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师的信马由缰——从我不会唱歌说下去

<p class="ql-block">  晚上出去锻炼,路边有人支起音响在唱歌,很磁性的男声,很忧郁的情歌,真的很打动人心,果然好听的歌曲都是伤感的。我一直羡慕会唱歌的人,也佩服会一门乐器的人,感觉他们吹拉弹唱的那一刻特文艺,特有范儿,特迷人——音乐,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不会唱歌。</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大言不惭,我也差不多吧,但我比女神还多一憾,最恨五音不全。小的时候我也爱唱歌,我爸爸逗我说,大闺女你是唱歌呢还是说歌呢?从那之后我就闭嘴了,万不得已不开口说歌。有时在无人的地方也整两句,抒发抒发或愉快或伤感的心情,其结果是:哭的时候都能把自己逗笑。所以我就愈发羡慕会唱歌的人,愈发感觉音乐的神奇。同样的歌曲不同的人唱出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哆来咪发嗦啦西,不同的组合就生出千变万化的曲调,就如同古文中“属文”这个词,“属”有连缀,连接的意思,我们的汉字就摆在那里,挑出一些字连缀起来,就能成就那么多“千古奇文”,同样,把这些哆来咪发嗦啦西按不同顺序连缀起来,就有了那么多美妙绝伦各具特色的乐曲,打动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心弦,音乐真的美妙又神奇! </p><p class="ql-block"> 就如今晚,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就因为一支曲子而有了共鸣有了神交,我偶尔的路过就爱上了那歌声,料想那唱歌人用上了音箱也一定是在盼知音吧!</p><p class="ql-block"> 谁又不盼有知音呢?</p><p class="ql-block"> 伯牙鼓琴遇知音,管你是樵夫还是渔夫?你知我音,才是我的幸事。</p><p class="ql-block"> 桓伊与王徽之并不认识,偶然在肖家渡渡口相遇,当有人告诉王徽之那就是桓伊桓子野时 ,王徽之便写下字条命人送给桓伊:“闻君梅花曲,能为一奏否?”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而王徽之并无功名,桓伊看看王徽之,大概从眼睛里就可以读出一个人来吧,他翻身下马,坐在胡床上,拿出柯亭笛,为王徽之吹奏三弄梅花之曲,高妙绝伦。吹奏完毕,又看了看王徽之,飘然离去,估计此刻的王徽之还陶醉在那《梅花三弄》里吧,二人自始至终没有交谈一句话。所谓“知音”又何须多言?</p><p class="ql-block"> 说到桓伊又想到一件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谢安在淝水之战后位高权重,当时孝武帝受人挑拨,对执政的谢安产生猜忌,君臣之间面和心不和。有一次宫廷宴会上,孝武帝让大将军桓伊演奏笛曲助兴,桓伊演奏完毕说我除了会吹笛,我筝也弹的不错,皇帝很感兴趣让他弹筝,估计桓伊是想腾出嘴来边弹边唱吧,他边弹边歌曹子建的《怨诗》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这首《怨诗》,用周公旦辅佐武王却遭受流言攻击的典故,提醒君臣之间不要产生嫌隙。桓伊这一唱,众人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而孝武帝也颇为尴尬,心生惭愧。谢安此时听着筝歌,触动心事,一时情难自控,一改其向来的从容淡定,泪流满面,打湿衣襟。甚至起身越席为桓伊整理胡须,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意。纵君子之交不过如此,亦足慰平生!《世说新语》还记载,桓伊每每听到他人清歌,总是情难自已,呼唤 "奈何",似乎心中藏着隐痛,很像阮籍的穷途恸哭,谢安对此十分理解,评价桓伊是“一往有深情”。谢安与桓伊终成彼此的知音。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魏晋风流,这就是音乐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它可以共情,每一个知音的故事就是明证。</p><p class="ql-block"> 它可以疏导,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政治、文化、社会……不只桓伊谢安可以明证。</p><p class="ql-block"> 它可以疗伤,国殇情伤均可疗治,屈原杜甫陆游,李煜柳永苏轼……亲测有效,自古至今,绵延不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一个民族的救赎之音;“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曾经疗治过多少情人心?</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突然豁然开朗,这不就是孔子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么,诗歌诗歌,诗就是歌,歌就是诗,好诗和好歌一样,都是先拨动自己的心弦,再拨动别人的心弦,这就产生了共鸣共情。</p><p class="ql-block"> 难怪当年先圣周公要“制礼乐”了,有“礼”就得有“乐”。“礼”讲究的是阶级、等级、尊卑,出了等级总有人不高兴,不和谐,周公就提出了“乐”,“乐”有五音有十二律,“乐”就是多样统一,就是和谐 ,在润物细无声中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历史证明,周公做到了,“乐”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周公之后,孔子也提出“礼乐教化”,“礼乐“并举,一样重要,它们是可以教育感化百姓的。他的课程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他是要给弟子上音乐课的,自己不会唱歌不会演奏怎么行?孔子不仅懂音乐,而且造诣极深,《史记》记载,孔子学琴于师襄,一首琴曲弹了10天,已弹得相当纯熟了,但自己仍不肯换新曲目,说还没有把握琴曲的韵律之美,于是再练几天,终于掌握韵律之美了,但孔子说“未得其志”,于是继续练习几天,但孔子说“未得其人”,于是继续练习,终于有一天,孔子对师襄说,我已“得其为人”,此时,在孔子心中出现了作曲者的形象:皮肤深黑,身材颀长,眼睛深邃,仿若统治着四方的王者,他推测到这个作曲者大概就是周文王吧!师襄听闻此言,赶紧避席拱手作礼,说“君子圣人也”。此刻师襄被孔子惊到了,因为他并没有告诉孔子琴曲的名称,而此曲正是《文王操》。孔子通过琴声便能感知出作曲者,不仅因为他对音乐有着非凡的造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他与文王是真正的“知音”,同样具有崇高伟大的人格,才能“感而遂通”。</p><p class="ql-block"> 可能他思想的光芒掩盖了他音乐的造诣吧,所以我们脑海中的孔子就是一位杏坛讲学的讲述者形象,其实他是边弦歌鼓琴边讲学的。想象一下高高大大的孔子,鼓瑟、吹笙、击磬,该是什么样子,那乐声该多么悠扬。真想听听啊!</p><p class="ql-block"> 不行,再想下去又该多憾事了,恨《乐经》失传,恨《广陵散》绝响…… </p><p class="ql-block"> 一个不会唱歌,不懂音乐的人在这信马由缰,但愿不会辱没了我们先人的黄钟大吕。但我想,一切美好的东西首先是包容,思想如此,音乐亦然。美好的音乐就是多样统一,就是和谐,即便我自不量力,乱谈一气,古人与音乐都会包容我的一片赤诚之心吧。</p><p class="ql-block"> 我不会唱歌,姑且说说吧!但愿我有知音。</p>