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老先生的《万古江河》和《长江小史》读后感

北平一夫

<p class="ql-block"> 《万古江河》读后感</p><p class="ql-block">我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许倬云老先生的《万古江河》和《长江小史》,《万古江河》与其它史书不同,他更多的是从低层社会的历史样态来书写历史,而不像《太史公书》、《资治通鉴》、《汉书》等史书那样以记载帝王将相统治阶层、朝代更迭为主。他以独特而宏大的视角,将中国历史的发展置于全球文明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他打破了传统历史研究的地域和民族界限,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各地文明比照和发展并行相互映照,从而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在书中,许倬云老先生对黄帝的起源和迁徙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太史公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五帝本纪》里说“<b>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b>轩辕一词是与车有关联的,他认为黄帝可能是驾着车从北方草原迁移到农耕地带,这一观点富有想象力,而且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交通方式、生活环境以及族群迁徙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我个人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思考:如果黄帝是驾车而来,那么是什么为脚力呢?是牛?是马?还是骆驼?更甚者难不成是大象乎?!在上古时代这些动物是否已经被人类驯化成如今的样子?许倬云老先生以将历史人物与其它文献所记载的表面事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具体,能启发我们更加深入去思考和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p><p class="ql-block">除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探讨外,许倬云老先生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包容性和创新性。无论是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还是本土的道教、儒家文化,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这种包容性不仅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中国历史更加多元和复杂。</p><p class="ql-block">此外,许倬云老先生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继续发扬包容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精神。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前瞻性的思考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认为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长江史和一部黄河史,因此他特别热爱长江与黄河,《万古江河》书名就是寓于长江与黄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老先生深爱长江,他曾经在少年的时候随他的父亲在长江边的湖北沙市驻防直到抗战结束。我</span>特别注意到许先生对于三峡大坝的担忧,他说,虽然三峡大坝坝体建在了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岩石之上,高峡出平湖,但是库区上游两岸的群山更多的是石灰岩石构成,很容易在水的长期寖泡中分化解体,这是危险的,提出会不会出现崩溃决堤的疑问,他提醒管理长江的专家和科研人员以对中华民族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加一研究对策,他还特别告诫要千万小心不要给子孙后代带来意外灾祸,从这件事情上看,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老先生爱国、爱长江以及关心子孙后代福祉的情怀!</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九十多岁高龄,出生就身有残疾的许倬云老先生所著的《万古江河》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历史巨著。许倬云老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和启发,有些地方能让人热泪盈眶,我们不仅可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span class="ql-cursor"></span>许倬云老先生的简历</b></p><p class="ql-block">许倬云,男,汉族,江苏无锡人,出生于1930年9月2日(农历七月初十),成长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以下是他的主要经历:</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193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是早产的双胞胎之一,出生时就高度残疾。</p><p class="ql-block">幼年时期,因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家人一起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于沙市、老河口、万县等地。</p><p class="ql-block">成长于一个大家族中,兄弟姐妹八人,得到家人的疼爱和兄姐的指导。</p><p class="ql-block">教育经历:</p><p class="ql-block">1946年,随家人迁往无锡,后进入无锡辅仁中学就读高中。</p><p class="ql-block">1948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后入读台湾大学,师从李济之、沈刚伯等史学大家。</p><p class="ql-block">1953年,从台湾大学史学系毕业。</p><p class="ql-block">195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7年,在胡适的帮助下,获得留美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p><p class="ql-block">1962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工作经历:</p><p class="ql-block">1962年,回到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工作。</p><p class="ql-block">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校聘教授。</p><p class="ql-block">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1986年,当选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以来,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历史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p><p class="ql-block">学术成就:</p><p class="ql-block">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学术代表作包括“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和“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p><p class="ql-block">作品《万古江河》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p><p class="ql-block">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p><p class="ql-block">其他贡献:</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学高研院、台湾大学高研院的创办者之一,对两岸学术交流和高研院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有重要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关心南京大学、南京市、无锡市和江苏省的发展,曾为这些地方的发展提出过有益建议。</p><p class="ql-block">许倬云先生的一生,不仅是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学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学家的广阔视野和深厚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