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之旅2:波西米亚行

陈振平

<p class="ql-block">  捷克中西部,包括布拉格,都属于古中欧的波西米亚王国。要了解这个民俗自由浪漫的国度,除了布拉格,它众多的小镇是不能错过的,也不是只去一两个就能窥一斑知全豹的。虽然都是波西米亚风,虽然多是红顶巴洛克,但它们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然而,“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捷克不承认中国驾照,所以我无法租车,只能乘坐火车或大巴,机动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不得已放弃一些小镇。</p><p class="ql-block"> 不开车也有好处:可以一路赏景拍照。这是坐在时速100公里的大巴上用华为手机“闪拍”功能拍摄的乡村景色。在进入神话小镇之前先热热身。</p> 温泉小镇卡罗维发利 <p class="ql-block">  捷克西部小镇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中国游客俗称KV小镇)是世界闻名的温泉小镇。在横贯小镇的泰普拉河河床下有数百处泉眼,泉水含有30多种矿物质,与我们常见的温泉不同,它不仅可以沐浴,还是可以直接喝,据说对很多疾病有疗效。</p> <p class="ql-block">  卡罗维发利是捷克语Karlovy Vary的音译,窃以为可以意译为“查理的浴场”。</p><p class="ql-block"> 查理是指十四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四世。他喜爱打猎。传说他在这里狩猎时,一只小鹿被他射伤,跛着腿逃命,他策马紧追,只见受伤的小鹿跳入泉水中,很快便康复逃离。他颇感奇怪,便令御医化验泉水,结果发现这泉水对治疗多种疾病有奇效。后来,这里就被称作“卡罗维发利”,即“查理温泉”。“卡罗维”是捷克语“查理”的发音。那么为什么要用Vary这个词呢?我不懂捷克语,但德语称卡罗维发利为Karsbad,bad的英语对应词是bath,即浴缸、澡堂子。我想当然地认为,当时传说受伤的小鹿跳入泉水死里逃生,是因为“淴了个浴”,所以人们称之为Karlovy Vary;如果小鹿是喝了口泉水而逃命,这里可能会被称作Karlovy Drink(我不知道捷克语“喝”怎么说,只好用英语凑数,见笑——这本来就是在开玩笑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传说后来发现这里的温泉可以饮用而且能治病的,是一个医生。那是在16世纪,一位名叫Becherovka的医生发现温泉水可以喝,就在水里加上配方,用32种草药和温泉水酿制成一种药酒,就叫Becherovka。</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卡罗维发利小镇到处都可以看到Becherovka形状售货亭,售卖各种各样的Becherovka。</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后几百年,能喝能治病的温泉水成了卡罗维发利最大的卖点。我估摸着,来这里的游客,99.9%的人都会喝几口有点怪味道的温泉,小镇的店铺都有卖这种特制的陶瓷温泉杯,多数人会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我来时就买过一个,收藏在家里作为纪念,这次又给老婆买一个,正好配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温泉杯款式多样。一般都是扁扁的,杯柄是空心的,连着长长的饮水口,温泉水细细地流过、冷却,能避免人们饮用时烫伤——最烫的温泉水温超过70摄氏度呢!</p><p class="ql-block"> 在卡罗维发利,满街的游客几乎人手一个温泉杯,不时凑到嘴边嘬吧嘬吧,煞有介事地享受那股怪味道。这恐怕是在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各个取水口的泉水温度不同,味道也不同,但口感都不怎么样,喝几滴摆摆样子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边喝边乐,纯粹是为了拍照,其实没在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别出心裁要导演这样一个牛饮豪灌的镜头。当有点咸有点涩的温泉水咕噜噜流进嘴里时,老婆眼睛发直。罪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温泉水虽然不怎么好喝,但据说能治病(不知治什么病),人们还是趋之若鹜。小镇为12个可以直接饮用的温泉出水口建造了漂亮的温泉回廊。</p><p class="ql-block"> 相对而言,欣赏温泉长廊好像比品尝温泉水更具快感。</p><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园温泉长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长廊建于1881年。白色廊沿精美细巧,两头各有一个亭子,据说曾是美丽的茜茜公主之最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希腊女神雕像下的第12号泉眼,温泉水从长吐蛇信的蛇口中流出,47.4摄氏度,即117.4华氏度;另一头的第15号泉眼,30摄氏度,即86华氏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磨坊温泉回廊因附近原有座磨坊而得名。建于十九世纪后期,属新文艺复兴样式。由于一排排廊柱具有漂亮的纵深感,所以在这里拍照比饮泉更合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市场长廊里面没有任何买卖,倒是一排排精美的廊柱夺人眼球。</p> <p class="ql-block">  长廊尽头是卡罗维发利最核心的一幅浮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浮雕刻画查理四世当年狩猎发现温泉神秘疗效的场景,浮雕下面就是那一眼滴滴答答的神奇温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喷发而滚烫的温泉是卡罗维发利最壮观的一景:水温高达72摄氏度,水柱高达14米,平均一分钟可涌出2000升矿泉水。回廊是现代风格的,游客能围绕喷泉驻足欣赏。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卡罗维发利不仅能吸引大批普通游客,还很入电影人的“法眼”——它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招牌,那就是创办于1946年的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每年6至7月在举办,是全球十五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算得上是一个老牌的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虽与之齐名,但创办时间晚了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卡罗维发利的建筑和街景也是独具魅力的,泰普拉河两岸,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在卡罗维发利闲逛,一不留神就会撞见“熟人”——莫扎特,你好呀!我2010年来时见过你,这次又碰到啦!</p><p class="ql-block"> 莫扎特说:“我1659年来过这里泡温泉,后来就不记得了。”</p><p class="ql-block"> 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猜想1659可能是这家酒店的创办时间。</p> <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又撞见了贝多芬和歌德。</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每年都有为数众多的游人乃至名人到此疗养旅游,据说马克思还在此边泡温泉边写《资本论》,可惜我没有找到他“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卡罗维发利,我和好兵帅克又重逢了。2010年我这在家“好兵帅克餐厅”与帅克合影,那时的他穿一身黄军装,有点像鬼子,如今换了身军装,倒像新四军了。可是表情还是以前的好,笑嘻嘻的,现在这个帅克呆头呆脑,难道和我一样,也老了?</p><p class="ql-block"> 《好兵帅克》是捷克作家哈谢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一战为背景,描写憨厚幽默招人爱的好兵帅克,与昏庸愚蠢的奥匈帝国军官、警察、神父等形成对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卡罗维发利,你一定会在德沃夏克公园撞见这位捷克著名的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塑像就矗立在公园的草坪中央。他当年也来过卡罗维发利,有没有泡温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据说他的名作《自新大陆》交响曲,就是在这里首演并大获成功、走向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p> 玛丽亚温泉的歌德黄昏恋 <p class="ql-block">  玛丽亚温泉距离卡罗维发利不远,是捷克第二大矿泉疗养地。这里的矿泉也可饮用,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所以几百年来有许多德国老人来此疗养,其中包括歌德。但是,他在此疗养之后,便回家疗伤——失恋的悲伤。天晓得,最终诗人竟然悲伤至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温泉长廊建于1889年,是一座维多利亚式建筑。长廊内有许多饮用泉水的龙头,长廊外的大喷泉每小时随音乐喷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玛丽亚温泉的这个长廊也称歌德长廊。歌德74岁时到此疗养度假,邂逅了17岁的少女乌尔里克。爱情使他神魂颠倒,但求婚遭到女方家庭婉拒,未成梨花海棠之好。他写下《玛丽亚温泉哀歌》后,大病一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廊内看到这样一幅浮雕,想必讲述的就是歌德向少女求爱的故事:你会惊叹,74岁的扶杖老人竟然燃起男孩一般的爱情之火!而仔细看看画面两边乌尔里克妈妈和弟弟那不屑的神情,你又会为歌德大师惋惜。</p><p class="ql-block"> “我爱你,与你无关。”歌德这首诗真是潇洒!默默地爱着,就已心满意足;夜晚无尽的思念,只属于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爱你,与你无关</p><p class="ql-block"> 思念熬不到天明</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选择睡去……</p><p class="ql-block"> 然而,诗人最终却没能像他的诗那么潇洒,最后竟一睡不醒。他在此疗养之后,便回家疗伤——失恋的悲伤。天晓得,最终诗人竟然悲伤至死。呜呼!</p><p class="ql-block"> </p> 中世纪小镇克鲁姆洛夫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欧洲经历过大小战乱无数,技术革命更是天翻地覆,但这里却如世外桃源,偏安一隅,中世纪的形态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克鲁姆洛夫(Cesky Krumlov,中国游客俗称CK小镇),一个只有一万多居民、而每年游客超过百万的小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属于苏台德地区。苏台德这个名字在二战时期与“绥靖主义”、“慕尼黑阴谋”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二战前夕,英、法、美等国为利用在一战中战败的德国充当防范苏联的工具,1938年9月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这就是“慕尼黑阴谋”,它把绥靖政策推至顶峰。</p><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因为被割让给德国,克鲁姆洛夫小镇在二战中未遭任何破坏,中世纪风貌的古城堡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得以完整保留,1992年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伏尔塔瓦河环绕,是小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伏尔塔瓦河的上游,清澈的涓涓细流,让人不由得联想、感受到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开头十几秒钟由长笛奏出的“第一水源”主题:曲折蜿蜒,清静曼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乐曲进入“第二水源”主题,单簧管加入,仿佛水势波澜活跃起来,“叮叮咚咚”地“一江春水向北流”,为主旋律的出现作铺垫……</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镇坐落于南波西米亚地区,距首都布拉格约160公里。伏尔塔瓦河从13世纪起就成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克鲁姆洛夫也因此而逐渐繁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克鲁姆洛夫,我们预定了一家叫做“老客栈”的酒店,距离巴士车站有七百多米。小镇内全是弹硌路,而且频频上下坡,也没有出租车,全靠步行。所以我们把行李箱寄存在车站,背着小包进镇。</p><p class="ql-block"> 来到小镇中心的市政广场,看到在最显眼的一排老房子中,左面的两幢就是“Oldinn”酒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家酒店号称是一座“有故事的房子”。我好奇地问前台服务员,她告诉我,这房子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1599年这里就酿出了当地最早的啤酒,1716年烘焙出当地有名的姜面包……到19世纪这里经过改建,成了小镇的法院;再后来,改成了酒店。</p><p class="ql-block"> 她还告诉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在这楼里随处看见关于此楼的介绍,都是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果然,电梯里,走廊上,都挂着一个个小镜框,上面有一两句话就讲完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1424年,住在这里的画家西蒙按照卢森堡老爷的要求,用色彩装饰他的城堡,驱赶了妖魔……</p><p class="ql-block"> 1510年,商人兼市政议员弗利德伯格从国外引入辣椒,剧院的演员吃了辣椒,在表演悲剧时就不怕哭不出眼泪了……</p><p class="ql-block"> 1716年,年轻人奥斯瓦尔德开始在这里烘焙甜甜的姜面包送给他喜爱的女神,每天送,直到女神也爱上他……</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故事,小幽默中蕴含着小知识,住店客人一瞥而过,付之一笑,像餐前的一道开胃菜。这样的酒店还是蛮讨人喜欢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打开窗户,克鲁姆洛夫市政广场一览无遗。据说,由于保存完好,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色和300年乃至500年前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中央竖着一座碑——黑死病纪念柱。</p><p class="ql-block"> 17世纪,黑死病曾席卷波西米亚,这个小镇虽然与世隔绝却也未能幸免,死了不少人。后来人们在广场中心立了这座黑死病纪念柱。顶端是圣母玛利亚,底座上是八位圣徒,它们承载着人们在面临灾难时的祈望和希冀。</p><p class="ql-block"> 以前对黑死病,也就是鼠疫,只是间接地从书本中知晓,加缪的名著也只是作为小说来看。但是,当亲身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之后,对加缪的书、对人们在瘟疫面前的那种茫然无措乃至离奇荒诞,顿然有了一种直接的感受,不知道应该立一个纪念柱还是耻辱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雨后黄昏,天边出现火烧云,衬映着克鲁姆洛夫城堡下的耶稣像。</p><p class="ql-block"> 这个城堡是波西米亚地区仅次于布拉格城堡的第二大城堡,高高地矗立在伏尔塔瓦河畔。瞧那城墙,像一座绝壁,给你一种震慑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我意识到应该到镇口观景台拍摄晚霞火烧云时,三步并作两步,赶到那里时 “火”已近熄灭,晚霞也暗淡了,克鲁姆洛夫的“明信片景观”,错过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和小镇一起苏醒。</p><p class="ql-block"> 万籁俱静。端起相机时,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呼吸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伏尔塔瓦河水倒映着小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流声似乎带有旋律和节奏,像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水面的一静和一动,都是人造的;这个古镇能够完整保留下来,也是事在人为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两个现代的人,穿过门洞,走回中世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世纪就是这样的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晨,博物馆还没有开门,但从外表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关于中世纪的展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登上克鲁姆洛夫城堡俯瞰小镇,像是在俯瞰中世纪,俯瞰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镇几百年来不仅躲过了战乱,还远离现代文明,没有受到工业革命的波及,所以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中世纪的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 “发展是硬道理”,不错。但国情不同,似乎不能一概而论。克鲁姆洛夫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不发展,维持原生态,并不是没道理,或者说是一种是“软道理”,它保护的是一种“软实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中世纪的街口回望,是一种什么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总的感觉是,现代化下,历史的一块碎片都是宝贵的,何况是一座城。</p><p class="ql-block"> </p> 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 <p class="ql-block">  历史名城库特纳霍拉在波西米亚时期是仅次于布拉格的第二大城市。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圣芭芭拉教堂、塞得莱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还有画面中这座以3万块人骨装饰的白骨教堂。</p><p class="ql-block"> 这些照片都是2010年拍摄的。这次一来没有租到车,不方便,二来听说这个教堂现在已经不对外开放,三呢,怕老婆看了会感到恶心,做恶梦,所以就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就像来到白骨精的洞穴,骷髅白骨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1369年,一次瘟疫令当地3 万多人丧生,尸骨堆积如山,教堂安葬不下,遂突发奇想:何不用这些尸骨来装饰教堂?!天主教视死亡为神圣的事,死后将尸身献给上帝,象征无上的赞美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脑洞大开,百无禁忌:国王的桂冠,可以用骷髅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国的纹章,也可以用骷髅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骷髅们的家属对这样从上到下的排列会有意见吗?谁上“头条”位置,谁居“基辛格位置”,有什么讲究吗?</p><p class="ql-block"> 骷髅们个个坦然,好像在说,能以这样的状态进入教堂,就等于进入天堂了,还在乎官场排座次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切是真的吗?抑或只是幻觉?”有一首叫《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流行歌是这样唱的。</p><p class="ql-block"> 这骷灯——骷髅下的炷灯,象征着波西米亚人的狂想,如真如幻,把波西米亚人的浪漫和不拘一格推向极致。</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波西米亚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