辞,自此湮没在那历史的激流之中,不为人知。好在,2009年,重庆北碚在原址重修成立于1923年的峡防团务局和20世纪20~40年代卢作孚、卢子英作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指挥部的房屋,包括三重大殿、两侧耳房及吊脚楼组合,2012年 9月9日作为卢作孚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人们总算得以再识卢作孚。</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探足老舍旧居</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从卢作孚纪念馆踏江归旅宿,路经北碚天生新村63号,抗战时期,老舍的旧居。</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老舍(1899.02~1966.0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为著名的代表作。其中,1982年,凌子风根据同名小说执导,张丰毅、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骆驼祥子》成为经典;《四世同堂》、《茶馆》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成为了一代的回忆。</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老舍旧居,乃1938 年 7 月,九江沦陷,武汉无险可守,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之砖木结构、一楼一底中西合璧小别墅之居所。那小别墅,原为福建龙溪(今漳州)人氏、作家、学者、翻译家林语堂先生(1895.10.10~1976.3.26)于1940年6月回国定居时所置,7月被日机炸损,修复好后又奉命赴美。临行前,林语堂先生将小别墅赠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供办公之用。</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老舍先生,时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负责人,后来在小别墅寓居、办公达6年之久,在别墅团结、争取了冯玉祥、林语堂、梁实秋、沈钧儒、冰心、杨宪益、卢前、老向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形成了抗战文艺界的统一战线。</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在那小别墅,老舍先生创作了著名的《四世同堂》等抗战小说、戏剧、散文、杂文、曲艺、诗词和回忆录等作品数百篇,近两百万字,且以"多鼠斋"为题,在《新民报晚刊·西方夜谈》,发表了《多鼠斋杂文》12篇。</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在那小别墅,老舍先生亦演绎了一段乱世逢佳人的“三角恋”,留下了人们对他八卦的话题。</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那八卦,缘于抗战爆发,老舍先生作别妻子胡絜青(1905.12.23~2001.5.21),一个满族正红旗、齐白石弟子、青年女画家才骏,离开北京独自赴武汉抗日,任“抗协”负责人,后随“抗协”迁往重庆。这一迁,却迁来了重庆邂逅一个来自上海、河南信阳人氏、《女子月刊》基本撰稿人、《明星日报》编辑、专攻西洋画作却钟情于文学、同为“抗协”的青年才女赵清阁(1914~1999年)。自此,这对乱世中的单身才子才女,相处得“分外融合”,擦出了情爱的火花。老舍先生,被俘虏为赵清阁主编的《弹花》主约稿人,并与赵清阁合著了《桃李春风》剧本,甚至公开同居如同夫妇,一度被认为,才子才女的“珠联璧合”。1942年,老舍先生母亲逝世;1943年,老舍先生挚友老向,将为夫尽孝的胡絜青及子女,带至重庆,与老舍先生团圆。此时的赵清阁,不得不忍痛割爱,离开老舍先生,离开重庆,重返上海。老舍先生,不顾妻儿的远道团聚,直追赵清阁上海而去;一个月后,妻子胡絜青,亦从重庆追去了上海,上演了,一拙近代史上的“追爱”剧。面对老舍先生的穷追不舍,赵清阁冷静、理智地告诉老舍先生:“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是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并给他留下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终生不婚。后来,赵清阁每陷入生活的困顿,老舍先生总是偷偷的接济了她。1966年 8月 24日, 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老舍先生沉冤于北京太湖。1990年,时值85岁的胡絜青,作了幅题为《绿萼暗香月朦胧》的梅雪画,挂于重庆北碚老舍先生的旧居。</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路入梁实秋“雅舍”</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离老舍先生旧居不远处,便是梁实秋先生的重庆旧居,“雅舍”。</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梁实秋(1903.1.6~1987.11.3),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中国现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权威,第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之人。1927年,与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抗战开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湾。</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雅舍,位于北碚区天生路梨园村18号,砖柱木架建筑,瓦顶夹壁,分高低两磴,屋6间,为抗战时期,梁实秋先生定居重庆,1940年与友人吴景超同在主湾山腰所置房屋,并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之“雅”,起名“雅舍”,梁实秋先生居“雅舍”一室一厅,达七年之久。</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雅舍”,引来了一批骚人墨客,时常聚首吟诗作画,弹琴对弈。包括吴文澡、冰心等梁实秋先生的清华同学,亦是梁实秋先生“雅舍”的座上常客。</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雅舍”,激起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字雅兴,以“雅舍”为题,陆续创作了《雅舍小品》20篇,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至今读来,仍让回味无穷。1949年,梁实秋先生到台湾后,将《雅舍小品》结集出版,一度畅销了华人圈,再版了300余次。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便有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北碚的陋室“雅舍”,自此随着《雅舍小品》,不胫而走,名噪世间,引来了无数读者踏足探访。</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梁实秋先生说:“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又说:“你走,我不送;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为让陋室更“雅”,更充盈着梁实秋先生诸多的轶事,“雅舍”的管理者,专程赴台湾,大量搜集梁实秋先生曾经的史迹,盈实“雅舍”,弥善“雅舍”。你来,或者不来,“雅舍”都在,在重庆,在北碚,在那西南大学的校园边。</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造访金刚碑</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重庆寻史觅迹,当要踏足金刚碑。入渝的第三天,5月4日,专程去了那坐落于北碚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因缙云山一高6米、宽2米貌似碑石的石头上唐人遗刻“金刚”二字而名金刚碑的古镇。</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说是古镇,其实金刚碑的成镇并不算久远。她因煤运驿站码头,兴街于清康熙年间,至今仅有300多年的历史。</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金刚碑镶嵌在缙云山一峡谷里,左右两侧群山环护,中间地势宽敞递降延至嘉陵江边,自然构成了“枕山、环水、画屏”的风水布局,被风水家们称为难得的“形胜之地”,引得了商贾望族前来落足造居。</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湖北孝感何氏,康熙年间落户金刚碑,一度成为当地第一望族。民国初期,家道中落,何氏不得不变卖临街煤坪及厢房于杨家,维持生计。</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后来,金刚碑楼宇建筑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以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郑家院子为代表并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说到民居建筑群,当数位于金刚碑入镇口的那“百花楼”。</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百花楼”乃清康熙年间,当地富豪整体购于福建安源,并拆运至金刚碑原貌安置的木结构楼房。她前为半圆形楼阁,后为长方形楼房,中间为天井,尽管历经岁月的侵蚀,整体保存至今仍相对完整。</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百花楼”的一工一艺,不失为福建民居那特有的浓厚色彩。</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一柱一桁一凖,精于工艺,雕工细腻。</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浮花镂草,栩栩如鲜。</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整个“百花楼”,无不诠释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浸润着,浓厚的科学、艺术和历史底蕴,令人叹为观止。</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金刚碑,兴于清朝,盛于抗战。作为陪都之地,金刚碑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吸引了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部级以上单位13个、下属中央局处级单位30多个及一大批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名流3000多人涌入金刚碑,亦吸引了众多商贾名家涌入定居,远离那乱世的纷扰,给后人留下了,那鼎盛时期的诸多史迹。</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杨家买下湖北孝感何氏的临街煤坪后,兴建了二层砖房,是年正檩上屋,梁书有“宏基永奠,巩固千秋”的字样。四月八日,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迁至金刚碑,租赁了杨家砖房,供作办公之用。第二年租期届满,适逢抗战时艰,中统局长吴大钧致函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公署,代为洽谈降租事宜,改原订租金 2000元/年为 1800元/年,中统局长吴大钧租住正屋。</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金刚碑的幽静,亦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士纷纷落足安心学问。</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应老友南开校长张伯苓之邀,于1938年7月携全家老小安家重庆,后迁至金刚碑缙岗新村居住。正是蛰伏于山不高、水却长的方寸之间,翁文灏与调查员裴文中,历经无数个白天挖掘和黑夜挑灯,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存在的证据。历史学家翦伯赞,亦在金刚碑先后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辑。</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一条石板路,千年金刚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陪都的无奈,亦见证了国人抗击日军入侵的坚定意志和不屈风骨。</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如今的金刚碑,青石板路依然弯弯曲曲,古树依然郁郁葱葱,清代的建筑遗风依然如此韵重。踏足金刚碑,小桥、流水、古树、老宅,不免让人生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景象。</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踏街纵情去偶遇</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踏街,亦即走街,无特定目标的走。走哪算哪,遇啥看啥。</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5月5日早,从北碚旅宿地铁至渝中区滨江路,遇见街边特有的凳餐,聊作果腹,然后,步至古城通远门登城踏墙。</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重庆古城,乃东周慎王五年、秦后元九年(前316年),秦将司马错,率兵一举灭掉蜀、巴两个诸候国后,于东周慎王七年(前314年),将巴国领域改名巴郡,秦丞相张仪又在原巴国首都(今渝中区)建置江州城。</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东汉建兴四年(226年),江州都督李严在旧城基础上新筑江州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为抗击元兵筑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夏,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城基础上,又大兴土木,取“九宫八卦”之象,垒石筑城。清乾隆《巴县志》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像九宫八卦。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通远门、临江门、千厮门为九开门。翠微门、金汤门、人和门、凤凰门、太安门、定远门、洪崖门、西水门为八闭门。”重庆古城,切山为墙,辟峡为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道城门。</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古城现存城墙17处56段,总长4404米。其中,宋代城墙40米,完整显露城墙段1295米;保护性修复重新显露城墙段2103米,共34段。现存城门和瓮城遗址7处,包括东水门、太平门、通远门等3座现存开门,人和门等1座现存闭门,千厮门、南纪门、储奇门等3处部分瓮城遗址。现存炮台1处,位于通远门城墙段。 </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沿通远门内墙南去,不意偶遇了领事巷。</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领事巷,原为通远门内墙一侧,东接金汤街,南连山城巷,北靠鼓楼街,长数百米,宽8米,越往南,巷越窄,为2米见宽石板路。1896年3月,法国先于巷内设领事馆;同年12月,美国继而于巷内紧邻五福宫设领事馆;1900年,英国亦将领事馆迁入巷内;1904年,德国领事馆入驻节桂香阁侧。一个原本僻静狭仄的街巷,因外国使节机构的落驻,就此名曰领事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上述相关国家大使馆亦随迁重庆,与领事馆合署办公,巷内使馆电波纷飞,触动了世界的神经;异国语言交汇鼎沸,成为了东方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心。</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从领事巷东去,又偶遇风流才子郭沫若旧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办公旧址。旧址乃重庆市首任市长潘文华内弟张营长的私宅,国民政府迁入重庆后,出让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办公。1938年12月,时任第三厅长的郭沫若来到重庆,亦在此居住、办公。</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郭沫若(1892.11.16~1978.6.12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沙湾人,集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于一身。曾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著名代表作有:《女神》、《星空》、《天狗》、《风凰涅槃》、《地球,我得母亲》、《屈原》及《甲骨文字研究》等。</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然而,郭沫若的官爵和才华,并未能掩盖后人对他的诟病。诟病于,郭沫若的风流婚姻。年幼时,父母给郭沫若定了个娃娃亲,女方夭折后,1912年在他适婚年龄时,父母又为他物色了一名门当户对的旧时女子-张琼华(1890~1980年)为妻。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不满相貌平平、三寸金莲的张琼华,弃她离家。张琼华一生,仅面遇郭沫若三次,终生无子嗣,在郭家独守空房68年。1914年1月,郭沫若赴日留学;1916年8月,与东京圣路迦医院护士佐藤富子(1893–1994年)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为其取名郭安娜,声称兄妹。佐藤富子为与郭沫若厮守一生,不惜与父母决裂,断绝关系,甘与郭沫若同居,伴随他度过21年的艰难生活,并为郭沫若诞有四子一女(长子郭和夫、次子郭波、三子郭复生、四子郭志洪、长女郭淑瑀);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郭沫若告别佐藤富子归国抗日,留下佐藤富子一人在日本顶着政治、生活的双重压力独自抚养孩子。新中国成立后,佐藤富子携子女来到中国寻夫,万没想到,见到郭沫若时,郭沫若已是别人的丈夫。其实,在日期间,郭沫若遇到1934年到日治病并兼《大公报》东京特派记者、广西贺县(今贺州)人氏于立忱(1912~1937年),双双堕入爱河,导致了于立忱怀孕堕胎,历经痛苦、羞耻的折磨,1937年初返回上海后,同年5月,留下了“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无能为力矣”的绝笔,选择了自杀。自杀前,于立忱请求好友谢冰莹,在她死后将真相告知胞妹于立群以及世人。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经诗人林林的介绍,郭沫若又认识上海滩名媛才女兼电影明星、于立忱的胞妹于立群。于立群在不知晓郭沫若与姐姐于立忱恋情的情况下,于1938年1月与郭沫若闪婚,成为了郭沫若出轨的女人中唯一与他正式结婚的女人。婚后,于立群为郭沫若生下四子二女(长子郭汉英、次子郭世英、三子郭民英、四子郭建英、长女郭庶英、次女郭平英)。后来,于立群无意中得知姐姐于立忱早年竟是郭沫若的情人,且姐姐的自杀亦关乎与郭沫若,自愧背叛了姐姐,1979年2月25日,亦选择自缢于北京居所。</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尽管,郭沫若的子女,均各为人中龙凤。然而,一个又一个女人的人生,都毁于郭沫若的手中。若说郭沫若多情,那是对他最善良的评价;若说郭沫若为感情的“杀手”,他可是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弃一个,把那“自古才子多风流”的谚语,演绎得绝后无人,是为人诟病矣。</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从郭沫若旧居向西横穿,便步至重庆山城第三步道。自古以来,重庆有多条盘山步道,当地人成为“梯坎”。那第三爬山步道,将历史、文化与景观、健身、观光融为一体,无不凸显出山城特色旅游观光的品质。</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山城第三步道,地处渝中半岛南向坡面,由北向南,经过市中山医院(原国民政府立法、司法院)、抗建堂、菩提金刚塔、法国仁爱堂旧址、悬空栈道,全长1748米。沿着步道,食肆、旅拍、文娱,一应具有。</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登上山城第三步道,长江南岸景致尽收眼底。那城市地铁,穿过南纪门轨道大桥直刺而来,似要伤及游人,令人楞生生的直捏把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再搭地铁,南跨长江,拐东向北,直抵长江南岸龙门浩老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龙门浩老街,地处重庆主城核心区域南滨路中段,正对重庆古城闭门太安门,以东水门长江大桥与重庆古城区相连,占地300百余亩计18万平方米。浩,乃渝人对江中小港之称谓,因南岸长江水中,一数公里长碛石自瓦厂湾延伸至野猫溪,且中间拦腰截断形成一个浩口,浩里水深势平缓,适合泊船;两碛又各刻有“龙”、“门”二楷字,是谓龙门浩。每当明月涂山升起倒映浩中,便形成了“龙门浩月”的奇妙景致,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纵情题咏。</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龙门浩老街历史久远、遗迹众多。1890年,随着《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署,“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至此,重庆正式开埠设立中国西部第一个海关,龙门浩码头成为了中国西部最早对外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引来了各国使节及商人纷至沓来,争相在龙门浩设立领事机构、开洋行、办工厂、造别墅,龙门浩,为当时中国西部最大的外商聚集地和最早的“洋人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由两百多幢不同时期建筑组成,为重庆主城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老街。其中,龙门浩的美国使馆别墅群,至今保存完好。该别墅群由重庆海关别墅旧址(枣子湾42号)、美观大使馆武官处旧址1号楼(枣子湾50-53号)、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2号楼(枣子湾55-60号)和美国大使馆临时办公楼旧址(望耳楼80号)四栋别墅建筑群组成。别墅建筑群原为重庆买办汤子敬产业,抗战时期,美国领事机构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租借作为美国大使馆武官住所,为重庆重要的外事机构旧址。</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静坐长江岸边,凭窗眺望,尽管,龙门浩老街那曾经的历史,总是令人不堪回首。然而,毕竟滚滚长江东流去,龙门浩老街那曾经的历史,今之中国,已绝不会重演。</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诚然,重庆踏街,亦为了重庆踏夜。足量了龙门浩,便沿南滨路西去苏家坝立交、那铜圆局的旧址、铜圆之光城市阳台,待夜。铜元局,乃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光绪皇帝准旨四川总督锡良奏请创办川汉铁路公司,在“重庆府城试铸铜元”、“充作公司股本”,于南岸苏家坝靠河田购置200亩土地,建铸造厂铸造铜圆。清时,多称厂为局,故谓铜圆局。后来,军阀混战,四川军阀刘湘急需军火,派参谋长杨芳毓前去将铜圆局压、印花等设备改装为枪弹生产设备,于1930年改名为二十一军子弹厂。1937年,国民政府接管铜圆局工厂,用于生产子弹厂,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重庆为了让游人,登高俯瞰重庆古城的风貌,在铜圆局旧址,修建了一圆形玻璃景观台,谓之铜圆之光城市阳台。</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苏家坝立交桥,全国城市最高匝道桥,高72米,位于重庆南岸区苏家坝,与南城立交桥、南城隧道一起,形成连接菜园坝长江大桥北桥头立体交通配套体系。</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苏家坝立交与海铜路高差达30米,采用螺旋形展线方式互为衔接。在匝道线形设计时,充分考虑汽车行驶特性,选取最优化的设计方案。立交桥螺旋形类似椭圆线形结构,依据汽车行驶状态,采用回旋曲线,小半径为60米、大半径100米,曲率不断变化,结合桥面超高横坡的变化,从而减轻了离心力对汽车的行驾影响,给乘客营造出较好的舒适度。同时,立交桥利用山城地形特点,多处采用双层匝道,建成60多米高重庆主城连接上、下半城和长滨路的6层立交,且见缝插针式的采用门形框架桥墩,穿越在密集的建筑群间,节约了用地,创下了零拆迁的奇迹,自2005年建成通车以来,至今未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成为国内城市立交的典范之作。</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淡夜,站在铜圆之光城市阳台,放眼远眺,苏家坝立交薄薄的梁体,高耸的桥墩,大半径的螺旋匝道,犹如过山车的轨道,乘着夜色流光而去。有人说,乘车进入立交桥,若将头贴在车窗,感觉似被悬在半空,犹如坐过山车般的心揪、腿软,令人胆战心惊,好是刺激。所以,苏家坝立交桥,也就成为了电影拍摄的外景地,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的试镜天堂……。</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