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九年,玄奘取经归来,扬唯识之学风盛起,净土教因此而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玄奘以阿弥陀佛为他受用土,三地菩萨始得见之,下品凡夫不得往生。劝人应求上生兜率,因其同是欲界,其行易成。因此期望往生兜率,崇拜弥勒成为法相宗之一种规范。唐代中叶,几乎没有净土经典的研究与论说,只是以慧日、承远、法照等唱导的般舟三昧法;大行、道镜等专门提倡口称念佛;飞锡主张三世佛通念之说,是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中国净土的三系</p><p class="ql-block">第一,庐山慧远大师一系,是以常识性的论理派,以义解为主;</p><p class="ql-block">第二,善导大师一系,是以体解信仰的佛愿派,以愿为主;</p><p class="ql-block">第三,慧日大师(慈愍三藏)一系,是舍万行的妙有派,以修行为主。</p> <p class="ql-block">慈愍三藏慧日(公元680一748年),山东莱州东莱人。公元701年乘船经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到达印度,18年后从陆路由西域返回长安,公元748年示寂于洛阳,世寿69岁,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他在印度期间所学皆赞净土,故接受净土思想很深。据载他在印度北部受观世音菩萨在空中摩其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还灭,慧日从此而悟道。慧日的主旨是禅、教、律、净四行并修,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主修净土,同时也强调戒律修持的重要,为无照律师所推重。著作有《往生净土集》、《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说》、《愿生净土赞》、《西方赞》。</p><p class="ql-block">莲宗三祖承远和四祖法照传承了慧日的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承远(公元712一802年),净土宗三祖,俗姓谢,四川广汉人。开始居于衡山西南之岩下,“人遗之食则食之,不遗则食土泥”,专修般舟念佛。贞元十八年(802年)示寂,世寿91岁。</p><p class="ql-block">法照(生卒年及家世不见记载),净土宗四祖,开始在庐山专修念佛三昧,一日于定中蒙佛开示,遂往南岳师事三祖承远大师,成为承远弟子。</p><p class="ql-block">法照依《无量寿经》所创之念佛法门称为“五会念佛”,又作“五会真声”。</p><p class="ql-block">他模仿《无量寿经》中风吹宝树,出五音声,而定五会念佛之法。</p><p class="ql-block">第一会~平声缓念;</p><p class="ql-block">第二会~平上声,亦缓声念;</p><p class="ql-block">第三会~非缓非急念;</p><p class="ql-block">第四会~渐急念;</p><p class="ql-block">第五会~阿弥陀佛四字转为急会。</p><p class="ql-block">此五会念佛具有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疾成就五分法身等利益。现今日本真宗本愿寺派,就持此念佛法门。</p><p class="ql-block">法照著作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现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1卷。</p><p class="ql-block">少康(?一805年),净土宗五祖,浙江缙云人,俗姓周。7岁出家,15岁受戒于越州嘉禅寺,广诵经论,初习华严瑜伽,后于洛阳白马寺读善导大师《西方化导文》,遂决心专修念佛法门,并于睦洲乌龙山开净土道场,公元805年示寂。著有《二十赞》、《瑞应删传》各1卷。</p><p class="ql-block">佛教至唐末及五代已渐衰微,净土信仰亦现萎靡。到宋代,净土教义开始兴隆,但是,在宋代300年间,净土宗多依附天台宗及禅宗而行,台净融合、禅净双修成为当时的一种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延寿与省常。</p><p class="ql-block">延寿(公元904一975年),临安人,俗姓王。出身将门,自幼习儒,诗文俱佳,文化素养颇高。</p><p class="ql-block">他30岁出家,出家前于931年任五代越国之华亭镇将,督纳军需,日唯一食,不吃荤。他倡禅净双修之道,指心为宗,四众钦服。</p><p class="ql-block">他住持永明寺15年,至宋开宝七年(974年)去天台山,次年示寂。翌年,建塔大慈山,宋太宗赐额“寿宁祥院”。著作《宗镜录》,对后世佛学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延寿曾作参禅念佛《四料简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p><p class="ql-block">延寿是禅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再传弟子,为禅宗法眼宗三祖,又被尊为净土宗六祖。</p><p class="ql-block">省常(公元959一1020年)浙江钱塘人,俗姓颜。7岁即厌俗,17岁受具足戒,通《大乘起信论》,习天台止观法门,慕庐山莲社之遗风,于西湖边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易名为净行社,宰相王旦为社首,社员里士大夫120人,比丘达千人,再现往昔庐山白莲社之盛况。他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又以梅檀刻无量寿佛像,像成而焚香发愿云“我与八十比丘及一千大众,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国。”</p><p class="ql-block">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十二示寂,世称白莲社主,又号昭庆圆净法师,后人追尊为莲宗七祖。</p><p class="ql-block">在宋代,天台宗门下之净土研究及净土论亦大为振兴。高丽国之义通,拜谒德韶禅师,得受禅要,修学一心三观,后留四明传教院,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太宗赐宝云寺额,称宝云尊者。还有遵式(公元964年一1023年),与同门知礼为天台宗山家派中心人物。</p><p class="ql-block">遵式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此书以“天台止观”学说解释净土法门。书分两门:(1)决疑门;(2)行愿门。决疑门又分三疑:疑师、疑法、疑自;行愿门又开四门:礼忏门、十念门、系愿门、众福门。《往生正信偈》也为遵式所著。</p><p class="ql-block">元照(公元1048一1116年),宋代律僧,主张修西方净业,门下弟子数百人。圆寂后谥大智律师,称南山律宗第十六祖。著作有《观无量寿经义疏》3卷、《阿弥陀佛经疏》1卷、《无量寿佛赞》、《直生净土礼忏行法》、《十疑论科》各1卷,《芝园侍》2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