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随想

寒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朋友倡导,为家乡一农村新建图书馆捐赠图书。想我已古稀又七,残年在即去日无几,家虽有存书不多,廖廖数本,但“束之高阁”已多年,不读不翻,于是就有了捐书的“冲动”。五一长假,回老家整理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书值千金”,虽有捐赠念头,一旦成真,面对伴我多年的“无声伙伴”,还真是万般不舍。精挑细选,分类打包,如同惜送姑娘出嫁,眼含热泪盈眶,思索书的种种。正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海雪原》话《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野火春风斗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雾都孤儿》《艳阳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春之歌》《红楼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中宝 已尘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移书香我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过古稀难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心传递持永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伴我时间最久的一本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六九年底,入伍刚到部队,一位六八年的老兵赠我一本《毛主席诗词选》,其中收录公开发表的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严格讲,这本书非正规出版,而是由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编印。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工作几经变换,走南闯北,这本书都始终在我身边,至今已55年了。还将继续伴我到永远,此书永远不在捐赠之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的第一部长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学五年级(应该是1960年吧),一次语文课堂上,班主任宋乃坤老师让我去六年X班取一作文本。跑去跑回,作文本拿回来交给老师。老师就读起了其中一文《&lt;林海雪原&gt;读后感》。雪景的描写引人入胜,优美的字句深深的打动了我,于是,我想方设法找到了原著,《林海雪原》成了我阅读长篇的第一部。后来得知我取的作文本,其主是高我一年的李金孛同学。更有缘的是,我俩以后不但初中、高中同校,68年下乡竟又同在一队。这个人不但文采飞扬笔墨生香,职场上也曾是高官显赫风生水起(咱不多说,避拍之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喜爱的一本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喜爱的一本书是童怀周编著的《天安门诗抄》。76年清明,天安门广场事件发生后,组织清理散落在民间的诗抄件,持续了好长时间。我为人张扬,期间也收集传播了不少,为此还受到部队机关支部的批评。形势反转,78年底,正规诗抄正式出版,我先后就搞到两本。由华国锋主席题写书名,书中收录了六百余首广场诗词,著名的“欲悲闹鬼叫”就在其中。“京城处处皆白花,风吹热泪洒万家。从今岁岁断肠日,定是年年一月八。”多么感人!一一忍痛割爱,这回也捐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影响行动的一本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停课期间,班级订了三份报纸,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和北京日报。欧阳海事迹出现成书后,解放军报每天连载一小块,看的断断续续。有一天学校在校门前开大会。一年级的一位女同学登台朗诵《欧阳海之歌》中一大段勇拦惊马,这位女生朗诵的声情并茂,长长的一大段一气呵成,欧阳海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他想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最后到他什么也没想,冲上去了…感人之深!后来插队下乡了,有次回家,借到这本书,在家看了一部份,返回时在明阳下车,明阳北有个在修河渠的工地,我坐在工地的土堆上,用了一下午时间,楞是把剩下部分全部看完。部队生活深深感染了我,我也当兵!我暗下决心。年底还真就参军入伍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书挨打的是什么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秋季,进入初中二年级。这一年,庄河一中由市内搬迁至老爷庙岭。新学校地势略高,敞亮。新班级是学校最后一排教室坐北朝南。北面坡下就是鹤大国道。课间时我们常去道边戏耍。穿过国道,就是老爷庙岭的烈士塔,也就是庄河烈士陵园。 烈士塔建于解放初期,肃穆大气。半山腰耸立一座主塔。主塔左右配有两条高大石刻条幅,"杀身成仁光同日月”"舍生取义气惯长虹”方正凝重的魏碑体大字阴刻其上。条幅稍后建有两座四角凉亭,以供扫墓及游人小憩之用。但那个时期老爷庙岭荒芜,终日不见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搬迁后,离家远了。中午要带午饭,不能回家,午间休息无疑又多了一份自由。那时,我刚好借到一套《封神演义》看得是一塌糊涂。刚开始是中午带饭去烈士陵园凉亭里吃,边吃边看,饭后还能看一会再去学校。到后来,连看一下午,逃课了。再后来,早晨上学,直接去凉亭看书,逃学了。如此一个星期。语文老师张英才是我家邻居。周末傍晚遇到我妈,随口一问说;"你家老二病了?怎么一个礼拜没去上学啊?" 我妈说"不能啊,每天都带饭走的,回来一点没剩,一天没落啊。" 露馅了,彻底露馅!接下来的就不必细说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伟大领袖曾嘲讽蒋某人没读过《封神演义》,他老人家从封神演义中引伸出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议,足见此书的重要意义及地位。为读此书挨打不磕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啦,《封神演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窃”书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囿于“窃书不算偷”之名言,多年之后也可以面不改色坦承两次“窃”书经历。第一次在校“史无前例”期间,学校图书室在一年四班对个,比较僻静。早已风传图书室遭劫,“和尚动的”,我也试试?毕竟不是光明正大,趁一个夜晚,溜进了图书室。进去一看,室内一派狼藉,好书已经不见踪迹,大失所望。顺手牵羊,拿了几本画报仓皇而逃。虽无窃书之实,但背负行窃之名则是不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是当兵服役期间,部队的小资料室不设专人管理,室内有不少资料图书。其中一套精装《鲁迅全集》81年版16册,极端喜好。挑选其中有名著章节的几册先后带回单身宿舍,随时翻阅,久看未还。直到后来转业私人物品打包时,一并打包随我携带啦。这次捐赠,只保留了两本,余者全捐,“公书众用”,也算是一种忏悔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珍重的几本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史资料选辑》是全国政协文史馆编辑。在周总理的亲临关怀亲自指导下,组织众多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分头编写,从59年开始到66年,已出版56集合订本。当时是内部刊物,订阅者不但要限制级别,而且要凭县(团)级以上领导机关的公函办理订阅手续。每辑发行8000份,很是珍贵。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七本。后来又陆续另淘了4本,手头共有十一本。里面有很多近代的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非常值得读阅和收藏。我知道,要集齐全套是难之又难的。所以,我选择了放弃,让其他有此志愿者继续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读《红楼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捐赠的《红楼梦》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一样,同是1972年版,平装四本。同在沈阳一并购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楼梦我前后共读了四遍。和伟大领袖读五遍的要求还差一遍。前两遍分别在初中、高中。后两遍是在部队服役期间。说实在话,前两遍是当作言情小说翻阅的,看了两遍也是稀里糊涂,亲戚关系不得要领,甚至连“云雨情”为何情都不知晓。当兵了,懂点事了,再读红楼梦,就有所收获。但离通过读书了解封建社会历史的目的相距甚远。而第四次通读,基本以书中的诗词、名言为主,收益非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红楼梦的缘起诗,道尽人间苦涩。我最喜欢的《好了歌》,告戒人们不争斗、不强求、不攀比,远离欲望的陷阱,知足才能常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有人统计,红楼梦书中共有诗词228首,首首精美无一败笔。就连不学无术的薛草包所出的行酒令,不时想起还忍俊不禁。除了优美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名言佳句,至今广为流传。“千里搭帐篷…”、“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假作真时真亦假…”、“任凭弱水三千…”、“你方唱罢我登场…”…实在是太多啦,一时竟想不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中还有一套新版的四大名著。这次捐赠,犯了一个错误即把72年版的捐了,保留了新版。这也是听了小孩们的参言,“老版纸张发黄了,不好看”(?)</span></p> <p class="ql-block">2024.7.1 大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