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渤海渔翁(婉拒献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很早就知道一个成语,叫七月流火,并曾多次引用。自以为指的是七月份的天气炙热,阳光爆烈,火烧云飘动,腾焰飞芒。此时,正是作物抽穗灌浆的时节,这也是大多数像俺这样的现代人解词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真实的含义则有所不同,这个词出自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里的“火”指星座,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 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意指夏去秋来,收获在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的解释,七月流火都是让人希冀收获的时光。而在一百多年前的一个七月,在上海的一个弄堂里,一群胸怀大志的仁人志士汇聚在一起,以至在28年后的1949年竟收获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从此七月在中国又有了一个别样的含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曾参观过上海“一大”会址,也登上过嘉兴南湖的红船。1921年7月23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是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后又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召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的李达、李汉俊,代表李大钊的北京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润之、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了“一大”会议,这13个人代表着全国仅有的58名党员。注意,仅比现在全国的56个民族多两个,就是说几乎是一个民族只能摊上一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查过资料,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13名代表,其中7人脱党: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49年再次入党;1924年,李汉俊脱党;1924年,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29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更有甚者,陈公博和周佛海不仅背叛了曾经的信仰,还背叛了祖国,成了人神共愤的臭名昭著汉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人去世:1925年,王尽美因病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人牺牲:1927年,李汉俊牺牲;1931年,邓恩铭牺牲;1935年,何叔衡牺牲;1943年,陈潭秋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人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毛润之、董必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有细心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上述的人数加起来为14人,竟多出一人。当初我也曾为此疑惑:李汉俊被统计了两次,脱党名单有他,牺牲者名单里也有他。既已脱党又谈何牺牲?颇为奇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翻看史料方才知晓,李汉俊可非同寻常,曾被董必武称为是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老师”,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革命理论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他并非是因反动势力淫威所迫,而畏怯脱党。其仅仅只是与陈独秀意见不一,而愤然退党。但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继续着同样的工作,以至在1927年被桂系军阀所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52年8月,毛润之同志亲自签发了李汉俊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世事无常,跑的早的不一定能跑的快,跑的快的不一定跑的远。夫成功者大节不夺,孤标傲世,高情远致。从这13位代表的经历看,充分说明了这点。他们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分道扬镳,想来在那个七月的南湖画舫上无人能晓,令人唏嘘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大” 这段历史早已广为世人耳熟能详,甚至为一些聪慧者如数家珍。但我一直有个疑问:当年在嘉兴南湖船上开会,保密工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条画舫据史料记载是“一条江浙一带常见的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后舱内设有榻榻床可供临时休息,船檐和柱上均刻有精美花纹。中舱内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茶具”。当年这些代表可全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论起谈人生谈理想,自是笔大如椽,殚见洽闻,但若论起摇橹划桨恐免为其难,万万不可能自己驾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船泊在湖中,船工也断不可能离船而去。船就这么一点长,说传不出声响恐怕无人能信。像如此重要的会议能为了安全的缘故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却并不躲避陌生的船工,令人费解。若说船工是同道中人基本不可能,我看过的所有资料都不曾提及此类问题,更谈不上合理的解释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个不解是当时的旗帜性人物,也是党的重要创始人,即最著名的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却都因故未能出席。很难想象,这样重要的历史会议,他们俩人竟都无缘参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史料上说陈独秀是为了给一学校要款项;而李大钊则是有三种不同说法的理由,以至未能参会。但无论那种理由与此会相比,无不是云泥之差。常理推算,既使有些繁琐俗事,也是可以提前安排调整的,仅仅用“巧合”二字恐难服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胜曰“将相宁有种乎”?难道冥冥之中真是自有定数?企盼有能者教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星宿荏苒,居诸不息。当年仅有58人的一棵枝柔叶嫩的弱苗,如今已长成拥有近亿人的参天巨树。而“七月流火”,正应了润之先生的那句至理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所见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